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强权之下的生存之道 用文字作为反抗的利器

长期以来,关于孝庄皇太后与大清王朝的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关系的说法,一直都是一个引发几乎所有研究、评论、述说这一段历史的人——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以极大关注的问题。

关于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孝庄皇太后到底是否下嫁给了爱新觉罗·多尔衮的问题,正史也好,野史也罢,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孝庄皇太后嫁给了爱新觉罗·多尔衮;

第二种,孝庄皇太后没有嫁给爱新觉罗·多尔衮;

第三种,孝庄皇太后与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情人(或者说得难听一点就叫偷情)的关系。

那么,上述三种回答,到底哪一种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呢?或者更加严谨地说,上述三种回答,本人到底更加相信哪一种呢?

您要让我说呀,我只能说,您看完了我的考证,自然就会有一种结论了。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有着所谓的“清宫三大疑案”“清宫四大疑案”“清宫八大疑案”之说。关于什么是“清宫三大疑案”“清宫四大疑案”“清宫八大疑案”,他们的真实性到底如何,不是我们这里面要谈论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暂时先把这些内容搁置在一旁,单单分析一下这“清宫三大疑案”“清宫四大疑案”“清宫八大疑案”之首的“太后下嫁”疑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孝庄皇太后到底是否下嫁给了爱新觉罗·多尔衮的问题。这个疑案被历代史学家们公认为是“清宫三大疑案”“清宫四大疑案”“清宫八大疑案”之首!

很多读者们听到这里,自然就会发出下面的疑问:

第一,“清宫×大疑案”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第二,为什么会出现“清宫×大疑案”一词?

第三,“太后下嫁”何时开始成为“清宫×大疑案”之首的?

第四,“太后下嫁”为什么会成为“清宫×大疑案”之首?

关于第一个问题,“清宫×大疑案”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回答起来很简单。客观地说,早在乾隆年间,就出现了“清宫×大疑案”一词。

关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清宫×大疑案”一词,回答起来则稍微麻烦一点。“清宫×大疑案”的出现背景其实很复杂。

我们说,清朝政权毕竟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当时那样的时代,毕竟还很不能为广大汉族人民所接受。于是这些汉族知识分子就不断鼓动广大汉族人民反抗。但是,当这些反抗全都失败之后,这些汉族知识分子会怎么样呢?

我们在这里暂且不去分析反抗全都失败的原因,我们只是去想这样一个在当时来说很现实的问题:这些汉族知识分子们会甘心失败吗?如果不甘心的话,他们还能采取什么办法呢?

他们能够采取的办法只能是利用他们最后的武器——唯一的武器——汉族人民的语言文字。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是一种很厉害的武器,它是可以杀人的!

如何利用好语言文字武器呢?语言文字武器的功能很多,清朝初年的汉族知识分子主要利用了以下两种功能:

第一种,利用语言文字武器中的放大功能。夸大人家的缺点和失误,见缝下蛆,以逞自己的栽赃陷害之能事!既然我用武力没有办法推翻你,我就用我的手、笔和嘴去千方百计地羞辱你、笑话你。其结果,便是出现了“清初×大疑案”中的一些“疑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即位”!

第二种,利用语言文字武器中的自嘲功能。没完没了的自嘲,也被鲁迅称为“阿Q精神”!在这里,汉族知识分子的“阿Q精神”集中表现为“清初×大疑案”中的“雍正暴亡”和“乾隆出身”。你看,“雍正暴亡”——我已经杀掉了你们的老皇上!“乾隆出身”——新的皇上是汉族人!我们的报仇已经完全成功了,既然新的皇上已经是汉族人了,我们还报什么仇啊?

关于第三个问题,“太后下嫁”何时开始成为“清初×大疑案”之首的,回答起来也很简单。早在乾隆年间,自从有了“清初×大疑案”一词,这“太后下嫁”就开始成为“清初×大疑案”之首!

关于第四个问题,“太后下嫁”为什么会成为“清初×大疑案”之首,考证这一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考证另外一个问题:

一个寡妇,嫁给了自己的小叔子,有什么值得我们大惊小怪的吗?

嫁就嫁了!嫁给谁不是嫁呀?不就是嫁给了自己的小叔子吗?这有什么新鲜的?还能够被历代史学家们公认为是“清初×大疑案”之首?

这样一个小小的小到不值得一提的芝麻大的小事,还能成为“清初×大疑案”之首?这些史学家们,放着天下那么多的大事不去研究,别是有点太自作多情了吧?即使不是有点太自作多情,也应该是有点另有企图之类的吧!

您还别说,这些史学家们,还真的不是什么自作多情!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史学家们的想法是单纯的,他们就是觉得既然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案件,作为史学家们就应该将这些疑案一一搞清楚明白,弄清楚他们的来龙去脉,以便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诸位读者朋友们,在您看来,一个寡妇嫁给了自己的小叔子,是否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呢?我再给您提个醒,这个寡妇女人是前任皇帝的妻子!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寡妇女人还是一个出身于蒙古族的女人!而这个前任皇帝呢,他是一个出身于满洲人的皇帝!

有的读者朋友们说了,您什么意思啊,您这不是明摆着瞧不起我们少数民族吗?

诸位,您可不能着急,您得看完了我的考证,再得出结论,对吗?

我也看了很多清史考证专家对于“太后下嫁”这一“清初×大疑案”之首的“疑案”的考证。我通过看他们的考证,自己从中似乎得出了一个结论:

凡是心里面比较偏向孝庄皇太后或者是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人——这些史学家们,或者自己就是满族人或蒙古族人;或者自己虽然不是满族人或蒙古族人,但是他们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自己已经深深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都觉得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们中间,是很耻辱的!是很不光彩的。所以,他们就极力为这两个人辩护说,他们什么关系都没有!

凡是心里面比较仇恨满族人或蒙古族人的人,都觉得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们中间,是很耻辱的,但也是很正常的。如果发生在汉民族中间,就会觉得不对头了,就会大声地说:“不对!我们大汉民族,绝对不会是这个样子的!这纯粹是你这个可恨的老师,对于我们大汉民族的侮辱!”您就会觉得,哎,我说,你是汉族人吗?天下有你这样的汉族人吗?

因此,我觉得,在我研究考证“孝庄皇太后到底是否下嫁给了多尔衮”这一问题之前,我还必须要考证一下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寡妇,在自己的男人死后,嫁给了自己的小叔子,到底是中国的某些极为落后的少数民族特有的现象呢?还是中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具有的共同的现象呢?还是汉民族也有的现象呢?还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共有的现象呢?

经过我的考证,我得出了下列结论:

嫂子在自己的男人去世后嫁给小叔子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普遍具有的现象。

在介绍这一观点之前,我先讲一个故事——正北蒙古族的婚俗——三娘子的故事。

常听京剧的人都知道,有个三娘子的故事。故事中的三娘子是个蒙古女子,由于她的明智,使战乱不断的明代北方边疆出现了民族友好往来的春天。

诸位可能不知道吧,她这个人也曾经先后嫁给了俺答汗一家祖孙三代人!

三娘子本名叫钟金,蒙文史籍中称她为“克兔哈屯”或“也儿克兔哈屯”。蒙文中“克兔”的意思是三,“哈屯”的意思是皇后或娘娘。所以汉文史籍把克兔哈屯译成三娘子。也儿克兔哈屯,意思是“有权力的三娘娘”。

钟金是漠西蒙古奇喇古特部首领哲恒阿哈的女儿,原本许配给当时控制着整个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由于钟金美貌非凡,不知在什么场合被未婚夫的爷爷俺答汗看到,惊为天人,便不顾一切地在1570年将她抢到手,成为了自己的妻子。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一怒之下,偷偷跑到敌国明朝的边关请降。

以把汉那吉投降明朝的事件为契机,关闭多年的马市也就随之恢复了。

所谓马市,也叫互市。是明朝政府在长城沿线开设的一些贸易市场,蒙古族各部可以定期到市场上用马和羊跟明朝政府和中原百姓交换生活必需品,诸如铁器、布帛、粮食、茶叶等。明朝政府更把马市当作笼络蒙古各部的手段:哪个部不扰边,就向哪个部开马市;一扰边,作为惩罚,立刻关闭马市。

自从在“土木之变”中大败明军、俘虏明朝英宗皇帝的瓦剌蒙古首领也先死后,蒙古族各部又一次分裂,互相仇杀,部落人民愈加穷困,缺衣少食,便常常侵扰中原。明朝就干脆关闭了所有的马市。蒙古各部生活用品来源全断,就愈发频繁地进入中原抢掠,使得长城内外,几无一日安宁。

俺答汗是位有见识的蒙古族首领。他懂得要强盛必须发展经济,要想发展蒙古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就离不开中原。所以,从1542年他控制了整个漠南蒙古西部之后,年年都要求明朝政府开放马市。

对于明朝政府来说,由于边患严重,巨大的军饷开支,已经达到全国一年总收入的一倍,寅吃卯粮也实在难以承受、难以支撑了。

适逢其时,出了个把汉那吉降明的事件。双方借此事进行接触。1571年,明政府正式宣布恢复马市,并封俺答为顺义王,特地为他铸了一颗金印。

开市这一天,马市所在地大同得胜堡如同节日,一片欢腾。祖国各地的土特产品摆满了市场,汉蒙各族人民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气氛友好而热烈。

这时,三娘子盛装浓妆,率领着蒙古各部首领,赶着500匹精心挑选的蒙古良马也来到大同,她是代表新受封的顺义王俺答来向明朝政府进贡的。

此后,三娘子经常到马市上贸易,她曾因到张家口马市而认识了明朝的巡抚吴兑。吴兑对待三娘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亲切关怀,无微不至。他特意赠给她贵重的八宝冠、百凤云衣和精美的红骨朵云裙。他们的这种亲友般的关系一直延续了很久。明朝政府也因此而获得很大好处:因为三娘子积极维护马市贸易,一听说哪个部落想进关掳掠,就事先告诉吴兑,让他防备。

三娘子与明朝结好,必然在蒙古各部中招来嫉恨。俺答自己也知道,一旦他倒下,三娘子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拨给她很多兵马,另筑一城。明朝皇帝命名这个城为归化,此城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

1581年,俺答汗去世,理应俺答汗的儿子黄台吉继位。

诸位,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黄台吉”可不是那个爱新觉罗·皇太极呀!

虽然,两个皇太极的写法在当时的汉文里面是一样的,都可以写成“黄台吉”“皇太极”或者“黄太极”!但是,我们现在要讲到的是蒙古族人的“黄台吉”,是俺答汗的儿子“黄台吉”!不是女真人——满洲人的前身——的“爱新觉罗·皇太极”,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

按照蒙古族习俗,黄台吉在继承王位的同时,也继承除生母以外的俺答的所有妻子,包括三娘子!

黄台吉年老多病,不问政事,大小事务全由三娘子主持,马市贸易得以继续。

不久,黄台吉病死,其长子扯力克继承王位,仍然娶三娘子为妻。明朝政府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其后,凡有蒙古部落在边关进行抢掠,被三娘子发现,就都依照法令给以严惩,明朝边境于是得到相当长时期的安宁。

三娘子做了三代顺义王的妻子,始终维护马市贸易,维护汉蒙两个民族的友好往来,减轻了两族人民因为战乱带来的灾难。所以,三娘子不仅深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敬重和爱戴,就连一向视少数民族为蛮夷,一向抱有很深民族成见的汉族士人、朝廷官员,也不得不承认三娘子的重大贡献,并写出赞美她的诗篇。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蒙古族中间,长期以来,一直流行着这种一个寡妇在自己的男人死后嫁给了自己小叔子的风俗!

问题在于:我凭什么证明,在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中间,长期流行着这种现象呢?

在介绍这一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词汇:转房婚。

转房婚又称收继婚、升房婚、转亲婚、叔嫂婚。

一般而言,转房婚是指父亲死后某一特定的儿子收娶其后母,或者兄长死后弟弟收娶其嫂,或者弟弟死后兄长收娶其弟媳的现象。现代人戏言,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此话倒也不差,因为据民族学家考证,这种婚俗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掠夺婚时人们所拥有的财产嗣承观念。

原始社会,部落战争较多,掠夺来的妇女自然是财产,一旦男人死去,女人也要被以财产的形式转让给本部落其他男子。

但是随着家庭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这种转让,范围逐渐缩小,最后固定在家族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转让给与死者具有血缘关系的人。

这其中,除了女人是财产这一因素以外,还有另一因素,即子嗣的原因。

直到如今,乡下孩子的父亲死了,他的叔父或伯父,自然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养,至于那寡居的嫂子或弟媳,这个做弟或做哥的,理所当然地要对其负担一定的经济义务。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种现象曾经广泛流行于很多少数民族中间。

比如,中国最为古老的少数民族羌族长期以来就一直流行着这样的风俗——“父子伯叔兄弟死后,即以继母、世叔母及嫂、弟妇等为妻”。也就是说,转房婚这种现象一直在羌族中承袭着,以致到了西夏时期,李元昊作为一代君王,把自己的儿媳妇也据为己有!对于汉族人而言,这种现象是很不合伦理道德的行为,但是在羌族而言,这是一种极为正常的现象。

关于十世纪兴起于东北的女真族,《金史》称,“女真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也如此;故无论贵贱,人有数妻。”鄂温克族中哥哥死后弟弟可以娶嫂嫂为妻,但弟弟死后哥哥不能娶弟媳为妻。

而在四川的凉山彝族地区,夫死后,寡妻须转嫁夫家其他男子。先尽同胞兄弟,如没有同胞兄弟,按血统近远顺推。侄媳可以转嫁给叔父,后母可以转嫁给儿子,儿媳可以转嫁给公公。转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家支财产外流。如果女方不同意转房,要被索要身价钱。在云南的佤族、景颇族、怒族、普米族、拉祜族的婚姻习俗中,也流行转房制婚俗。

当然,也有反对转房婚的。西藏墨脱县的门巴族就严禁转房;错那县的门巴族虽然允许转房,但必须征得孀妇同意,并在发丧后一二年才可转;东北地区达斡尔族的习俗是“对待嫂嫂如母辈”,所以一般不允许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嫂为妻,同样弟弟死后,哥哥也不能娶弟媳为妻。

不过,总体来看,嫂子在自己的男人去世后嫁给小叔子,是中国很多少数民族普遍具有的现象。那么,汉族人又是如何对待这种事情的呢?

我经过考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转房婚并不是一种只有中国的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洲人才有的特殊现象。转房婚也是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普遍具有的现象。这里面的故事就多了去了!根据专家考证,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族的转房婚传统早在中国的传说时代就已经开始流行了。这里面,也有着很多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舜的故事。

舜没有发达时,在家帮老爹鼓叟干活儿,老爹不喜欢他,只喜欢小儿子象。老爹与象合谋害舜,再三下手。但天佑善人,总不如意。一次,老爹与象骗舜下井,老爹与象两人遂在上面落井下石,用土填满,以为舜必死无疑。象公开说:“这下可好了,两个嫂嫂就归我所有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参见《孟子·卷九·万章章句上·二嫂使治朕栖章》。

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族不但有转房婚的传统,还很流行二女共侍一夫。

第二个故事:还是舜的故事。

在介绍这个故事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一个词汇:媵制。

媵制是指一个女子出嫁,须陪送同姓子侄和奴仆随嫁。媵制的起源很早,它是原始社会的族外婚向对偶婚演变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即“与长期结婚的男性有权把她的达到一定年龄的姊妹也娶为妻。”尧嫁二女于舜就是媵制,“妻之以皇,媵之以英”。这里的皇指娥皇,英指女英。娥皇和女英都是尧的女儿,同时嫁给了舜。

春秋时期,各国统治者实行媵制。如《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也是说的媵婚。这里的“归”是“出嫁”的意思。根据清人王先谦、姚际恒的解释,这里的“公子”为豳公的女儿。诗的大意是,少女们在采桑时忽然心里悲伤起来,恐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

进入战国,因为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媵制随之没落。后世有妻死,由妻妹续弦的婚俗,就是媵制的遗孑。

媵妾婚的产生与转房婚一样,有如下许多原因:

第一,是母系制的彻底崩溃与男权的伸张。男子以女子为私有财产,既然是私有财产,当然多多益善。

第二,部落战争和奴隶使用的结果。私有制引起了比过去广泛、剧烈得多的掠夺战争,通过战争总有大量的妇女、小孩成为奴隶,被胜利者任意占有。

第三,统治阶级的纵欲,以女子为玩物,同时以蹂躏女子多作为其权势的象征。

第四,子嗣观念的影响,多妻则多子,多子则多福。

自从周代的宗法家族组织确立之后,子嗣观念更加浓厚。周代这种子嗣观念的发展,使多妻制度更加确定。以后帝王、贵族、官僚之多妻,以及一般市民百姓纳妾者,多以子嗣的传祧为借口。

正是因为子嗣观念的发展,导致了转房婚和媵妾婚长期以来一直流行在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族中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嫂子在自己的男人去世后嫁给小叔子,也是汉民族普遍具有的现象。

那么,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发生交往的过程中,又会是如何处理类似的婚姻的呢?这里面,也有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西汉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故事。

匈奴战争失败的汉高祖刘邦接受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实行“和亲”政策,揭开了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新的一页。当然,两汉和亲西域和匈奴的“公主”其实多为从诸侯王室或民间选来的女子,并非真正的公主。

汉武帝时,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远走漠北。后来,汉武帝采取迂回战术、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势力强大的乌孙国,成了汉朝主要的争取对象。

乌孙国原居住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与匈奴一向是世仇。汉武帝遣使乌孙国,表示愿送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

公元前110年前后,汉武帝封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细君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喜出望外,封她为右夫人。但匈奴单于也极力拉拢乌孙,昆莫迫于压力,娶了一名匈奴公主为左夫人。

长在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适应塞外的生活。匈奴公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细君公主则度日如年,只能将满腔愁绪化成一首悲歌,整天抱着琵琶诉说思乡之情:“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两年后,昆莫一病不起,由于他的儿子已死,按照规矩将由其孙子岑陬继承王位。按照乌孙国的习俗,子孙要继承祖父的妻妾,昆莫于是准备将细君公主再嫁其孙。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

汉武帝答复说:“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汉王的回话是:第一,要顾全大局。第二,咱汉国向来不干涉别国内政!

无奈之下,细君公主只好从命,连降两级,由原先的奶奶辈儿,一下子变成了孙媳妇儿。3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终于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细君死后,岑陬再次向汉廷求婚。前104年后,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戊的女儿解忧,仍以公主的身份嫁给岑陬。

为了在汉和匈奴之间寻求平衡,岑陬也娶了一名匈奴公主。几年之后,解忧没有生育,匈奴公主却生下一子,取名泥靡。后来岑陬暴毙,因为泥靡还小,王位由岑陬的族弟翁归靡继承,此人身材肥胖,乌孙人称其为“肥王”。

按照习俗,肥王娶了解忧和匈奴公主。由于性情相投,解忧与肥王恩爱异常,并生下了元贵靡、万年、大乐三位王子。肥王对解忧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从而也拉近了汉廷与乌孙国的密切关系,双方信使往还,不绝于途。这激怒了匈奴单于,双方关系紧张,一触即发。

随同解忧远嫁乌孙的婢女冯嫽,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还有特殊的语言才能。解忧待她像亲姐妹一样,将她嫁给位高权重的乌孙右将军。解忧与冯嫽在王庭内外连成掎角之势,对乌孙国的政治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71年,匈奴单于发兵威胁乌孙国,要他们献出解忧公主,并和汉廷断绝一切关系。肥王与解忧公主大怒,火速遣使联合汉廷出兵,分进合击,对付匈奴。匈奴人不敢正面作战,于是向西北逃窜,又被乌孙国军队中途击败,从此一蹶不振。

汉廷与乌孙国的关系更加水乳交融,解忧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冯嫽也被称作冯夫人,活跃在王公大臣之间,受尽礼遇尊敬。

不久,形势突变。肥王一病不起,王位归还了岑陬的儿子泥靡,也就是匈奴公主的骨肉,解忧的影响立刻下降。

泥靡暴虐无道,大家都称他“狂王”。解忧公主依照乌孙习俗,无可奈何地下嫁给狂王,还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国内反对狂王的声浪此起彼伏。不久,狂王杀死了肥王的一个儿子,引起乌孙国的动荡。

汉朝派人率兵前往乌孙国进行军事干预,多方疏通,说服各方派系,使乌孙接受汉廷的安排:解忧与肥王所生的大儿子元贵靡做了大国王,统治六万户;封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屠为小国王,统治四万户。双方分而治之,取得了暂时的安宁。

解忧公主从汉武帝太初年间远嫁乌孙,到前53年,已在西域生活了五十多年。在远隔千里的异域经历了四朝三嫁后,她上书宣帝表示“年老思故乡,愿得骸骨归汉地。”情词哀切,汉宣帝为之动容,便派人把她接了回来。前51年,年已70的解忧终于回到长安。

第二个故事:西汉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名嫱,公元前52年出生于今湖北省。她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公元前36年,她被元帝选秀入京。进宫后,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使昭君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见汉元帝。

公元前60年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呼韩邪单于在斗争中失败,于公元前51年南下投汉,西汉王朝派兵保护。公元前36年西汉政权消灭了与呼韩邪单于对立的政敌。呼韩邪单于觉得应该进一步密切与汉朝的关系,于公元前33年,入汉请求和亲。汉元帝欣然应允,并召后宫妃嫔议亲。王昭君挺身而出,自愿和亲。呼韩邪临走时昭君参加了送别大会。她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想把她留下来,但已无法收回成命,便赐她锦帛28000匹,絮16000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出长安后,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必须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雕陶莫皋单于。王昭君不能接受,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土。

汉皇还是那句话:顾全大局,入乡随俗。昭君只得下嫁。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王昭君郁郁而终,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第三个故事:晚唐咸安公主的故事。

晚唐的咸安公主,在回纥生活了21年,创造了历嫁祖孙三代、两姓、四位可汗的和亲纪录。

回纥长寿天亲可汗即位不久,便派遣使者献方物向唐朝请求和亲。唐德宗知道回纥与唐朝的交往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于是将自己亲生的第八个女儿咸安公主出嫁回纥为可敦(可敦:妻子的意思)。

咸安公主在回纥生活了21年,她先后按回纥的收继婚制嫁给长寿天亲、忠贞、奉诚及怀信可汗。直到808年病死。可以说她将整个一生都献给了唐朝与回纥的和亲友好事业。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领袖的和亲都会带来好的结局。

第四个故事:隋朝义成公主的故事。

隋宗室女义成公主,于599年嫁给突厥启民可汗,启民可汗死,义成公主又先后改嫁他的儿子:始毕、处罗、颉利三位可汗。

唐朝建立以后,义成公主数请颉利可汗出兵攻唐,为已经灭亡的隋朝报仇。626年,颉利可汗率兵深入长安附近,刚即位为帝的唐太宗与之结盟。4年后,唐将李靖大破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义成公主被杀,东突厥汗国灭亡。

又有读者说了,转房婚这种现象是否是一种只有在中国才有的特殊现象呢?

答案是否定的!转房婚这种现象是一种在全世界各个地区都具有的普遍现象!

在我论述转房婚这种现象是否是一种在全世界各个地区都具有的普遍现象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故事说的是丹麦王子小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教育,因父王老哈姆雷特突然去世而回国,却意外发现他的父亲乃为其叔叔、新任国王克劳狄斯所谋杀;而且,在老哈姆雷特突然逝世后不到两个月,王后乔特鲁德就和国王的弟弟、新国王克劳狄斯结了婚。在哈姆雷特看来,这桩婚事是十分不正当的,用“乱伦”两个字来形容是再恰当也不过了。哈姆雷特决心为父报仇,结果却误杀了宫内大臣波洛涅斯。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也发誓为父报仇。克劳狄斯利用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决斗的机会,在雷欧提斯的剑上蘸了毒,还准备了药酒,以便将哈姆雷特除掉。最后,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克劳狄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

有人说,你讲的是什么呀,不就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作品《哈姆雷特》吗,这谁不知道呀?

可是,您听出来了吗,《哈姆雷特》这个故事就是转房婚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于丹麦的反映。

不仅如此,在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以及美洲、非洲一些国家的历史上,都曾经长期流行过转房婚。

时至今日,尚处在父系社会的南非祖鲁族还仍然有个习俗,即该族的姑娘一旦出嫁,便永远属于丈夫的家族,不仅肉体上要与丈夫结合,血统上也要同化为丈夫的家族。如果丈夫不幸去世,妻子仍要留在丈夫的集团中,如孀妇尚有生育能力,为了集团的存在,亡夫的弟弟要娶嫂嫂为妻,代替哥哥传宗接代。

只是时间到了现代,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盛行于世,传统的转房婚才逐渐淡出了世界婚姻这个大舞台。

话说到现在,诸位可能已经把我要说的意思完全弄清楚了。我的意思是说,孝庄皇太后如果是真的下嫁给了爱新觉罗·多尔衮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是什么丢人现眼的事情,而是一件在所有的人看来都极为正常的事。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因为孝庄皇太后下嫁给了爱新觉罗·多尔衮,就证明满洲人和蒙古族人是 “落后”“野蛮”的少数民族!完全不能这样认为!但是,为什么在孝庄皇太后与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关系的问题上,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呢?为什么史学界也会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呢?

这是因为后来的汉族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转房婚是一种不文明的婚姻。在他们的努力下,汉族政权也开始从法律上禁止这种不文明的转房婚。

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汉族人觉得转房婚是不文明的现象呢?

到了宋朝的时候,政府开始规定严禁转房婚。为什么宋朝政府会有这种想法呢?原因有以下两个:

第一,总结唐朝灭亡的教训。中国历代王朝,在建立之初,都会认真总结前一个朝代灭亡的教训。当然,这种总结的结论有些时候是正确的,有些时候则是错误的。正确的诸如唐朝建立之初总结的大兴土木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类,错误的诸如北宋建立之初总结的男女关系方面的自由化倾向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之类。

唐朝的统治者在男女关系方面也的确有些自由化倾向。公主不喜欢原来的驸马了,给父亲打个报告,就可以换个新的;更有甚者,父亲抢儿媳(唐明皇与杨贵妃),儿子娶小妈——父亲的小妾(唐高宗娶武则天),在唐朝都是极为正常的现象。

上述情况,不但让宋朝的统治者们很是看不起,而且宋朝的统治者们还认为这是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这个原因用他们的话讲,就叫“唐女祸”。朱熹认为,唐人如此作为,“源流出于夷狄”!

第二,宋朝理学家们的努力。理学家认为,转房婚大大违反了理学的三纲五常原则,从血缘关系上讲,至少是一种乱伦。

也就是说,从宋朝开始,汉民族的统治者们开始认为转房婚是一种陋习,并且由政府规定严禁转房婚;从南宋朱熹开始,汉民族的知识分子开始认为转房婚这种“陋习”是少数民族所特有的现象。

宋明以后,民间流行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伦理观念。如黑老包,大义灭亲,把侄儿铡掉后,他给嫂嫂当儿子了。明朝时,国家通过行政手段禁止民间转房。自此转房婚在汉族的知识分子中间开始逐渐消声灭迹。

但是,私下里面,这种转房婚的现象仍然长期在汉民族的下层人民中间蔓延,而且在中国的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叫法:

比如在陕西、湖南、四川、湖北西部地区叫作“转房”;在湖北东南地区叫作“就婚”“续婚”“挽亲”;在湖北北部地区叫作“伦婚”;在山西地区叫作“接交”;在四川地区叫作“嫂就叔”或者“叔接嫂”;在浙江金华地区叫作“插花婚”;在浙江临海地区叫作“接面”;在浙江南部地区叫作“续亲”;在福建中部地区叫作“接节”;在广西、江西叫作“转婚”“转书”;在江西南部地区叫作“升房”;等等。

什么时候满洲人开始觉得转房婚是不文明的现象呢?

满洲人入关之前,一直认为这种转房婚是合理合法的现象,也一直流行这种转房婚。但是,满洲人入关以后,随着他们对于汉民族文化的汲取,他们也逐渐接受了转房婚是一种不文明的婚姻和乱伦行为的结论。因此,在清朝政府制定刑法的时候,比汉民族的宋明政权还要严格——他们干脆是采用重刑的办法来禁止这种现象的出现:收父祖妾及叔伯母者,斩;收兄嫂与弟媳者,绞!

不过,上述规定都是在满洲人入关以后很长时间的事了。在顺治皇帝即位之初,满洲人还没有接受这种观念。那个时候,他们还仍然认为转房婚是合理合法的现象。在他们之间,也还仍然流行这种收兄嫂与弟媳的现象。

但是问题在于,后来的满洲人在逐渐接受了汉民族知识分子的关于转房婚是一种不文明的婚姻和乱伦行为的结论的时候,他们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解释自己祖先收兄嫂与弟媳的现象?

办法只有一个,隐瞒历史!也就是想方设法也要把这些自己祖先经常收兄嫂与弟媳的现象加以隐瞒。

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话题:孝庄皇太后到底是否下嫁给了爱新觉罗·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