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露峥嵘 第二节 诬杀彭越
彭越是刘邦消灭项羽集团中对刘邦直接帮助最大的功臣,他在刘邦灭项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汉三年五月,彭越攻打楚将项声、薛公于下邳,大破楚军,断绝楚军粮道;迫使项羽回援,导致刘邦乘机一夺成皋。
第二,汉四年十月,彭越在刘邦派来的刘贾帮助下,攻破睢阳、外黄等十七城,迫使项羽回援,刘邦乘机二夺成皋。
第三,汉五年十二月,彭越与刘邦、韩信会合,于垓下战败项羽。
这三件大事对刘邦来说极为关键。
依照彭越所立之功,刘邦灭项受彭越之益最大也最直接,因此,彭越理应是刘邦名列第二的大功臣。
刘邦、彭越的关系为什么在短短五年之后就迅速恶化了呢?
汉十年,陈豨在代地叛乱,刘邦亲自出征,并向梁王彭越征兵参战。彭越称病不能参加,只派了手下的将领带兵参战。
刘邦对彭越不奉诏助战非常恼怒,派人责备彭越——二人的关系迅速恶化。
刘邦为什么对彭越不奉诏助战这件事看得这么重呢?彭越为什么不亲自带兵参战呢?
刘邦看重的是自己这个皇帝在彭越心中到底有多重的分量。因为,这关系到彭越是否会忠诚于自己。
彭越没有亲自出征的主要原因是:彭越并没把这件事当回事。
彭越为什么没有把刘邦征兵一事当回事呢?
彭越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是因为汉五年刘邦邀他出兵合围项羽时他曾有过拒不出兵的先例。
那一次是彭越根本没有动,这一次彭越已经派兵参战,只是自己没有亲自参加。
为什么合围项羽之时彭越不参战刘邦不但不处罚彭越还要加封他土地呢?
为什么这一次出征陈豨、彭越虽然未亲自出战但还是派了兵,刘邦却非常恼火呢?
项羽未灭之前,刘邦对彭越有怨气而不敢发泄,因为,项羽未灭亡之前,刘邦必须要利用彭越去消灭项羽。因此,刘邦对彭越的不听指挥无可奈何,只能采取加封土地的手法,诱使彭越参战。
项羽被灭之后,彭越对刘邦来说已经毫无使用价值,剩下来的只有彭越对刘邦的威胁。如果彭越活到刘邦之后,那么彭越还可能会威胁到汉惠帝刘盈。因此,彭越和刘邦的关系在项羽被消灭之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拐点。
彭越想到这一点了吗?
彭越作为一位江洋大盗出身的悍将,考虑问题显然没有如此周密。
因此,彭越还采用了当年征兵合围项羽时的老办法,当然比起当年这一次他已经做得好多了。当年根本不理睬刘邦,现在毕竟还派了兵参战,只是没有亲自出征而已。
彭越得知刘邦震怒之后,心里很害怕,想亲自前去解释。他的部将扈辄劝他不要上门送死,不如起兵反叛,彭越不同意。恰巧此时梁国太仆有过失,彭越想杀他,他便逃到刘邦那里告彭越与扈辄谋反。于是刘邦派人前往梁国逮捕彭越,彭越在没有任何叛乱准备的情况下被刘邦轻易地逮捕。法官奏报彭越已经准备叛乱,请求处理。刘邦赦免了彭越,只是将他免为普通百姓,并流放到蜀地的青衣县(今四川名山县)。
刘邦的这一做法仍然是他杀戮功臣的一贯做法:一步一步到位。刘邦并不急于一步到位地处死彭越,这主要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
彭越西行走到郑地(今陕西华县),刚好遇见吕后从长安东来,准备去洛阳。
彭越赶忙向吕后哭诉自己的冤情,表示自己不愿意被流放到蜀地,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吕后表示愿意帮忙,便将彭越带了回来。
彭越为什么会向吕后哭诉自己的冤情呢?
第一,无政治头脑。
楚汉战争中,彭越在项羽的后勤供应线上采用机动作战的方法,多次断项羽楚军粮道,打得有声有色。彭越的游击战,是中国军事史上最早的游击战。但是,彭越毕竟只是一位偏才,一位只具军事才能而没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
彭越还赶不上韩信,韩信死前还认识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彭越连这都不懂。这和彭越江洋大盗的出身有关。
第二,不了解吕后。
吕后在整个反秦、反项的斗争中从未出过头露过面,彭越明显没有认识到吕后的可怕。
答应帮助彭越的吕后见了刘邦会为彭越求情吗?
吕后见到刘邦说:“彭越是一条好汉。如果现在把他流放到蜀地,这是放虎归山,不如趁此机会杀了他。所以,我把他带来了。”
刘邦如何回答吕后的话,《史记》、《汉书》都没有记载,但从最后杀彭越看,刘邦批准了吕后的建议。
这足以证明刘邦确有杀彭越之心,否则,吕后的建议绝不可能被刘邦批准。
于是,吕后命令彭越的门客告彭越谋反,司法官判彭越灭族,刘邦批准了这个决定,彭越被灭三族。
据《史记·黥布列传》所载,刘邦杀了彭越之后,还将彭越的尸体制成肉酱,分给天下诸侯食用,以警示天下。
尚未叛乱的黥布接到用彭越尸体做成的肉酱,非常紧张,立即布置军队,观察邻郡的动静(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在彭越传中,司马迁明确记述了彭越没有叛乱。所以,汉初被杀的功臣中彭越的冤情最明显。所以,司马迁在彭越的传记中对他的冤情记述得也最详细。
吕后为什么敢如此大胆地杀韩信、彭越这些开国功臣呢?
第一,刘邦称帝后对功臣的极度猜忌。
貌似大度,内藏猜忌。刘邦给人的印象是宽容大度的,但是,刘邦的这种大度只是一种表象,刘邦的内心时时怀着对所有功臣深深的猜忌,只是含而不露而已。
刘邦对异姓诸侯王早就心存戒备。所谓“共分天下”不过是权宜之计、无奈之举。这和刘邦骨子里存在的“家天下”形成了必然性的冲突。
因此,变“共分天下”为“家天下”是刘邦的既定方针,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所以,刘邦除掉异姓诸侯王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且,他所除掉的异姓诸侯王又必然是灭亡项羽时立功最为卓著的韩信、彭越、黥布等人。
刘邦与吕后是结发夫妻,虽然刘邦起兵反秦之后,吕后与刘邦七年没有共同生活,但是,刘邦深知其妻的为人。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刘邦深知其妻,原因只有一个,他是吕后的丈夫,长期的相处使他深知吕后的为人。
同理,吕后也一定深知刘邦对开国功臣的嫉恨,因为她是刘邦的妻子,长期相处也使她深知刘邦的为人!
这正是吕后敢于不经请示就处死韩信的基本判断!
如果吕后不知道刘邦在灭了项羽之后对韩信的嫉恨,就是借给她一千个胆儿她也不敢杀韩信。韩信是开国功臣,又曾经做过刘邦的大将军,吕后岂敢造次!
因此,诛杀韩信,表面看来是吕后杀功臣,其实,吕后只是替刘邦做了想做而还没有来得及做的事。
刘邦得知韩信被吕后所杀之事后,果然丝毫没有责备吕后,更没有处罚吕后,这就证明吕后的判断是准确的。《淮阴侯列传》记载此事时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刘邦第一反应是高兴,因为吕后到底为自己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其次才是哀叹韩信的命运。
这一细节还说明吕后擅自做主杀了韩信之后并没有马上向刘邦报告,而是等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回京后才知道这件大事。
吕后的胆子多大啊!
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汇报。吕后倚仗的就是她对刘邦嫉恨韩信的深刻了解,她知道杀了韩信没事!
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吕后那么嫉恨戚夫人但却不敢像杀韩信一样处死戚夫人呢?
因为她知道她要是在刘邦在世之时杀了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刘邦绝不会饶她!她敢杀戚夫人,刘邦就敢杀她。同样,吕后也绝不敢在刘邦在世之时杀赵王刘如意。因此,吕后杀赵王刘如意、杀戚夫人只能等到刘邦去世之后才能做。
可见,吕后杀韩信其实是代刘邦杀功臣,这笔账不能只算在吕后身上,刘邦绝对脱不了干系!
刘邦对他所忌恨的开国功臣的处理,一向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步一步到位。
项羽死后,他首先夺了韩信的齐王,但是,还要改封为楚王。齐王韩信的兵权太大,必须立即处理。楚王韩信的兵权已经小多了,所以可以允许存在。诱捕了楚王韩信之后,他并没有将韩信一棍子打死,只是将韩信降为淮阴侯,放在京城,削去军权,留待以后再做处理。
这就是刘邦式的处理办法!
处理彭越也体现了刘邦这种一步一步到位的独特方式:刘邦只是将彭越由梁王流放到蜀地,并没有立即处死彭越。
但是,吕后不一样,吕后的处理方式是一步到位,直奔主题。所以,刘邦将彭越放逐蜀地,吕后却将彭越从流放途中带回来,一步到位地处死了彭越。
杀韩信,对吕后而言,是小试牛刀。处理彭越,她已经是越俎代庖了。她的胆子是越杀越大,越杀心越黑。
刘邦倒也乐得其成,反正是处死那些让他内心不安的功臣,由吕后直接操作,让吕后承担杀功臣的恶名,比自己承担这个恶名更好。所以,刘邦对吕后处死韩信没有一点责怪。他只关心被冤杀的韩信临死前说了什么,以便除掉当年鼓动韩信叛汉的蒯通。
同样,刘邦对吕后要求一步到位地处死彭越也没有表示反对,他同样乐得吕后在历史上替自己承担杀彭越的恶名。
刘邦对韩信、彭越没有一步到位地杀掉,并不能说明刘邦为人宽容。因为刘邦从来不是一个宽容的人,他的宽容只是一种策略,一个表象。
刘邦对项羽有宽容吗?没有!汉四年的鸿沟议和,刘邦是同意的。张良、陈平劝他趁机除掉项羽,刘邦何尝没有想到趁机除掉项羽呢?此时已不是鸿门宴之时了,刘邦已经控制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土地,黥布、刘贾也已经控制了安徽的大部,刘邦已经完成了对项羽东、西、南、北四方面的战略包围。刘邦此时绝对不会放过项羽。这种情况下刘邦同意项羽中分鸿沟的计划,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用议和让项羽放回他的父亲和吕后。
单纯的项羽在刘邦同意议和之后立即释放了刘邦的父亲和吕后,刘邦却虚晃一枪,在项羽释放了其父其妻之后,撕毁协议,追杀项羽。据史书记载,此事是张良、陈平的建议。其实,这与让吕后出面杀韩信、杀彭越一样,刘邦和张良、陈平的意见肯定是一致的。只不过刘邦这次是让张良、陈平承担了背信弃义的罪名。
第二,吕后对“后刘邦时代”政治局面的顾忌。
吕后在杀韩信、杀彭越时表现得比刘邦更积极、更主动,力主一步到位。其中,除了因为吕后不赞成刘邦一步一步到位的处事方式夕卜,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吕后还顾忌到刘邦百年之后“后刘邦时代”的政治局面。
刘邦一生征战,多次受伤。比较严重的有两次:
汉四年刘、项荥阳对峙之时,刘邦被项羽一箭射中胸部。
汉十一年黥布被逼反时,刘邦曾经因伤而不打算亲征。他亲征黥布时又受箭伤。
汉十二年,刘邦已经因伤病危,拒绝治疗。
此时的吕后向刘邦询问萧何之后的相国人选。
刘邦说曹参可继任。吕后又问曹参之后的人选,刘邦说王陵、陈平可继任,并选周勃任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太尉。吕后又问这以后的人选,刘邦说:这以后的事你也不用问了。
吕后对刘邦的健康状况,以及刘邦死后的重要人事安排的高度关注,说明吕后比刘邦更关注“后刘邦时代”如何驾驭开国功臣这一重大问题。
第三,刘邦对吕后外戚派的有意扶持。
刘邦晚年利用吕后除掉了韩信、彭越两位最著名的开国功臣,目的之一即是有意培植吕后一党的势力。
刘邦深深懂得权力制衡的道理。
宋人吕祖谦说:“存吕后为有功臣,存功臣为有吕后,此高祖深意也。”(《大事记》)吕祖谦的话有一定道理,但仍不深刻;刘邦对吕后绝不仅仅是存,而是刻意扶植。
当时的朝中有刘氏宗族派、功臣元老派和吕氏外戚派三派势力。功臣元老派是在灭秦、灭项的战争中自然形成的,虽然经过异姓王的由封到除,功臣元老派势力大大受损,但是,仍然有相当强的实力。
刘氏宗族派主要是刘邦分封的诸子。他们被分封时一般年龄较小,还形不成一股强大的势力,但是,他们是正宗的皇权继承人,政治上占有极大优势。
吕后外戚派在刘邦去世之前还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在三派之中,力量较小。
刘邦不想让功臣元老派的势力过强过大,也不想让吕氏外戚派的势力过强过大,因此,利用吕氏外戚派和功臣元老派的相互制衡,才能最大限度地坐收渔翁之利,保住刘氏江山的代代相传。
因此,刘邦利用吕后杀戮韩信、彭越的过程,也就是有意培植吕后外戚派的过程。所以,吕后杀戮开国功臣不仅是做了刘邦想做而尚未做完的事,更重要的是在刘邦的扶植下形成了能够抗衡功臣元老派的吕氏外戚派。
吕后外戚派的恶性膨胀当然会招来功臣元老的反对,但是,正是有功臣元老的反对,吕后外戚派的势力也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所以,汉代初年吕后外戚派和功臣元老派之间的斗争,是刘邦刻意扶持的结果。
吕后在剪除功臣元老派的斗争中崛起政坛,初露峥嵘,杀害了开国功臣韩信、彭越;已经高高举起屠刀的吕后还会向谁挥舞屠刀呢?请看:废立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