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六下江南——处处留情真风流 民间热议:乾隆为何六下江南
南巡的传统始于康熙,康熙曾有过六次南巡,乾隆即位后,事事效法皇祖,南巡这事当然也不能例外。乾隆奉康熙为楷模,不仅在位时间不敢超过皇祖父,就连南巡的次数也不敢超过。本来六下江南是视察民情、整治河工的好机会,但为何乾隆在晚年又说自己一生中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六次南巡,乾隆自己给出了答案:劳民伤财。
我们先来看看民间是怎么看待乾隆下江南的,跟乾隆自己的看法不太一样。乾隆认为自己下江南是为了治理国家,关心民生,但老百姓对这个说法可不买账。
离家的孩子要回家
前面讲到,在浙江海宁一带流传乾隆是陈阁老的私生子,传说有鼻子有眼。根据传闻,雍正在当皇子时,跟陈阁老的关系很好。后来两家同一天生了孩子,雍正生的是女孩,而陈阁老生的是男孩。陈阁老抱着孩子到雍王府以后,被雍正调包了。后来,乾隆当皇帝后,听说了自己的身世,他六下江南就是为了搞清楚这事是真是假。
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海宁陈阁老的家里,虽然这时陈阁老夫妇已经去世,但陈阁老的子女们都在。如果乾隆是陈阁老生的,那么乾隆住在这里也算是跟兄弟姐妹们在一起。据说,乾隆每次回来,都要到陈阁老夫妻墓前行孝子大礼。
这个传说在浙江一带流传得是非常广的。
微服私访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一播再播,非常火热。这乾隆既然凡事都以皇祖康熙为榜样,自然也要学着微服私访了。
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得也相当广。据说乾隆有一次下江南的时候,微服私访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赶车的少年,这少年看上去颇为机灵秀气。乾隆就好奇了,问他:“小伙子,你这么个年纪,怎么不去读书,反倒在这里赶车,以后还能有什么出息啊?”
这少年的回答让乾隆大吃一惊,少年说:“我怎么就不想读书了,是我不能读书啊,都是乾隆那个王八蛋害的。”
乾隆气愤地说:“你自己不读书,反倒怪乾隆了?”
少年这才告诉乾隆,他本是一个知府的儿子,父亲在任时屡次弹劾一个贪赃枉法的大臣,结果都被乾隆驳回。这个大臣仗着有乾隆庇护,更加为非作歹,竟然将父亲杀害,这个少年侥幸逃脱,不得不以赶车为生,怎么还能指望读书呢?
乾隆一听,颇为愧疚,回去斩了那个大臣,并把知府的儿子叫到京城,免费提供给他读书的机会,后来还让他当上了京官。
微服私访是为了了解民情,不过有时候也是寻花问柳的好机会。
寻花问柳
乾隆多情,喜欢拈花惹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为此他还跟皇后闹翻了。
据说乾隆曾带着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南巡,一天,在江南的御舟中招了许多漂亮的娼妓,寻欢作乐。皇后得知后,很不高兴,痛骂娼妓,还对乾隆讽刺了几句。乾隆气得把富察氏揪到房里,拳脚相加。最后,富察氏不堪侮辱,跳河自杀。
这个传说无非是根据乾隆好色这一点延展开来的,乾隆确实曾经对一个皇后特别糟糕,但这个皇后不是富察氏。乾隆与富察氏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两次立富察氏的儿子为太子,对富察氏是非常宠爱和尊重的,不可能对她拳脚交加。而且,富察氏并不是自杀的,她是因为两个皇子早殇而病逝的。再说了,富察氏在乾隆十三年就去世了,而乾隆是从十六年才开始南巡的。
乾隆倒确实因为寻花问柳的事情跟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发生了冲突。到了江南后,乾隆纵情声色,那拉氏过去劝谏他。乾隆本来就很讨厌那拉氏,只是迫于太后的旨意,才立她为皇后。乾隆就对那拉氏破口大骂,那拉氏脾气也不好,两人就这么闹翻了。乾隆让人先把那拉氏送回京城,那拉氏悲愤异常,居然剪发,说要出家。乾隆对这种行为非常厌恶,对那拉氏更加反感,不久,那拉氏就去世了。
炫耀书法,卖弄文采
我们知道,清朝皇帝从康熙开始就有一个习惯,喜欢炫耀自己的才能,特别是文采方面。乾隆就特别喜欢写诗题字,一生写了几万首诗,南巡的时候到了名胜古迹,总会意兴挥洒,不题字,便写诗。
民间流传这么一个传说,乾隆在江南时微服私访,曾看到一个农家小孩在练书法。乾隆兴趣上来了,便问这个小孩会不会对对子,小孩点点头。乾隆噌的一声打开折扇,摇头说道:“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水。”没想到这小孩绝顶聪明,一会儿就想出来了:“丁香花,百字千字万字头。”
乾隆一听,心里很震惊,这对子对得实在太好了,感叹道:“后生可畏啊!你这么小的年纪,居然有这样的才能,将来一定是状元的料啊!”
男孩一听,喜上眉梢,跪地说道:“谢皇上赐状元之恩。”
乾隆一听,更吃惊,支吾地说:“你……你怎么知道我是皇上?”
男孩回答更聪明了:“天下除了皇上,还有谁敢点状元呢?”
乾隆摇摇头:“罢了,罢了,君无戏言,就赐你为‘童状元’吧!”
我们知道乾隆南巡途中游山玩水,到处题字作诗,这个是事实。但是他还决不至于昏庸到专门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而南巡。实际上,乾隆是一个非常理智、非常智慧的皇帝,而且也是很有涵养的,对政事也非常用心。
乾隆后期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乾隆这个人昏庸,也不是这个人愚蠢,论起聪明才智,乾隆不比雍正差。只是乾隆在吏治方面的政策跟雍正不太一样,雍正尽力把国家往“法治”路上推,虽然雍正也做了不少违背法治的事,但总体的心愿还是以法治国。乾隆却恰恰相反,在他手中,国家不断往人治方面发展。
乾隆用权术虽然可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但已伏下了吏治隐患。譬如,李侍尧犯了贪污罪,理应处死。乾隆巧妙地把他救了出来,最后李侍尧为国家立了大功,这事既可以说乾隆非常善于用人,但也破坏了律法的权威性,根据蝴蝶效应,法律权威被破坏后,后面必然是吏治腐败。
乾隆实际上是收获了眼前利益,却失去了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