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理想与现实 一、济南国来了位年轻领导

中平元年(184年)底,曹操被任命为济南国相,成为品秩二千石的副省级地方要员。这一年他三十岁。

济南国属青州刺史部,该州所辖大体包括今山东省北半部(含胶东半岛),有四国二郡,即济南国、乐安国、北海国、齐国,平原郡、东莱郡。济南国治所在东平陵县,即今济南市附近的章丘县一带。在距那时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中,济南国有户七万八千五百四十四户,人口四十五万余人,在东汉一百多个郡国中,属于中等偏小的一个。

东汉的“国”作为刘氏藩王的封地而存在,不过自景帝以后诸侯王已经没有行政权,只能享受封国内的赋税收入。朝廷任命的国相直接管理郡国内的事务,职务相当于郡太守。现如今三十来岁的年轻人,在各个岗位上都还是刚出道的小青年,如果在机关里能混个副处,那一定会被同僚恭维为年轻有为,并且嫉妒得要死。如果在基层工作,三十岁能当上乡长的恐怕都不多。

三十岁最容易成为被压制、被打击的对象,所以也最容易成为愤青。但曹操不是愤青,他已经有了整十年的官龄,在基层干过(县公安局长、县长),在中央干过(天子的秘书兼顾问),也带过兵打过仗(骑兵师师长),已经有了不错的人生履历。

现在,因为参加平息黄巾军叛乱有功,正式被任命为郡太守一级的国相,曹操的人生履历又再上一个新台阶。

与到顿丘县上任时的心情不同,此番曹操前往青州,心里颇有点踌躇满志。即使在不太强调干部任职年龄的东汉,三十岁能当上太守的毕竟也不多。

黄巾军掀起的高潮被压制下来,全国局势突然变得平静起来,曹操心里关于“乱世”、“治世”的思考又发生了轻微的变化。也许天不灭汉,只要天子肯振作起来,朝野上下充满正直之士,国家的根基还是稳固的。

在治世里做个能臣也是自己的人生选项。要做能臣,就要积累实践经验,了解民情,增添阅历,不断历练自己,此番到济南国任职,就是最好的机会。

所以,曹操来的时候很兴奋。

但是,到任不久的曹操便被迎面泼来的冷水浇了个透心凉,心情变得很差。

济南国下辖东平陵、於陵、台、菅、土鼓、梁邹、东朝阳、历城等十个县,由于以前历任国相疏于政务,未能严于治理,造成吏治腐坏,这些县令和县长绝大多数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现任济南王刘康,是河间王刘利的儿子,他与当地这些县官结成同盟,又与朝廷里的宦官权要们来往密切,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谁到这里来上任,也无法施展拳脚。一开始,大家并没有把这个三十岁的国相放在眼里,根据他们的经验,对付这样的外来户,只需三招即可:一哄二吓三逼,不出一年半载谁在这儿都待不下去,到时候只有卷铺盖走人。如果愿意留下来投靠他们,结成共犯联盟,他们也会表示欢迎。

接下来的情况让他们有点吃惊。这个年轻人似乎很沉稳,很老练,先搞了两三个月的调查研究,之后突然出手,大刮廉政风暴,一口气拿下了十个县官中的八个,罪名是贪污受贿、滥征税费、为地方黑恶势力当保护伞、鱼肉百姓等。

给这些人找犯罪证据太容易了,关键是敢不敢。曹国相一出手,济南国官场就炸了营,出了事的官员们家里人赶紧通过各种关系疏通,有的跑来向曹国相求情,有的跑到朝廷那里搬救兵。济南王刘康一下子也傻了眼,国相虽然名义上是他的属下,可按照朝廷体制,他根本管不了,国相既不用向他汇报工作,做任何事之前也不需要向他请示。

刘康是个吃软怕硬的家伙,一看姓曹的这小子是个铁腕,就想自己还是不要掺和的为好,不然这把火就会烧到自己头上。

奸人下台换上清正之人,老百姓一片叫好,社会沸腾。其他作奸犯科之人失去了保护伞,不用曹国相招呼,主动玩消失。这下子却苦了周边的几个郡国,史书记载:“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问题也不那么简单,实际上曹操捅了个马蜂窝。吏治的衰败由来已久,积重难返,不是一两次廉政风暴能解决的。表面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奸恶势力之所以奸恶,缘于那一张看不见却很可怕的网。

你要了人家的脑袋,关了人家的监狱,砸了人家的饭碗,这些人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跟你拼命!

一时间,告黑状的、搞恐吓的、造谣的,都冲着曹操来了。有消息灵通人士甚至言之凿凿地说,主管地方官员纠举工作的青州刺史那里,以及朝廷里主管官员廉政建设的御史们手中,收到告曹操状的检举信摞起来比曹操的个子都要高了(反正曹操个子本来就不高)。

但曹国相置之不理,廉政风暴告一段落后,他又推出了下一阶段工作重点:禁淫祠。自汉初年以来的三四百年里,济南国这个地方一直盛行鬼神崇拜和淫祀之风。早在汉初吕后临朝称制的时候,她抛弃了高祖刘邦定下来的“非刘氏不王”的“白马之约”,大封吕氏一门,刘氏社稷岌岌可危。后来,在周勃、陈平等刘邦老战友们的协助下,吕氏被诛灭。

在这场斗争中,刘邦的孙子刘章也出了大力,到汉文帝时他被封为城阳景王(城阳景国即今天的山东省莒县一带,与济南国相邻)。

城阳景王作为保护刘氏政权的功臣,逐渐演化为维护大汉统治的保护神。三百多年来,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每当刘氏皇权面临危机时,不希望改朝换代的人们都会想起城阳景王,给他修庙祭祀。

本来这倒不是什么大事,但这种祭祀之风刮得也太厉害了些,比如与城阳景国相邻的济南国,各种祭祀他的祠庙多达六百多座,已经变成了淫祠。淫,是泛滥的意思。

淫祠背后隐藏着复杂的腐败问题和不安定因素,因为这些祠庙都由一些地方黑恶势力操控,所需要的花费分摊给辖区内的百姓,百姓对此苦不堪言。

这些人还以淫祠为依托结成一种势力,打着祈福、禳灾和为百姓祛病的旗号,大搞各类非法活动,欺压百姓,鱼肉乡里。

淫祠的存在,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使民生更加凋蔽,社会风气更加败坏,治安更加混乱。曹国相颁布了新命令,禁止再建新的祠庙,对于已建的重新评估,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将强行予以拆除。由于行动果断,一时间济南国内的淫祠现象不见了。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在曹操身上有一个难能可贵之处:执行力。无论是廉政风暴还是禁绝淫祠,他都毫不手软,这体现出他的自信,也说明他在吏治和地方治理方面有一定能力。但他又势单力孤,面对整个官吏体系的腐败,在错综复杂的地方关系面前,单靠他一个人能改变的又很有限。

当曹操信心十足地在济南国推行新政时,外界的一些传闻也陆续传到了他耳朵里,有的说朝廷正在调查他,有的说他马上要被撤职查办,对此他都一笑置之。

敌人的谣言总是出现在其最心虚的时候,对于一心想成为能臣的曹操而言,半途而废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直到他接到一封密信,他的想法才发生了改变。这封信是他父亲让人捎来的,曹操看完之后觉得事情远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简单。

父亲曹嵩告诉他,一个针对他的阴谋正在悄悄进行,幕后指使者是灵帝跟前的红人蹇硕。这个老冤家一直没有忘记杀叔父之仇,听说不少人告曹操的黑状,蹇硕一下子来了兴趣,他之所以没有立即动手,是还想再等等,多搜集一些证据,好置曹操于死地,并且不能翻案。

对于父亲的话曹操没有理由不相信,祖父生前的老关系在宫里还有一些,对于来自后宫里的这些阴谋曹操也一点不奇怪。

看来,想干一番事业,现在仍然不是时候。

为了不给整个家族带来灾难,曹操做出了一个决定:请求调回洛阳。

下派干部由于生活不便或水土不服,要求调回原单位,是很正常,也是被允许的,但本人必须给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曹操的理由是身体有病,不适应工作。

好在有曹嵩在朝里上下协调,不久皇帝同意了曹操的请求,但没有更合适的地方安排他,只能回原单位继续担任议郎,级别和俸禄相应下降很多。

大概是中平二年(185年)年初,曹操回到了洛阳,继续担任品秩六百石的议郎。可是,他仍然经常请病假,不好好上班(常托疾病)。

这时候,兖州刺史部所属的东郡空出太守一职,有关方面经过考察,觉得曹操担任这一职务比较合适,就有意任命他为东郡太守。

放在一两年前,曹操肯定会认真考虑这一任命,但是他现在已经没有了那番激情和壮志,造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在济南国的经历。

对于改造一个世界,他感到心灰意冷;对于成为“治世能臣”,他甚至感到了力不从心。他此刻最想做的是:思考,休息,读书。

他决定辞去一切职务,隐居起来。这一年,他才三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