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驰道、丝路与楼船——秦汉时期交通的开拓 1.秦代的道路交通网与驰道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齐王建四十三年),秦国派大将王贲攻下辽东等地,灭燕、赵两国。此时,战国七雄中只剩下秦、齐两国,其余五国都被秦国所灭。齐王建与齐相后胜,就将齐兵布防在齐国国境的西线,以防秦兵来袭。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大军南下攻齐,绕开了齐国西境的防线。齐王建只能听从早已接受秦国贿赂的齐相后胜的建议,率兵降秦。至此,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消灭了最后一个对手,完成了统一。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因素很多,发达的交通是因素之一。秦惠王想南下攻蜀,苦于无道可行,于是想出一个计策:“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这条跨越秦岭、连接川陕的最早的道路,是在秦人和蜀人共同努力下开通的。秦国国内的道路建设也很发达。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发掘14座秦汉墓葬时,在1号墓中发现了7幅绘在松木板上的地图。这些地图的绘制年份,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前后。4号图在主河道旁绘有一条交通线,具体位置相当于今天水东利公路的放马滩——黄家坪路段,反映了战国时期天水地区通往秦岭以南的交通概况,在交通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秦人还善于造桥、制车,在黄河上修建了第一座常设浮桥,制作出了我国最早的双辕车。车辆众多,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穰侯被免除相职,出关至封邑时,随行的辎车多达一千余乘。又善于利用水道进行航运:

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

扞关一名江关,又名瞿塘关,在今四川奉节东长江北岸赤甲山上,为春秋时楚国关隘之一。这段记载,或许有夸张之处,但也反映出当时秦国船舶类型很多,有专装货物的,有专门运人的,而且航行速度也比较快。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新并入的燕地、齐地、荆地离关中地区很远,控制不便,于是在政治上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制度上“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车同轨”的措施之一,是“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将六国间的关隘打通,整修道路,建立一个全新的全国性的交通体系。在秦始皇时代,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交通网络。三川东海道,由关中向东直通今江苏、山东间海滨,是秦朝的东西向交通要道,也是秦汉时期运输量最大的交通干线。南阳南郡道,一名武关道,由咸阳出发,向东至南阳,复向南至南郡,是联系长江中游的要道。邯郸广阳道,经河东、上党,至邯郸、广阳到右北平,是关中至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陇西北地道,由关中通向西北,为丝绸之路东段的出身。汉中巴蜀道,由咸阳经汉中,西南向至蜀郡、巴郡,由数条经过秦岭的路线组成,极为险峻。直道开辟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从咸阳向北直通边境要塞九原。修筑直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游牧民族匈奴南下,通过这条道路将物资运送到军事重镇九原城。如果发生战争,秦王朝的后续骑兵部队,通过直道,三天三夜就可以从都城咸阳赶到九原前线。因此,这是一条军事高速通道。司马迁曾经走访过直道全程:“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北边道,秦在战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新的长城防线,为了便于修筑和巡视,沿长城修筑了一条东西向道路。并海道,一作傍海道,北起辽东半岛的碣石,南迄杭州湾南部,是一条沿着海岸线的道路。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在首次巡游咸阳以西地区后,下令“治驰道”。驰道是专为天子巡行天下而建的快速道路设施。驰道的规模,据西汉人贾山所言:“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驰道的建设,成为秦汉时期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始皇像

驰道修筑的标准,首先是“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据孔颖达说:“驰道,正道,如今御路也,是君驰走车马之处,故曰驰道也。”驰道中间为御道,两侧有旁道。御道与旁道之间,与今天城市道路用行道树隔开的方法相似,也是以树作为隔离的标志,每隔三丈距离种植一棵青松。驰道的宽度是50步,很宽阔,秦制每步六尺,相当于现在的69米左右。在陕西咸阳窑店镇南渭河北岸,发现一条南北向古道路遗迹,路宽50米,筑于生土之上,与驰道的制度很相似。连接咸阳与九原的直道,其遗迹在今陕西淳化、旬邑、黄陵、富县、甘泉等地多有发现,路面宽度往往也达到50至60米。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三丈而树”是指中间御道宽三丈,“道广五十步”的宽度包括中间的御道与两侧的旁道,御道与旁道间用青松隔离。汉代的规定与后一种观点相同:“令诸使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三丈也。”其次是“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是修筑路面的技术规则,要求路基构筑务求坚实,两侧形成宽缓的路坡。驰道在修筑路面时,必须用金椎夯实,使之隆高,高于地表,以分流水。高等级的修筑规范,使得驰道成为秦朝御用的高速道路。汉代昌邑王刘贺从其驻地至定陶,路程达135里,刘贺“乘七乘”,日中出发,晡时已达定陶。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说是速度惊人。由于刘贺所乘的“七乘”速度太快,侍从在旁道骑马跟随,为了跟上这个速度,所乘的马匹在半路上先后倒毙。

由于驰道是当时的高速道路,而且采用的是当时最好的马与车,车速极快,但又没有采取全封闭措施。如果有别的车、马或行人随意进入,便会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而且随意穿越,更是冒犯天子尊严。因此,秦朝应该颁布了相应的法规,禁止其他车辆的进入或穿越。汉代保留了这种制度。西汉成帝为太子时,元帝有事急召,成帝以太子身份,仍不敢随意穿越驰道,只能向西行至直城门,才可绕过驰道。这一事例,说明当时制度的执行是相当严格。元帝知道后,特别发布命令,允许太子可以穿越驰道。驰道两侧的旁道供高级官员使用,中下级官员或其他人员必须在得到许可后才可使用,违反规定者,车马用品全部被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