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蒙恬是华夏历史名人,他奉命完成了击匈奴、筑长城、修直道三项艰巨的军事工程,对维护秦疆域、百姓的安宁及反击匈奴贡献巨大。在他三十几年的生涯中,有十一年与戍边军民紧紧相依,在宁夏兵沟浑怀障驻守,这里已成为蒙恬的第二故乡;他为促进当时宁夏地区的农业发展,利用黄河青铜峡段水位落差,兴修水利,开渠灌溉,为开辟西北边疆、开辟宁夏奠定了基础。蒙恬是维护祖国统一、开发建设宁夏的第一人,也是宁夏历史名人。

从2002年起,我与宁夏兵沟旅游区的建设者们,在做好景区开发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便侧重挖掘兵沟厚重的历史文化,研究并探讨秦朝名将蒙恬及秦朝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对宁夏兵沟浑怀障、秦名将蒙恬及周围延绵不断的秦、汉历史有了探究的冲动,总想听听那深埋在黄沙厚土下面的故事,想用文字将这段辉煌的历史演进过程记述下来。8年来,这成为我努力的方向,期间推出了《千古兵沟》一书,是我们一个时期工作的结果。2008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提出了宁夏九大主流文化,其中边塞军旅文化正是指开边大将蒙恬,并将其列入近年来文学创作的重点工程之一。为挖掘并塑造蒙恬这个历史人物,努力将其搬上银幕,这更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作为宁夏人,自小便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感情。为传承宁夏悠久的历史文化,填补宁夏先秦文学创作的空白,丰富宁夏的历史名人,为宁夏“小省办大文化”的宏伟蓝图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同时也为了让人们能够了解开边大将蒙恬,遂有了撰写长篇历史小说《开边大将蒙恬》的强烈愿望。

2009年冬天一个雪后的黄昏,《开边大将蒙恬》初稿终于完成,望着面前这摞厚厚的书稿,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蒙恬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是保国安民的一生,却又是短暂的一生;他含冤饮恨而死的那一刻就像流星一闪轰然而逝,久久回荡在我脑中,这个千古英雄的一生就这样走向终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带着一种崇敬、敦厚的信念,我对书稿进行细细推敲,数易其稿,现终于付梓。

写一部专门讲述蒙恬将军的历史小说,把握历史大背景、把握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活动尤为重要,而这一切离不开他当时所处的时代。当时大秦帝国北方经常受到匈奴的掠夺,对秦政权构成威胁;而受秦始皇信任的蒙恬,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北定匈奴”的重任,这给了心怀忠君爱国思想的蒙恬以极大的施展空间。蒙恬是秦朝名将,有关蒙恬的作品又极少,这成为我创作的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完成本书的创作,使漫射于字里行间的历史故事及对人性的分析与渲染,更符合现代人的视角与口味,我到过山东省蒙阴县蒙恬故里,来到陕西省绥德县蒙恬墓前,我跑遍了蒙恬生前所有活动过的地方,寻找有关蒙恬一生的蛛丝马迹,力求真实、准确、多角度地再现历史上的有“个性”的蒙恬;我不停地奔波于书店,在网上查阅与蒙恬有关的资料,真可谓千辛万苦。说老实话,写历史小说是很难把握的,如果“大话历史”或只是对历史的简单描述,而没有相应的故事情节进行串联不行。这其中的矛盾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述历史及故事情节的取舍上要把握尺度、恰到好处。自从来到兵沟后,蒙恬的影子便深深地刻于我的心中,更是常常出现于我的梦境之中,仿佛是一种心灵上的契合,有时,半夜醒来,梦中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多次聆听我的创作思路,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在编写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亲自为本书作序,令人感动;感谢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为此书的出版给予的支持,马若飞先生不惜花费休息时间,对书稿的编排结构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及宝贵的修改意见。还要感谢那些关注此书的创作并直接或间接为本书的写作与出版作出奉献的同事和朋友们。在这里,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在兵沟的开发建设期间,我结识了远志,他对蒙恬也是有着相同的心迹,于是我们合力写下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希望能通过此书给大家提供一个了解历史、了解蒙恬的渠道。尽管我们花费了不少心血,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冯增秀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