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伯里克利时代(后期) 脱胎换骨的伯里克利

“掌握主动权的一方赢”不仅适用于战场,同样适用于政治、外交、经济甚至文化领域,可谓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在公元前5世纪的中期,斯巴达与波斯是城邦国家雅典必须防备的两个强国。这时的雅典失去了军事大师客蒙。此时的伯里克利连续当选将军,他必须继续客蒙未完成的军业。然而,这位司令官在军事方面的水平只能说“有相当的程度,但仅此而已”。

所幸伯里克利手中握有两张牌。

一张是由客蒙主导并由公民大会认可生效的与斯巴达签订的停战条约。

当初伯里克利接受客蒙的建议,主要是给亲斯巴达派一个面子。但在客蒙死后,这个条约为雅典带来了不少利益。停战的5年间,雅典无须担心在陆地上受到斯巴达的攻击。

第二张牌与波斯帝国有关。

这个东方的超级大国发动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侵略希腊的战争,结果以惨败告终。战后的30年间,希腊与波斯始终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因胜利而逐渐强大的雅典和斯巴达或许不需要主动求好,不过希腊的其他城邦国家也都没有与波斯缔结和平条约。

伯里克利打算与波斯缔结和平的外交关系是因为客蒙的离世。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他认为眼下正是讲和的好时机。

在这30年里,雅典与波斯之间的战争其实并没有停止。波斯念念不忘战前曾经属于自己的小亚细亚西岸地区,不断地发起进攻,而提洛同盟的主导者雅典不断地给予回击。由于有客蒙统领,雅典在爱琴海保卫战中始终保有优势,但从未能给予波斯致命打击。

但是,以前的战争不一样。同样是波斯进攻、希腊防守,结果完全不同。

公元前490年第一次希波战争,波斯王大流士派遣的军队在距离雅典不到40公里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遭到雅典大军的迎面打击,大败而归。

公元前480年第二次希波战争,波斯再度向希腊发起进攻,这一次国王薛西斯御驾亲征,兵力是上一次的10倍以上。然而,无论海上的萨拉米斯海战还是陆地上的普拉塔亚之战,波斯军输得颜面无存,国王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亚洲。第二次希波战争再次以希腊的胜利告终。

在战后30年的公元前450年,坐在波斯王位上的是阿尔塔·薛西斯。这位现实主义者决心不重蹈祖父和父亲覆辙,成功地抑制了宫廷内部好战派,即领土扩张主义者们的势力。而决定雅典一方态度的是,与波斯王同龄的伯里克利。

在客蒙的遗骨随舰队回国后,伯里克利迅速展开了行动。

他决定派遣卡里阿斯(Kallias)作为和谈代表前往波斯。这个人选应该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卡里阿斯娶了客蒙的姐姐为妻,且与客蒙关系密切,这是雅典众所周知的事情。伯里克利选他做谈判代表,是为了向民众显示与波斯谈和并不违背客蒙的意志。

就算是10位将军组成的内阁已达成共识,最终决定权仍然在公民大会手中。民众很清楚,这次塞浦路斯远征军是撤退而非败退。由于司令官客蒙病逝,军队不得不结束胜利在望的战事,这不算铩羽而归。由于客蒙已死,对于向波斯派遣和谈使节而不是舰队,民众只能表示同意。

不知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是如何说服民众的。突然从两国交战变成握手言和,要让大家接受这个状况,想来需要相当巧妙的诱导之术。

总之,卡里阿斯的波斯之行得到了公民大会的许可。他本人大概也被伯里克利的劝说打动,相信有客蒙战绩在前,和谈必定会顺利,所以欢欣鼓舞地前往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