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官渡之战 撤离战场

在赵云加入、关羽归建后,刘备阵营的实力果然不同凡响,原本只手遮天的“汝南二人组”满宠和李通都压不住这支天降奇兵。刘备于是进军汝南郡与颍川郡交界处的濦强县一带,骚扰许都。当时汝颍一带郡县多向刘备靠拢,对曹操的后方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面对新崛起的刘备军团,曹操决定打出手上王牌——曹仁曹子孝。

这里插一句,曹仁也是被《三国演义》或三国戏曲严重贬低的历史人物之一,在小说中总是担任垫背的角色,用以衬托吕布、徐庶、周瑜等主要角色的强大。但在历史上,曹仁却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统兵将领之一,世人评论其勇猛善战,甚至还在张辽之上。

曹仁同样出身沛国谯县曹氏,与曹操有一定的亲属关系,但他的家世要比曹操好,他爷爷曹褒官至颍川太守,老爸曹炽当过侍中与长水校尉,是个标准的官二代。但曹仁对举孝廉做官一途没啥兴趣。他个性放荡不羁,喜爱弓马狩猎,仗着家势显赫,在淮泗一带聚集不良少年千余人,搞的同样是帮会那一套。

曹操起兵之后,曹仁带兵前来投靠,领了个臭大街的官职——别部司马。曹操似乎很早就有计划地训练曹仁担任独当一面的统帅。他让曹仁统领骑兵,在对陶谦、吕布、张绣的作战中担任偏师独立作战。而曹仁也不负所托,每战必克,为曹家霸业贡献良多。

当时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僵持,对后方的危急局势相当苦恼,于是曹仁挺身而出,告诉曹操:“南方郡县因为我方主力被袁绍牵制,无法相救,面对刘备强悍的军队,背叛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刘备刚刚统率袁绍的部队,上下不熟悉,无法联通一气,不能发挥最大的战力,我来打,一定可以取胜。”

曹操同意曹仁的分析,便命曹仁率领骑兵南下,扫荡刘备、刘辟这两股骚扰势力。结果是,刘备军团虽有四人合体,但仍架不住曹家精骑的敲打,惨遭击破,刘备只得率部败逃回阳武的袁绍大营。

随后曹仁又攻陷了刘辟军团的堡垒,并平服汝颍一带反叛的势力,这才率军回到北方阵线助战。

当时大约已是建安五年八月,袁绍仗着优势兵力,对官渡曹军发起猛烈攻击,曹操也是全力抗战。

双方你来我往,土山、地道、箭塔、霹雳车,能用的全都用上了,可还是僵持不下。曹操虽然几次用奇兵烧毁袁军粮草,但袁绍毕竟兵多粮广,气脉深长,几个月下来,百姓们纷纷投靠到袁绍一边,便是曹操身边的臣僚,也多有与袁绍暗通款曲者。

然而刘备却在这一面倒的局势中,瞧出了一点相反的端倪。

他久经风浪,见多识广,又曾在曹操身边潇洒走一回,对于袁、曹双方内在的优劣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袁军内部嗅到了一丝不祥的气息,本能地觉得,袁绍阵营并非久留之地,如不尽快撤离,必有杀人之祸。

应该说,刘备在多年的战争杀戮、疲于奔命、当官弃官的过程中,已经培养出一定的分析事态的能力,与那些只知道人云亦云的普通将帅或诸侯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这就好比下围棋,大部分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有些人则可以走一步看三步,刘备现在就处在这个水平。而极少一部分人能看到五步甚至更多,这样的人非常可怕,对时局的把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曹操正是这样的人。

于是,刘备向袁绍建议由他带兵南下,和荆州牧刘表取得联系,南北夹攻曹操。

袁绍早已通知刘表出兵助攻多次,但刘表始终不为所动。袁绍也许觉得他们都是姓刘的,五百年前是一家人,比较好说话,便答应再赞助刘备一次,由他率兵前往汝南,与另外一支由龚都率领的民变集团会合,趁机说服刘表出兵。

这样一来,刘备的兵力已达数千人之多。

这回曹操无法再抽出精锐对付刘备了,他只派了一个不怎么知名的将领蔡阳前往汝南征讨。

刘备一见来的是个小角色,顿时来了精神,气焰也嚣张了起来。面对滚滚而来的大军,他立马横剑对蔡阳叫阵:“虽然现在的形势对我军不利,但像你这种软脚虾,就算带领百万大军过来,在我看来也不过是个笑话!”

与上次一样,其实说到这里也就可以打住了,但他还是忍不住加了一句。不过与上次的不同在于,这次他多长了个心眼儿。

他说:“如果是曹孟德,哪怕只有一辆车过来,我立马就闪!”

每当读史到此,笔者都不免有啼笑皆非之感:见过雷人的,没见过这么雷人的!

应该说,刘备这番话已经比他在小沛时所说的收敛了许多,在小沛时是“曹公自来,未可知也”,这次则是“曹孟德单车来,吾自走”,很显然,刘备已经患上了“恐曹症”。不过,一个小小的蔡阳却不在曹操的眼中。

当然,刘备的自信有战果支持:两军交战,蔡阳被刘备击斩。

恭喜刘备!这是他自起兵以来,在战场上所击斩的第一个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将领,值得庆贺。

虽然蔡阳在历史上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龙套角色,但他的死却在戏曲和小说中被渲染成“古城会”、“古城聚义”等经典名段,描述徐州一战后,张飞到古城称王,关羽初离曹营,遭到张飞怀疑,必须靠斩杀蔡阳以证明自己对刘备的忠诚。

这段故事打破“桃园三结义”亲密无间的神话,将兄弟之间的猜忌、委屈、重拾信任的过程写得合情入理、入木三分,反而使关羽、张飞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