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东窗事发(二)
“所以考生夹带的内容往往都是四书五经。如果提前知道题目,是不是就没有夹带的必要了?”明颐虽然不大熟悉科举考试在施行过程中要面临的种种情况,但在听了陆辰的分析后,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自然。”陆辰点点头,肯定了明颐的想法:“泄题和夹带同时发生的情况极少。没有方向,才需要将大篇幅的书目统统带进考场。如果能够确定考题,合理的做法应当是事先将作好的文章背下来,考场上默写即可,而不是冒险夹带。正因如此,若不是大规模的泄题,通常是很难被发现的。”
明颐想了想:“刘昶怎么说也是通过了乡试的举人,背下一篇文章应当不算难事。他选择夹带,一种可能是临近考试才拿到题目,来不及准备。而另一种可能则是他并不确定他拿到题目的真实性。”
“不错。昨天夜里审讯刘昶,据他招供,会试前一天才拿到试题,的确是时间仓促。不过他知道的也仅限于他的母亲凭借公主从主考官那里拿到了考题,其余的一概不知。”
陆辰接着道:“问题在于,李氏既然是伪造的信件,应当早有预谋。为何等到开考前才见到陈经国,以至于如此匆忙?”
“李嬷嬷怎么说?”
陆辰皱了皱眉:“刘昶胆子小,一进大牢什么都说了。但李氏毕竟在宫中多年,阅历丰富,至今不肯开口。”
明颐沉吟片刻:“陆先生,我心里觉着,只怕整件事背后还有旁人操控。从刘昶拿到试题的时间,到陈大人留在家中的信件,都像是故意留下科场舞弊的证据,等着官家发现。但这显然与他们的利益背道而驰,无论是夹带考生还是泄题之人,都不会希望留下任何把柄。”
“极有可能。依照国朝律法,科场舞弊轻则流放,重则腰斩。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涉案的几个人,行事都有些不合常理。为今之计,陈经国坚持自己并不知情,刘昶对案情知之甚少,还应当从李氏身上寻找突破。”陆辰一面说着,一面命人将李嬷嬷带上来。
明颐见李嬷嬷身穿囚服,戴着枷号,两侧的鬓发垂落下来,早没了在宫中的整齐体面,但身上并没有用过刑的痕迹。
刑部大牢与锦衣卫下辖的诏狱不同。刑部官员大多出身科举正途,断案施刑都要遵照法度;而锦衣卫归皇帝直接统领,独立于三法司之外,自成体系,用刑则更是随心所欲。诏狱中刑罚之残酷,令人闻风丧胆。
陆辰正色道:“李氏,刘昶考场夹带被当场拿获,无从抵赖。勾结考官泄题,也是证据确凿。据他供述,是你从中斡旋,贿赂考官取得试题,你可有何辩驳?”
李嬷嬷依旧保持着沉默。
良久,她抬起头看着明颐,缓缓道:“公主,奴婢想单独和您说几句话。”
“不必。”明颐利落地拒绝了她:“事无不可对人言。嬷嬷有什么话,尽可以当着陆大人的面说。”
李嬷嬷张了张嘴,复又垂下头:“奴婢无话可说。”
见她依旧固执,陆辰晓以利弊:“你若不招供,整件事就都算作刘昶一人所为。勾结主考、贿赂命官、科场舞弊,足够他被处以极刑,你做母亲的可要想清楚。”
李嬷嬷的面部逐渐抽搐起来,她周身不住地颤抖,从低声呜咽到嚎啕大哭:“儿啊,是娘害了你……”她的声音在大牢中回荡,凄厉而幽怨。
陆辰默默地看着她,直到她慢慢恢复了平静,说道:“你若想清楚了,就将事情始末如实供述,依照大周律或许可以减轻刑罚。”
“我……”李嬷嬷犹疑着,终究还是开了口:“奴婢同公主说起儿子科举,总也考不上。公主就给奴婢写了这封信,让……让奴婢交给陈大人,陈大人看了信,不敢违拗公主,就将考题告知了奴婢。”
先前明颐还对李嬷嬷抱有一丝怜悯,毕竟也相处了十几年。而此刻所有的怜悯和不忍都在听到她亲口说出这番话的同时烟消云散了。更何况,自己此刻就在她的面前,她却能够无中生有地诬蔑于自己。
“好,还有其他事情需要上禀么?”陆辰问道。
李嬷嬷伏在地上,摇了摇头。
“那么本官来问,你来回答。把头抬起来。”
陆辰将纸铺在案上,拿过一支笔在砚台上荡了几下,开始做笔录。他的手修长而骨节分明,握在青玉制成的笔杆上,越发显出几分温润和文雅。
“你说这封信是公主写的,公主是何时将信交给你的?”
“正月初五或是初六左右,奴婢记不清了。那天奴婢去的时候公主不在,奴婢就在殿内候着,后来公主傍晚回宫见了奴婢……长乐宫的人都……都瞧见了。”李嬷嬷的声音越来越小,她一面说着,一面小心地觑着陆辰的神色。
明颐这才发现,自己当日的好言相劝竟成了李嬷嬷口中的助纣为虐。
陆辰继续问道:“依你所言,你与陈经国见面当日,将公主的信函交给他本人,而后他亲口把此次会试的题目告知于你,是么?”
“是。”
“你与陈经国共见过几次面?”
“一次。”
“于何时、何地?”
“就在会试的前一天,是三月十四,在广德楼茶馆。”
陆辰与明颐对视一眼,李嬷嬷所言与刘昶的供述一致,应当属实。
“在此之前,你认识陈经国么?”
“从未见过。”她说着摇了摇头。
“公主正月就将信交给你,为何你直至会试前才去见陈经国?”
李嬷嬷想了想,嗫嚅道:“奴婢……起初觉得不妥,不敢前去。后来考试期限将近,便顾不得这些了,这才去见了陈大人。”
陆辰点点头,看了看面前的笔录,问道:“你与陈经国是直接联络,还是有人帮忙传递消息?”
“是直接联络。”
“如此说来,除了你二人以外,再无其他人知道你们见面的事?”
“……是。”
“那么你与陈经国在茶楼见面,且只见过一次。事先要如何约定见面的时间、地点?”
李嬷嬷闻言一愣,她小心翼翼地应对着陆辰的提问,自以为没有疏漏之处。不成想还是被一步一步地引入彀中。
“奴婢……奴婢事先给陈大人写信,约他到广德楼一见。”
“是么?”陆辰的手指扣了扣书案,盯着她道:“单凭你的一封信,就能让一位正三品的朝廷命官只身相见?”
“啊……大人说的是,奴婢哪里有这样大的脸面。奴婢连同公主的信一同送给陈大人,这才请得动他。”李嬷嬷的脸上带着些故作镇定的讪笑。
陆辰闻言,抬了抬眉:“你不是说,公主的信,是你与陈经国见面当日交给他的么?”
“奴婢……”李嬷嬷早已汗湿重衫:“奴婢记错了……记错了。”
人一说谎,就要用无数个谎言去圆它,圆着圆着就难免自相矛盾。而断案,正是要从这些个自相矛盾中,一步一步还原事情本来的面貌。
陆辰命人将她带回牢房,重新将笔搁置到笔架上。他看向明颐:“李氏与陈经国之间,应当还有另外一个牵线搭桥的人。但不知为何,她在刻意隐瞒这个人的存在。”
“公主,时候不早了,我送你回宫,宫门下钥前刚好赶得回去。”
……
长街上,陆辰和明颐并肩而行。四周再无他人,月光洒落在他们的身上,宁静而朦胧。
“此案还有诸多疑点,公主若有兴趣,明日臣再带公主同去。”
明颐点头答应下来:“我原以为,案犯进了大牢,都要用刑才肯交代。今日一见,审讯之事,仿佛‘智取’多过‘力斗’。”
“为何会有这样的印象?”陆辰转过头有些好奇地看着明颐。
“嗯……”明颐歪着脑袋想了想,低下头浅浅一笑:“大约是从前听说北镇抚司的诏狱中诸多酷刑,我还以为,刑部也是如此。”
“那岂不成了刑讯逼供。”陆辰笑着摇了摇头:“先秦时的律法就有规定‘治狱,能以书从迹其言,毋笞掠而得人情为上;笞掠为下;有恐为败。’[1]说的是审讯的三种境界。最高明的刑狱官据供查证,就可弄清事实;次一等的则要对案犯动刑后才能查明案情;而最末一等的在用刑恐吓之后也没能破案,称之为‘败’。”
陆辰负手望着前方:“刑讯就难免会屈打成招,酿成冤假错案。然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再无转圜的余地。”
他叹了口气:“刑狱官掌人生死,必要怀宽仁之心,存平恕之念。审慎用刑,方能做到治狱无冤,刑者无怨。”
他的语气温和而平静。明颐不由得转过头,月光皎皎,映在他棱角分明的侧脸上。
她看着他面若平湖,却又觉得他心有惊雷。他的身上仿佛压着千斤重担,将天下苍生都置于肩上。
[1]《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
作者有话要说:感恩的心!期待大家评论收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