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的怒吼 科威特战争:“敝国虽小,硬骨头还是有两根的”

1991年爆发的那场海湾战争,不少人都有印象,而引发海湾战争的那一场战争,不少人未必了解,因为那场战争规模实在太小。不过,它也值得说一说。

1

每年的2月27日,对科威特这个国家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这个国土面积不到1.8万平方公里,仅比中国的北京市稍大一点的中东小国,于1961年6月19日从英国殖民统治中独立,至今也就59年的历史。

它的国庆日是2月25日(系1950年第十一任埃米尔登基日,埃米尔是阿拉伯语中统帅的称号,现为阿拉伯世界某些君主世袭制国家元首的称谓),但8月2日和2月27日,却是这个国家每个人都无法忘记的两个日子。

1990年8月2日,邻国伊拉克悍然入侵,攻占科威特全境。

1991年2月27日,科威特宣布恢复独立主权。

那场国家被入侵的战争,史称“科威特战争”。

2

时间还是要回到1990年。

在那一年,一直梦想成为中东霸主的伊拉克,日子越过越难受。原本堪称富庶之国的伊拉克经历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名堂没打出一个,本国经济却被打得千疮百孔,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还欠了近800亿美元的外债。


从1980年打到1988年的两伊战争导致伊朗战死35万人,伊拉克战死18万人,两国经济损失合计超过6000亿美元

就在此时,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又开始大幅度下跌,从每桶40美元直接跌到14美元,伊拉克在1990年上半年蒙受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40亿美元。而那笔巨大的外债光在1989年就产生了35亿美元的利息,伊拉克当时全国一年经常项目的盈余才20亿美元,一进一出,这就意味着伊拉克只能靠借贷还钱,越还越借,越借越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而与糟糕的经济情况相比,伊拉克在两伊战争后军事实力迅速崛起,全国原有的常备军从20万人一下子膨胀到了120万人,并且拥有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号称“中东第一军事强国”。

可以想象,当一个村子里唯一一个自己折腾得家徒四壁的穷光蛋拥有了最大口径的猎枪,那么和他相邻的手无寸铁的富人们会遭遇怎样的命运。

伊拉克手握雄兵百万,囊中分文不名,不由得开始打量起那些富得流油的海湾邻居们。选来选去,伊拉克选中了一个最对胃口的对象:科威特。

3

科威特国土面积虽小,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富得流油”的国家。

根据已经探查出的数据,科威特以区区1.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占据全世界10.8%的石油资源,排全世界第四。

早在1986年,科威特光国家投资局用于国外投资的两个“储备金”(“后代人储备金”和“国家储备金”)就分别高达547亿美元和372亿美元,仅这两项投资每年就能获利45亿至50亿美元。1988年,科威特的国际储备就已经达到了192.35亿美元,这还不包括黄金。科威特的人均国民收入很早就超过了1.4万美元,可谓“国富民富”。

而这样一个富得流油的国家,军事力量却弱得可怜,全国连警察加在一起的常备军队人数还不到2万人,这在北边的强邻伊拉克眼里简直不值一哂。

关键是,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为了维持战争物资供应四处举债,其中科威特就是一个大债主,战争期间一共借给伊拉克的钱有150亿美元之巨。

可想而知,当自己家藏万贯的邻居每天大门敞开,家里连狼狗都没养一条,关键还借给自己一大笔已经无力偿还的债务,伊拉克的心是如何蠢蠢欲动。


科威特的标志景观——贮水塔

4

1990年7月,在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授意下,一系列针对科威特的“找碴”行为开始了。

首先,伊拉克搬出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理由:两伊战争不是我们伊拉克在为自己打,而是在为整个阿拉伯世界打,所以你们应该无偿赞助我们。秉持这样的理由,伊拉克单方面宣布不会偿还科威特(还包括沙特等一些国家)的债务。

沙特等国家断然拒绝,而科威特对此的反应是,对伊拉克这种单方面做出的决定无法接受。其实这话还留了一点余地:你吃相不要那么难看,我们可以先谈谈看,你或许可以少还一点。

但伊拉克根本不打算留缓和的余地,随即又提出一条:科威特违反了欧佩克的产油规定,在1990年上半年日产石油超标50万桶,导致国际石油价格下跌,伊拉克因此损失了140亿美元。

事实上,欧佩克成员国都有过超产行为,伊拉克自己也经常超产。一般这种情况下,成员国都相互协商,进行一些调整和沟通。但伊拉克完全没有沟通的意向。

第三点最致命,伊拉克搬出了领土说:科威特自古以来就是伊拉克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应该是独立的。


春风得意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

这个说法就有点滑稽了。从历史上看,伊拉克和科威特在奥斯曼帝国崩溃后,都是英国的“保护国”,之后相继独立。科威特在1961年独立后,伊拉克确实不承认,但到了1963年,科威特向伊拉克付了一笔3000万英镑的巨款,换得了伊拉克承认“科威特是一个独立国家,放弃对科威特的领土要求”。

之后,两国虽然在边界问题上一直有纠纷,但还算可以维持。两伊战争期间,因为科威特提供资金支持,伊拉克一直没有发什么声音。两伊战争一结束,伊拉克又开始提出领土争端问题,说科威特长年来一直在“蚕食伊拉克的领土”。

这个说法,即便不知内情的人看了也心知肚明:一个连警察加在一起军队都没有2万人的国家,怎么敢去“长期蚕食”一个拥有120万常备军的“中东第一军事强国”。

事实上,伊拉克对科威特要求的“争议领土”,都是一些石油矿藏丰富的地区。

1990年7月31日到8月1日,经过时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调解,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成员伊扎·易卜拉欣和科威特王储兼首相萨阿德·萨利姆·萨巴赫在沙特的吉达市举行了会晤。

这不是一场成功的会晤。在会上,伊拉克在石油开采、领土争议和债务偿还等问题上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甚至直接提出要科威特让出两个资源丰富的岛屿,科威特表示无法接受。但双方表示后续会谈会在两国首都巴格达和科威特城继续进行。

尽管这次会谈不成功,但海湾国家乃至全世界都认为,双方会进一步沟通,缩小分歧。

但谁也没想到,就在几个小时之后,伊拉克竟然动武了。

5

1990年8月2日凌晨1点,伊拉克突然向科威特边境发动了全面进攻。

在350辆坦克的引导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精锐师在空军、海军和两栖特种部队的配合下,如同潮水一般扑向了几乎手无寸铁的科威特。尽管并非没有心理准备,但孱弱的科威特军队实在无法抵挡眼前这群刚刚经历过两伊战争,配备先进武器的虎狼之师。

伊拉克的部队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就杀入科威特的首都科威特城,包围了王宫。在那里,伊军遭到了科威特王室亲卫队的激烈抵抗,而带领亲卫队的,就是国王贾比德的八弟法赫德亲王。


伊拉克军队入侵时的战争场面

当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消息传来后,科威特的王室立刻做出了去沙特避难的决定,但法赫德亲王拒绝了这个要求,理由是“当国家遭遇危难的时候,必须有王室成员带头站出来抵抗!”

法赫德亲王不顾家人的劝阻,驱车从王宫附近的家中赶向王宫,指挥亲卫队抵抗伊军的进攻,而他的两个儿子也放弃了逃跑,和父亲一起投入了战斗。

由于出行匆忙,法赫德亲王只带了一把随身的手枪和五发子弹,他和王宫亲卫队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他在射完最后一颗子弹后,被伊军射中,倒在了王宫的楼梯扶手旁,据说临死前还保持着射击姿势。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在战斗中阵亡。

法赫德亲王牺牲时只有45岁。他同时还有一个职务:亚奥理事会主席。他在任期间曾力主让中国举办1990年亚运会。由于当时国际舆论认为北京不安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专门到访北京作为表态,鼓励北京办好这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举办的最大的国际体育运动会。

为了支持北京亚运会,法赫德亲王准备到开幕式现场致辞,并为此专门学习了中文。但就在亚运会开幕前一个多月,他为保卫自己的祖国献出了生命。后来在亚运会开幕式现场,亚奥理事会副主席代他读完了当初写好的发言词。

伊拉克前后一共只花了14个小时就占领了科威特的首都科威特城,第二天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萨达姆·侯赛因宣布,科威特从此并入伊拉克,成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

但是,战争其实并没有结束。

6

法赫德亲王虽然倒下了,但整个科威特的反抗从没有停止过。

按照伊拉克在入侵后给出的说法,他们是应一批“要推翻国王的科威特青年革命者的要求”而派兵进入科威特的。事实上,伊拉克在入侵前也确实联络过科威特的反对派。

但是,当伊拉克准备邀请科威特的反对派出面“组阁”的时候,却没有一名反对派同意接受委任。最终,伊拉克只能推出所谓的“9名科威特军人内阁”。但内阁刚一推出,媒体就指出其中没有一个是科威特人,其中被推为“科威特首相”的人更是萨达姆的女婿。而另有消息称,有一名不愿意加入内阁的原科威特议员被伊拉克军队投入了监狱。

到了8月3日,尽管伊拉克已经宣布占领了科威特全境,但科威特境内还是可以听到零星的爆炸声和枪声,那是忠于国家和王室的科威特军队在坚持抵抗。

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科威特海军中有一艘小炮艇毅然决然地冲出港口,向伊拉克海军的军舰发起决死攻击,很快就被淹没在军舰猛烈的炮火和伊拉克空军战机扫射的烟幕之下。

科威特的公共电视台和电台在伊拉克入侵的第一时间就被占领,失去了声音。但在入侵24小时后,一家名为“科威特之声”的地下电台却在一个伊拉克军队找不到的地方持续播音,号召“我们伟大的人民”起来抵抗,并希望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支持科威特,给他们以帮助。


伊拉克的坦克进入科威特

8月5日,逃入沙特境内的科威特国王贾比尔发表电视讲话:“伊拉克绝不会征服我们的意志,我们决不会向侵略者投降!”

7

科威特人并没有等待太长的时间。

1990年8月2日当天,联合国先后通过了11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并在第678号决议中规定,伊拉克最晚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必须无条件撤离科威特。同日,美国宣布冻结伊拉克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并发动“沙漠盾牌”行动,两支航母编队进入战斗地区。

1990年8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61号决议,对伊拉克施加经济制裁。

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交部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次会晤,伊拉克拒绝让步,谈判破裂。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轰炸巴格达,海湾战争正式爆发。

1991年2月15日,已经根本无力打下去的伊拉克宣布接受安理会第660号决议,有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但之后的“撤军方案”被多国部队拒绝。

1991年2月24日,多国部队发起地面进攻,分五个方向攻入伊拉克,围歼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美国的F15-E轰炸机在沙特的空军基地集结


开战当天,被空袭的巴格达夜空被防空炮火点亮

1991年2月26日,在地面战斗仅仅持续了100个小时之后,伊拉克军队彻底崩溃,萨达姆宣布无条件接受停火。

1991年2月27日,科威特宣布恢复独立主权。

馒头说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运动员入场式上,当科威特运动员代表入场时,很多中国观众都起立鼓掌。

彼时彼刻,他们的“国”其实已经被完全占领,但没有人认为他们是“亡国之人”,相反,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尊敬。

这也是萨达姆·侯赛因的如意算盘打错的地方。

萨达姆原先的乐观估计,一是全世界(尤其是之前扶植自己的美国)不会管这件事,二是即便管了,也未必管得了(战争耗上几年,又可以谈筹码了)。

但是,他确实低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这是二战之后第一次有国家公然用武力侵吞另一主权国家,这是挑战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底线。(当然,包括萨达姆在内的全世界很多国家领导人,也都低估了现代化高科技战争的威力。)

1990年8月2日那场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结果,是14∶0——没有一个国家对制裁伊拉克投反对票(也门缺席)。其中包括处处与美国唱对台戏的苏联,立刻宣布和美国在“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这件事上达成共识。(苏联后来在联合国授权美国动武的议案中还投了赞成票。)

其中也包括中国。尽管中国一向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和“用谈判解决问题”,但当时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李道豫也在发言中指出,“伊拉克军队必须退回到出发位置”。(在后来动武的议案中,一向反对动武的中国投了弃权票。)

由此可见,萨达姆在这个问题上是惹了众怒,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湾爆发过两次大规模战争,每次失败的主角都是伊拉克。

第二次海湾战争(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至今仍众说纷纭,充满争议。这场战争首先就没有得到过联合国授权,当时受到了包括中国、俄罗斯、法国、阿拉伯联盟的谴责。这场战争的目的也不明,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最终并没有被找到。美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的代价也远比第一次海湾战争时要高,而且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成了至今很多问题的根源。

但第一次海湾战争并没有什么争议,因为任何侵略行为都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错误行为,侵略者所遭受的失败都是咎由自取。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背景》(肖翠英,《国际研究参考》,1990年第9期)

2.《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后》(唐继赞,《瞭望》,1990年第33期)

3.《伊科之战——外刊报道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背景》(方舟,《国际展望》,1990年第16期)

4.《和平使者血洒王宫——法赫德亲王其人其事》(马年华,《南风窗》,1990年第11期)

5.《我对中国很放心——记两访已故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刘元培,《阿拉伯世界》,199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