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丧葬习俗 第九节 多种葬式并存的实例

门巴族土葬、火葬、天葬、水葬多种葬式并存,在不同地区又有差异。墨脱地区以土葬为主,人死后尸体要捆成胎儿状,在室内放二三日,并设灵位祭祀,祭品有用面粉做的人兽模型,以及衣服、用具、食物等,请喇嘛念经,择时出殡。届时把人兽模型抛到室外,出殡中在三岔路口要抛撒小石子,这些都是为驱赶野鬼,为亡灵开路。葬时挖圆形深坑,把尸体蹲放于坑内。死者生前用过的衣物及其喜爱的物件,如男性的弓箭、吸烟用具,妇女的纺织用具等一并随葬。葬后以土封顶,墓上不起坟。患传染病死的用水葬。

在门隅地区的门巴族则主要实行火葬、天葬和水葬。实行火葬和天葬的主要是喇嘛和富裕户,一般百姓行水葬。对患传染病的死者用土葬,与墨脱地区很不相同。婴儿早夭,又有特殊葬法,有的用木桶装进干沙,尸体用盐水作防腐处理后置于桶内,放于住房顶层的角楼上,数年后再水葬;也有将婴儿尸体放在高山石崖下的;还有的放入特大的葫芦中,就埋在房屋下面,埋后把土夯实,不留标记。

蒙古族也是天葬、火葬、土葬多种葬俗并存,但具体情况又有不同。

蒙古族的天葬,或应称为野葬,是牧区的古老葬俗。《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rui瑞〕姑嘬〔zuo〕之。其颡〔sang嗓〕有泚〔ci此〕,睨而不视。”其实,这种葬俗在早期的人类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在大兴安岭地区的蒙古族,此种习俗沿袭到当代,而且赋予了喇嘛教天葬的含义,即人死以后,家属亲友一边哭泣,一边脱去死者身上的衣服,另以白布或白绸紧紧缠绕死者的身体,然后按喇嘛的占卜,把尸体放在特定的位置并念经超度。一天之后,对尸体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移尸旷野,头下放小枕,手握喇嘛经书,以白布盖尸,四角压石头,任由狼吞虎嚼。数日后家人去看,如尸体完整,则视为不祥,又请喇嘛祈祷,待尸体为鸟兽吃尽了,家属才算对死者尽了义务,认为死者已进“极乐世界”。

另一种葬式,是把尸体放在牛车或驼、马背上,任其在高低不平的荒野中奔驰,尸体坠地之处即为葬地,也不掩埋,只用土块或碎石把尸体圈起来。隔数日去看,只要被鸟兽吃尽了,就大吉大利,大多邀亲友相庆。如尸体还在,除请喇嘛念经替亡者忏悔,还以黄油涂尸,企盼早日被野兽吞吃掉。天葬的含义,相传是生前吃肉,死后将肉还给禽兽。

火葬,主要是王公贵族、大喇嘛等有钱有势者的葬俗。对于贫苦牧民,火葬是对患痨病或产后死亡者的特殊葬式。

富贵者死后,以白绸缠身,请喇嘛诵经。一般五天后,亲朋聚集,与其子孙共同把尸体扶在车上,送至旷野,留人照料。约半月后,把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连同涂上黄油的尸体,一起投于干柴烈火中焚烧,其后由家人拣拾骨灰。放置骨灰又有多种方法:其一放于瓦罐中,再埋在自家坟地上;有的用红布把骨灰包起,放到寺院的香炉里,并请喇嘛念经,祈祷死者早升天堂。有的经大喇嘛许可,骨灰和以麦粉,捏成人形,以示死者已成佛,可存放于喇嘛寺的宝塔里,甚至送至五台山的灵域安放。这样做,家属都要给喇嘛以大量布施为酬劳。

至于患痨病或难产死亡的贫苦牧民的火葬,就简单多了。人一死就立即移出蒙古包,随即以数碗牛奶泼向四方,并烧牛羊粪熏蒙古包,有送“瘟神”之意。尸体在荒山或深谷中焚烧,如骨灰风扬四散,就算万幸了。

土葬,多是农区富贵者的葬俗。人死后即更衣,移尸木板上,用哈达罩脸,装殓时亲友聚集,各出钱少许,放入棺内,家人把死者的衣帽、烟草、鼻烟壶、刀、木碗等喜爱之物和牛奶也置入棺内。入殓在黄昏时分,念经天数视丧家经济情况而定。出殡时,由死者长子扛棺材大头,其他子孙抬小头,移棺放置在灵车的棺罩里送往墓地。出殡的队列顺序是:长孙在前扛一长树枝称“引魂树”,上挂写有经文的纸幡,随后是吹鼓手,灵车居中,众亲友送葬车殿后。到墓地后,小心将棺木放入墓穴。家人亲友边哭边围墓穴正反各走三圈,并撒土墓中。以土掩埋后,以砖石砌成塔形坟,高数尺至丈许,引魂树插于坟上以表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