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伯乐
在这之前,高志航已经拥有整整五年的飞行经验,可给他的位置还是个实习生,只拿军饷,不参加飞行,就是军饷也拿不全,只能拿七成。
当时东北军人在全国的声誉和境遇都已降到冰点,他们一失东北,再弃锦州,三丢热河,最后弄到连栖身之处都没有了。
所谓墙倒众人推,等到落魄的时候,就没几个肯拿正眼待见他们的,皆称之为“误国军”。
有人讽刺说,中国不是拿不到诺贝尔奖吗,依我看,至少有一个奖是有希望得的,那就是诺贝尔和平奖,应该把这个奖授给他们的少帅才是。
张学良那时几乎就是东北军的精神偶像,说这种话就等于是在指着你鼻子尖骂人了。
坐着冷板凳,还要时常承受类似的冷言冷语,是个人都可能要精神崩溃,更何况空军本来就是个在天空中翱翔的军种,骄傲是他们立身的资本。
很多跟高志航一道进来的原东北军飞行员都因忍受不了,一个接一个退出,可是高志航选择默默地留了下来。
如果换成多年前那个年少得志的少校飞行员,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多少痛苦纠缠,多少黑夜挣扎,哪怕每一刻都必须承受孤独和苦痛,然而你仍然需要坚忍地度过,只为了那句入关前曾许下的庄重誓言。
请给我一个机会,一个高飞的机会。
这个机会终于让高志航等到了。
航委会主任黄光锐前来检阅空军,飞行员们都在老大面前尽情施展。
这时黄老大注意到了一个人,这个人虽然也站在人群中间,却显得那样孤单和落寞。
黄光锐心里一动:为什么他不飞?
旁边有人赶紧解释,说这哥们儿是见习员,没有资格在领导面前表演。
黄光锐说让他飞起来试试,我想看看。
终于遇到伯乐了。
黄光锐出身于华侨世家,据说16岁就学飞行了,曾担任广东空军司令。正因为他自己就是个行家,所以才识得千里马。
高志航完全没想到自己会如此幸运,他差不多是以一种受宠若惊的心情爬上了飞机舱位。
前面表演得都不错,让人颇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可问题是最后一下演砸了。
降落时,由于起落架放得太迟,机身受到了损伤。
这种失误过于低级,飞行员还没从飞机上下来,周围就议论纷纷。
议论的内容,叫做阴谋论,意思就是这姓高的哪里是来表演的,八成就是来搞破坏的。
众人的逻辑关系大致如是:东北人不好,高志航是东北人,所以他也不好,不好的结果就是想破坏我们的飞机。
高志航傻眼了,他的心也又一次跌到了谷底。
自始至终,黄光锐始终在观察着高志航表演的每一个动作,这时他得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包括高志航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结论。
黄老大说,高志航是好样的,他的飞行技术非常好,至于失误,纯粹是由于他久不训练的缘故。
不仅没处分,还直接提升为中尉分队长。
看到这里,连我都要流泪了。老天,怎么我就从来没碰到过这样的伯乐呢?
高志航自然更是激动加感动,自此以后,他得到了训练的机会,一练起来就疯魔。顺过来飞,倒过来飞,直线飞,弧形飞,一架飞机摆弄得跟我们上下班骑的电动车一样,想它怎样就怎样。
他后来甚至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即晚上开飞机不用打灯,摸着黑就能把飞机给拉上去。
等到黄光锐第二次检阅,在看过高志航的表演后,当场下了断语:你的技术在中国空军中已经是独一无二,东方不败了。
既然是东方不败,再做中尉就屈才了,马上提升,做上尉。半年之后,再升为空军教导总队少校总队副。
千里马由伯乐提携,终于出头了。
可这时候,高志航却与顶头上司毛邦初乃至恩人黄光锐发生了意见上的分歧。
高志航跟“空中魔术师”陈纳德一样,在战略思想上都主张冒险和进攻,而反过来,领导跟你想的可能就不一样,他们觉得中国空军力量不行,所以要“维稳”,主张防御。
两任领导,黄光锐和毛邦初,都是如此。
一个要攻,一个要防,在平时的训练中肯定会有冲突,这让高志航感到自己受到很大束缚,因此也有了陈纳德式的苦闷。
不过他的苦闷很快就得到了解放。
蒋介石过50岁生日,号召大家捐飞机。英国、德国、意大利的飞机供应商一听到消息,马上就派自己的飞行员到南京来做飞行表演,以便吸引中国买家。
外国人都是生意头脑,而中国人在这方面却一向敏感,觉得老外是不是要在我们家门口摆擂台啊,欺咱飞行技术不行是不是?高志航闻讯后,憋着一口气,主动请求进京表演。
蒋介石在检阅台上看半天,天上眼花缭乱,穿来穿去的都是人家的飞机,心里自然有些不爽。忽然,斜刺里冲出一架中国人自己驾驶的飞机,忽上忽下,忽高忽低,花蝴蝶一样地玩动作,把老外都给比了下去,引得地面上人们一阵叫好。
一问,飞行员叫高志航。
蒋介石立命召见,并当着众人的面夸奖高志航说,你的技术如同你的姓氏,确实是高,我看快超过世界水平了。
不光褒奖(似乎都有些过了),蒋介石还难得地慷慨了一把:将自己的座机奖给高志航自用。
天子把座驾都给你了,这是什么礼遇,你懂的。
原来黄光锐说高志航“东方不败”,影响还只局限在空军内部,现在连蒋介石这样的国家元首都作出了表示,那就不得了了。
高志航立马火了起来,红遍全国,其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简单,你困守陋巷,谁也不把你的话当回事,等到你出了名,打个喷嚏,旁边的人都可能要研究半天。
意见分歧迎刃而解,至少在四大队内部,高志航成了绝对的权威,所有训练课目和要求都开始跟着他的步子走。
等到陈纳德来华,高志航带着四大队的精英们接受了小灶式的训练。他们本来就有较好的功底,再经过最新理论和技术一熏陶,那水平更是翻着跟斗哗哗地就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