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襄公立国 三个任性的天子 把西周给整没了
秦人获得封邑,是秦始皇家族走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步。但是自此之后,秦始皇的家族一直没有太大的作为,直到西周王朝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秦始皇家族才抓住了一个历史机遇,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石。这个历史机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秦始皇家族又是如何把握这个历史机遇的呢?
这两个问题和西周王朝的衰败密切相关。西周王朝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伐纣建国,到周幽王时期亡国。秦国由卿大夫提拔为诸侯,恰恰伴随的是这场变化——周天子的地位逐步下降,西周的王制走向衰落。这一过程很漫长,其间有三个周王应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个就是周厉王。
周厉王的失误有两点:一是与民争利;二是压制言论。
周厉王在位时期,不准“国人”(西周、春秋时期住在国都的人的通称,他们有户口,可以住在国都,具有公民权,可以从军,充当基层官吏,参加祭祀,是一股重要政治力量;和“国人”相对的是“野人”)利用山林和水面,把这些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结果严重损伤了“国人”的利益,引发了“国人”强烈的不满。
面对“国人”的强烈不满,周厉王不但不思悔改,反而派了大量特工,监视“国人”,谁敢在背后议论,杀无赦。这导致百姓见面不敢打招呼,在路上碰见了熟人也只是交换眼色(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史记·周本纪》),可见“白色恐怖”的严酷。
周厉王控制言论,短期之内造成两种结果:
一是“其谤鲜矣”;二是“诸侯不朝”。周厉王本人还沾沾自喜地对他的大臣召公说:“我能禁止他人说我的坏话了!”(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史记·周本纪》)
召公对厉王进谏说:堵住百姓的嘴不让他说话,比堵住河水不让它流淌的危害还要大。堵住河水不让它流,最终会导致决堤,会伤害很多人,堵住百姓的嘴不让他们说话,何尝不是这样呢(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史记·周本纪》)?但是,周厉王还沉浸在短期的政治高压的效应中欣欣然、飘飘然,对召公的谏言充耳不闻。
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内是没有人敢讲话了。不过,三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忍无可忍的“国人”,“乃相与畔,袭厉王”,周厉王遂从镐京(今西安)出逃,流亡到了彘(今山西霍县)。
周厉王从镐京出逃时,他的太子静藏在召公的家里,“国人闻之,乃围之”。最后,召公没有办法,“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
周厉王逃亡之后,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主持政事,史称“共和行政”。一说朝政由共(gōng,躬)伯和执掌。共伯和是西周时期的共国(今河南辉县市)国君,周厉王被驱逐之后,他受诸侯的拥戴,代行王政。这一年(共和元年,前841)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又过了十四年(前827),周厉王在流放地死亡,太子静被拥立,他就是周宣王,召穆公、周定公交还政权。
周天子被“国人”赶出京城,客死于流亡之地,天子的颜面扫地、权威全失,这是西周王朝衰落的开始。
第二个导致西周衰亡的周天子是谁呢?
周宣王。
周宣王登基后,采纳大臣召公等人的意见,整顿朝政,曾经出现过一度中兴的局面。但是,宣王晚年,连续用兵失利,先是败于姜氏之戎(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史记·周本纪》),后来,又在南征中损失了“南国之师”,军力受到重创,再次陷入危机。
西周初年,周王室拥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等大量军队,周天子的军力远远大于诸侯。这是周天子号令天下诸侯的军事保证。但是,到宣王时期,周天子的兵力损失极大,已经严重不足。大臣劝谏周宣王,举行天子籍田助耕的礼仪,这虽然只是一种形式,却需要各国诸侯齐至,是强化权威的有利时机,然而,周宣王不听劝谏。曾经一度中兴的宣王没能够担当起重振周室权威的大任,反而因为不听劝谏而使军力大大削弱,失去了号令诸侯的军事保证。
第三个导致西周灭亡的周天子是谁呢?
周幽王。
周幽王怎样摧毁了西周呢?
曾经号令天下诸侯的西周灭于犬戎之手。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侯、犬戎,对周幽王的都城镐京发动突然袭击。周幽王见势不妙,立即点燃烽火,希望诸侯能够率兵保卫京城;但是,各地诸侯看到镐京的烽火,都按兵不动(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史记·周本纪》)。结果,西周的京城被犬戎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被杀,镐京的财宝与美女褒姒(sì,似)都被掠走(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史记·周本纪》)。西周王朝宣告灭亡。
周天子自立国之初就拥有号令诸侯的权力,如果诸侯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周天子就可以进行征伐,所以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程树德《论语集释》卷三十三《季氏》,中华书局1990年版)为什么周幽王点燃烽火竟然无人勤王呢?
这件事其实和一位女人有关,她就是美女褒姒。
周幽王本来就是一位昏庸之王,他宠信了一位贪财图利而善于逢迎、能说会道的大臣主持朝政,导致民怨鼎沸。后来,褒国进献了一位美女褒姒,深得周幽王宠爱。周幽王对褒姒言听计从,竟废掉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原太子被废,只好和其母亲逃回申国。
褒姒虽然美艳绝伦,却是个冷美人,特别严肃,不爱笑。幽王想尽了一切办法,希望博得褒姒一笑,但始终未能成功(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史记·周本纪》)。黔驴技穷的幽王竟然下令:点燃烽火台。烽火台本是幽王的国都镐京遇险时紧急征召天下诸侯勤王的标志,烽火一起,说明国都有警,各地诸侯纷纷率兵前来救驾。但是,各地勤王的诸侯赶到京城,却看不到敌兵。褒姒看到各地诸侯心急火燎地奔到京城城外又见不到敌兵的尴尬情景,放声大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史记·周本纪》)。褒姒一笑,幽王开心极了,很有成就感;但是,各地赶来的诸侯却满腔怒火,可大家敢怒而不敢言。更令人发指的是,幽王并没有到此为止,既然没有其他的娱乐项目可以博美人一笑,既然美人因烽火戏诸侯而露出笑容,那么周幽王便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了下去,“数举烽火”,一发而不可收了(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史记·周本纪》)。
有位大臣劝周幽王,烽火台是救急用的,这个玩笑开不得。大王如此戏弄诸侯,真有急事,诸侯又认为大王在戏弄他们,不派兵相救,那会怎么样?但是,周幽王此时却像着了迷一样,为了博得褒姒一笑,根本听不进忠言劝告。
所以,后来幽王再举烽火,各地诸侯都不再来救援(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史记·周本纪》)。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博取美人褒姒的一笑,大玩“狼来了”的游戏,终于自食恶果,这轻轻的一“点”、微微的一“笑”,美人没了,江山没了,自己的性命也玩儿完了。
申后及太子被废,这让申后的父亲申侯十分恼火,便联合缯国与犬戎,攻灭幽王(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史记·周本纪》)。幽王被杀之后,诸侯与申侯共同立幽王原来的太子继位,史称周平王。周平王继位之后,犬戎时时刻刻威胁着镐京。周平王没有力量保卫镐京,惹不起犬戎,只好逃离,公元前770年,将周王朝的都城东迁到洛邑(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史记·周本纪》)。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东周的开始。
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周王室的力量更加衰落,天下的诸侯相继称霸,这些霸主成为天下真正的主宰者(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这就是孔子说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历史由此进入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是春秋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