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雪永远不会融化的地方

那些我们刚刚跟随着巴尔马特、索绪尔和雷蒙德参观过的荒凉的地方,满眼冰雪草木不生,那些孤寂、那些饱经风霜的地方,其实都是非常繁忙的“实验室”,忙着富饶平原。死亡之地域为生命准备了最基本的生存元素——那里存储了用来给低地土壤更新的肥料。生气勃勃的河流的源头就在那里,一开始只是细流从冰的缝隙流下来,接着就是小瀑布从更高的地方直接落到山边的峡谷,流到更远的地方后变成静静的河流,滋润它流经的每一片土地,最后这些大支流就汇成磅礴的河,注入大海。山顶上的积雪是地上降雨的来源;而那些冰地是生命之水的来源,土壤的肥沃离不开它们。

用来灌溉土壤的,对于动植物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大气保留的水分。这些水分变成雨或雪下落。反过来,大气中的水来自海洋,在太阳的照射下,海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聚集在云层里。陆地上的所有水道、河流、小溪以及泉水中的水都只有一个来源——云层中储藏的水分,而这里的水分又来源于海水和其他水体的不断蒸发。你们肯定很熟悉寓言故事里对河流的描述:河流倚靠在长满芦苇的河缸旁,焦虑地倾听即将完全干涸的河水的呻吟。真正的河流——上帝创造的河流,并不会有这样焦虑;它们不会有干涸的一天,因为它们的水源来自于大气,大气中的水分又来自于浩瀚无穷的大海。小溪流在长满青苔的河岸之间静静流淌,小溪在树下的草地潺潺地流,山区河流从一块岩石跳到另一块岩石,宽广的河成了许多水道的聚集地,这些水源都藏在云层里,云层里的水又会回到海里。一个国家的水的最初来源是云,而最终来源就是大气中的水和海水。

云一般是聚集在很高的山顶的周围,然后被一双无形的手牵引到各个地方,之后可能会产生雾,土壤就会像海绵一样把雾吸收。这个过程会一直循环,最后水分就会到达山的最深处,然后以小溪、小泉的形式从山边流出,灌溉低处的平原。有时候,笼罩着山峰的云为了减轻它的水分,就会变成雨,洗刷了山坡,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附近河流的水量。还有些时候,特别是在很高的山上,云里的水分就变成雪落下,在太阳的照射下,雪会慢慢融化,形成永久的水库。

如果大气中的水分一直变成雨不断落下,那么洪灾和旱灾就会交替出现。由于缺乏水分,道路会变得很干燥,会积满灰尘,下雨时还会在道床形成小泥河。如果一直下雨,就会到处都是这样的小泥河。雨季的时候,山沟里会形成湍急的河流,补给间歇泥河,但是它们又注定会在不下雨的季节完全干涸。如果土壤只依靠大气本身湿度中的水分,那么就只会有小小的河流——小泉水和小溪流。对于长年累月都在流淌而水量不减的大河来说,雪是必不可少的。原因很简单:如果雨量不是很大,那么它只会冲刷土壤表层,然后渗入到很深的地方,慢慢地在地下形成一个储藏库;大雨在短时间内能够增加河流的水量,溢出河岸,但是不能一整年补给;暴雨会造成洪灾,而不是那么大的雨却能够很好地给陆地供水。因此,由于水不可能持续不断地落下,所以它不能构成大河流的供水系统——大河流不会停止流动,它的水道差不多一直都是满的。

雪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雪也被叫做凝结雨。它可以储备起来,慢慢融化,单独为河流在无限的时间里提供必要的供水。它融化的过程是非常缓慢而又是微量的,土地会一点一点吸收,之后再以小泉的形式流出。被雪覆盖的土地里的水分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不会很快被太阳晒干,土壤最深层的地方变得像海绵一样,这时候地下水库已经装满,足够长时间使用。

跟我们的国内经济一样,地球对所有物质的分配也是非常合理的——什么来得快去得也快;靠劳力和毅力赢得的就可以持续更久——因此,突然的暴雨会很快被太阳蒸发,而由暴雪慢慢累积起来的供水系统,则随着雪慢慢融化,不断供水给土壤。

但是下在平原上的雪是远远不够补给大河流的,因为平原上不会经常下雪,而且每次的雪量都不大。不仅如此,在太阳的照射下,雪还会融化得很快,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渗入土壤,它所产生的效果不及大雨,土壤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吸收。在这里我们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证明高山存在的重大意义。

越高的地方,温度就降得越快,平均的下降率是每升高150~200米,温度就下降1摄氏度,在2000米高的地方,温度肯定是零下的。在很高的地方,因为温度太低,所以大气中的水分不会变成雨,而是一定会变成雪落下来,而且夏天、冬天都一样。雪片在上层的大气中形成后,落下来,由于越往下温度越高,所以它在落下的过程中会慢慢融化,最后落到平原的就是雨滴了。因此,所有的雨的最初形式就是雪。这一点在多山的地方得到很好的证明:山谷里每一次暴雨之后,附近的山峰上就会出现雪层。

这些地方一年四季都下雪,但是有一点不同:冬天时,雪是以雪的形式落到地面的;而到了夏天,雪在下落的过程中会融化,到达地面时就变成雨了。雪的融化破坏了它作为河流的水分储藏库的重要性,那为了阻止雪在任何气候任何季节融化,什么是必需的呢?显然,必须在雪落到温度比较高的空气层之间时,把它们大量聚集起来。它们必须落到一个温度足够低来保持雪的状态的地方。这些能够储存大量凝结雨的地方就是温度总是很低的高山的顶峰。

由于顶峰总是烟雾缭绕,而且常年积雪,所以山脉成为这个大供水系统的起点。在雪逐渐融化以及雾凝结后,河流就像生机勃勃的动脉一样,在山坡上诞生了。有些从山的这边斜坡下来,有些从另一边下来。两条河流的分水岭就是这座山的山顶。就跟屋梁的顶部是屋顶一样,这条山脉的顶部就是分水岭。回想一下屋顶上的雪融化时会发生什么,它就是被雪覆盖的山顶的两边有两个供水系统的小模型。在屋顶的一边,每一个支流都有自己的水源;另一边的也是如此。这些支流都有共同的分水岭。因此,如果在山上,最高的地方就是所有水域的分水岭,从两边斜坡流下来的水各自流入平原。在温带地区,冬天的平原上不会经常下雪,但是山顶上是一定下雪的,如果是在中等以上的高度,就常年积雪。平原上比较热的国家是不会下雪的,但是那些国家的山上足够高的地方却常年积雪,而且永远不会全都融化。在极地地区,夏天的太阳试图把平原上所有的雪融化,但是几百米高的地方的雪是不会完全融化的,因为那个高度的温度非常非常低。

从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既不是在温带地区,也不是在热带地区,就在赤道上,有一个高度,太阳发出的热量不够完全融化一整年的积雪。在这个高度上方,即使是夏至也不会下雨,只下雪和冰雹。那里的岩石和土地从未露出来过,常年被雪覆盖。显然,在炎热气候中的积雪开始的高度肯定比寒冷气候开始的积雪高度要高。因此,一般情况下,越从赤道向两极延伸,分水岭的高度就越低。在赤道附近,最开始常年积雪的地方的高度是4800米;在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大约在2700米;冰岛大约在936米;斯匹次卑尔根岛大约在0米,即海平面。

我们常常说起山顶上的冰,但是“冰”用在这里不准确,它只是表示硬化的雪。真正的冰是不可能存在于很高的山上的,因为在那样的高度上没有水。水的形式只有雨和融雪,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看见那样高的地方下过雨,那里只下雪和冰雹。雪最多只是表面的一点点会融化,或者在少数几天没有云的夏天才会融化。到了晚上,融化的雪就会结冰,但是绝不可能大面积融化,形成厚厚的冰。我补充一下,现在我们讲就是勃朗峰上面的现象。

山顶是一条很长的山脊,基本上都是水平的,指向东西,非常窄,两个人都没办法并排在上面走。两边的斜坡都是一大片没有起伏的白得发亮的雪地。顶峰的雪上有一层薄薄的冰,踩上去就会裂,而且很容易碎。这层冰是最表层的雪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之后,第二天晚上凝结成的。山坡上有一处土地暴露在太阳下的面积更多,所以融化的面积也更大;因此,它结冰后形成的外壳会更厚,足够容纳一个人的重量。不过,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结的冰的下面都会有雪,有些很紧实、有些很干、有些是粉末状的。在更深的地方又是一层冰,而在这层冰下面又是新形成的粉末状的雪层,如此循环下去。很明显,这每一层雪都被冰层分开,每一层要么是一次下来的雪,要么是常年的积雪。

山顶的冰层非常薄,薄到甚至是风吹都会破,然后变成碎片,被吹到更高的地方,与粉末状的雪混合起。发生这种情况时,从附近的峡谷就可以看见一种浅灰色的烟或雾从山顶升起来,然后被风吹向四面八方。山下的人看见了,还以为是勃朗峰冒烟了。有时候这些飞雪在夕阳的衬托下会带点淡淡的红色,看起来像火山爆发一样。要测量覆盖在山上的雪的厚度并不十分容易。那需要雪层的横截面在某个地方完全露出来,而且每个地方的横截面都是不一样的。白色的雪把整座山顶覆盖得严严实实的,斜坡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看到它的厚度。不过,通过很多种方法观察后,索绪尔估算出的厚度大约是60米,就是顶峰的雪的厚度,也是勃朗峰斜坡上层的雪的厚度。

这个厚度虽然是值得考量的,但是也显示了勃朗峰上面全部的雪量。落在阿尔卑斯山上一整年的雪的厚度是18米。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经过好几个世纪的累积,雪不会越来越多呢?由于时而融化的雪总量很少,而且常常会形成一层冰层来保护大量的雪,所以过去在山上就会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冰层,现在,这些冰层是不是应该按照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最早形成的在最底部,最后形成的在最上面呢?

不,不是那样的。大自然里的一切事物都遵循平衡定律,因此没有一个事物能够在很长时间内受到优待,因为那样会造成秩序混乱。如果大气中的水分都凝固起来,不限量地集结在山上的话,就会造成严重的混乱。如果高山上的雪一层一层地叠加,那么最后就会形成一座竖直的冰雪建筑物,这样会直接导致毗邻的领土的整体温度下降。永久积雪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各个海洋里的水就会蒸发,凝结成霜或冰,不会在恰当的时机变成雨落到干枯的土地上,那时候再怎么补救也没用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里的水会慢慢地被蒸干,变成冰,迟早有一天,整个地球表面会变得跟现在北部的格陵兰一样。因此,山上的雪不会像那样一层一层堆起来,而是会融化,然后消失,就像其他地方的雪一样,灌溉土地之后又回到海洋中。

但是雪并不是被太阳融化了,因为在那样的高度,太阳发出的热量还不足以让它融化;是地球的热量,地球内部巨大熔炉的热量。你知道地球内部越往下温度上升得有多快,那么你应该也明白这样一点小小的热量,只要上升到山体,山上的雪层就会逐渐融化,不管是在冬天还是夏天。因此,山顶上的雪是从最底层开始融化的,而不是最上层。不受太阳光影响的表面的雪由于长时间经受冰风的考验,就会形成新的冰层;最底层的雪,离地面很近,由于受到地球内部热量的作用,始终保持在0摄氏度以上,变成液体状态,而它流失的速度与上层冰的形成速度是一样的。

另一个阻止雪堆积的原因是雪崩。如果雪片覆盖在陡峭的地方,只要稍微一点不平衡,人就会从斜坡上滑进山谷。一块松动的石头、一阵风、一阵枪声、冰山的破裂,还有登山者的踩踏,都很可能破坏雪的平衡,然后造成雪崩。雪崩一旦发生,它相邻的地方都会被牵涉到,大块的雪以飞快的速度滑下来,同时发出巨大的响声,撞击一切阻碍物,最后碎成白色粉末状的颗粒,如同银色粉末状的瀑布从山边直泻而下。即使大杉树也会被连根拔起,粉碎之后变成稻草堆。巨大的花岗岩也会被撕碎,然后一扫而空。由雪崩引起的大气扰动有时候非常剧烈,甚至可以摧毁离雪崩发生地有一定距离的人或建筑物。

几乎每天都有雪崩从山顶落到邻近的山谷里,就像我们下章要讲的,冰川也有它的来源。这些雪崩的破坏力一般不会很强,因为它们经过的地方都是无人区。但是时不时会有雪块掉进有人居住的山谷,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是很令人悲伤的。我们听说有整个村子被破坏的,彻彻底底被推翻,有些还原封不动地移位了。

春天的时候,冬天的积雪会在太阳的照射下慢慢松软起来,旅行者就不得不走被雪覆盖的斜坡,而且走的时候要非常小心,不然随时会造成雪崩。如果可能,最好是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走,因为那时的雪经过一晚上的冰冻还很硬;如果是一群人的话,就应该并排前行,每两个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用这种方法,如果其中一部分人被雪崩拦住了,那么剩下的人还可以逃脱,然后去救被困的人。而且在走的过程中,要保持绝对的安静,因为就算是骡子的声音,好吧,任何声音,都极有可能引起雪崩。如果前方的道路非常危险,那么在通过之前,可以先开枪把危险的雪块打落。在前往阿尔卑斯山的路线上,已经发现有必要建隐藏的地道或者雪棚,以保护登山者不受雪崩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