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十全老人的外交手腕 马戛尔尼访华
乾隆五十七年十月,两广总督郭世勋给乾隆报告了一个喜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以乔治·马戛尔尼为代表的七百人代表团前来给乾隆祝寿。当然乾隆八十大寿已经过去,英国人说是补祝。听到这个消息,乾隆很高兴,乾隆刚标榜完自己的十全武功,英国人就不远万里来祝贺他了,绝对是喜事。
乾隆很重视英国使团这次的来访,让各级官员准备好接待工作。乾隆之所以如此高兴是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英国使团来华的目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开放浙江等地的通商港口,保障英国人在华通商的权利。
其实,英国人在访华之前就大致透露了目的,但郭世勋却隐瞒了他们的意图。接到英国人信件后,看到他们以平等的语气对天朝说话,郭世勋知道这大事不好。但英国使者带来了六百箱礼物,这看上去很像是来朝贡的,一向喜欢好大喜功的乾隆对于朝贡的国家向来是来者不拒的。怎么办呢?只好圆滑一下,将英国人的信润色一下,马上就意义大变,哄得乾隆笑呵呵。
马戛尔尼出身于苏格兰贵族,是英王乔治三世的亲戚。他是一个非常精明强干的外交家,曾经担任英国驻俄国圣彼得堡公使、加勒比群岛总督、印度马德拉斯总督,他的副使斯当东也是一个才华突出的外交家。当他们得知乾隆对他们的来访很欢迎时,喜出望外。不仅如此,乾隆还破例允许他们从天津港口登陆,让马戛尔尼没想到的是,一路上他们受到了殷勤的招待,马戛尔尼等人本能地以为他们此行的目的可以顺利达到。他们完全没有料到是郭世勋从中做了手脚。
代表团到达北京时,乾隆正在避暑山庄举行八十三岁寿典。几天后,马戛尔尼带领七十多人前往避暑山庄觐见乾隆。乾隆这次接见英国使者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英使埃尼斯·安德逊在回忆录中说:“在伙食供应上,我们迄今是很少有理由提出异议的。关于这方面,我们所受的待遇不仅是优渥的,而且可以说慷慨到极点。”
伙食方面没问题,那其他方面肯定是有问题了。
东西方第一次正面接触可以说是一场完全的失败,两国之间的误解是如此之深,乾隆完全无法理解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当然,我们可以说是郭世勋出了问题,故意把英国使者来访说成是进贡朝觐。但我们又不能完全怪郭世勋,他也有自己的难处,乾隆是个什么样的皇帝郭世勋是很清楚的。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大多数官员都是极力粉饰,如果他们照实说话,很可能惹皇帝不开心。
第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就是礼节。乾隆本以为这些使者会对自己行三跪九叩大礼,没想到他们居然按照自己国家的礼仪,对乾隆行单膝下跪礼。根据清朝的规定,任何国家的使者觐见中国皇帝时,都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英国人头上又没有长角,自然不能例外。
马戛尔尼却认为,英国和中国是平等的国家,所以自己只能按照英国的礼仪朝见皇帝。乾隆对此非常生气,他说即使是英国国王亲自来了,也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
马戛尔尼最后被逼得没办法,这么跟乾隆解释:“一个国家使者的举止,不是他个人的行为,而是代表了他的国家。一个国家的君主不能把要求他们臣民的礼节用来要求外国使者,臣民对君主行礼表示屈服和顺从,而外国使者对君主行礼表示尊重和友谊。”
这些话对乾隆能管用吗?不用想我们也知道,根本不管用。没办法,马戛尔尼此行担负重任,不得不考虑妥协。后来,马戛尔尼表示要他磕头也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清廷必须也派出一个大臣跟着他一起向英王的画像磕头,而且必须把这事记下来,弄个备忘录。
马戛尔尼这番话是对钦差大臣徵瑞说的,这种狂妄悖逆的话徵瑞自然不敢禀告乾隆。他如果告诉乾隆,搞不好就会弄丢乌纱帽,没办法,只好能糊弄就糊弄。后来,英国使者到了避暑山庄后,和珅知道了他们不想磕头,便劝他们还是按照中国的规则办事。然而,马戛尔尼仍然坚持说如果让他磕头,必须满足附加条件。
乾隆知道马戛尔尼不想磕头的事情后,极为生气,下令降低对英国使团的接待规格,减少给他们的物资供应,并取消对他们的一切赏赐。准备等万寿节一过,就打发他们回家。
看到极有可能功败垂成,马戛尔尼只好做出妥协,我们至今不知道这种妥协到底是什么。没有任何资料证明马尔嘎尼行了三跪九叩大礼,但也不可能行的是英国礼节,很可能是某种折中礼仪,据说是九次单膝下跪。有没有双膝下跪我们就不知道了,根据管世铭写的一首诗,似乎是双膝下跪,他说英国使者本来是单膝下跪,见识到乾隆威严后,不由自主就双膝跪下了。
不管怎么说,英国使者肯定没有行三跪九叩大礼。结果我们可以想见,马戛尔尼的这次外交彻底失败,万寿节一过,乾隆就让他们打点行李回老家了。
有一点我们必须了解,马戛尔尼访华的时候,英国自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英国的人口虽然只有八百万,但是工业革命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英国的军事力量和工业同步发展。而乾隆恰恰也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两个强国之间的接触难免会有冲突。
在英国人看来,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商品倾销市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料产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都是英国人的必需品,英国人每年要消耗一千多磅茶叶。打开中国国门,与中国自由通商是英国资产阶级的强烈愿望,其实这个愿望是互利互惠的,如果中国早日和英国平等通商,也可能不会有后来的鸦片战争。
乾隆的想法当然不一样,中国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农业时代,就像乾隆所说的,并不需要外国的那些玩意儿,而中国卖给外国的东西却是必需品。在乾隆时代,英国的对华贸易存在着巨大的逆差。作为一个工业大国,这是英国不能忍受的,所以他们急切地希望扭转贸易逆差。这才是英国不惜花费巨资让代表团出使中国的原因。
在马戛尔尼之前,英国就派遣了查理·卡思卡特访华,可惜卡思卡特中途病逝,此行未能成功。马戛尔尼虽然到了中国,但是目的仍然没有达到。他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拜访中国应该说是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接下来,礼仪问题成为两国继续深入交流的拦路虎。这个问题说白了还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乾隆作为一个封建君主,没有平等对待外国的习惯。
在避暑山庄,乾隆两次接见英国使者。第一次是在八月初十,副使斯当东在回忆录中说当时英国使者行的是“单膝下跪”之礼。马戛尔尼对乾隆呈上国书,乾隆显然不太高兴,把国书随手放在一边,说了一些客套话。这次见面唯一的亮点是斯当东的十二岁小儿子,这些“无礼”的使者让乾隆很不满,但小斯当东倒是相当可爱,他用中国话向乾隆祝寿。乾隆听了当即露出笑脸,还把身上的一个荷包赏给他。
第二次觐见是在八月十三日,这次觐见英国使者到底行了什么礼一直众说纷纭。马戛尔尼和斯当东等人的口径是非常一致的,回国后都说是“深鞠躬”或“单膝下跪”,都没有说行了三跪九叩大礼。但是使团中的其他成员却有不同的说法,安迪生说所有在场的英国使者都对行礼一事守口如瓶,所以他怀疑很可能其中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安迪生当时并不在现场,这也是他的怀疑。
不管真相如何,马戛尔尼此行的任务是搞砸了。寿典一结束,乾隆就指示和珅早点把他们打发走。马戛尔尼可不甘心就这么空手而归,他这次出行可是花费了巨资,带着国家寄予他的殷切希望。
马戛尔尼找到和珅,想跟他谈两国通商的事情——这叫病急乱投医,找错人了。随后,马戛尔尼又向乾隆上书,提出两国互派使节常驻对方国家的首都,马戛尔尼表示自己很希望留在北京,同时欢迎乾隆在英国建立大使馆。
对于这种“无稽之谈”,乾隆非常不耐烦,他让和珅早点赶英国使者回家。
和珅是何等精明的人啊!他跟马戛尔尼谈话时,一一避开正题,委婉地说:“特使大人离开英国很久了吧,哎,确实有好些日子了,思乡了吧!赶快回去吧,北京的冬天挺冷的。我们皇帝啊倒是很想留你们在这里多住一段时间,可惜就怕你们身体受不了。”
看到马上就要被人赶走,马戛尔尼只好亮出自己的底牌,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图穷匕见。马戛尔尼现出来的不是匕首,而是诉求,他以急促的语调告诉和珅:“请贵国允许英国商人在舟山、宁波和天津三地贸易;请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立一个货栈,以便英国人在这里经商;请在舟山海域给英国人一个不设防的小岛,让英国商人在这里居住、买卖;请允许英国人在广州享有以上的权利;请减免货物从澳门运往内地的关税;请不要让广东的官员勒索英国商人;拜托了,大人!”
和珅把马戛尔尼的话转告给乾隆,乾隆一听,火冒三丈,原来这些洋鬼子不是来给我祝寿的:骗子,骗子,一群骗子,居然敢跟我提这种要求,让他们滚回去吧,给沿途官员打招呼,不要善待他们,让他们凄凄凉凉地滚回家。
马戛尔尼的随行员安德逊回忆说:“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