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导读(之一)

1995年,一本名为《人类的精子竞争:性交、自慰与不贞(伦)》的学术著作在美国及世界媒体掀起轩然大波并引发争议,该书作者——美国知名生物学家罗宾?贝克和他的同事贝里斯因此一夜成名。《精子战争》正是贝克据此书改写而成。

此书之所以引发轩然大波,在于他们惊人的发现:人类的性行为是长期生物演化的结果,而主导人类性演化的就是精子战争,即精子战争是人类所有性行为的基本要素。虽然通过精子战争而出生的人类只占总出生率的20%左右,虽然人类两性的意识中认为精子战争发生的机会是多么地微小,但演化的本质却是——他们的身体终生都在盲目地准备着——对付精子战争的来临。作者还通过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对其他动物的类似表现的研究来支持他们的发现,使他们的观点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本书作者为强调人类精子战争的需要,特地设置了29个场景。这些场景涵盖了人类性行为的方方面面。这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也是本书受到读者极大的关注和欢迎的地方。对此,仅仅作为一名“记录者分类者和解说者”身份出现的作者,希望读者不要用任何的感情因素和理性判断,只应关注于这些行为的本身,当然,这点实际上连作者也不可能完全做到,他也承认在他自己设计的场景中也不止一次地动过感情。这些场景的故事性很强,正如作者所说的“每个生命诞生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就连你的诞生也不例外”。

由于这些场景将人类的性行为描述得非常直白,几乎是“赤裸裸的展现”,故我认为对本书的读者对象应有所限制,应以成人为宜。

然而,作为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科学理论,他们的观点显然仍有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的需要:首先,为追求繁衍目的的精子战争,并不能涵盖人类性行为的方方面面。按通常的理解,人的性行为(或性交),至少有三个基本目的:一是为了追求感官的愉悦;二是为了表达爱情;三是为了繁衍后代(见美国J?P?蒂洛的《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但把人类丰富多彩的性行为只归结为繁衍后代的目的,是很不全面的;其次,作者为从生物学上来考察人类的性,而有意回避了人类性行为的心理方面和社会文化方面,这只是一种假想的情况下,是为了实验观察的需要。而在现实生活中,想避开人的心理活动、感情表达和社会文化因素所作价值判断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在这些假想条件下的人类性行为,只是一些片面的、抽象的和形式化的东西,这些东西只能将人的丰富多彩的性行为,降为一种动物的本能行为。这对于我们正确了解人的本质是很不够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本书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而作者的治学态度也是严谨、严肃的,有引进出版的价值。

中国性学会理事长徐天民2003年10月

专家导读(之二)

我实在有点不敢为这本书写推荐文,因为书里所描绘的情爱场面,一定会被某些卫道士批斗为特黄级的有害之作。可是,我又觉得我一定要鼓足勇气把这本对性爱研究得如此透彻、又写得如此精彩的益智佳作,推荐给所有所有认真对待爱情的人。

你必须要从生物演化的观点,才能理解男欢女爱的种种计谋。为了使个人自己的基因能成功地传到第二代,雄性的精子(动物与人都很相似)为了争取到雌性好不容易成熟的卵,必须要有各种各类出奇制胜的策略,才能排除万难、打败对手,去赢得一场惨烈的精子大战。记得10年前,我还在美国圣地亚哥的沙克生物研究院内担任顾问,每个星期四的下午都是我们院内学术研讨会的时段。有一次贴出的讲题就是:“精子圣战:生命永续发展的代价!”讲者是很有名的动物科学家,所以慕名前来的人很多,但大多数的人都以为这个俏皮的讲题只是为了好玩而已,没想到一场演讲下来,大家才知道在雌性动物的子宫内,会有那样壁垒分明的栈道。例如在没有杂交习性的雌性黑猩猩的子宫内,若存在有不同的雄性黑猩猩的精虫,则两种精虫就会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而且是有策略的分工,绝对不是随机武断的乱冲乱刺。首先,会出现一组精虫,它们的任务是发现异种精虫,然后与之搏斗、同归于尽,称之为“神风特攻队”型的精虫;然后会出现另一型的精虫,它们的任务是围堵异种精虫,并把卵包围得水泄不通,不使异种精虫通过得逞,称之为BlockerSperm;最后出现的是最佳状态的精虫。这3类精虫的精彩演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但这场精子战争是很表面化的,是雄赳赳、气昂昂的面对面战争。雌性动物的择偶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很含蓄的操作。很多国家及来自各种文化的女性都有避孕策略。她们会把某些树叶或果实(或是鳄鱼的粪便!)塞进阴道里面,以避免怀孕。而且正如书上所描述的,人类也不是最先发明用化学方式避孕的动物,例如雌性黑猩猩就懂得在适当的时期嚼下某种含有避孕化学物质的树叶,以淘汰不中意的精虫。如果不能由演化的观点去看这些“性戏”的演出,则无论如何都无法去推断这些奇妙的缘由。

其实雌性动物不但对受精的对象有所选择,对生育的品质也有一定的节制。怀孕期间的女性,常会对将出生婴儿的居住环境有很多的构想,她们会把家里的家具摆设搬来搬去,觉得不如意时,也会产生哭泣、忧郁的情绪。她们“本能”地要去提供最佳的养家环境给下一代。母性的动机是很强的,人类如此,一般的动物也是如此。这样未雨绸缪的筑巢行为,在怀孕的母鸟上非常明显。我曾经在雌性白冠麻雀上,观察到一个晚上拼了老命去筑了3个巢的母鸟,使我不得不感佩母爱的伟大。但仔细想一想,这不是“自私的基因”在作祟吗?

如果你能从这样一个生物演化的观点去看这本书,那么你就会感到科学家对“生殖”的理解,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本书内容丰富,而且不落俗套,把有关“性”的科学知识,隐藏在男女交往的37个场景中,我不是很习惯于这些场景中的叙述,因为它们太西方,也太前卫了。但是抛开我们对西方社会文化的不解,把注意力放在科学分析的层次上,我发现这真是一本令人大开眼界的性爱宝典。还有,这本书的翻译,也是很值得称许的,很难得读到这么好的译文。所以我只能这么告诉时下的青年朋友:与其花钱看烂电影,不如省下钱来买一本好书!

喏!这本就是!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阳明大学校长曾志朗

专家导读(之三)

自从达尔文以来,自然淘汰及性淘汰强调动物倾向于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后代,以延续种族的生命。我们都知道个体是会死亡的,但其生殖细胞或基因永远不会死亡。所有的动物都会想办法或使用其生殖策略,使其基因能够永远传递到下一代。所以人类的性行为也不例外,使自己的基因能够永远地传递给下一代,甚至永远永远传递下去。所有的生物终极目标都是要使自己的基因能够生存下来,这是几万万年以来进化过程的事件使然。我们用道金斯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所谓的“生存机器”,以产生一些基因的福祉,可以永续下来。

一个动物要使其基因能够发扬光大,必须经过“生殖”的过程传送至下一代,所以,一般进化生物学家都强调并研究可行的理论,来协助个体的生殖能够成功,以使其能传宗接代,意即增强其生殖成功率(个体的适应值),使其基因能够传下去而发扬光大。如果生殖成功率是零(个体的适应值为零)的时候,不但个体会灭亡,就连他的基因也会灭亡。故每一种动物都会拥有其独特的生殖策略,以使自己的基因能够传递给下一代,甚至永远传递下去。

本书著者从遗传学的观点叙述人类的性活动是与生俱来的,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有如其他的动物,他们的性行为与人类的性行为是非常相似的。

本书虽然是以人类的性行为为出发点来描述人类的繁殖策略,文句中并没有带有一种学究式的语言,可说是一部容易了解的“科普”小说,并且可读性非常高,是一部“性教育”的补充参考书。

台湾“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林飞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