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建立大隋 三、政治气象

但是,要知道,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要让它走稳走远,除了要建立良好的制度,还要树立相应的政治风气和政治精神。隋朝的政治风气如何呢?先来看它宽容的一面。

当时有一个人叫荣建绪,跟杨坚一向关系不错。杨坚即将接受禅让的时候,荣建绪被朝廷任命为息州刺史。这时候,杨坚喜滋滋地对荣建绪说,待两天再走吧,和我一起享受荣华富贵。杨坚暗示得很清楚,我就要改朝换代了,你等着看这个光荣的历史时刻吧。没想到,荣建绪兜头就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说,您这样的话我可不想听。

后来,杨坚顺利即位了,荣建绪入朝,杨坚问他,现在后悔了吧?荣建绪回答说:“臣位非徐广,情类杨彪。”徐广本来是东晋的大臣。后来,权臣刘裕篡权,东晋变成宋了,徐广呜咽流涕,悲不自胜。而杨彪是东汉的老臣,曹魏篡汉之后,他闭门不出,始终自称汉臣。这两个人都是在王朝更迭之际眷恋旧君的人物,也就是所谓的忠臣,荣建绪以之自比,态度还是很强硬的。

那么,杨坚听完是什么态度?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帝笑曰:“朕虽不晓书语,亦知卿此言不逊!”杨坚说,朕虽然不明白书上的典故,但也知道这肯定不是好话!说笑完了,照样赏识荣建绪。

杨坚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到两个原因。

第一是要树立传统的儒家价值观。虽然自己是北周的叛臣,但是,现在自己已经建立隋朝了,杨坚可是衷心希望,每个大臣都能对新王朝忠诚无二。

第二是为了展现新政权的宽容精神。杨坚的大隋是从宇文氏的大周脱胎而来的,所有的大臣都曾经为北周效劳。怎样对待这些出入两朝的臣子,怎样让他们心悦诚服地为新政权服务,这是当时杨坚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怎样收拾人心?杨坚的做法就是宽容,宽容地对待他们对前朝的感情,同时,既往不咎,给他们在新朝继续服务的机会。

这可真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就是通过对这些异见分子的宽容和优待,隋文帝有容乃大的形象树立起来了,官僚系统中的敌意逐渐消失,这才是天子有道,天下归心,这是一种很正面的政治气象。

但是,就在隋文帝对官僚队伍温情脉脉,树立宽容政风的情况下,也有一段不太光彩的插曲出现了。这就是对北周皇室的处置问题。

就在杨坚登基前,有一个叫虞庆则的大臣给杨坚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把北周所有存活的宗室统统干掉,以绝后患。应不应该这么做?杨坚也有自己的考虑。他觉得,北周宗室和大臣不一样,大臣固然可以实施怀柔政策,让他们慢慢归心隋朝,但是,宗室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还有政治号召力。

虽然在清除五王势力后,北周宗室其实已经没有什么能干的人选,并不足以对他的统治构成威胁,但是,万一他们被别人利用怎么办?这样一来,杨坚心里就倾向于同意虞庆则的意见——斩草除根了。

尽管如此,为了保险起见,隋文帝又去问心腹高颎。高颎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出主意、想办法,这是个关系到政治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说不用诛杀北周宗室的话,会不会被皇帝怀疑为政治立场不坚定?这样一想,高颎也表态了,该杀!

隋文帝本来就想要大开杀戒,高颎再表示赞同,这件事就基本定下来了。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前面反复提到的,出身北齐的才子李德林跳出来提反对意见了。李德林主张宽恕。按照他的想法,诛杀北周宗室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隐患,震慑大臣,但是,它也有明显的负面效果。因为,隋朝得国于孤儿寡妇之手,本来就不具备太多的道德合法性,如果再诛杀无辜的宗室,那就更让人不服气了!所以,李德林希望的是能够通过怀柔解决问题。

这种想法跟他在三方叛乱的时候主张派人监军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那一次,杨坚听取了他的意见。这一次,杨坚还会对他言听计从吗?非常遗憾,没有。现在杨坚的身份变了,纳谏的心情也变了。他一听李德林这么说,马上怒气冲冲地回了一句:“君书生,不足与议此!”你是个书呆子,哪里晓得这里面的利害!

就这样,因为隋文帝的坚持,以北周静帝宇文衍为首,北周文帝、孝闵帝、明帝、武帝、宣帝五代君主的后嗣和一些关系更远的宗室都被诛杀殆尽。李德林也因此被杨坚疏远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第一,隋文帝的宽容是不稳定的,他的性格中,不乏猜忌和严苛的一面。

第二,对李德林这样的儒家知识分子和他们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他也有一种深深的怀疑。换言之,对杨坚来说,所谓宽容,更多的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而不宽容,才是根深蒂固的基本精神。这其实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整个隋朝的政治基调。

就这样,大隋王朝带着欣欣向荣的气象,也带着肃杀严酷的气息隆重登场了。这一年,杨坚刚刚三十九岁,正是一个政治家的黄金年龄。那么,他会把隋朝带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