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 第三节 书论类
书论包括对书法原理的阐述,及书法的品评,其内容有一部分与技法、书史理论有交叉,但侧重点不一样。书法理论重在揭示一般规律,评判古代书家作品的优劣,分析其中学术渊源与得失;它们渗透了我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宇宙本体(如道、气、阴阳等)及其运动规律(相克相生等)的深刻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艺术理论的思想宝库。按照历史顺序将这些著作排列一下,可以看出古人对这些规律认识的深入过程:
《非草书》,东汉赵壹著。主张注重经学,批评当时有些文士沉迷书翰,然而并不得法,故并无多少艺术成就。但并不反对书法艺术。相反,提出了一条可贵的命题:“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颇足发人深省。此著文献价值颇为可靠。
《笔论》、《九势》,东汉蔡邕著。前者提出书写时应具备的精神状态,及造型须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表现作者的心理状态。后者提出书法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讲求笔势,以为书肇于自然,自然出形势,形势有赖于用笔。此外,还指出了一些点画书写、形体营造上的原则。
《四体书势》,西晋卫恒著。所谓四体,指的是:古文、篆书、隶书、草书。文中保存了字体发展中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引述的崔瑗《草势》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描述书法艺术特点的文字。
《笔阵图》,传为东晋卫铄著。卫铄是卫恒的从女,世称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师。此文谈到了创作、欣赏上的重要问题,颇有卓见,尤其所谈七种笔法的美感要求,对后世影响很大。不过此书疑为后人伪托,而非卫氏所作。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论十二章》,传为王羲之著。虽不可靠,但其中有些说法颇有道理。
《论书表》,刘宋虞和著。虞和奉敕与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一起整理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迹,加以著录、评述,而且对他们在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公允的评价。
《笔意赞》,南齐王僧虔著。明确地提出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的深邃的论点,对后世书法艺术有深刻影响。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古今书法优劣评》,梁萧衍著。前者对钟繇的用笔和章法作了深刻的分析,并指出了“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的评论,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影响。后者对32位著名书家都作了品评。对王羲之的评论是: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此论既出,遂成了对王羲之的公允定评。
《书品》,梁庾〔yu雨〕肩吾著。此文将自汉至梁能楷、草者123人分为上之上、上之中、上之下、中之上、中之中、中之下、下之上、下之中、下之下,共为九品。每品都有一定的评论,开创后来以品论书的体例。
《王羲之传论》,唐太宗李世民著。这是李世民为《晋书·王羲之传》写的一篇赞辞。他对其他书家都略有微辞,惟独对王书则以为已无可挑剔,已达到了尽善尽美。这对王书之兴时起了重要的作用。
《书谱》,或称作《书谱序》,唐孙过庭著。有他草书手迹传世,是今草的极好范本。文章涉及广泛,论述精微深刻,深得书法奥旨,堪称体大思精,是研究书法的必读著作。虽似一篇序言,而未见本论,但仅此已足为宏论了。
《书后品》或《后书品》,唐李嗣真著。因与庾肩吾的《书品》区别,故加一“后”字。在《书品》九品之上又列一“逸品”,而且将唐初的许多书家也列品其中,其实两书可以合二为一。
《书议》、《书断》,唐张怀瓘著。前者品评了楷、行、章草、今草四体各家的等次,兼论各体的作法。后者所录皆古人书体及能书人名,各述其源流,纪述颇为详尽,所发评论也能公允。 由评议而升华的许多主张,探赜〔ze 责〕钩深,极具见地,亦堪称经典之作。
《海岳名言》,宋米芾著。系后人将米芾平日论书的一些文字加以辑录汇集而成。其中论说固有过苛之失,但更多的是他独到的见解,也反映出宋人对书法神韵方面的时代要求,对后世学者极有影响。
《续书断》,宋朱长文著。续接张怀瓘《书断》之后,收录了唐及宋的书家,又把他们列作上、中、下三品,并作了适当的品评。
《续书谱》,宋姜夔著。续接孙过庭《书谱》,又从多方面反映了宋人关于书法的一些观点。整体看来,深度不及《书谱》,但却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兰亭序十三跋》,元赵孟頫著。孟頫是多能的书家,但未作论书专著,许多观点都表现在这篇“跋”中了。其中,“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甚大。
《书法雅言》,明项穆著。这是一本体系明朗、条贯清晰的书论名著。论点未必尽妥,但理论系统比较完备。
《画禅室随笔》,清朝杨无补辑录的明朝董其昌的论书片断,因系集缀而成,故称随笔。董其昌的书画理论对清初影响颇大,循此以看清初书界情况,便原委尽知了。
《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清阮元著。清代乾嘉之际,随着金石、考据之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了书风的日趋靡弱,便转向了对古代碑刻的探索。阮氏提出了“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的论点,随将碑、帖分为两类,固然未必尽合史实,然而却也表现了时代对书法风格进行开拓的要求,于是颇有追踵者,成了后来抑帖扬碑的理论先导。
《艺舟双楫》,清包世臣著。既论文,又论书,故名“双楫”。他提倡碑,并以邓石如为学碑之标本。他注重笔法,并以此为优劣之差别所在。论辨精微深刻,颇有说服力量,故影响很大。
《艺概》,清刘熙载著。所论极广,文、诗、赋、曲、经义及书法皆立题立论。其中“书概”论述简赅〔gai该〕,书法的要义奥旨阐发颇精,很受学书者重视。
《广艺舟双楫》,康有为著。增广包著《艺舟双楫》,故名,但只论书,不及文。论述范围很广,核心主张,是把碑推向了书法之极致,未免持论偏颇,但影响极大。
以上是一些集中专题论书的著作,还有不少名家名言是间杂在其他著作中的,如宋代苏东坡、黄庭坚的一些书论文字都收在他们的文集中。虽是一些片断,但都极有价值,是他们艺术实践的总结,在学习研究中,都不应该忽视。此外,还有一些论书的综合丛书,虽非一人专著,但能将各家书论汇集一起,对读者无疑是功德无量,省却了翻检爬梳的麻烦,可以收取一得兼之便。附列于后:
《法书要录》,唐张彦远编撰。这是一本历代诸家书论的汇集,采摭〔zhi职〕颇富,甚至一些已经散佚之书也存其名目。其末还附有二王书帖的释文,弥足珍贵。
《墨池编》,宋朱长文编撰,20卷。收入了《法书要录》的精华,辑录更加广博。分为字学、笔法、杂议、品藻、赞述、宝藏、碑刻、器用八门。卷末、篇首都加按语,评论都很精到。
《书苑精华》,宋陈思编撰,20卷。是《墨池编》之后又一部书法总集。
《王氏书苑》,明王世贞编撰;《书苑补益》,明詹景凤编。前者收书论五种,后者又收九种。集录体例不一,有的当属别类,留在下节介绍。
先贤们的治学为我们的学习的确已作了大量的搜集编纂工作,这就是了不起的泽被后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