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风雨如磐的军事大本营 “比第四军更耐得苦的恐怕也少了”
开创和坚持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何止是军事斗争!
毛泽东在《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中有这么一段话:“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虽得了棉花,还缺少布,竟不知何日才能解决。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大家又都懂得是‘为了无产阶级而苦’,因此又不怨恨什么人。虽然如此,经济问题始终是很严重的。”
“好在苦惯了,”简简单单几个字,饱含了井冈山斗争的无数艰辛;“什么人都一样苦”,平平淡淡一句话,勾画出红军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动人情景;“为了无产阶级而苦”,响响亮亮一口号,是红军将士之所以能战胜难以想象的困难之最好注解。
这就是井冈山的斗争,这也是井冈山的精神。
说到苦,井冈山的斗争确实很艰苦。
井冈山方圆五百五十华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是实行武装割据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但也使数千正规红军的给养供应非常困难。
加上湘赣两省敌人对根据地的严密封锁,宁冈及永新西部、遂川北部出产的木材、茶叶、茶油等农副产品,不能输出;而根据地军民的日用必需品,又难以输入。尤其是食盐、布匹和药品,更是匮缺,甚至出现过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的情况。
当然,也有偷运进根据地的少量日用必需品,但这大多是一些小贩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贩运的,价格也因之极其昂贵。
在物资缺乏、费用高昂的情况下,红军生活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接替毛泽东担任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开明当年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是这样叙述的:“红军中的生活与经济是非常之艰难的。拥有数千之众,每个月至少要一万五千元做伙食费,米还是由当地筹办的,经济的来源全靠去打土豪……红军中的薪饷,早就废除了,只有饭吃,有钱的时候发一二块的零用钱。最近几个月来,不讲零用钱不发,草鞋费也没有发,伙食费也减少了。最近两月来,每人每天只发伙食费3分,4分油,4分盐,米1斤4两。3分钱一天的小菜钱,只买得南瓜。”
红军女战士曾志在其文《回忆在井冈山的艰苦生活》中说道:“我们后方留守处100来人差不多天天吃的都是辣椒干拌盐泡的汤,好的时候才能吃点南瓜,那时候吃上南瓜,就像吃肉一样。所以当时红军战士有个歌谣:‘红米饭,南瓜汤,吃起来,喷喷香!’这是红军战士对美味的南瓜,出自内心的颂扬。在山上,穿的、盖的比吃的更困难。8月的井冈山经常细雨蒙蒙,浓雾重重,空气潮湿而寒冷。……我们就用剥下的杉树皮,铺在地上当床板,盖的很少。我当时有一床夹被子,算是很不错了。有的同志连夹被都没有,就用禾草往身上盖。为了抗冷,我们白天轮流到山上打柴,晚上就在屋子中间烧一堆火,大家围着火睡觉。我们穿的更是五花八门,穿什么的都有。”
伤病员则更苦了。红军每作战一次,就会有一批伤员,在战事频繁的斗争中,伤兵的数量不少;加上由于营养不足、受冻等原因,官兵中的病号也很多。最多时,伤病员曾达到800余名。按规定,伤病员的伙食标准可比普通战士高一倍,但由于给养困难,往往不能兑现。而医院中几乎谈不上有必要的医疗条件,医生以及药品、医疗器械都极为缺少。没有麻药,伤员在手术时,得忍受巨大的痛苦。许多本来可以治愈的伤病员,因为无药而成为残废,甚至死在病榻上。
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红军官兵表现出了超凡的忍耐力和惊人的吃苦精神。
毛泽东在《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中这样说过:“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军中的生活则相反,恐怕什么人的生活都很少有红军这样坏的。因为现洋缺乏,每人每天五分大洋的伙食钱(米归地方供给),时常难乎为继。‘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士兵的谚语,表示了他们的苦楚,耐得苦,比第四军更耐得苦的恐怕也少了。”
“比第四军更耐得苦的恐怕也少了”,这真是对红四军吃苦耐劳精神的最高评价。
即便是面对如此艰苦的生活,红军战士也毫无怨言,他们“对这种艰苦生活表现得很乐观,部队的情绪特别高”。
每个红军战士的头上几乎都长了虱子,于是,在部队中就流行开了一句话:没有“牛头”不革命;有时在山上宿营,没有房子,就自己搭一个茅棚,战士们称这是“玻璃瓦房”;盖的是禾草,睡的也是禾草,战士们说这是“黄金被”;穿的是补了又补的破衣服,战士们称之为“金线衣”;有人把艰苦的生活编成了快乐的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暖暖和和入梦乡。
也有人把“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这句士兵谚语倒过来,变成“天天吃南瓜,打倒资本家”的战斗口号。意思很明白:就是没有粮食吃,可以吃野菜充饥,也照样去消灭国民党。
红军战士能有这种不畏艰苦、乐观向上的精神,得益于毛泽东、朱德等军中领导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懂得了这是为自己而吃苦,是“为了无产阶级而苦”。曾志在其回忆文章中说:“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却很少听到有人叫苦发牢骚。这是因为有革命的信念、革命的热情,激励着每个人。”
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红军中实行的民主主义。毛泽东曾不无感慨地说:“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
政治上的平等地位,生活上的同甘共苦,红军中的民主主义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至今在宁冈砻市龙江书院的石柱上仍保留着一幅反映红军官兵生活平等的对联:红军中官兵夫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
的确,红四军军长朱德便与“伙夫”无异,衣冠普通,鞋履褴褛。陈毅在《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就提到了这事:“红军的官兵,物质的享受一样,所以官兵不能有什么分别。群众及敌兵俘虏初初看见鼎鼎大名的四军军长那样芒鞋草履十分褴褛莫不诧异,若不介绍,至多只能估量他是一个伙夫头,同时到现在伙夫头三个字恰成了四军军长的诨号。”
杨至诚也深情地忆起毛泽东带领红军将士在井冈山艰苦转战的情景:“我们在井冈山的岁月中,从毛党代表起,官兵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每天吃的是南瓜和红米,有时红米都吃不上,只吃到南瓜;每人每天只有5分大洋的油盐菜钱,有时连油盐都吃不上。但是同志们对于井冈山的艰苦斗争是有信心的,我们的心情都是愉快的。”
在小井红军医院里,发生过一个“张师长献盐”的故事。
盐,在井冈山根据地,非常需要。食用自不用说,就是对缺少消毒药水的医院来说,盐水就是最管用的了。
盐,在井冈山根据地,又极其珍贵。不仅价格昂贵,一块银圆可买到50斤米,却只能买到7斤盐,最困难时仅能买到4两盐;而且还十分难弄到。
红四军十一师师长(后改任红三十一团团长)张子清因伤住进了红军医院。
医院的药品匮缺,洗伤口的酒精用完了,只好用盐水代替。不久,连盐水也不够用了。
张子清知道了这些情况,他开始谢绝医生用盐水为他清洗伤口,而坚持要用效果较差的金银花水来洗。
一天,部队的同志来看望他,特意把节省下来的一包盐送给他洗伤口。见推辞不掉,他将盐留了下来。
又过了些日子,医院断盐了。不少伤员因没有盐水清洗伤口而导致伤势恶化;还有一些重伤员不时地痛昏过去。医生、护士急得团团转。
张子清听说了,他把护士排长叫了去。
“我交给你一件东西,但一定要按我的意见去做!”张子清郑重其事地说。
护士排长以为有什么事情要他去办,满口答应:“张师长,您说吧,只要能办到,我们一定按您的意见办。”
张子清不慌不忙地从自己的枕头下取出了一个小油布包。
当护士排长接过小包一层一层打开后,不由得惊喜地叫了起来:“啊!是盐。”
张子清交代说:“盐不多,你们一定要把重伤员们的伤口洗一遍,有可能的话,把所有伤员的伤口都洗一遍。”
望着这一小包晶莹雪白的盐,想到张师长常常因伤痛的夜不能寐、却一直坚持用金银花水洗伤口的情形,护士排长激动得两眼噙满了泪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正是因为毛泽东、朱德等红军各级指挥员身体力行,从我苦起,才使得红四军官兵特别“耐得苦”;也正是因为有了官兵平等、将士同苦的好作风,红四军才会在艰难困苦面前不溃散,且能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
这是维系井冈山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一股巨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