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火炮、西学与使团——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的交流 3.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后,凭借自己掌握的技术,在明末清初长期主持西洋历局和钦天监工作,参与了历法改革、火炮制造、中俄谈判、地图测绘等活动,开启了中国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同时,传教士们也十分注意把中国儒家经典介绍给欧洲,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在这场中西文化大交流中,传教士介绍的欧洲地理学知识,虽然没有像火炮那样直接影响着明清之际的军事、政治形势,也没有像《泰西水法》那样改善着中国的农业水利技术,但它冲击着中国士大夫们对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对传统的华夷观产生了很大的疑问。中国士大夫们一直把华夏文明视为天地之间最高的文明样式。“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华夏即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从汉代张骞通西域,一直到明初郑和七下西洋的一千三百多年间,中国人的世界地理认识进展非常缓慢,使“四海之内”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意识,不断地强化为一种“虚幻环境”,这在中国历代刻印的“华夷图”、“广舆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这些地图上,中国的区域位于地图的中心,区域很大,周边的国家位置模糊,汪洋大海被人为缩小。
利玛窦在绘制《山海舆地图》时,其依据的蓝本是欧洲人绘的《万国舆图》,为了迎合中国士大夫的心理,将福岛零度经纬线移到图幅中央,同时将中国移到图中部,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分列在地图两旁。广东肇庆府知府王泮将此图刊印后,并不公开出售,只是赠送给士大夫。章潢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编纂的《图书编》,卷二十九收有舆地山海全图和南北两半球图,应该是根据利玛窦图编制的。万历三十年(1602年),李之藻重刻《山海舆地图》时,利玛窦根据原图和其他资料进行了考订,改正了旧图的错误,增加了各地风俗土产,内容更加充实,并将其改名为《坤舆万国全图》。全图高七尺,宽三尺,分为六幅,成屏风状。次年,利玛窦再次译制新图,图名为《两仪玄览图》,与前一图内容基本相同,图幅略有增大。
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对中国士大夫的思想造成极大的震动。这些地图虽然仍将中国绘在地图的中心,但图上画有五大洲:亚细亚、欧逻巴、利未亚(即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墨瓦蜡泥加(南极地方),中国只是五大洲的一小部分。虽然墨瓦蜡泥加洲之说是出于臆断,不符合实际情况,但是,16世纪地理大发现的产物——五大洲的概念,是第一次被介绍入中国。因此,从地理的角度来说,利玛窦的地图向中国人介绍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将西方经纬度的概念传入中国。16世纪中叶,欧洲已经使用平面投影法绘制地图。在《山海舆地全图》上标注了与中国传统方格地图不一样的经纬线:纬线为平行线,经线则是曲线。利玛窦还对经纬线的作用以及如何划分作了介绍。他指出,经纬线是应该每度都要画,这样可以把世界各国或各地的位置画在地图的对应位置上。东西向的纬线为平行线,表示地球的长度,以赤道为纬度的起算线,向上数至北极为北纬,共90°。南北向的经线为曲线,表示地球的宽,自福岛起算,绕地球一周为360°。利玛窦在图上标注的洲名、海名、地名等名词,如亚细亚、欧罗巴、地中海、尼罗河、罗马尼亚、罗马、古巴、加拿大、南北极、地球、大西洋等,至今仍在使用。
舆地图
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也包含有中国的测绘成果,是16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冯应京在《两仪玄览图》序中说:“即如中国圣人之教,西土固未前闻,而其所传乾方先圣之书,吾亦未之前闻。乃兹交相发明,交相裨益,惟是六合一家,心心相印,故东渐西被不爽耳。”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中,标有许多中国和亚洲的地名,这在利玛窦以前的西方世界地图中是不具备的。在这两幅图的亚细亚洲中部,突出地标有“大明”、“大明海”,又画有长江、黄河及黄河源星宿海,以及长城、女真、辽东奴儿干等。因此,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是当时较为完备的世界地图。利玛窦不但将世界地图介绍给中国,同时也将中国地图介绍给欧洲。1574年,利玛窦将收集到的各种中国地图集寄往罗马。1588年,又用拉丁文译注了一幅中国地图。
地图以外,介绍西方地理知识的重要著作有明末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职方外纪》和清初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撰写的《坤舆图说》。
艾儒略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在北京传教,天启三年(1623年)在杨廷筠的帮助下撰述并出版《职方外纪》,为第一本介绍西方地理学知识的著作。万历时,庞迪我、熊三拔曾翻译西文地图两幅,庞迪我同时撰写了图说。艾儒略是在庞迪我图说的基础上加以增订成书。《职方外纪》全书五卷,也有版本为六卷。
卷首有《万国全图》,有的刻本还有《北舆地图》、《南舆地图》,艾儒图特别为这些图写了《五大洲总图界度解》一文,介绍赤道、经纬度等知识,并说明了为什么要画两组世界地图:“但地形既圆,则画图于极圆木毬,方能肖像。如画于平面,则不免或直剖之为一图,或横截之为两图。故全图设为两种:一长如卵形,南北极居上下,赤道居中;一圆如盘形,南北极为心,赤道为界。”各卷卷首附有该洲的地图。
卷一为亚细亚,主要介绍了除中国、朝鲜等国以外的其他亚洲国家。卷二为欧逻巴,主要介绍了以西巴尼亚(西班牙)、拂郎察(法国)、意大理亚(意大利)等国,对欧洲的建筑、服饰、饮食、婚姻、宗教、军事、教育、税收及法律等方面做了介绍。卷三为利未亚,介绍了阨日多(埃及)等国以及非洲地理和风土人情。卷四为亚墨利加和墨瓦蜡尼加。亚墨利加即南、北美洲,并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了阁龙(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过程。墨瓦蜡尼加指南太平洋的一部分岛屿和南极洲,因而“其人物、风俗、山川、畜产与夫鸟兽虫鱼,俱无传说。即南极度数、道里,远近几何,皆推步未周,不漫述,后或有详之者”。卷五为四海,介绍了主要海洋名称、海岛、海洋动物、海产、海状、海舶、海道等。海道介绍了从欧洲至中国的两条航路:一是绕非洲南端好望角,经印度洋向东,然后经东南亚北上;一为经大西洋至美洲,再经太平洋向西。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南怀仁撰述的《坤舆图说》出版。该书为上、下两卷。上卷总叙世界自然地理,包括坤舆图说、地体之圆、地球南北两极、地震、山岳、海水之动、海之潮汐、江河、天下名河、气行、风、云雨、四元行之序并其形、人物等。下卷为五大洲叙说,包括各国的风土人情和名胜等。最后附以四海、海状、海族、海产及海舶等。上卷多采自利玛窦之说,下卷及附录均采自《职方外纪》。但也有不少增补、改进之处,如对地震的成因、潮汐及沧海桑田变迁等自然现象均有新的阐明。
南怀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