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启蒙之光照耀欧洲 太阳明天还从东方升起吗?
怀疑论者大卫·休谟,1711年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休谟很小的时候就决定投身哲学。在一些激昂的文章影响下,16岁的他就宣称要“像个哲学家一样说话”。然而一年后,遵照家庭的意思,他开始了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涯。但枯燥的学业令他厌烦,他开始认真地沉入对哲学问题的思考,伟大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是他思想上的好朋友。
步入旁门左道使他放弃了专业考试,而他却自认为走上了一条重要的哲学发现之路。“18岁时,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我终于感到一个新的思想的世界在向我敞开。我不打算在这些问题上屈从于任何权威,我要去找寻一条通向真理的新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在哪里,休谟自己也无从辨认。后来他把这一时期的笔记全部付之一炬。
休谟完成的第一部作品叫《人性论》。28岁的他以为这本书会受到广泛的认可,但结果相反,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它。在这之后的几年中,休谟关于政治和道德的文章获得了更多的反响。于是,他打算去申请一个伦理学和政治学教授的职位,却遭到教会阶层的反对——他们谴责他的自然神论、怀疑论和无神论,同时他也缺乏哲学界朋友的支持。
接下来的几年中,休谟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职业,却始终不能感到满意。他在一个患精神病的侯爵家里做清客,他在自传中说这是一生中做过的最可怕的事情。之后又给一位将军做秘书,因为制服不合他那硕壮的身体而常遭到嘲笑。他和将军一起奔赴战场,在军事法庭任职。后来,将军升任了公使,休谟也随着他来到了维也纳和都灵。在此期间他把自己年轻时代的作品重新加工,冠以《人类理智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之名发表。
休谟在书中说,我们怎么能从过去的情况中知道“下一次”的情况呢?既然我们不能知道,那我们怎么能够断言“所有的”情况呢?比如说,在前天、昨天、今天,我们都看到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但是难道这样就可以保证“太阳每天早上都从东方升起”的说法是对的吗?因为,没人知道太阳明天会不会从西方升起!
休谟的思想令很多人震惊,他们谴责休谟。不过每当谈到这样的话题时,休谟常会提起一件事。当时,他在爱丁堡法学系做图书管理员,在此期间,一位女士因为他的男友谴责休谟的行为而和他分手。
后来,休谟作为公使秘书前往巴黎,他在这里突然赢得了世界声誉。法国首府的开放社会张开双臂欢迎他。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到:“他们十分关心我的生活状况。我得承认,我在这里吃的是人间美味,喝的是琼浆玉液,呼吸的是朝拜者的香烟,漫步在鲜花上。”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巴隆·格林说:“女士们简直就是在抢这个粗壮的苏格兰人。”
在巴黎的停留并不长。休谟很快意识到:“我心里很清楚这里并不是我应该呆的地方。我每天都会有两三次怀念我的靠背椅和蜗居。”他返回了英国,不过没有先回到他狭小的家乡的孤独中去。他在外交部任副部长,一年后辞职,退出社交界,在爱丁堡和朋友常来常往,共同探讨哲学问题。不过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写什么东西,“厨艺”倒是大长。
1776年,休谟“异常平静地”去世。尽管大家都劝告他放弃怀疑论,他却至死都在坚持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