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荥阳会战 第一节 南北奔波 一失成辜
上一章我们讲到项羽一生中关键性的两次战斗: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巨鹿之战充分显示了项羽的军事天才,把项羽带到了那个风云年代的政治中心;彭城之战继续发挥了他的军事天才,以三万精兵打败了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但是,彭城之战与巨鹿之战相比,项羽的战略优势已大大缩水;项羽的胜利之中已经蕴含着导致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战略优势的逐渐丧失。因此,彭城之战是他军事生涯的重大转折点。
项羽的彭城之战并没有取得全胜,那么,接下来的荥阳之战,他能不能摆脱局部胜利而全局受损的处境呢?
彭城之战后,刘邦向西溃退,一直退到荥阳(今河南荥阳),才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体系。
彭城之战爆发于汉二年四月。荥阳会战开始于汉二年(前205)五月,到汉四年(前203)九月“中分鸿沟”为止,时向长达两年零四个月。它是楚汉战争中历时最长的一场战役。
项羽和刘邦为什么会在荥阳展开这场战役呢?
因为荥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处在河南省东部平原和西部丘陵山脉的连接处,易守难攻。荥阳的西南,还有一座古城,叫成皋(gāo,音“高”),此城建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的大伍山上,居高临下,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刘邦、项羽的荥阳会战,就是在荥阳、成皋展开的。
荥阳会战可以划分为一夺一失、二夺二失、中分鸿沟三个阶段。这里的“夺”和“失”都是指荥阳、成皋而言。
初战告捷
汉二年(前205)五月,项羽追杀彭城战败的刘邦到达成皋。在这里,项羽遭遇到刘邦的顽强抵抗。如果不拿下成皋,项羽就不可能西进入关,直揭刘邦的关中老巢。因此,成皋成为项羽西进的第一道障碍。
项羽一夺成皋整整花了一年。
汉三年(前204)五月,项羽首先拿下荥阳,刘邦仓皇逃至成皋。再从成皋退回关中。
刘邦这一仗败得相当惨。刘邦手下的大将纪信假扮做刘邦,带领两千女子,开荥阳城东门出降,吸引楚军的注意力;刘邦则乘机打开荥阳西门,逃出荥阳(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纪信是当年鸿门宴刘邦逃席时步行护驾的四员大将之一。那一次,刘邦逃得比较幸运,纪信虽然充当防火墙,但有惊无险。这一次,纪信主动假扮刘邦,让刘邦得以逃脱,自己却被项羽所杀(项王烧杀纪信)。纪信救主,是那个时代忠于其主的道德规范的结果,其忠诚的确让后人敬畏。至于刘邦,谁舍身救他的命他都心安理得,因为他是要当皇帝的,总不能让我这个“皇帝”死吧?
战略布局
刘邦丢失成皋返回关中后,有一位叫辕生的人向他献计:从关中向南出武关(武关是陕西南部的重要关隘),引诱项羽南下;汉军要坚守不战,让激战一年之久的荥阳、成皋防线得到喘息。同时,派韩信攻掠赵地,联结燕、齐,再杀回荥阳。让楚军多方备战,分散力量,然后再打败他(辕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等得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息,复与之战,破之必矣)。
辕生为什么会向刘邦献这么一计呢?
因为刘邦在和项羽的交战中始终处于弱势,正面战场打不过人家,再不想其他办法,岂不是坐以待毙?其实,历史上许多英明的决策都是被逼出来的。人生如果没有困境逼迫,岂能发挥主动精神?
刘邦最善听,听了辕生之计,采取主动作战和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方法,率兵出武关,流动于宛、叶之间;派黥布召集原来他在九江的旧部,在楚地南部形成某种势力,这就是刘邦南方战场的雏形。
刘邦避实就虚,避免正面和项羽军队交锋,却大力经营尚未得到重点关注的北方战场。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确实没有可以书之于历史的制胜之谋,但他非常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且在这方面非常敏锐。刘邦的会听实在是无可挑剔,而且一旦听到好主意,他就立即付诸实施。这里既有刘邦的过人之处,又有冷酷现实逼迫的因素。无论如何,刘邦善听,在楚汉战争中无人可比。
辕生之所以向刘邦建议派韩信攻掠赵地,原因是韩信此时已经攻下魏国,并降服了代国。
韩信怎么会游离于刘邦荥阳主战场跑到魏国去了呢?说来话长。
韩信北上的原因是魏豹叛汉归楚。
魏豹是项羽分封的十八诸侯王中的魏王。魏豹统治的魏国,在今天山西省西南部。它是刘邦、项羽交兵的主战场——荥阳一带的北部高原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汉二年(前205)刘邦出关伐楚,声势浩大,魏豹没有进行任何抵抗就投降了;但是,当年四月刘邦在彭城大败之后,魏豹于六月以探视母亲为由渡过黄河,又倒过去叛汉归楚。可见魏豹是个跟风派。魏豹的做法其实是刘、项之争中天下大多数诸侯王的共同做法:或归汉,或归楚,一切服从于自保。
魏豹叛汉之后,刘邦派郦食其(yìjī,音“亦基”)去游说魏豹重新归汉,但魏豹不听。郦食其非常善辩,他后来曾经单人独骑说服齐王降汉。但是,郦食其游说魏豹却没有取得成功。
魏豹叛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邦不能平等待人,“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奴耳”。其实,刘邦就是这个德性,他骂人成性,魏豹受不了这种屈辱,所以,这次他是真的叛汉归楚了。
刘邦为什么对魏豹这么在意呢?这是由魏国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如前所述,魏国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从这里出发渡过黄河,马上可以到达刘邦的防区。因此,此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郦食其劝说失败后,刘邦决定派韩信攻打魏豹。刘邦的这一重大举措开始时只是为了消灭魏豹,并没有更多的深意。
汉二年(前205)八月,韩信以假象迷惑魏豹,做出从正面临晋关渡黄河的姿态,暗中却从今陕西韩城悄悄渡过黄河,攻打魏国的重镇安邑。魏豹慌忙带兵从前线赶回来救援安邑,结果被韩信打败,成了俘虏(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大家记住魏豹被俘一事,下一章我们还要谈到这个人的归宿。这一仗韩信先是声东击西,再围点打援,打得相当出色。
安邑之战,双方投入的兵力都不多,但是此战对当时刘、项之争的战略格局起了极大的作用。刘邦灭魏之后,在魏豹统治的魏国,设立了河东、太原、上党诸郡。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解除刘邦主战场的北部威胁;另一方面,又可从魏国向北、向东扩展,降服代、赵、燕、齐,从北面、东面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
魏豹的反汉促使刘邦考虑经营北方战线,这一举措开始还看不出它的战略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北方战线成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最重要的军事战略之一。
攻占魏国之后,韩信向东北攻打代、赵两国。代国在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赵国在今河北南部一带。
韩信攻打代、赵一事,《汉书·韩彭英卢吴传》说是韩信向刘邦要求增兵三万,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西与刘邦会于荥阳。刘邦于是派张耳统兵三万协助韩信。但是,《史记》中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载,反而记载刘邦在荥阳打了败仗,跑到韩信军营夺兵拒楚。
二者的记述相反。
《汉书》之说可能有误。刘邦在荥阳战场面临项羽的巨大军事压力,自顾尚且不暇,很难再调三万兵力去援助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也记载: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可见,是刘邦收了韩信的精兵,补充自己在荥阳战场上的损失。此事我们后面还会谈到。
汉三年(前204)冬十月,韩信用奇兵杀死陈馀、赵王歇,消灭了赵国。在灭赵之前,韩信还灭了代国。
刘邦此时虽然在荥阳主战场上仍然遭受挫折,但是,从楚汉战争的整个战局看,刘邦已经获得了主动权。
项羽一夺成皋之后,刘邦退回关中,从陕西南部的武关出关,到达河南的宛(yuān,音“渊”)、叶,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叶县一带。项羽听说刘邦到了宛、叶,也带兵追到这里。
和韩信的北方战场相呼应,此时刘邦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动用彭越袭击项羽的后勤补给线。
彭越在刘邦打到彭城之时投靠了刘邦,刘邦封了他一个魏相国,但是,又允许他自由行动,实际上就是封了他一个游击司令。这个游击司令不简单。他活动的魏地在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这个地区恰好处在西楚都城彭城与荥阳主战场之间,因此,它是项羽兵团最重要的后勤补给线。
汉三年(前204)五月,在项羽历时一年刚刚夺得成皋之后,彭越利用魏地处于刘、项主战场荥阳和彭城之间的战略地位,向南渡过睢水,袭击楚国后方补给线。这是彭越第一次给项羽带来重大麻烦。
击打软肋
汉三年(前204)六月,项羽得知自己的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不得不派终公防守成皋,自己驰援后方。终公是个什么人物,史无明载,今已不可详知。但是我们知道,终公没有完成项羽的重托,没有守住成皋。刘邦则利用项羽千里回援的机会,从宛地北上,杀死终公,夺回了成皋。这是刘邦调动项羽往返奔波而取得的主战场的第一次大捷。
项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往返奔波,丢失成皋,是他在楚汉之争中第一次重大失误。我们称它为失误,就是因为项羽既不重视军事战略,又没有应对刘邦战略包围的有力举措。刘邦利用自己战略布局上的优势,用游击战频频袭击项羽的后勤补给线,迫使项羽千里回防,使刘邦获得战役上的胜利。
此如下围棋,刘邦虽然只是在项羽的后勤补给线上投了一个子,但这个子投得太关键了:它刚好点到了项羽的死穴上。依兵法上讲,这叫攻其必救;依现代军事而言,这叫做后方游击战。刘邦一方面和项羽在正面战场上殊死相争,一方面指使彭越在项羽的后勤补给线上进行游击战。彭越这个游击司令还打得非常出色,他采用的正是今人非常熟悉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打、敌驻我扰的作战方略。
项羽本应在攻占荥阳之后继续扩大成果,彻底摧毁刘邦在荥阳的防线,为扫平关东、进攻关中作准备;结果,却被刘邦牵着鼻子走,离开荥阳,南下宛、叶,使自己的后勤补给线拉得更长,作战更加困难,自己的软肋也暴露得更加充分。彭越打的正是项羽的这一软肋。
项羽听说刘邦夺回了成皋,立即又赶回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