玛丽莲·罗宾逊(Marilynne Robinson),爱荷华大学教授,作家。著有“基列三部曲”,《莱拉》、《基列家书》、《家园》。
玛丽莲·罗宾逊
《家园》是基列三部曲的第二本。本书以埃姆斯的老朋友鲍顿一家的故事为主线,再现了老牧师鲍顿及其一双儿女各自孤独又相互慰藉的亲情故事。三十八岁的格罗瑞因一场失败的婚约而再次回到家乡,照看年迈的父亲。不久,二十年鲜有音信的哥哥杰克也意外回家。一个自小遭受哥哥姐姐冷落戏谑,成年后又遭受未婚夫欺骗;一个自幼是家人眼中的“害群之马”。两个孤独的人揣着各自的秘密,试探着慢慢走近对方,慢慢打开心扉。
玛丽莲·罗宾逊
《莱拉》是基列三部曲的第三部,小说透过埃姆斯牧师的妻子莱拉的流浪生涯和婚姻生活,审视了苦难和救赎的关系。莱拉自小生病、被穷苦的家人漠视,直到她被黑人妇女多尔窃走,同为命运的弃儿,她们在大萧条时代靠出卖劳力为生,漂泊不定却又紧密相依。多年后,莱拉家人对她展开恶意的追捕,让多尔不惜选择杀人、逃亡。莱拉孤身踏上孤苦而污秽的流浪之路。直到有一天,身无分文的她走进雨中的教堂,遇见在圣坛上布道的牧师埃姆斯……一段恋情,一场辩论,一次洗礼。基列宁静的生活,仍无法抚慰即将为人母的莱拉。她和丈夫埃姆斯,两颗破碎的灵魂,如何能够学习接纳对方……信仰告诉我,上帝和人类一起分担贫穷\痛苦和死亡。这只能意味着,这些事情充满了尊严和意义。而相信这些,需要坚贞的信仰,需要把那些看似荒唐可笑的行为当作理所当然。——玛丽莲·罗宾逊人们必须受苦,才能在恩典到来时,真正体会到那是天恩。《莱拉》的荡气回肠体现在其谦卑的风格之中,也正是这种谦卑,让基列三部曲成为美国文学最令人难忘的一章。——《华尔街日报》在罗宾逊的叙述里,上帝从未如此动人过,但故事的核心是人的种种经验。莱拉和埃姆斯都是孤独的灵魂,被悲伤和痛苦碾碎,但他们学会了如何接纳另一个人,并找到某种程度的和解与拯救。——《卫报》这也许会是你读到的最羞怯、严肃而迷人的小说。——《华盛顿邮报》
玛丽莲·罗宾逊
《基列家书》是基列三部曲的第一本。整本小说其实是年事已高的牧师约翰·埃姆斯给自己的幼子写的家书,亦是一部浓缩的美国近代史。在爱荷华州一个叫“基列”的小镇,鳏居多年的牧师埃姆斯在礼拜日的教堂里邂逅了现在的妻子莱拉,并在不可能生育的年纪拥有了一个儿子。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为了向幼子解释他从哪里来,又将生活在怎样的世界,埃姆斯借托这封书信回顾了自己的家族历史:他身为牧师的祖父如何狂热地参与美国南方如火如荼的废奴运动,让家庭陷入分裂和绝望,并与持和平立场的儿子至死无法和解;而埃姆斯自己又如何在漫长的孤独岁月里,调和自身的悲剧和对上帝的信仰的冲突。《基列家书》是玛丽莲·罗宾逊最负盛名的作品,它用“父与子”的主题诠释了一个属于美国的悲伤的故事,隽永而平实地呈现了存在本身神秘而惊人的力量。宗教如此深刻地与个体的思考和经历缠绕在一起,它和意识本身一样无法穷尽。如果小说的目的是为了灌输教条,那无论它的说教是关于基督教式的,还是安·兰德的世界观,都是很糟糕的。作家们似乎经常假定宗教是一种姿态,用来自欺或者欺人,但这只是偏见。——玛丽莲·罗宾逊加尔文在什么地方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上帝是观众。这个比喻总是让我感到新鲜贴切。因为它使我们成为自己行为的艺术家。上帝对我们的反应可以看作是从美学角度而不是从平常意义上的道德角度做的评判。我们对自己的角色有多少了解?罗宾逊勇气非凡,能在一个宗教通常具有消极、暴力意味的时代里,如此书写信仰。——《纽约时报》《基列家书》如国家般广阔,如思想般静默,如祷告般动人,气势恢宏,举世无双。——《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