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邯郸学步
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本指到邯郸学习赵国人走路。后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熟悉的东西也忘掉了。
出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燕国寿陵的一个年轻人听说赵国人走路的样子很好看,就远赴赵国的首都邯郸去学习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赵国人的这一长处,反倒忘记了自己以前是怎样走路的,最后只好匍匐着爬回燕国。
近义 东施效颦
例句
目前国家在国企中正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但不少国企理解偏了,结果邯郸学步,收效甚微。
含沙射影
解释 比喻暗中诽谤中伤他人。
出处 《搜神记》卷十二:“汉光武中平中,有物处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
古代传说,水中有一种叫蜮(yù)的怪物,形状像鳖,有三只脚。因为口中生有一条横肉,形状像弓弩,所以又叫水弩、射工。它生活在南方地区的水中,听到有人在岸边或水上经过,就口含沙粒从距离人两三步远的地方射人或射人的影子。人如果被射中就会生疮,而且十之六七都会死掉;如果被射中影子,也会生场大病。
《搜神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小说集,专门记录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的故事。其中就说到,在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平年间,长江中生长着“蜮”这种怪物,百姓又叫它“短狐”,能够嘴里含着沙石来喷射人。被射中的人常常会抽筋,头痛,浑身发热,厉害的甚至会要人命。
近义 指桑骂槐
例句
她中伤别人,却又不明明白白地举出姓名和实证来,只用了含沙射影的口气,实在令人气愤。
汗流浃背
解释 浃:遍,满。指汗出得多,湿遍脊背。也常用来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
出处 《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曹)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东汉末年,汉献帝迁都到了许昌。但从此开始,皇帝只是空守皇位而已,皇帝的护卫和侍从,没有一个不是曹操的朋党、故旧、姻亲。议郎赵彦曾经向汉献帝陈述时弊,提出自己的对策,遭到曹操的憎恶而被杀害。类似的事情很多,汉献帝和许多老臣都非常气愤,但又无可奈何。
曹操有一次因事进入殿中见汉献帝,汉献帝忍不住内心的气愤,对他说:“你若能辅佐我,就好好地对待我;若不然,请你开恩把我废了吧。”曹操听了大惊失色,跪地恳求,请求让自己出去。因为汉代旧有的制度规定,三公佩戴兵器朝见天子时,要命令虎贲勇士持刀挟持在他的两侧。曹操出殿之后,环顾左右,已经吓得汗水湿遍了脊背。从此以后,曹操再也不敢前去当面朝见汉献帝了。
在《汉书·王陵传》中还有一个与之相似的“汗出洽背”。讲的是西汉初,陈平和周勃诛杀了吕氏,保全了汉室,立刘恒为汉文帝。陈平认为周勃在平定诸吕中功劳最大,就建议文帝拜周勃为右丞相,自己退居左丞相。过了一段时间,文帝亲政时问周勃:“天下一年判决多少犯人?”周勃答不出来。文帝又问:“国家一年的收支情况如何?”周勃又答不出来,以至于“汗出洽背”。文帝这时就问陈平,陈平的回答让文帝很满意。罢朝后,周勃觉得自己确实不如陈平,就辞掉了官位,由陈平一人当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近义 汗流满面
例句
我们一抵达曼谷机场,立即被扑面而来的热浪包围,个个汗流浃背,真正领略到了泰国的热。
汗马功劳
解释 汗马:战马奔走而出汗。原指征战的劳苦,亦指战功。
出处 《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
韩非在《五蠹》中说,老百姓一般的心态都是趋向安全、得利而逃避危险、困窘。现在的状况是,他们攻城作战,前进就会被敌人打死,后退又会被刑法处死,所以处境危险。如果他们抛弃私人家庭的事情而来追求建立战功,家庭穷困君主却不过问,那就处境困窘。困窘、危险存在的地方,民众怎能不逃避呢?所以民众就宁愿给私门贵族做事,干修缮房屋之类的杂役。当房屋修缮好了也就远离了战争,远离了战争也就安全了。用财物去依附当权的人,要求能得到满足。要求得到满足了私人就安乐,私人安乐就是利益所在。安乐利益所在的地方,民众怎么不趋向呢?因此现在为国家出力的人少而为私人出力的人多。
近义 丰功伟绩
例句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沆瀣一气
解释 沆:雾霭。瀣:水汽。本指雾霭和水汽相互融合。现用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出处 北宋·钱易《南部新书》:“干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钱易,北宋真宗时进士,才思敏捷,擅长书画、诗文。《南部新书》共十卷,为钱易担任开封县知县时所作,大约成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前后。全书三万五千多字,以干支为序,主要记述了唐五代的故事,其中以官职的兴废、朝章政制的沿革和官场仪式的掌故为主,对研究唐代政治史很有参考价值。
《南部新书》戊集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在唐代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崔沆担任主考官。考生中有一个叫崔瀣的,崔沆把他录取了。事情传开后,喜欢议论的人就说,“座主崔沆、门生崔瀣,就像雾霭和水汽融合在一起”。
近义 同流合污
反义 志同道合
例句
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伪军沆瀣一气,封锁根据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合浦珠还
解释 合浦:古郡名。汉代设置,郡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县东南有珍珠城,又名白龙城,以产珍珠著名。还:返回。原比喻因为德政有方,以至于以前逃走的珠蚌受到感动而返回。后多用来比喻失去的东西又再次得到。
出处 《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踰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
东汉时,合浦郡不产粮谷,但盛产珍珠。那里产的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被称为“合浦珠”。合浦当地的百姓都以采珠为生,并以此换取粮食来生活。孟尝是当时有名的清官,他仁爱道义,高洁脱俗,才能出众。在孟尝来合浦担任郡守之前,合浦的各级官吏贪赃枉法,不管珍珠生长的规律和捕捞的节制,一味派人捕捞。结果,珠蚌害怕了,它们逐渐迁徙到了邻近的交趾郡内。合浦能捕捞到的珍珠越来越少。合浦百姓向来靠采珠为生,如今资源枯竭,采不到珍珠,客商们也不来了,百姓无法生活,不少人因此饿死。孟尝担任合浦太守后,革除以前的弊政,寻求帮助老百姓摆脱困境的办法。他废除了不合理的捕捞政策,大力保护和合理开发珠蚌资源。还不到一年,迁走的珠蚌又返回了合浦,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百姓们也都过上了富裕安乐的日子。
例句
由于政策合理,领导有方,学校许多流失的人才又纷纷返回,真可谓“合浦珠还”。
后顾之忧
解释 顾:回头看。泛指来自后方的或家里的忧患。
出处 《魏书·李冲传》:“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一朝忽有此患,朕甚怀怆慨。”
李冲是南北朝时北魏名臣,他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由长兄荥阳太守李承抚养。李承经常说:“这个小弟弟的器量不凡,应当给予厚望。”当时州牧郡守的子弟常常侵扰百姓,随意索要财物,只有李冲和李承的儿子清静简朴、行为高洁,被当时的人所赞赏。
李冲担任官职后,办事机敏,性格柔顺,逐渐得到了皇帝的宠信。因为成功推行户籍和赋税制度改革,利国利民,又受到太后的恩宠。身居要职后,李冲不计个人好恶,秉公处事,得到大家的好评和信任。
当时有个叫李彪的人,孤立无助但自强不息,能不随众媚俗。因为李冲尊敬读书人,李彪就一心依附李冲。李冲也看中李彪的学问,就谦虚有礼地接纳他,常向皇帝推荐,在公私事务上都尽力帮助。等李彪担任高官后,也受到皇帝的信任和喜爱,便认为不必再理会李冲,对李冲不再尊敬。李冲对此非常气愤,便在皇帝南征时将李彪逮捕。李冲性格一贯柔和宽厚,可一旦暴怒,就会突发慌乱惊悸的病症。面对李彪,李冲盛怒难忍,怒睁双眼,大声叫骂,狂病突发,十多天后去世,当时只有四十九岁。
皇帝回京后,与大臣们谈起李冲,痛惜地说:“李冲总理朝政,清廉简朴,仁爱明智,忠诚高尚。我因为这些,把朝廷的权力都委托给他,使我跨出国境南征时没有任何来自后方的忧患。现在他忽然这样,让我一想到都觉得无限悲怆与感慨。”
反义 无忧无虑
例句
徐虎的妻子表示全力支持丈夫,不让他有后顾之忧。
后来居上
解释 本指资格浅的大臣反居资格老的旧臣之上。后泛指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出处 《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汲黯是西汉有名的敢于直谏的大臣。他崇尚黄老思想,喜欢清静无为,处理政事只讲大的原则,而不苛求小节。他同情百姓疾苦,为人严肃,刚直不屈,被皇帝称为“愚直”。汲黯屡次因为直言进谏而丢官,又屡次因为能坚持原则而受到皇帝的尊敬。不过,汲黯的心胸并不够豁达。当初汲黯位居九卿的时候,公孙弘、张汤等人还只是小官。后来这些人都显贵起来,和汲黯同居高位,汲黯就说过他们的坏话。再后来,公孙弘升为丞相,封为列侯,张汤升为御史大夫;从前汲黯的手下也都升迁到和他同列,有的还被重用,地位超过了汲黯。这样,汲黯就产生了一些怨恨。他在朝见皇帝时说:“陛下您任用群臣就像堆放柴草一样,后来的反倒摆放在上头。”皇上默不作声。过了一会汲黯退下后,皇上说:“做人确实不可以不学无术,看看汲黯说的这些话,他真是一天比一天过分了。”
后来,汲黯犯了小罪,被皇帝罢了官,汲黯就隐居到了乡下。几年后,因为淮阳郡难以治理,皇上又想起了汲黯,就任命他担任淮阳太守。在汲黯的治理下,淮阳变得政事清明,受到百姓和同僚的尊敬。七年后,汲黯死在了淮阳太守任上。
近义 青出于蓝
例句
由于在冶铸技术方面的发明和创新,中国的冶金业很快就后来居上,跃升于世界的前列,并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后起之秀
解释 后辈中的优秀人物,或后来的青年有为者。
出处 《世说新语》:“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
范宁是东晋著名经学家,《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祖父,曾担任豫章太守,所以又称范豫章。他所撰写的《春秋穀梁传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春秋穀梁传》的注解,被清代阮元收入《十三经注疏》,直到今天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王忱是范宁的外甥,字符达,二十岁时就已经非常出名,曾经担任骠骑长史。有一次,王忱前去拜访舅舅范宁,在范宁家遇到了张玄,范宁就让他和张玄叙谈。张玄正襟危坐,等王忱前来谈话,但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王忱来搭腔。张玄于是失望离开。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地的俊杰之士,你怎么不和他说话呢?”王忱笑着说:“张玄如果打算认识我,他自己会来见我。”范宁说:“你风流儒雅、名声不错,算是后辈中的优秀人物。”王忱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里会有我这样的外甥!”过了不久,范宁派人把这事告诉了张玄,张玄于是整顿装束,正式前去拜访王忱。从此以后,王忱和张玄才经常有了往来。
近义 后来居上
例句
文艺界涌现出一批后起之秀,这是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
后生可畏
解释 后生:后辈、下一代。指青年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
出处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孔子说:“青年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怎么知道将来还不如现在呢?如果四五十岁还没有名声的话,也就不值得害怕了。”北宋经学家邢昺注释说:“年轻人完全可以通过积累学行,成就道德,他们确实令人敬畏,哪里知道日后他们这些年轻人的道德文章会不如今天的我呢?如果年少时不积累学行,成就道德,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声,这时候即使打算硬着头皮来充电,也终究成就不了大的道德,所以已经不值得害怕了。”
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二是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后生可畏,前提是后辈、下一代应该首先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搞得好,青年人的前途才会一片光明;同时,青年人必须在年少时就进行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超越现在。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一事无成的话,那就说明教育没有成功或者自身没有努力,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
反义 少不更事
例句
你年纪轻轻就做出这么大的成就,真是后生可畏啊!
囫囵吞枣
解释 囫囵:完整,整个儿。把枣子整个吞下。后多用来比喻在学习上不作分析、选择,糊里糊涂笼统地加以接受。
出处 元·白《湛渊静语》:“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
白珽,字廷玉,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晚年归隐西湖栖霞岭下,因门前有泉,故题其居室名为“湛渊”,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号,《湛渊静语》是他的文集。其中记载了“囫囵吞枣”的故事:有个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是会损害脾胃;吃枣子对脾胃有好处,但是会损害牙齿。”一个呆傻的弟子把这话想了很久,然后说:“我吃梨的时候只咀嚼而不往肚子里咽,就不会损害我的脾胃;我吃枣的时候只整个吞而不咀嚼,就不会损害我的牙齿。”有个爱开玩笑的熟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掉了一颗枣啊!”
近义 生吞活剥
反义 细嚼慢咽
例句
许多人都有过小时候被逼着背诵唐诗宋词的经历,虽然当时只是囫囵吞枣,不明其意,未知其好,但天长日久之后,它们浸染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滋润了一个人的心灵。
狐假虎威
解释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走百兽。后用以比喻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一天,楚宣王问他的大臣:“我听说北方少数民族非常害怕咱们国家的大臣昭奚恤,不知他到底怎么样?”大臣们没有人回答。江一于是讲了个故事,说:“有只老虎到处找各种野兽作为自己的美味佳肴,有一天,它抓到了一只狐狸。狐狸说:‘你不敢吃我。天帝派我管理天下的野兽,今天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背了天帝的命令。你要是认为我说的话不可靠,我可以走在前面,你跟在我后面,咱们来看看野兽们见了我之后有没有胆敢不逃走的!’老虎认为它说得有道理,于是就和它一起往前走,野兽们见到它们后都逃走了。老虎不知道野兽们其实害怕的是自己,还以为它们真的害怕狐狸。”江一通过这个故事暗示,昭奚恤其实就如同那只狐狸,只不过借助老虎而施展自己的威风,本身并不如传说中的那么厉害。
近义 仗势欺人
例句
你们不能打着领导干部的旗号,狐假虎威,谋取私利。
华而不实
解释 华:开花。实:结果实。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出处 《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春秋时期,晋国的阳处父到卫国出访,回国时路过宁地,宁赢愿意跟着他做随从。但是宁赢刚走到温地就回来了。宁赢的妻子问原因,宁赢回答说:“他太刚直了。《商书》上说:‘深沉的人要用刚强来克服,爽朗的人要用柔弱来克服。’那个人只具备其中之一,恐怕不能善终。上天纯阳,属于刚强的德性,尚且不触犯寒暑四时运行的次序,何况人呢?再说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就会聚集怨恨。触犯别人同时又聚集怨恨,就不能够安定自身。我害怕跟着他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会遭遇到祸患,因此才离开他。”
公元前621年春,阳处父认为赵盾能干,通过异地阅兵的方式,换掉了原定的中军主帅狐姑射,让赵盾担任这一重要职务,从而使赵盾执掌了赵国国政。八月份,国君晋襄公死了,在拥立新国君一事上,大臣贾季和赵盾发生矛盾。贾季拥戴公子乐,赵盾拥戴公子雍。在斗争中,赵盾派人杀死了公子乐,彻底断绝了贾季的希望。贾季怨恨阳处父曾经帮助赵盾,使得自己的地位不如赵氏,又知道阳处父在晋国没有什么后援,就派人把他杀死了。
近义 徒有其表
反义 表里如一
例句
今年中秋,精明的消费者已开始嫌弃那些包装华而不实、价格昂贵的月饼,但包装上的过度甚至近乎荒唐的行为并没有绝迹。
画饼充饥
解释 比喻徒有虚名,无补于实用。也可比喻以空想自慰。
出处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卢毓是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以忠言直谏著称,曾担任主管选拔官员的吏部尚书。每逢朝廷重要岗位缺员,皇帝都要卢毓来提出候选人。
有一次,朝廷需要推举中书郎。当时诸葛诞、邓飏等人名声很大,但是魏明帝觉得他们华而不实,很讨厌他们。明帝于是下诏说:“能否得到合适的人选,就要看卢毓的了。挑选、举荐的人不要只取有名的,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饼子,不能拿来吃。”卢毓回答说:“名声不足以招来奇异的人才,但可以得到普通的人才。普通的人才服从教化,仰慕善事,然后才有了名声,不应该厌恶他们。不过,现在考察官员时只根据人们的毁誉来升迁或降免官职的做法确实弊病很多。”明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马上采纳了他的意见,下令制定了官员任免考核制度。
卢毓品评以及选拔、荐举人才时,总是先举出他们的性格品行,然后才说他们的才干。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卢毓回答说:“只有品行好的人才会做好事。对有品行的人来说,才干大能作出大好事,才干小会作出小好事。但是现在社会上号称有才干的人却不做好事,那么我认为这样的才干是没有用的。”卢毓的这番见解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近义 望梅止渴
例句
算命先生算出的东西,犹如画饼充饥,是作不了数的。
画地为牢
解释 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在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就像后代的监狱。后用来比喻将行动限定在某种范围内,不得逾越。
出处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汉武帝时,发生过一场征讨匈奴的战斗,由汉武帝爱妃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指挥,李陵带领五千人作为先锋。战斗初期,李陵所部横扫匈奴,非常顺利,以至于孤军深入匈奴腹地。匈奴王单于非常害怕,发动全国可以拉弓射箭的人,一起围攻李陵。最终李陵因为弹尽粮绝,援兵无望而被迫投降。李陵投降前,捷报频传,朝廷官员也都尽拣皇帝爱听的话说。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来后,大家又异口同声地贬损李陵。当时司马迁正担任汉武帝的太史令,汉武帝就问他对这事的看法。司马迁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对战场情况的分析,说李陵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他的投降是因为救兵没有按时赶到造成的。汉武帝听到这样的回答勃然大怒,认为司马迁是在诋毁李广利,就将他交给大理寺审讯,结果被判宫刑。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改任中书令,他在给任少卿的一封回信中述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悲愤心情。其中说道:猛虎在深山中的时候,百兽都害怕,等到被关进笼子,就会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因为威势被逐渐约束的结果。对于士大夫们来说,尤其不能被关进牢房消磨掉自己的气节,所以即使地上画个圈作为牢房,也不可进入,即使削个木人作为审判的官吏,也不可面对,应该在刑法加身前早早自杀,以免遭受屈辱。自己之所以接受宫刑而没自杀,是因为《史记》还没有写完的缘故。
画龙点睛
解释 画好龙的肖像后再给它画上眼睛。后比喻写作或说话时在关键处用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出处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吴中人也。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时诸王在外,武帝思之,遣僧繇乘传写貌,对之如面也。江陵天皇寺,明帝置,内有柏堂,僧繇画庐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帝怪问:‘释门内如何画孔圣?’僧繇曰:‘后当赖此耳。’及后周灭佛法,焚天下寺塔,独以此殿有宣尼像乃不令毁拆。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南北朝时梁朝的梁武帝萧衍尊崇佛教,广修寺院。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张僧繇在当时很有政治地位和远见,又是著名的画家,梁武帝修饰佛寺的时候往往让他在墙壁上作画。当时梁武帝已经分封出去的儿子们都不在自己身边,武帝很想念他们,就派张僧繇到各位王子的封地去描摹他们的画像,以便自己看见画像就像见面一样。当时江陵有座天皇寺,是明帝萧鸾设立的,寺里有座柏堂。张僧繇在柏堂里画了卢舍那佛的佛像以及孔子等十位哲人。梁武帝觉得奇怪,就问他:“佛门内为何要画孔圣人呢?”张僧繇回答说:“这座寺庙以后还得依赖孔圣人的画像来保存呢。”等到后周时代朝廷废灭佛法,烧光了天下所有的寺庙和佛塔,只有这座殿堂因为有孔子的画像所以没有下令拆毁。又记载说,金陵有座安乐寺,张僧繇在里面画了四条白龙,但没有给它们画眼睛。他常说:“如果一旦画上眼睛,白龙就会飞走。”人们以为不可能,一定要他画上眼睛。果然,当张僧繇给其中的两条白龙画上眼睛后,天空开始电闪雷鸣。不久,雷电击穿了墙壁,这两条龙腾云驾雾飞上了天,而另外两条没有画眼睛的龙一直还保留在墙上。
画蛇添足
解释 画好蛇后又添画上脚。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楚国有一家人进行祭祀,主人给他的手下赏赐一大杯酒。手下们说:“这一大杯酒,几个人喝的话不够喝,一个人喝的话又喝不完,不如我们比赛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酒就归谁喝。”有一个人先画好了,拿起那杯酒要喝,他左手端着杯子,右手再来画蛇,并说:“我能给这条蛇画上脚。”蛇脚还未画好,另一个人画完了蛇,夺过他手里的杯子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哪里能给它画出来呢?”于是喝了那杯酒。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也没有喝到本该自己能喝的酒。
战国时,楚国大将昭阳接连攻克魏国八座城池后移兵伐齐。齐王派陈轸出使游说昭阳。陈轸见了昭阳后,先向他道贺连克八城之功,接着便问:“按楚国法令,你的这些功劳,能被封为什么官爵?”昭阳说:“能被封为上柱国(楚国次于宰相的官职)。”陈轸说:“比上柱国更大的官是什么?”昭阳说:“只有令尹(宰相)了。”陈轸问:“可是楚国会设两个宰相吗?”接着就打比方,讲了“画蛇添足”的故事给他听。
讲完故事后,陈轸接着说,您已帮楚王打败魏国,以此获得的名利已经足够了。再打齐国,就跟画蛇还要添足一样,说不定还会性命不保。昭阳听完陈轸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撤兵回国了。
近义 多此一举
反义 恰到好处
例句
他对于圆明园遗址的意见,大致有两条:一、遗址就是遗址,要保存原状,不要画蛇添足,或改或造;二、废墟有废墟的美,要学会欣赏,这也是文化素养。
黄粱美梦
解释 黄粱:粟米名,即黄小米。在黄粱饭都还没做熟的时间内做了一场美梦。后用来比喻虚幻的事和不能实现的欲望。
出处 唐·沈既济《枕中记》:“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得神仙术,行邯郸道中,息邸舍……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久之,卢生顾其衣装敝亵,乃长叹息曰:‘大丈夫生世不谐,困如是也!’……言讫,而目昏思寐。时主人方蒸黍。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其枕青瓷,而窍其两端,生俯首就之,见其窍渐大,明朗。乃举身而入,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女容甚丽……明年,举进士,……是夕,薨。卢生欠伸而悟,见其身方偃于邸舍,吕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翁谓生曰:‘人生之适,亦如是矣。’生怃然良久,谢曰:‘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稽首,再拜而去。”
唐代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有个姓卢的青年在旅店中碰见一个姓吕的老道。吕翁有神仙之术,见卢生叹息于自身的穷困,就从自己的口袋中拿出一个枕头给他,说:“你枕我的枕头,将会让你荣华舒适,就像自己平常所向往的一样。”当时旅店的主人正在蒸黄粱饭,卢生枕着这个青瓷枕头睡着了。
在梦中,他娶了清河崔家漂亮的女儿,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后来做官至节度使,再后来因为战功又做了十年宰相;自己的五个儿子都做了官,有十几个孙子,和自家结亲的都是天下的名门望族;在享尽富贵荣华后,年逾八十而死。
卢生伸个懒腰醒来,见自己还睡在旅舍之中,而主人的黄粱饭还没有做熟,卢生奇怪地说:“难道那是个梦吗?”吕翁笑道:“人生所经历的事情,也就像这场梦一样啊。”卢生惊愕地想了好久,道谢说:“恩宠或耻辱的人生,困窘或通达的命运,获得和失去的道理,死亡和活着的情形,我已经完全知道了。这是先生您在指点我遏止自己的贪欲啊,我哪敢不接受教诲!”他郑重地向吕翁磕头拜谢,然后离去。
讳莫如深
解释 讳:隐瞒。深:指事件重大。本指必须把这事隐瞒起来不说。后多用来指把事情瞒得很紧,不肯走漏一点消息。
出处 《穀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公子庆父如齐。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
庆父是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桓公之子,鲁庄公庶兄。庄公即位后,庆父专权。庄公死后无嫡子,有人推荐由庆父继位,但最终由子般继位。子般在位不满两个月,就被庆父派人杀掉,重新立子开为君,即为鲁闵公。闵公二年,庆父打算废掉闵公自立为君,就又派人杀掉闵公。这一下惹怒了鲁国民众,大家群起反对庆父,打算攻杀他。庆父害怕了,就逃到了莒地。后来莒人接受鲁国人的钱财贿赂,把庆父送回了鲁国。庆父请求鲁国赦免自己的罪过,没有获得允许,于是自缢而死。
庆父逃到齐国莒地的事情,《春秋》上记为:“公子庆父如齐。”“如”是动词,“到、往”的意思。《穀梁传》解释说,庆父明明是逃亡到了莒,为何不用表示逃亡的“奔”而用“如”呢?是因为庆父接连杀掉了两个国君,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提起来都让人心痛,只好替他加以隐讳。
近义 守口如瓶
反义 直言不讳
例句
不知什么缘故,他对那件事总是讳莫如深。
祸起萧墙
解释 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出自内部。
出处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颛臾(zhuānyú),古国名。西周初期,周成王让颛臾国担任祭祀蒙山的主祭。由于颛臾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成了鲁国的附庸,最终被秦所灭。
春秋时期,把持鲁国国政的季氏准备讨伐颛臾。当时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有、子路在季氏手下做官,他们去见孔子,说:“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孔子说:“颛臾只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鲁国的附庸,为什么要讨伐呢?”冉有说:“是季氏要这样,我们俩都不愿意的。”孔子说:“过去有人说过:‘没有能力就不去担任职位,要是担任了职位就要去贡献力量。’你们没有尽到辅佐者的责任。”冉有又说:“颛臾城城墙坚固,而且接近季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它,以后一定会成为子孙后代的忧患。”孔子说:“君子痛恨那种隐瞒自己的贪欲,做了坏事还要为之辩解的人。我曾听说,拥有封国的人,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公平,不担忧财物不足而担忧不安定。因为公平了就没有贫困,谐和了就不会财用短缺,安定了就不会覆败。做到这些了,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整修自己的文德让他们羡慕而来,来了就让他们安定地生活。现在你们两人辅佐季氏,边远之地的人不归服你们不能招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进行保护,反而打算在国家内部进行战争。我恐怕季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于季氏集团内部。”
近义 同室操戈
例句
明太祖朱元璋刚刚去世,就祸起萧墙,发生了一出叔侄争位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