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血淋淋的财富积累,血淋淋的“黑口子” “黑口子”,“口”均一命

刘家庄,一个坐落在小山腰上的小村庄。

站在村口第一家窑洞顶上,放眼向南望去,在四周是延绵不绝的山脉,它不同于江南山峰的奇、秀,也没有北方大山的俊、朗,它庞大而不失丰腴,低矮而不失气度。远远望去,就好象是一个即将临产的孕妇的大肚,或者是一个智者的额头。

目之所及,整个视野均被密密麻麻的小“口子”覆盖。

远远望去,仿佛是一张张吃人的虎口,又似一眼眼埋人的墓穴。

“黑口子”,在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就是国内媒体和官方表态中所说的那种开采手续的各种证照、资质不全的“非法煤矿”。“黑口子”的第二层意思,我们可以按照当地人的“称谓”来理解,就是指刚刚挖出煤的“黑洞”(还不是‘矿’)。但在生活中,简称叫“口子”的人还是很多。

当地人在寻找地下煤层时,从地面往下会挖掘出“小洞”,这种刚刚见到煤层,但还不具备大规模开采条件的“洞”,当地人就给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名曰“口子”。山西大多数的中小煤矿,都是从“口子”这一环节过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当地每一座煤矿的“开采史”,都是矿工们在地下石头缝中经历了生与死“洗礼”的历史。

好在煤矿不忌讳生死,往往是这个坑位刚死了一位“挖工”,马上就会被拉出去,煤老板就赶快组织矿工清理完现场,随后就有人提着镐头来前任矿工挖煤的原位上“继承遗志”。接着煤老板按当地“行规”给矿工家属一笔抚养费(一般地,因坑下事故每导致死亡一人,死亡矿工家属每户可得三万元)。

“黑口子”在当地出现的过程,也是不断有矿工为之付出生命的过程。

下煤窑、挖“黑口子”有极大的风险,这一点当地人谁都知道。但是没办法,这是由山西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扒土取煤时往往要通过松软的黄土进入煤石层找到煤,假如是开采一个中小型煤矿,这个距离需要数百米甚至近千米(特指“‘坡式’坑口”型煤矿)。

在这个过程中,长长的黑洞里面用坑木支架是不多的,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矿工伤亡的概率,而在没有见到煤层前,对煤老板来说,“挖洞”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开销、投入的回收都是未知数。

有道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煤老板在此时此刻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付出”与“回报”。用坑木支架,当然是要花钱买,这笔钱煤老板自然不会白白预先支付,去打水漂。这样一来,坑洞坍塌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在我们这里,到处都是吃人的‘口子’,一天到晚在里面钻,哪个‘口子’里不埋人?一个‘口子’一条命还是算少的啦。”当地农民说。

“当然”,他说,“一个‘口子’一条命也许言过其实,但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矿难,矿难,无矿不难’的残酷现实。”

也许不用多久,“无矿不难”的事实就会在每个煤矿上演,也就是说,这只是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