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读者(代后记)
初次阅读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在我16岁那年的夏天。
那是一种所见的事物一下子变了的感觉。只是,还是一种朦胧不清的感觉,并不清楚自己的内部,什么东西发生了什么变化。或许,迄今为止的写作,就是为了弄清这一点,而这样的念头,也许今后直到死亡都会一直存在着。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起点——《伊利亚特》,我被地中海世界吸引,由此一直有一种想描写战争的念头。那是一类如《伊利亚特》所描写的,有着异质的文明相互对抗的意义的战争。
这种性质的战争,如果假定其舞台是地中海世界,时代则是自己的专业领域中的文艺复兴时期,那么只有三场: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522年的罗得岛攻防战、1571年的勒班陀海战。
当然,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很不幸战争远不止这三场。但就历史性来说,历史的发展以此为契机改变了方向,笔者感觉写出这三场战争应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当然,并非从16岁的那个夏天开始我就决定要写这三场战争。就是过了10多年,笔者写作处女作《文艺复兴的女人们》之时,也没有这样的想法。脑海中开始萌生这一想法,已是25年后,在准备写作威尼斯共和国通史《海都物语》时。
无论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还是《勒班陀海战》,都直接与威尼斯共和国相关。而《罗得岛攻防记》如果没有威尼斯方面的史料也是写不出来的。也就是说,在研究、整理威尼斯保存至今的详细、客观的史料的过程中,这三场“划分天下之战”的基本结构在笔者的脑海中形成了。可以说,正因为这样的良机,16岁的夏天以来想写以地中海为舞台的战争的念头,一直都保持着温度。在完成了《海都物语》之后,即着手写作《地中海海战三部曲》的缘由就在于此。
话虽如此,原本想着从荷马的《伊利亚特》那里能盗点什么来,好几次重新开卷,但除了读出了“写人”是这部经典的首要主题外,并没有什么可以盗用的东西。
为何如此说呢?那是因为,那部经典里所谓诸神后援团那种令人愉快的情节占据着重要的部分。支持希腊的是以雅典娜女神为首的神明,支持特洛伊的是海神波塞冬,这实在是很令人开心的话题,但要以这样的形式写文艺复兴时期的战争太勉强了,只能放弃。
第二个想模仿但做不到的是持续10年的战争从第10年写起的写作方法。这一点,让笔者痛感荷马是一位多么伟大的天才,也由此知道了这样的方法是无法模仿的。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中,围攻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攻防战历时50多天,罗得岛的攻防战持续了6个月,而勒班陀海战不足5小时就决出了胜负。虽然对这些战争的描写颇有心得,但我还是不能用荷马的写作方法——持续了10年的战争,从第10年开始描写居然是一个极佳的写作方法。
最后,这三场战争只能用我所构想的适合各场战争的手法来描述。50天的适合50天的描写方法,6个月的就以6个月的时间来展开,而5个小时的战争的写作方法,则是朝着这5个小时的“渐强”,及5个小时结束后的“渐弱”来展开。
三部作品分开出版,或三部作品合在一起出版,都不刊载参考文献。主要的参考文献已在《海都物语》下册的卷末介绍完毕。这也反映了《地中海海战三部曲》,必须在完成了威尼斯共和国史之后才写得出来的情况。读着威尼斯留下的史料,笔者在想:或许留下正确、客观的记录,是一个时代对后世最为有效的宣传。
佛罗伦萨
1987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