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山乡少年
瘦小的身材,清秀的面容,柔弱得像个女孩儿,但却有一腔孤傲不群的凌云壮志。林育蓉改名林彪,想添增一点虎气。
黄冈回龙山走出闻名遐迩的“林氏三兄弟”。林彪是被他两位堂兄带出来参加革命的,但他后来的声威远远超过了林育英和林育南。
少年春梦随风而逝,遭受初恋失败的林彪投笔从戎,发誓“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林彪的童年从这里开始。
湖北省黄州中部,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回龙山。回龙山,原名枣儿刺岭,地处大别山南麓,属天柱山脉。由大崎山主峰南下,蜿蜒起伏百余里,至此呈游龙回首之状,故名回龙。这里的集镇均依山定名。
据传,回龙山镇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当时庙宇初具,规模不大,集镇人口仅有百余人。到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陈娘娘在此重建东岳庙,俗称大庙,规模宏大,有上中下三重大殿,雕梁画栋,飞檐翘壁,十分壮观。殿内塑有佛像,殿外修有钟、鼓二楼,楼前均有清池碧水,清池之上还有三孔桥。整个建庙工程耗银百万,费时数年,于农历的三月二十八日竣工。这天正是东岳大帝圣诞之日。自此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要前来赶会。
离回龙山镇不远,有一个号称林家大的村庄。全村只有三十多户人家,全都姓林,无一杂姓。林家大是一个风景秀丽、乡风淳朴的小山庄,他们的族长名叫林明卿。
林明卿是回龙山有名的大户。他有良田四十九亩、山林三百多亩、房屋三十五间,另外还兼营织布工场一座。除此之外,林明卿执掌着林家大宗族之权。
1907年12月7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林家老屋的油灯闪了一夜。临近黎明,一阵婴儿洪亮的啼哭声把尚在睡梦中的人们惊醒。不多久,一个消息便传遍了全村。
“林明卿又添了个儿子!”
天终于大亮了,纯朴的乡民们纷纷前来林家贺喜。他们瞧着产妇身边的婴儿,口里不停地说着赞美和吉利的话语。他们看到的,只是婴儿那一张不断啼哭的小嘴。林母不顾产后的虚弱,兴奋地向妯娌和村邻们介绍说:“生他前我做了个梦,好稀奇!梦见一只大白虎,盘脚架腿,坐在堂屋上,醒来就生下了这孩子。”
“好兆头!”妯娌们都这么断言。中国人有个习惯,为了孩子有个好前程,做母亲的总希望梦见些异兆,没有也要编造一个,反正人们都信。
林明卿这年正好三十岁。他为在而立之年又添儿子而感到高兴。婴儿出生之时,天刚发白,可以看见门前清水塘中团团的荷叶和几点熠熠透亮的水珠。林明卿苦思一番,给儿子取名叫“林育蓉”。
也许“育蓉”这个名字的女性色彩太浓,脂粉气重了些,孩子一生下之后就经常病病怏怏,即使不病,也清秀柔弱得像个女孩子。为了使孩子多多增加阳刚之气,也为了纪念林母产前吉兆,林明卿又给儿子取了个学名,单号“林彪”。彪,是小老虎的意思。
虎气十足的名字,在林彪的性情、气质、体魄上未带来任何变化,林彪依旧如故,小病连连,阴柔怯懦。这一点,是林明卿没有料到的。
林彪五岁那年,林家由老屋搬到了新屋。新屋紧靠白羊山,坐落在“神仙垴”上,据称是一块“风水宝地”。
白羊山,旧称白洋山。光绪八年,《黄冈县志》这样写道:
白洋山,旧志作白杨山,山侧有桃花洞,明主事秦继宗著书处。……考邑乘车称白杨,土人又称白羊,且有白虎赶白杨之谶。
是山也,三峰并耸,苍翠插空,朝露夕霭,绀紫百变,其或久旱欲霖若雨,新霁漫浩汗,漾澄湛,始如牵丝,继如团絮,渐乃光明,百顷如洪波,函肆演迤若无涯。
对林彪,林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在林家堂屋内,挂着一幅木板对联,事过多年,木板上的字迹已经黯淡不清,但擦得清洁泛亮。上面,铭刻着林氏祖先的遗训:
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地
林家祖宗历代,奋斗了多少年,也没多少人成为“一等人”,惟独“两件事”时时在做。林明卿希望自己未能达到的目标由林彪得以完成,基于此,他很早就将林彪送进了回龙山地区有名的一所私塾念书。
这所私塾的先生,名叫李卓侯。他就是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先生思想开放,知识渊博,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启蒙老师。
李卓侯执教一生,有三大快事引为自豪。其一,他参加过同盟会,与孙文、黄兴等人多次聚首;其二,培养了李四光;其三,启蒙了“林氏三兄弟”。
在中国革命史上,“林氏三兄弟”曾有过他一段辉煌的时日。所谓“林氏三兄弟”,系指林育南、林育英(张浩)和林育蓉(林彪)三人。他们虽不是亲兄亲弟,但有着同一个高祖,生在同一个子,进了同一所学堂。共同的相貌特征,相同的口音习俗,一致的朋友和敌人,使他们兄弟三人有如白羊山,三峰并峙,相映生辉,尽管林彪最后走向了反面。
林彪的这两位堂哥都比他大十岁。可以说,林彪是被他的这两位兄长带出来参加革命的。然而,他们谁也不会料到,林彪最后的声威却大大超过了林育南和林育英。仅自1968年至1969年的一年间,就有一百零八万人前来林家大“瞻仰林副主席故居”,川流不息的人群把清水塘的水都喝干了。
作为启蒙老师,李卓侯对“林氏三兄弟”十分喜爱。他曾说过:“育南秉性聪慧,育英勤奋刻苦,育蓉既聪明又刻苦,日后都会大有出息。只是育蓉性子阴柔,不好把握,是龙是虫,一切全靠他自己。”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京、沪、津等地学潮如火如荼,林育南、林育英也在武汉与恽代英一起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而与武汉仅隔咫尺的黄州府却依然风平浪静,回龙山林家大依旧是过去的林家大,村民们对外界发生的事情似乎一无所知,耕地的仍旧耕地,念书的仍旧念书,打牌的仍旧打牌。
光阴荏苒,林彪长到十三岁了。和往常一样,他除去念书,便是张弓弹鸟,过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这一年,全国教育界兴起了一股尊孔读经热。农历八月初五(9月16日),是各大中小学祀孔日。林彪被同学推举,写了一篇《上巳祀孔记》,受到老师的褒奖。
《上巳祀孔记》不过一百九十余字,记叙了全校师生祭祀孔子的情景。全文如下:
孔子为我国周时代人,仁义爱民,为我国之伟人焉。中华民国九年八月初五日,为仲秋上丁,全国各学校于此祀孔,遵古礼也。吾校师生亦祀孔,同学高初共百余人,皆敬祀孔子。因孔子圣人,为我中华教宗也。
这篇文章叙事简明,层次清晰,语言亦通畅。出自13岁孩童之手,说明林彪学习还是用功的。
这年春节,林育南、林育英先后回到了林家大。三兄弟又团聚了,依照惯例,要由两位堂兄检查林彪的作业。
“林氏三兄弟”中,林育南性子最为刚猛,人称“暴徒”。他笑时声震内外,怒则疾言厉色;林育英为人谦和,和颜悦色,平易近人。因此,林彪敬畏大哥林育南,亲近二哥林育英。
当林育南翻阅林彪最为得意的作文《上巳祀孔记》时,脸色陡地一下沉了下来:
“这是什么?”
林彪心里一怔,他忐忑不安,嗫嗫嚅嚅地说:“祭……祭孔文。”
“现在什么时候了,还祭孔?!”林育南嗓门越来越大,蒲扇大的巴掌在林彪眼前晃来晃去。
林彪赶紧躲到林育英的身后,小声抗辩说:“先生都说我写得好嘛。”
“先生说好就好吗?大哥、二哥在外面领头高喊要科学、要民主、打倒孔家店,你倒好,在家里写起祭孔文来了。”林育南说着又火了,他又抡起巴掌,就要掴了过去,林育英把他拦住了。
林育英说:“育蓉才十三岁,一个小伢,懂得什么?要怪只能怪他读书的那所学校。这件事倒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救救孩子!现在的学校名曰新式,其实腐朽,误人子弟。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学校,培养新式的人才。大哥,我看应该恢复‘浚新’学校了吧。”
“浚新”学校是1919年林育南为宣传新思想而发起创办的一所新型学校。它与陈潭秋、陈荫林兄弟二人创办的“聚星”学校和“青黎”学校一起,鼎足而三,成为黄冈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策源地。1920年,“浚新”学校因经费不足而被迫停办。
1921年春,恽代英、林育英等人筹资恢复了“浚新”学校。“浚新”学校的宗旨即是“自觉觉人”。“浚新”学校一开学,林育英就把林彪第一个送进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