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敢问路在何方 卢德铭芦溪捐躯
文家市转兵是秋收起义的一个重大转折。
文家市会师之前,部队的行动基本上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指示,执行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斗争路线;文家市会师之后,部队则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着一条新的斗争道路。
这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还是在上坪决定停止进攻时,对于部队下一步的行动,作出的决定是“先退萍乡再说”;在文家市,又作出了“以保存实力,应退萍乡”的前敌委员会决议。因此,部队在离开了文家市以后,即往萍乡方向撤退。
部队很快进入了江西省,沿着湘赣边界行进。9月22日,来到一个叫上栗市的农村小镇,这里已属萍乡县境。
事先派往萍乡县城打探敌情的人回来报告:城里驻扎了许多国民党军队。
看来赣敌已有所准备,加强了城市的防卫。要打萍乡县城势必会有一场恶仗。这并不是毛泽东所希望的。
毛泽东同卢德铭、余洒度等商量之后,决定绕开萍乡县城,先向东,然后从芦溪一带再折向南。
部队在上栗稍事休息后,就向小枧、芦溪方向开进。
一路上没有发现敌情。24日,部队到达萍乡县和宜春县交界的一个小镇——芦溪镇。由于是在傍晚时分抵达的,虽然在主要通道都派出了警戒,但对周围的情况并没有侦察清楚。甚至有人发现了远处山上有一长溜的火把在运动,也未引起应有的警惕。
第二天天未亮,部队摸黑出发。毛泽东率一团的前卫营先行,卢德铭、余洒度随师部和主力居中,苏先骏率三团断后。谁也没有料到,一股敌军已经悄悄地盯上了他们。
头天晚上打着火把在山中运动的是江西军阀朱培德部的两个团和地主武装保安团,他们从地方反动民团那里获悉了工农革命军的行踪,正准备进行伏击。
当工农革命军的先头部队从芦溪出发十余里之后,突然从队伍的后面传来了一阵阵的枪声。
不好,一定是担任后卫的三团那儿有了情况,卢德铭和余洒度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一面命令随师部行动的一团二营抢占前边的一个小山头,一面派人到后边去察看情况。
三团的情况确实不妙。在敌人的突然袭击面前,他们不仅没能进行有效的抵抗,甚至连队伍都被打散了。
不一会,三团的部队三三两两地退了过来,并往莲花方向继续溃退。而夹杂在零散队伍之中的三团团长苏先骏,则是只身来到师部的。
余洒度见此大为光火,他命令苏先骏立即集合自己的部队,去担任警戒和阻击从萍乡方向过来敌军的任务。
大概是见到了师部和一团的部队,苏先骏的情绪才稍微稳定了一些。他跑下山坡,站在路中拦阻正在溃退的部队。然而,他哪里阻拦得住这支缺乏严密组织和战斗经验的农民队伍,他找不到下属指挥官,而那些士兵根本就不理会他的拦阻,照样从他的身边离去。
“我的爷呀!你们集合哟!”苏先骏一面喊,一面摊开两手去拦。
好不容易集合拢了二十几人,被派往山后警戒去了。
这时,田垄中的小道上,一支队伍冲过来,正在山坡上的一团部队立即向他们开火。一阵枪响,走在前边的一些人应声倒地,后边的则隐蔽起来还击。双方激烈交火。
“师长!打错啦!他们是自己人,是三团的弟兄!”苏先骏突然对着余洒度大声喊叫。
余洒度连忙问:“你看清了吗?”
苏先骏哭丧着脸说:“是自己人呀!都打死了!”一边说,还一边顿脚。
见此情景,余洒度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射击。
师部参谋处长陈明义不放心,他问苏先骏:“你没有看错吧?”
“没错,没错,是我们三团的人。”
“你们的人军帽上有油布吗?”
“啊?”苏先骏定神看了看,慌得连连摆手,语无伦次地说:“我不负责了!我不负责了!”
就在一团停止射击的瞬间,敌军借着火力的压制,很快地冲了过来,并直扑师部。
没有预备队的师部在警卫班掩护下,匆忙撤退。
情况紧急,率领一个连控制着路旁白泥坳高地的卢德铭,立即命令部队开火,全力阻击敌人,掩护师部和其他部队。
战斗越来越激烈,追赶上来的敌人也不断增多,而且还有一股敌人占领了旁边的一座山头,居高临下向卢德铭所在的阵地实行火力压制。
好在师部和其他的部队很快就转移了出去,卢德铭随即率领这一个连边打边退。就在他从高地上撤下来,骑着马通过一片开阔地时,不幸中弹倒地……秋收起义的总指挥、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军事指挥员卢德铭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卢德铭是四川省宜宾县人。19岁那年,他千里迢迢到广州报考黄埔军校,不想招生考试已过。一心想参加国民革命的卢德铭就去求见孙中山,竟得到孙中山的召见。经过面试,由孙中山介绍,他成了黄埔军校第二期的学生。他在黄埔军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到叶挺独立团,先后任连长、营长,在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当组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时,他被任命为团长。秋收起义时,又担任了总指挥。
卢德铭的牺牲,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对正处于逆境之中的秋收起义部队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危难之际折将,毛泽东痛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