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上元
大周自开国时立下规矩,皇子公主需每日到文华殿读书,并由皇帝亲自从翰林院中挑选品行端正,学识过人的有能之才轮值做侍讲。
如今的皇帝尚且年轻,刚登基不久并无子嗣。文华殿众侍讲学士依旧教导的是尚且年少的先皇子嗣。
午时刚过,方敛从文华殿大门处进来,他站在廊下抖了抖身上的雪,从怀中将一直护在胸口的书卷拿出来,推开紧闭地殿门走了进去。
房间里坐着一个素衣青年,正坐在书案边批改着什么,见有人进来抬头微微笑着道:“这会儿外头雪大,怎么不多等一会儿再过来?”
方敛搓了搓冻僵的手道:“年年过节前都是承宥兄替我轮值,总不好一直麻烦你。”
谢延卿搁了笔,淡淡地开口:“无碍,我无亲人在京城,即便回去过节也是冷清,倒不如留在这里看看书还能欣赏上元夜的皇城夜景。”
方敛信步走到了宽大的书案后坐下,接过谢延卿递来的热茶,捧在手心里饮了一口。
“早上言阁老那边递来话,说今年的皇上的意思是日后詹事府的职位由翰林学士兼任,承宥兄,这是个难得的好差事若是能被选中,想来日后俸禄也会跟着涨一涨的。”
谢延卿白净清瘦的手指托起茶盏,脊背挺直的跪坐在那里,整个人显得温润雅致。他低头饮了口茶,道:“有听说过,但凭阁老安排吧。”
方敛抬眼看向他,身体微微前倾。他的这位同僚在翰林院乃至整个朝廷当中一向是名声不好的。
传言说他爱慕虚荣背信弃义,不顾当年前任内阁首辅兼太傅钟勉钟阁老的提携之恩,攀附阉党。他虽才华过人官至翰林试讲学士,平日里却极少受到人敬重。
初入翰林院时,方敛不过是个一无家世背景,二无出众才学的毛头小子。因着家中母亲身体不好,时不时的要告假回去照看,一来二去的翰林院众人都不愿同他一起轮值。
只有谢延卿,每每有事相求总是笑着应下来。这几年相处下来,他倒是觉得那些个传言不过是捕风捉影而已,谢延卿为人温雅谦和,平日里吃穿用度也皆是清贫仔细,和那些传言可以说是毫不相干。
唯有一事他尚且想不明白,谢延卿作为麓安书院唯一幸存的学子为何的确如旁人所说那般,对过往之事毫不介怀?
凡是人都有不得已的取舍与苦衷,谢延卿不说,他也不会多问。
谢延卿看向方敛,觉察到他落在自己身上的视线,方敛轻咳两声掩饰尴尬,随即开口道:“今年过节言阁老想来是不痛快的,他的掌上明珠,言家那位嫡姑娘前段时间受了伤,现下正在太后娘娘宫里养着一直没醒呢。阁老的爱女生的花容月貌,哎,承宥兄你从前跟着阁老去家中议事,可曾见过这位言家嫡姑娘?”
闻言,谢延卿握着茶盏的手指微微蜷缩了下,短短几瞬面色恢复如常,饮了一小口茶道:“未曾见过。”
方敛点了点头道:“世家教养出来的姑娘端庄得体,必然没那么容易让外人一睹芳容的。不过我倒是有幸见过这位言姑娘,前段时间太后娘娘过问小王爷功课时,在慈宁宫的偏殿门前远远地瞧见过一眼。嗯当真是花容月貌,眉目如画......”
谢延卿的思路在“端庄得体”四个字上停顿了一下,脑海中晃出了一个坐在海棠花树下手执一本书卷的明黄色身影。
明日就是上元佳节了...他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茶盏道:“太医院各位大人医术高明,言家姑娘还是没有醒吗?”
“不清楚...”方敛摆摆手,道:“宫里头都说是因为武安侯拒婚悲痛神情恍惚这才摔进河中磕伤了脑袋,冬日里河水冰冷,据说被人救上来时浑身都已经冻僵了......”
谢延卿沉默了片刻,不知在思考些什么。
方敛见四下无人,也逐渐放肆起来:“承宥兄,你说她一个高门贵女怎么情路如此坎坷?我听说啊,从前太后娘娘有意将她许配给当初还是三皇子的皇上做正妃的,但咱们皇上压根不吃太后这一套。后来又想许配给祖上三代为官的惠承伯小儿子,结果那公子自同言家姑娘订婚后,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没过多久就病逝了。这番太后又看中了武安侯,可这条路却也没行得通。啧啧啧...天妒红颜呐!”
京城上下都早已对这位言家姑娘有所耳闻,她不仅仅是现任内阁首辅的掌上明珠,更是当今太后的宝贝侄女,有倾国之姿。
传闻她出生那日有仙鹤衔着一片衣领布料停留在言府庭院当中,人们视其为祥瑞,更是认为此女将来必定贵不可言。
这样好的样貌与家世也使言云衿的婚事成为握在太后手中的一张王牌,言家姑娘不缺夫婿,缺的是对太后乃至整个言氏家族有用之人。
方敛见他半晌不说话,靠近了他几步问道:“承宥兄在想什么?”
“我在想...”谢延卿目视前方,“交代给小王爷的课业可有遗漏之处。”
方敛摸摸头笑了笑:“承宥兄你总是这般勤勉,和你相比我简直就像一个白拿朝廷俸禄的游手好闲之人,哎......”
“我孤家寡人,无牵无挂,闲暇时间也只能自己找些事来打发,倒是还十分羡慕你这种高堂尚在身边的幸福生活。”谢延卿站起身,收拾好桌 案上的草稿纸,转身道:“天晚了,既然你来了,我便先行回去。”
方敛拱手朝他行了一个平辈礼,“雪大路滑承宥兄慢行。”
谢延卿透过门缝看见外头纷纷而下的雪,他告别了方敛沿着回去的方向前行。一路走来见宫道上打扫的宫人比之前多了些,院中也已经有人开始筹备挂红灯笼,给原本沉闷的皇宫填了几分色彩。
他抬头看向宫殿房檐上悬挂的红灯笼,明日就是上元佳节了。
这个节日于他总是有着莫名的缘分,方敛口中的这位名动京城的世家贵女,他是见过的,而且不止一次。
自他被选为翰林院侍讲时,每月十五都要向言阁老汇报课业大小事宜,上元节也从不例外。有几次他在言府等候阁老从家宴席面赶来书房议事时,隔着长廊远远的看见过言家姑娘。
但若是说起第一次见,还是他初次进京的那一年。
隆德十七年他于京中等候会试科考,那是他第一次来京城,抵达之日又恰好赶在上元节,大街小巷四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他沿着繁华的道路前行,经过街道正中央的重月楼时,见那里围满了等候猜灯谜的人。
重月楼高九层,每一层都挂着一个硕大的红灯笼,唯有猜对每一层的灯谜才能顺利通关,拿到当日的彩头,一枚做工精致的九转累丝祥云簪。
谢延卿虽对这彩头并不感兴趣,但奈何重月楼出的灯谜的确引人入胜。他跟随着底下的人一路前行顺利通过了前八关,回首时却见周围只剩下他一人。
他还记得自己踏上第九层楼顶时亲手摘下的灯谜谜底,是青青子衿的衿字。
底下的人都在为他喝彩,那掌柜满脸笑容的朝他走过来道:“恭喜这位公子,公子才学过人,重月楼在京城办十年之久,您还是头一个在开灯半个时辰内拿到彩头的人。”
那掌柜从袖中掏出一个典雅的匣子,在他面前缓缓打开,里面安静的摆放着一枚九转累丝祥云簪,“这是我家姑娘此番备下的彩头,现在它属于公子你了。”
谢延卿顺着掌柜的目光方向看过去,见高阁之上一个身穿明黄色衣裙的少女正隔着栏杆站在重月楼顶层的光影处,身子高挑婀娜,握着花灯的手指纤细洁白,就背着光现在哪里,像是将月光披洒在肩上。
只一眼,便让他记了许多年。
后来的许多个日子里,谢延卿总是会想起那一晚,那个晚上京城的灯火格外好看,映着言云衿的影子,忽明忽暗。
作者有话要说:本书全文架空,制度上仿明勿考究。男女主双重生,但彼此都不知道现在的对方带着前世的记忆。是一个慢慢发觉逐步走向对方,解开心结携手共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