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后垂帘,光绪紧张 架空光绪
光绪十六岁的时候,亲政问题终于提到了日程表上。光绪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无论是读书做学问还是做人,都非常严谨,慈禧再也不能以顽劣不堪为借口推迟他亲政的时间。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慈禧宣布明年将归政于光绪,慈禧还让钦天监选择吉日,明年正月举行亲政大典。
光绪的父亲奕譞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早就窥出慈禧不是真心归政,所以自己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如果露出志得意满的迹象,搞不好会跟奕一个下场。善于揣摩人意的奕譞给慈禧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太后用“训政”取代归政。奕譞知道,慈禧连自己的亲儿子同治都不肯归政,何况是隔了一层的光绪。
奕譞明白,这时候如果不学聪明一点,将来自己的孩子肯定要吃苦头的,所以果断地提出让太后训政。那意思很明白啊:太后,你继续掌权吧!
慈禧并没有答应,对,她在等。果然不久,奕譞带着王公大臣们一起请求太后训政,大臣们说皇帝太年轻了,经验不足,国家大事又不是儿戏,很多事情还要仰赖太后裁决。
慈禧一听说道:“你们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那好吧,准奏。”
几天后,慈禧颁布了一道懿旨:“现在国家问题很多,国事繁重,皇帝刚刚亲政有很多问题还不了解,碰到一些不能决断的大事,哀家不能不在一旁提点。本来哀家不想过问政事,无奈王公大臣一再邀请,让哀家为国再尽一份力,哀家不敢因为死守教条而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勉强答应了,决定在皇上亲政后再训政几年。”
慈禧的措辞是非常得体的,但目的也是非常明显的。这道懿旨一出,世铎等人立即赶制出一道《训政细则》,规定许多礼仪沿袭垂帘听政时制度。
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日,亲政大典举行。光绪先带着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到慈宁门拜见慈禧太后,随后在太和殿受百官朝贺,接着便在保和殿举行宴会。
光绪当然明白,慈禧把权力牢牢地抓在她自己的手中,自己只不过是名义上亲政而已,手中并无可用之兵,也无可用之权,军国大事还是慈禧一人说了算。光绪很不喜欢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好像被人挟持了一样,自己根本无法展开手脚,他决定搏一搏。
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光绪颁布一道谕旨,说自从咸丰皇帝去世,太后为国家操劳了近三十年,鞠躬尽瘁,宵衣旰食,为了大清呕心沥血,很少休息,他自幼受太后的教诲,不敢有丝毫松懈,作为一个儿子,他理应担起社稷之重任,让太后能够颐养天年,好生享受。
光绪的话当然也说得很漂亮,但是出这么一招是非常不明智的,慈禧是何等精明的女人,她还看不出他真正的用意。光绪的用意一出来,她将会视他为潜在的对手,从此对他倍加防范,让他更难施展拳脚。其实,光绪最好的做法不是跟慈禧斗,因为他还完全没有跟慈禧斗的资本,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慈禧,让慈禧明白,他这个儿皇帝非常听话,你可以对他非常放心。
光绪这道谕旨出来后,立即有大臣上疏。礼亲王世铎又增加了一个《归政条目》,以《训政细则》为原本,这是给光绪量身打造的紧箍咒。
御史屠守仁上书请求慈禧仿效高宗乾隆训政之事,凡重要奏折一律先交付皇太后审阅。
慈禧一听,心里非常舒服,但是为了做出自己是真心归政的姿态,她严厉地批评了屠守仁。为了表明自己并不热衷权力,慈禧还移居到颐和园,在那里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其实,她的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紫禁城,她时刻关注着文武百官的动向。
就像翁同龢说的,现在跟过去没什么两样,鸡毛蒜皮的事由皇帝裁决,稍微重要一点的事由军机大臣决断,碰到军国要事只有请示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