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郑和下西洋与徐霞客全国地理考察——元明时期的地理学成就 第二节 郑和与西洋地理新认识
(1)郑和下西洋
远在西方“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的半个多世纪,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已率领庞大的船队,在东南亚、印度洋地区进行了大规模、长达30年的航海活动。这不仅是中国海上探险事业的巨大成就,也是世界地理发现史上的壮举。
郑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马,小字三保(亦作宝),回族,云南昆阳(今晋宁县)人。14岁入宫作宦官,因功而升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人称三保太监。
明初为了“扬威海外”,显示新王朝的国威浩大,同时也为了扩大与东南亚、印度一带的海上经济贸易,明成祖朱棣派遣太监郑和组织船队出航西洋。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的29年间,郑和曾七次率船队下西洋,到达37个国家,足迹遍及南至爪哇,西到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半岛间的广大地域。其中第一(公元1405年7月—1407年10月)、第二(公元1407年10月—1409年8月)、第三(公元1409年10月—1411年7月)次航海,都到达了今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口一带;第四次(公元1413年10月—1415年8月)到达今波斯湾;第五(公元1417年5月—1419年8月)、六(公元1421年春—1422年9月)次都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的地方;第七次(公元1431年1月—1433年7月)主船队止于波斯湾,分船队进入红海到麦加。也是在第七次回航中,郑和于1433年3月中旬病逝古里(今印度西南海岸科泽科德),葬于当地山麓,年63岁。
郑和的船队庞大,人员众多,每次出海往往拥有大海船60多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可载1000人),人员达27000多人,出洋时,船只挂帆编队而行,浩浩荡荡,披风斩浪,正如郑和慷慨陈辞所示:“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街衢〔qu渠〕”(福建长乐南山《天妃应灵之记》碑)。充分表现了当时船队威武、强大、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的宏伟气概。
他们所到之处,主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朝贡贸易”和“赍〔jī机〕赐贸易”的方式,用中国的茶、丝、瓷器、金银等交换各地的香料、染料、珠宝等。以以物易物、礼尚往来的平等态度进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深得各地人民的欢迎和崇敬。至今南洋各地仍有不少以“三宝”(郑和小名)命名的遗址,如马六甲的三宝城、三宝山;泰国曼谷的三宝庙、三宝港;印尼的三宝垄等。
郑和的大规模航海活动,不仅扩大了中外经济交流,而且在地理认识史上,也再一次扩大了中国人民对“西洋”的地理新眼界。
(2)地理新认识
随着航海活动的进行,郑和与他的助手写下了几种记录航海见闻的地理著作,记述了他们对西洋各地的地理认识,这就是《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航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蕃图》)、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chá察〕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等。
《郑和航海图》是郑和及其海师在长期航海实践中所测绘和使用的海洋地图,由茅元仪的《序》、《自宝船厂开航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蕃图》和《过洋牵星图》三部分组成,共24页(序一页,地图20页,《过洋牵星图》二页,空白一页)。全图以忽鲁谟斯(霍尔木兹海峡)为最远点,采用一字展开式绘制而成。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抵达东非,所绘沿途亚非两洲地名约500个,其中域外地名就有300多个,远远超出汪大渊《岛夷志略》99个地名的规模。其中现在可靠的主要域外地名涉及到更广的范围(见表2)。
表2 《郑和航海图》部分主要域外地名表
《郑和航海图》地名 | 今地 |
---|---|
占城国 | 越南南部 |
新洲港 | 越南归仁 |
真腊国 | 柬埔寨 |
暹罗国 | 泰国 |
交兰山 | 加里曼丹西南散巴角海上的盖拉姆岛 |
吉利闷 | 爪哇三宝垄海上的卡里摩爪哇群岛 |
爪哇国 | 爪哇岛 |
吉兰丹港 | 马来半岛东岸之吉兰丹 |
旧港 | 苏门答腊的巨港 |
淡马锡 | 新加坡 |
满剌加 | 马来半岛西岸马六甲 |
翠兰屿 | 孟加拉湾尼科巴群岛 |
打歪 | 缅甸南部土瓦 |
落坑 | 缅甸仰光 |
撒地港 | 孟加拉国吉大港 |
榜葛剌 | 印度之孟加拉 |
乌里舍城 | 印度东海岸的卡塔克 |
灵列补 | 印度东海岸的马德拉斯 |
锡兰山 | 斯里兰卡 |
高郎务 | 科伦坡 |
麻里溪溜 | 马尔代夫群岛北之岛 |
甘巴里头 | 印度南端科摩林角 |
小葛兰 | 印度西海岸奎隆 |
古里国 | 西印度卡里卡特 |
坎八叶城 | 印度西海岸坎贝 |
新得 | 巴基斯坦信德 |
木克郎 | 伊朗马克兰 |
查实 | 伊朗贾斯克角 |
忽鲁谟斯 | 霍尔木兹海峡之Djeroun岛 |
麻实吉 | 阿拉伯半岛东北角马斯喀特 |
佐法儿 | 阿拉伯半岛佐法尔 |
阿丹 | 亚丁 |
木骨都束 | 索马里摩加迪沙 |
卜剌哇 | 索马里布腊瓦 |
麻林地 | 肯尼亚马林迪 |
马欢、费信、巩珍曾分别有几次随郑和船队出洋远航。他们以自己所到之处的见闻写成三本书,即《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这三本书都以郑和船队经历的国家和地区分篇,记述各国(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等情况。涉及的内容有各国(地区)之间的海程距离、辖境、地形、气候、降水、土壤、物产、种族、刑法、宗教、古迹、商业、货币、市镇、度量衡、奇珍异兽、马戏伎艺、传说故事等,内容极为丰富。如《西洋番国志》中记述的祖法儿国(今阿拉伯半岛南部阿曼佐法尔):
其国边海倚山,无城郭。东南大海,西北重山……土产乳香,其香乃树脂……此处气候常如八九月,不热不冷。米、麦、豆、粟、稷、黍、麻、谷及诸蔬菜、瓜、茄、牛、马、驴、猫、犬、鸡、鸭皆有。山中亦有驼鸡(即鸵鸟)……其地出骆驼,有单峰双峰者,国人皆骑坐,亦杀卖其肉。
总之,在15世纪初的30年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其活动范围从北纬32度至南纬10度;东经125度至40度之间,几乎占地球周长的1/4。所经历的37国中,最西到达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布拉瓦,是古代中国人在西洋活动范围最大、记录最详实的第一次。尤其是,在郑和成功地打通经印度洋到非洲的航道半个多世纪之后的1480年,西方狄亚士才发现了有可能来东方的好望角;更迟到1498年,达·迦马才到达印度,打通了通往东方的印度航道。因此,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扩大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而且,是世界地理发现史上的一次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