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荆轲刺秦王 一个荆轲 众多评说

从古至今,对荆轲的解读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侠义英雄。

从战国末年直至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始终被视为一个侠义英雄、千古义士。看看历代咏叹荆轲的诗篇就可明白这个道理。“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善住《谷响集》卷一《荆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这些诗句都高度赞颂了荆轲的侠义精神。

荆轲曾经漫游邯郸,与一位叫鲁句践的游戏,两人发生争执。鲁句践发怒,大声呵斥他,荆轲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之后不再见面(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刺杀秦王的消息后来传至鲁句践那里,鲁句践深表后悔(囊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史记·刺客列传》)。这件小事,说明荆轲不好冲动,是一个办事沉着冷静的人。荆轲不是一位愤青,也不是殉国志士,而是一位侠义英雄,所以,他刺秦王绝非一时冲动。

因此,中国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较多是从道德角度肯定了荆轲的侠义精神。


第二种观点:愚蠢之人,匹夫一个。

最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汉人扬雄,发挥其观点者是司马光。扬雄认为荆轲不能算是一个义士,以君子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个强盗罢了(荆轲,君子盗诸。《资治通鉴》卷七,中华书局1956年版。本书凡引《资治通鉴》,均为此本,不再一一注明)。司马光进一步认为,荆轲就为了报答太子丹一个人的豢养之恩(“豢养”二字让人黯然神伤),不顾家族无数条性命,企图用一把小刀就能使秦国衰落、燕国强盛起来,明摆着就是一个傻瓜(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资治通鉴》卷七)。朱熹也认为荆轲只不过是一介匹夫,其勇、其事不足挂齿,不值一谈(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楚辞集注》第二册《楚辞后语》卷一,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中国书店2015年版)。

所以,荆轲绝不是“义士”,而是一个愚蠢之辈。

第三种观点:雇佣者。

这是今人提出的。荆轲刺秦王并不是为了天下苍生,他只是受雇佣者,因为他欠太子丹的太多,太子丹通过各种手段拉拢、收买他,最后他以命相还,充当了职业雇佣杀手。

第四种观点:反动派。

中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是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因此,秦始皇的作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他是名副其实的时势英雄。

荆轲刺秦王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所以是自不量力的螳臂当车之举。他之所以享有盛名是因为他刺杀的是秦始皇,是秦始皇成就了荆轲的盛名,这是荆轲的幸运。但荆轲是最幸运的刺客,并不是最伟大的刺客。因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荆轲是反动派。刺客以为杀掉某个人就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或改变两个集团力量的对比,这是不可能的。刺杀最多能做到的是延缓,而绝不可能改变。

元人郝经《咏荆轲》诗中“纵使杀一秦,宁无一秦生”(《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七,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一句讲得非常有道理。因为,即使荆轲刺杀了秦王政,秦国还会推举出一个新的继位者,他凭借秦国的优势照样可以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这一派认为,“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不可取。这个信条的唯一标准是有恩于己,或信任自己,但是对于这种牺牲是否值得,是不是正义之举,刺客们都缺乏理性分析。

所以,荆轲代表了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死硬派的垂死挣扎。

一个荆轲,众多评说。

在解读荆轲这位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不提当代两部电影:张艺谋的《英雄》与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两位著名导演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绎了两千多年前荆轲刺秦王的事件。

张艺谋的《英雄》套用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框架,但是,其中的刺客连名字都不叫荆轲。

残剑、飞雪、如月三人曾联合起来刺杀秦王,但以失败身亡,只有无名获得了秦王的信任,打入秦宫内部。无名怎样获得秦王的信任呢?无名练就了“十步一杀”的独门武功,可以在十步之内迅速置对方于死地。无名杀死了著名的刺客长空、残剑、飞雪,获得了接近秦王政十步的机会,但就在他决定下手时,却改变了主意。因为无名发现,自己试图刺杀的秦王政其实也是一位“英雄”,他要统一天下,给百姓带来和平。

在《英雄》中,张艺谋借残雪之口说出:我们不能再刺秦王了,因为刺杀了秦王,天下会更乱,受苦的还是百姓。不如让秦王顺利地灭了六国,天下从此太平,人民也就安居乐业了。

所以,在《英雄》这部电影中,英雄必须是和平的代言人。只有追求和平的人,只有为和平而战而死的人,才能算得上英雄。无名为赵人安宁想刺杀秦王是英雄,残剑为天下太平不杀秦王也是英雄,他们的行为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和平。长空舍身保无名,是英雄;残雪不杀秦王,使其取“天下”之大义,是英雄;秦王临危不惧、“刺客”当前识英雄,是英雄;无名不计个人恩怨、不计赵国一国的得失,着眼整个天下的太平,留得英雄秦王性命,成就天下大同的伟业,自己甘愿背负“刺客”骂名,走完万箭穿心的生命旅途,是天大的无名英雄。


这种解读是当代艺术家对“英雄”的一种诠释。

陈凯歌《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形象较之张艺谋的《英雄》更贴近《史记》中的荆轲。陈凯歌认为,荆轲在那样一个历史潮流中去刺秦王,不是出于一个概念、出于一种简单的民族大义,而只是为了燕国,或者只为太子丹本人。他是一个自发、自觉去刺秦王的民族英雄。

陈凯歌给荆轲的定位是:普通平民。他以杀人为职业,经历了职业杀人者的良知觉醒的过程。荆轲用自己的死证明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荆轲与秦王政呢?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中国历史上对荆轲的赞扬是出于对一种对抗暴力的侠义精神的赞扬。侠为名节,为尊严,为知己者死。“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三《侠客行》,中华书局1977年版)。侠客一诺千金,不负于人。自古艰难唯一死,而荆轲却从容赴死,悲壮苍凉,感动千载。在传统中国人的道德观中,荆轲是一位侠义英雄。

其次,我们不能因为承认秦王统一中国顺应了历史潮流就简单地否定荆轲的行为。如果这样简单化地看问题,屈原为了楚国不被秦国吞并而多次抗争,直至沉江殉国,不也是逆历史潮流而行吗?屈原岂不也成了反动派?秦国要统一天下,楚国也要统一天下,齐国也可以统一天下,主观上要统一天下的并非只有一个秦国,我们不能因为最终是秦国统一了天下,就把所有曾经想统一天下的各国反秦志士都说成是反动派。所以,我们应当有一个“大英雄”的观念:秦王政统一天下,是时势英雄;荆轲刺秦王,是侠义英雄;屈原为自己的国家奋斗终生,自沉汨罗,是悲情英雄。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荆轲是侠义英雄,因刺秦王而死。被荆轲在秦廷上追杀得绕柱而逃的秦王政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统一帝国的鼎鼎大名的秦始皇,也是在中国历代皇帝之中留下谜团最多的皇帝:

第一,秦始皇的生父是吕不韦还是子楚?

第二,秦始皇到底长什么样?

第三,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

第四,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太子?

第五,秦始皇陵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真如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所写的那样吗?

所以,这位千古一帝是一位让人说不尽的皇帝,他既是西周王制的终结者,又是皇帝制度的开创者。要说清楚这位皇帝,必须说清楚这个时代、说清楚秦国的崛起之路。秦王政毕竟是站在秦国先君的肩膀上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那么,秦国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崛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