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革命需要一个落脚点 “我站头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
在水口镇,工农革命军用分兵突袭茶陵县城的方法,暂时减缓了敌军对革命军的合击。但危险并没有解除,工农革命军于10月22日离开水口,继续沿井冈山麓游击。
由于分出了两个连去打茶陵并作为右路部队,剩下的是三营、一营一连、特务连等5个连队及团部,作为左路部队,由毛泽东亲自率领折入江西遂川游击。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从砻市出发,就进入了湖南省酃县境内,先走十都、沔都,再到水口,基本上是沿着井冈山的西麓游击,对西边湖南境内的情形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部队从水口折向东,意图是沿着井冈山的南麓,边打土豪,边开展群众工作,把这边的情况也摸一摸。
折向东走井冈山南麓,很快又折回了江西省境内,属于遂川县地界。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省份,但地形地势、风土人情,大致相差无几。只是江西境内的人烟显得比湖南稀少一些,老表们居住也不似湖南人那么相对集中。
22日晚,工农革命军来到了遂川县大汾镇。
大汾是一个四面环山的镇子,与其周围的一些村子比较起来,可说是一个大村庄了。部队选了这么一个地方宿营,当然是有利于打土豪和宣传群众。不过,或许是认为部队进入山区之后,没有国民党的正规军追赶过来,顶多就只会有一些民团之类的地主武装来骚扰骚扰,没什么了不起,官兵们的思想较为麻痹;加之一天行军下来,确实也有些累。所以,虽然进入了一个全然不了解情况的新区,团部却只在镇边派出了一般的步哨,而没有对周围的情况作一些侦察和了解。
然而,就有那么一条地头蛇虎视眈眈地盯着革命军。
地头蛇名叫萧家璧,他是遂川县反动武装的头目、靖卫团的团总,人称“萧屠夫”,一贯心狠手毒,杀人不眨眼。平日就跟井冈山上的王佐是对头,当听说革命军的部队到了井冈山之后,即扬言如果革命军要在大汾住下,就要拔刀相见。
是夜,经过了一天艰苦行军的革命军官兵进入了梦乡。突然,一阵枪声打破了山乡的宁静,萧家璧果然率领他的三四百喽罗,向革命军发起了突然袭击。
革命军仓促应战。虽然官兵们在突然出现的敌情面前,并没有惊慌失措,但由于情况不明,地形不熟,很难组织有效的抵抗。不久,分住在镇子各处的革命军部队,竟被熟悉地形的靖卫团分割开来,相互联系不上。
战斗越打越激烈,四处都是枪声,黑夜里,很难分清敌我。
毛泽东和特务连在一起。他在简单地分析了一下敌情之后,即想命令三营进行回击,并抢夺镇外被敌人占领的制高点,他自己欲带领团部、特务连及一营一连,沿山沟绕到敌后,与三营形成对敌夹击之势。可是,混乱中根本就无法与三营取得联系。
眼见得特务连越来越难以抵挡敌人的猛烈进攻,而三营又联系不上,毛泽东遂命令撤退。
天亮之后,突出重围的毛泽东和曾士峨,带着部队在茫茫的山林小路上疾走。山区的清晨雾浓霜重,弄得每一个人全身都是湿淋淋的,但大家全然不顾。
毛泽东边走还边在想着三营,从敌人的袭击一开始就一直没有跟他们联系上,不知是被打散了,还是去了什么地方。
住在镇南的三营,与团部失去联系后,在张子清和伍中豪的带领下,同敌人展开了一场混战。后来在匆忙中退出战斗,却因地形不熟而走错了方向,竟转到湖南的桂东县去了。好在他们又转战到了上犹县,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取得了联系,并参加了朱德部的上堡整训,直到12月他们才离开朱德部,辗转到茶陵,归还建制。此是后话。
失去了三营,加之团部、特务连及一营一连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当行至黄坳准备收集失散人员时,毛泽东身边总共不过30多人。
这是自三湾改编以来,工农革命军境遇最糟糕的一次。
解放后出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谭政大将在其撰写的《三湾改编前后》一文中曾这样描叙当时的情形:“第一营的一连以及团部、特务连由毛泽东同志带领,部队虽然没有损失好多,但每一个人都很狼狈,毛泽东同志也只穿了件长袍子。大家吃了饭,他还没有吃饭,后来搞到了饭又没有东西盛,就用衣服兜,用两根树枝当筷子,这样吃饭。”
饭是吃过了,但大家仍然提不起精神来。昨天还有5个建制连,一夜之间就丢了整整3个连,剩下的2个连也是残缺不全的,数百人的队伍现在只有三十几个人,真是惨得不能再惨了!
官兵们稀稀拉拉地坐在地上,面面相觑。
见此情形,毛泽东明白,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如果指挥员也丧失信心,失去斗志的话,队伍就会彻底垮掉。他采取了果断的行动。
罗荣桓在1958年所写的《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一文中,对毛泽东采取的行动是这样记述的:等大家吃饱了,毛泽东同志站起来,朝中间空地迈了几步,双足并拢,身体笔挺,精神抖擞地对大家说:‘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他的坚强、镇定的精神,立刻强有力地感染了战士们。他们一个个都抬起头来,鼓起战斗的勇气,充满信心,提着枪就站起来,向着他那高大的身躯看齐。
这之后,被冲散的部队和失散的人员陆陆续续赶了上来,总共收集了100余人。毛泽东带着这支历经磨难而不散的队伍,沿着崎岖的山路,又精神抖擞地朝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