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商贾士农咸乐业——明朝的交通与旅游的兴盛 1.明朝的驿道与驿站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十分重视驿站建设,规定驿传由兵部下属的驾部负责,指示兵部大臣必须重视驿站建设:“驿传所以传命而达四方之政,故虽殊方绝域,不可无也。”规定地处交通要道的驿站设马80匹、60匹、30匹,其余驿站设马20匹、10匹、5匹,同时备有相同数量的驴。元代驿站的日常工作由专门的站户承担,驿站所需的费用和差役,出自站户和附近的农牧民,使得赋役沉重。朱元璋出身农民,了解这些弊端,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轻驿路经过州县的负担。首先是规定驿站“专在递送使客,飞报军务,转运军需等物”。有一次,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京城(应天府)时,自说自话乘驿归来,破坏了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朱元璋大光其火:“怒责之曰:中原兵燹之余,民始复业,籍户买马艰苦甚矣。使皆效尔所为,民虽尽鬻子女,买马走递,不能给也。”此后,明确规定:“凡公、侯、驸马奉命出使,其仆从及诸藩府使人,无符验者不得擅乘驿传船马,违者罪之。”指令兵部在全国各地张榜公布这条规定。其次是减免驿路经过各县的田租。朱元璋认为马夫出资买马,还要早夜提供服务,比其他各种劳役都要辛苦,因而建议大臣们,是否可以按照驿路的繁忙程度,适当减免相关各县的田租。大臣们讨论后认为:“自京师会同馆至宿州,为驿十三,南至京师,西出秦晋,北抵燕蓟,其劳最甚,田租宜全免。自百善道至郑州,当陕西、山西二道,其劳为次,宜免三分之二。自荥阳至陕西、山西、北平,为驿一百二十一,其劳又次之,宜免三分之一。”从京师(应天府)至宿州驿路,因前往北方各省驿路均经过此地,而且当时军事重心也在北方,驿站的使用率特别高,百姓花费在购买驿马上的资金很多,差役繁重,所以被减免全部田租。


北京至十三省各边路图

全国最大的驿站是京师的会同馆。洪武初年,改南京公馆为会同馆。永乐年间,改设于北京。正统六年(1441年),北京会同馆定为南、北两馆。北会同馆在澄清坊大街东,正统六年盖造,弘治五年(1492年)改作,共有房屋376间。南会同馆在东江米巷玉河桥西街北,同样建于正统六年,弘治五年改作,共有房屋387间。北馆有馆夫300名,南馆有馆夫100名,专供做饭等服务性工作。

会同馆是国内少数民族首领或外国使臣赴京时的休憩之处。国内少数民族首领或外国使臣前来朝贡,由地方上的驿站护送到京,礼部派官迎接,下榻于会同馆。凡是辽东女真等部,西域吐鲁番、哈密等王以及回族首领,云南、贵州、湖广等省境内的土官、少数民族首领,均下榻在北馆。瓦剌、朝鲜、日本、安南等海外各国的使臣,照例安顿在南馆。第二天,使者或穿明朝赐给的朝服,或穿本国、本民族服装,前往奉先殿朝见皇帝。明朝政府还规定,前来朝贡的少数民族首领或外国使臣,都必须到规定的市场进行交易,不容许在一般的街市上进行买卖,违者追究会同馆陪同人员的责任。会同馆配备有60名通事,负责做下列国家和少数民族的使者或头领进京时的翻译:女真7名,鞑靼(即蒙古)7名,回回7名,云南百夷(傣族等)6名,西番(即西藏)5名,朝鲜国5名,日本国4名,暹罗国(泰国)3名,占城国(越南中部)3名,安南(越南)2名,爪哇国2名,琉球国2名,畏兀尔2名,缅甸1名,真腊国(柬埔寨)1名,河西(唐古特)1名,苏门答腊国1名,满剌加国1名。两馆共备马171匹、驴173头,以为过往官吏和贡使等人提供马匹和交通工具。当马匹不够时,可临时从其他地方调拨。

各条驿路上的驿站,在宣德年间明朝版图最盛时,全国设有水陆驿站1357处,约60里至80里置一驿,驿道总里程约9万里,相当于今天的4万多公里。驿站分为马驿和水驿两种,统称“水马驿”,置于交通干线和通衢大道。驿站所备的驿马、船舶等交通工具的数量,按照该驿的繁忙程度决定,多条驿路共同经过的交通干线旁的驿马,分为80匹、60匹、30匹三种,只有一两条驿路经过或者省内支路旁的驿站,分别为20匹、10匹、5匹。马匹按其品种之优良,分为上、中、下三等,各悬挂小牌,写明等级,凭符牌应付。各站的人夫、经费定额,都是由马匹的多少决定。在福建、广西等地,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马匹不易存活,改为由人力递送。水驿预备的船只,也是要道所备较多,分别为20只、15只、10只不等,次道设有7只或5只。每船设水夫10名。如有军务,以多桨快船飞报。驿站备有铜铃,遇到紧急公文,将铜铃悬带在马上,飞骑传送。前方驿站听到铃声,随即准备。当驿马一到,便由这一站的驿夫带上公文,乘马飞驰。公文由此一站接一站地送到京师。

掌管驿站的中央机构,为兵部的车驾清吏司,“掌卤簿、仪仗、禁卫、驿传、厩牧之事”。各省的管理机构为驿传道。各驿设驿丞,“明驿丞,典邮传迎送之事。凡舟车、夫马、廪糗、庖馔、禂帐,视使客之品秩,仆夫之多寡,而谨供应之。支直于府若州县而籍其出入”。


南京至十三省边路图

朱元璋不但关心驿站的物质建设,还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抓了两件与驿站有关的事。一是给驿站改名。元代的站赤名称大多采用俚语俗称,朱元璋要求翰林院的儒臣给这些驿站改名,使站名的内涵丰富些,于是改扬州府驿为广陵驿,镇江府驿为京口驿,一次性改了232个类似的驿名。二是指示翰林院儒臣与兵部等有关部门共同编了一本记载驿路的书——《寰宇通衢》。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八月,这部书终于编纂而成,《太祖实录》专门记载了该书的内容提要:

修《寰宇通衢》书成。时,上以舆地之广,不可无书以纪之,乃命翰林儒臣及廷臣以天下道里之数,编类为书。其方隅之目有八:东距辽东都司,陆行为里三千九百四十四,马驿六十四,水陆兼行为里三千四十五,驿四十;又自辽东东北至三万卫马驿四,为里三百六十;西极四川松潘,陆行为里五千五百六十,马驿九十二,水陆兼行为里八千三十,驿一百有四;又西南距云南金齿,陆行为里六千四百四十四,马驿一百,水陆兼行为里八千三百七十五,驿一百一十三;南踰广东崖州,水陆兼行为里六千六百五十五,驿七十有八;又东南至福建漳州府,水陆兼行为里三千五百二十五,驿五十四;北暨北平大宁卫,为里三千六百一十四,马驿五十三,水陆兼行四千二百四十五,驿六十一;又西北至陕西甘肃,为里五千五十,马驿八十一,水陆兼行为里六千七百二十,驿九十六。布政司十三:浙江、福建、江西、广东之道各一:浙江水驿十三,为里九百四十八;福建水马驿四十一,为里二千八百四十五;江西水驿十五,为里一千五百二十;广东水马驿四十五,为里四千三百九十。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北平、湖广、广西、云南之道各二:河南水驿三十一,为里二千八百四十五,马驿二十二,为里千一百七十五;陕西水马驿五十一,为里四千一百,马驿四十二,为里二千四百三十;山东水马驿二十九,为里千九百一十五;马驿二十六,为里千四百八十四;山西水马驿五十,为里四千三十,马驿四十一,为里二千三百八十;北平水马驿四十七,为里三千四百四十五,马驿三十九,为里二千三百六十四;湖广水驿十八,为里一千七百三十;马驿二十六,为里一千五百三十五;广西水驿五十三,为里四千四百六十,水马驿六十四,为里四千二百六十五;云南水马驿九十六,为里七千二百,马驿八十三,为里五千二百七十五。四川之道三:水驿九十四,为里七千二百六十五,马驿八十二,为里四千七百九十五,水马驿七十,为里五千九百。时天下道里纵一万九百里,横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此其大略也,四夷之驿不与焉。

其中的“又自辽东东北至三万卫马驿四,为里三百六十”一句,《寰宇通衢》原文为“东北至开原,其路有二:马驿六十八驿,四千三百四十里;水马驿四十四驿,三千四百五里”,三万卫即开原,里程相同。

《寰宇通衢》所载直隶(此后的南直隶)驿路,多为明朝其他史籍所未载。以京城应天府为中心,至每个府、直隶州均有驿路:至镇江府有两条驿路,一路水驿二驿,二百一十里,一路马驿三驿,一百九十里;至常州府水驿五驿,四百一十里;至苏州府水驿七驿,五百九十里;至松江府水驿十驿,八百里;至扬州府水驿三驿,二百二十里;至淮安府水驿八驿,五百四十里;至凤阳府有两条驿路,一路水驿十四驿,一千三十五里,一路马驿九驿,二百七十里;至徐州也有两条驿路,一路水驿十七驿,一千一百里,一路马驿十五驿,七百五十里;至太平府有两条驿路,一路水驿二驿,一百五十里,一路马驿二驿,一百二十里;至和州亦为两条驿路,一路水驿三驿,二百四十里,一路马驿四驿,一百八十五里;至庐州府两条驿路为水驿五驿,五百一十里,马驿九驿,四百九十五里;至池州府水驿六驿,六百里;至安庆府水驿八驿,七百四十里;至宁国府水驿四驿,四百二十里;至徽州府水驿五驿,七百二十里,至广德州水驿五驿,六百里。

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后,京师(北京)因其首都地位,逐渐成为全国的道路交通中心,驿路通往南京和各省。南京则因政治地位下降,通往南直隶所属各府的驿路多被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