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从“三分天下”到“八王之乱”:三国西晋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1.曹魏的统一北方与分封
赤壁之战失利后,曹操将关注的焦点转向经营关中、关西等地。经过数年的征战,他终于战胜了西凉的韩遂与马超,以及割据汉中的张鲁,从而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在魏、蜀、吴三国疆域之中,曹魏的疆域最广,其次是吴国,最小的是蜀国。其时魏国占有司、冀、并、豫、兖、青、徐、幽、凉、雍等十州及荆、扬二州的江北部分,共有十二州之地,大体相当于今天的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参见《三国疆域示意图》)。
三国疆域示意图
魏国建立后,依然采取了分封诸侯王的政策。黄初三年(223年),魏文帝曹丕开始分封皇室子弟十多人为诸侯王。这些诸侯王虽然都以郡置国,但文帝显然已接受了西汉分封的教训,让这些诸侯王有名无实,他们虽然有各自的封国,享有封国内的食邑,并且可以世袭,但是没有统治管理王国内民众的权力。这样,诸侯王便不能分裂割据,无法构成对中央政府的威胁。所以,在曹魏时期,诸侯王国的地位与汉郡相当,除去官职名称不一样外,诸侯王国与郡的行政制度没有什么差别。
在曹魏的行政区划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朝鲜半岛上设置的政区。东汉时期,玄菟郡已完全侨置到辽东郡内,而乐浪郡也放弃了单单大岭以东的管辖区域。献帝时,公孙度守辽东,管理辽东、玄菟、乐浪诸郡。汉末建安中,公孙度之子公孙康分乐浪郡屯有县以南的荒地,在朝鲜半岛上设立了带方郡,稍后半岛上的倭韩也从属于带方郡的管辖。公孙氏政权被曹魏消灭后,其势力范围所及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也便转为曹魏所有。其中设置在朝鲜半岛上的乐浪郡管辖今朝鲜清川江、狼林山、威兴以南,带方郡则是在乐浪郡以南,管辖今朝鲜黄海南道、黄海北道一带。
曹魏政权对西域地区的控制非常重视。在建国之初,便恢复了戊己校尉与西域长史的职位,由凉州刺史兼任戊己校尉,治所设在高昌,西域长史则驻海头(今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遗址)。除此之外,曹魏政权还给西域地区的一些国家的国王授予一定的爵位,颁发印信。例如车师后部王壹多杂就被封为“魏侍中”,号“大都尉”,并授予印信。当时曹魏对西域的国家控制的数量虽不如汉朝多,但主要地区的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等国,都在西域长史府的管辖之内。这些国家年年来朝贡,情形与汉朝时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