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化大鳄 力挽狂澜

绝境换帅

蚌埠是涂山脚下的“珍珠城”,据历史记载“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其中“涂山”就在于此。千百年来,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淮河儿女传承中华文明,开创未来事业。

蚌埠历来是中原地区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重镇,东南毗邻华东发达地区,市场潜力巨大;西北辐射华北平原、中原大地,物产丰富,农产品种类、总量得天独厚,是发展农产品综合加工产业的天然宝地。

蚌埠柠檬酸厂创建于七十年代初,具有20多年生产柠檬酸的历史。1994年以前连续6年亏损,累计亏损1737万元,负债5543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845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36.3%,企业全面停产、濒临倒闭。

国有企业的危机就是政府的心病,面对资金枯竭、设备破旧、管理混乱、人心涣散的柠檬酸厂,主管部门蚌埠市化工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死马当活马医,换个新厂长试试。

1994年10月19日,时任蚌埠华能柠檬酸厂厂长、32岁的李荣杰注临危受命,兼任柠檬酸厂厂长。

三项制度改革

注:李荣杰,丰原帝国创始人,男,1962年出生。1984年历任蚌埠化肥厂技术员、蚌埠华能柠檬酸厂车间主任、生产科长、副厂长、厂长。1994年10月任蚌埠柠檬酸厂党委副书记、厂长。1998年9月任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刚到任时,李荣杰冷静沉着。他认为,在同样的经营环境下,全国同行业企业都有盈利,唯独蚌埠柠檬酸厂亏损,说明问题就在企业内部,关键是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与市场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后,李荣杰在企业内部推行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一是以提高管理效能为重点的人事机构改革。

大刀阔斧精简机构,原任8名厂级干部全部解聘,把17个科室压缩为5个,管理人员从132个压缩到57个,重新确定职责,明确工作程序和制度,消除了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现象。

二是以提高劳动效率为重点的用工改革。

按照生产实际需要定员定编,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人员从840人减少到460人,并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制,认真检查考核,消除了出勤不出力的泡岗混岗现象。

三是以提高劳动积极性为重点的分配制度改革。

对车间模拟市场核算,实行全额承包,独立核算,分灶吃饭,工序之间实行“买断经营”,按产量、质量、物耗计酬,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切实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彻底打破“大锅饭”。

三项制度改革让蚌埠柠檬酸厂浴火重生:在员工减半的情况下,却以月产480吨柠檬酸的产量,达到建厂以来最高水平的1.5倍,企业一举扭亏为盈。

破釜沉舟技术创新

作为技术专家,李荣杰到任后,果断地将车间设备扒了“底朝天”,带领工人重新安装。这下可把市化工局吓得不轻:这拆得满地的管子还能装起来吗?当看到改装后的车间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时,市化工局领导才松了口气。

技术改造小试牛刀后,李荣杰意识到,如果能掌握国际领先的工艺技术,就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大胆设想,用玉米粉代替山芋干发酵生产柠檬酸。

可玉米粉发酵柠檬酸存在着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国内外不少技术权威曾断言:

玉米不宜发酵柠檬酸。

迷信权威,只能坐以待毙,破釜沉舟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1994年底,蚌埠柠檬酸厂人以壮士断腕的气概,将玉米粉送入发酵试验室,试验失败;调整工艺管道,又失败;调整工艺配方,再失败;调整发酵条件……经过反复试验,企业攻克了菌种筛选、营养控制、低温液化、清液超滤等难关,终于研制成功了用玉米粉取代山芋粉直接发酵生产柠檬酸的新工艺。

1995年3月16日,蚌埠柠檬酸厂“一种柠檬酸或柠檬酸钠的制备方法”专利技术发明成功。该法使柠檬酸的发酵周期比国外企业缩短一半,单位粮耗下降13%,电耗下降35%,水耗下降65%,总收率由62%提高到84%,设备生产能力提高30%,每吨成本低于国内同行1500元,低于国外同行400美元。同时质量显着提高,产品达到美国、英国和日本药典的标准。

李荣杰亲自参与技术研究,是专利发明人之一。玉米发酵技术引起海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国家级发明专利,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进军国际市场

柠檬酸的主要消费市场在欧美国家,我国柠檬酸80%以上依靠出口,因此,出口能力决定着柠檬酸生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运。

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使蚌埠柠檬酸厂产品开始大举进入国际市场。“要拿到自己进入国际大门的门票。”李荣杰站在国际一流企业的高度,并不满足于仅仅通过市外贸公司销售自己的柠檬酸产品,决定高薪吸纳一批外贸系统的人才,运作自营出口权。

1996年2月14日,蚌埠柠檬酸厂获得自营出口权,为柠檬酸产品直接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通道。此后,蚌埠柠檬酸厂吹响进军国际市场的号角,并迅速在美国洛杉矶、法国巴黎和荷兰鹿特丹等地设立了营销机构,形成了遍及欧洲、非洲、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营销网络。

蚌埠柠檬酸厂确定“靠名牌占市场”的营销策略,依托自己高科技、高质量的产品,创立了自己的品牌“BBCA”,成为中国出口柠檬酸的第一品牌。

破茧成蝶

1994年以后,柠檬酸行业面临原料、能源价格上涨,国际市场售价急剧下滑等不利因素,全国100多家柠檬酸厂70%以上破产倒闭。

蚌埠柠檬酸厂却破茧成蝶,异军突起。

1995年7月,柠檬酸生产规模达到年产1万吨。1996年3月,柠檬酸生产规模达到年产2万吨。1997年3月,柠檬酸生产规模达到年产4万吨。

1995年,销售收入突破5000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企业扭亏为盈。

1996年,销售收入1.02亿元,创汇960万美元,比上年又翻了一番。

1997年,销售收入达到2.3亿元,实现利润2796万元,税金1230万元,创汇2442万美元,再次实现翻番。创汇列国内同行业第一位,安徽省自营出口企业创汇额第一名,进入全国自营出口企业百强。

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市场的冲击,蚌埠柠檬酸厂出口创汇和经济效益仍继续大幅度地提高,其中出口创汇达3400万美元。

蚌埠柠檬酸厂成为亚洲最大的柠檬酸生产和出口基地,也是柠檬酸行业中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重点支持的唯一骨干企业。

点评:丰原的崛起是李荣杰个人能力的一次展示,个人集权代替了低效率的组织决策,技术专家加上勇于创新,终于使丰原有了核心竞争能力,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柠檬酸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