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强权之下的生存之道 必要时刻快刀斩乱麻
我的想法是,只要将双方针锋相对的八个方面的观点对比一下,看看哪方说得有道理,排除那个没有道理的,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您说对吗?
首先我们来看双方针锋相对的第一个观点。
对于论据一(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的比较:
针对前面的论据一(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在双方的你来我往当中,我认为,双方的论证过程基本上是各说各话,这其中,反对者的批判没有击中对方的要害!赞同者们的考证稍胜一筹!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您好好想一想,前面,我们在介绍认为孝庄皇太后已经嫁给了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第一种说法的时候,我们的论证过程是从爱新觉罗·福临当上皇帝、爱新觉罗·多尔衮当上摄政王以后开始的。
我们介绍到当时的情况是说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以后,在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战斗中,5岁的爱新觉罗·福临当上了皇帝,年号顺治;而爱新觉罗·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是他成功地击败了爱新觉罗·豪格,自己当上了摄政王!
不仅如此,此后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在清军入主中原的战争中屡建战功,入关后手握重兵,成为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连皇帝的大印“玉玺”也搬到睿王府内使用,以代统天下,小皇帝顺治随时有被废掉的危险!
我们的考证是从这里开始的!顺治小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怎么办?孝庄皇太后如何去做才能稳住权倾朝野的爱新觉罗·多尔衮?稳固自己年幼的儿子爱新觉罗·福临的皇位?我们说,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孝庄皇太后选择了下嫁给爱新觉罗·多尔衮!
而反对者似乎是完全没有理解人家的意思,非得要从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前后开始考证!说什么此时的两黄旗,已发展到可以维护皇权的程度!说什么两黄旗大臣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与孝庄皇太后集团密切合作,与爱新觉罗·多尔衮集团和爱新觉罗·豪格集团相抗衡,最后取得了胜利!说什么这个时候的孝庄皇太后,如果需要拉拢别人的话,这个别人,也应该是拉拢两黄旗大臣,而不应该是拉拢爱新觉罗·多尔衮!
您想一想,他们的考证,这都哪儿跟哪儿呀?谁能听得懂他们在说什么呢?您听懂人家问您什么问题了么?人家问您的问题,您回答了吗?我怎么觉着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呀!对于他们的考证,我实在是不敢恭维!
人家明明是在问您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在清军入主中原的战争中逐渐成为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还控制了皇帝的“玉玺”,顺治小皇帝随时有被废掉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孝庄皇太后应该怎么办?您的回答则是应该拉拢两黄旗大臣!
我觉得,提出这个主意的人应该是对于历史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拉拢两黄旗大臣,能解决问题吗?何况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说这个时候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已经顺利分化瓦解了两黄旗大臣!在他的软硬兼施的两手之下,当初发誓扶保爱新觉罗·豪格的8个人(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半数先后叛变!拉拢什么两黄旗大臣呀?怎么拉拢呀?搞不懂!
对于论据二(弟娶其嫂的满洲旧俗)的比较:
针对前面的论据二(弟娶其嫂的满洲旧俗)的考证,我认为,反对者们的考证稍胜一筹!也就是说,如果要坚持孝庄皇太后嫁给爱新觉罗·多尔衮的话,这一条只能是说外界环境允许,而不能成为孝庄皇太后嫁给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充要论证条件!
我们的确不能这样论证!不能因为满洲人有弟娶其嫂的旧俗,就说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弟弟爱新觉罗·多尔衮就一定要娶自己的嫂子孝庄皇太后!也不能因为满洲人有弟娶其嫂的旧俗,就说孝庄皇太后就一定要嫁给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弟弟爱新觉罗·多尔衮!
对于论据三(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皇父”称谓)的比较:
针对前面的论据三(多尔衮的“皇父”称谓)的考证,我认为,反对者们的考证基本上是毫无道理!赞同者们的考证稍胜一筹!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回忆一下,反对者们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反对者们的主要论据是:“皇父摄政王”之称号实为崇显表彰其功德,沿用中国古代国君尊称臣下“尚父”“仲父”“相父”之遗意而已,绝非爱新觉罗·多尔衮真的做了顺治小皇帝的继父!
他们认为,不能只允许你们汉人君主对某个臣下尊称为“尚父”“仲父”“相父”,而不允许人家满洲人君主对某个臣下尊称为“皇父”!
他们进而论述说,大家知道光绪皇帝称慈禧太后叫皇阿玛,皇阿玛是爸爸的意思,那慈禧就变性了,变成男性了?所以这个也不算为证据。
我们这一回,不再引用赞同者们的考证内容了!因为用不着!我们只要能够学会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一方法就可以了!随便哪个人就都可以运用反对者们的考证内容回击他们自己!
前面,我们提到过,反对者们认为,“皇父”一词,是清朝君主对某个臣下的尊称,或是清世祖封多尔衮为“皇叔父”后以其定鼎功勋显著,无可进爵,乃以“皇父”为封!
前面,我们还提到过,反对者们认为,在爱新觉罗·多尔衮因功被封为“叔父摄政王”以后的1645年阴历五月,有个御史,这个御史叫作赵开心,我们这里注意这个叫作赵开心的御史,他是个汉族人!他上疏说原来的“叔父摄政王”一词不妥,“夫叔父,为皇上叔父,唯皇上得而称之。若臣庶皆呼,则尊卑无异矣,”建议正名为“皇叔父摄政王”!后来呢,他的这个建议经礼部等议定批准。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既然我们在介绍“皇叔父摄政王”这一个词汇的由来的时候,说的是一个汉族人御史赵开心,这个赵开心运用汉族人几千年来传统的儒家的伦理道德说如果“臣庶皆呼”爱新觉罗·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则“尊卑无异矣”。所以才由礼部等议定批准称爱新觉罗·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有一个基本的推断:既然由“叔父摄政王”改称为“皇叔父摄政王”是由礼部等按照汉族人几千年来传统的儒家的伦理道德议定批准的,那么,由“皇叔父摄政王”改称为“皇父摄政王”也应该是由礼部等按照汉族人几千年来传统的儒家的伦理道德议定批准的,对吧?
问题就出现了,在我们人所共知的汉语言文字里面,如果我告诉您,有个人的称谓叫作“皇父”,您会怎么理解?
注意,您可千万别跟我打岔,我看过的“皇父摄政王”的文字是用汉语言文字书写的“皇父摄政王”。您可千万别跟我说“皇父摄政王”这句话在满语里面是什么意思!我作为一个很平凡很平凡的汉人,我不懂满语。
诸位注意,这里的“我”不是真的我,而是指当时的任意一个汉族人。
在当时的汉族人的心目中,他们会说,您还别跟我说什么汉族人的古代国君尊称臣下为“尚父”“仲父”“相父”等事例!提醒您要注意的是,在汉语言文字里面,我们经常见到“尚父”“仲父”“相父”“伯父”“二爸”“三爸”“二妈”“三妈”等称呼,就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皇父”这个词的意思,除了等同于皇上的父亲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居然是可以代指皇上的叔父!
对于论据四(张煌言的“太后婚”诗证)的比较:
针对前面的论据四的考证,我认为,反对者们的考证略显不足。
在这中间,反对者们认为,张煌言作为抵抗力量的代表人物,出在异地之口,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而且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
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太牵强了!
首先,在历史上,大量的诗词歌赋都如实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我们不能因为诗词歌赋可以——注意是可以——运用夸张、比附的手法,就把诗词歌赋一概认为是运用了夸张、比附的手法,从而去怀疑一切诗词歌赋的真实性,就因此而贸然怀疑张煌言的《建夷宫词》的真实性。这是典型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事实上,我们要想否定张煌言的《建夷宫词》第七、第八两首词的真实性,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必须否定《建夷宫词》十首诗词中的其他八首的真实性才可以。而事实上,《建夷宫词》中的其他八首,虽然充满了对于满洲人的看不起的话语,但是冷静客观地说,这其他八首诗词,还是比较真实的。
其次,我们完全不能认同因为张煌言的《建夷宫词》是出在异地之口、记在异国之文就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这一说法。如果这样的话,那我真的不知道能够成为历史的证据的内容还能剩下什么。按照这种逻辑推理的话,中国还有历史吗?《史记》肯定是假的,《汉书》肯定也是假的,《后汉书》就更是假的了!最起码,他们都从来没有在他们所记录的时代里面生存过,他们最大的贡献,顶多也就是抄录过一些别人写过的不知真假的文章而已。
对于论据五(顺治皇帝谕旨露出的破绽)的比较:
针对前面的论据五的考证,我认为,反对者们的说法很有道理!
要想说明的确有这样一个谕旨,我们首先就必须告诉大家,这道谕旨出于何处?现在哪里?我们必须有翔实准确的证据证明。如果不能确切地找出这个顺治谕旨的出处的话,这么一大段的分析就毫无价值了。如果都是人云亦云,都是互相传抄,那就没有意思了。
也就是说,赞同者们如果不能告诉大家您的这段材料的准确出处——哪本书、第几页、书的可信度如何的话,那,还是不要说的好。否则的话,人家还以为是您瞎编的呢!
说实话,我也认真查阅过很多材料,但是,这些所谓的材料,大多属于互相传抄之类,与以讹传讹没有什么两样,没有丝毫可以参考的价值!
对于论据六(风水墙说)的比较:
针对前面的论据六的考证,我认为,反对者们的考证实际上连自己也不能说服,就更甭提说服别人了!
大清朝,三个陵圈子,就放不下一个孝庄皇太后的坟头?您解释什么呀?什么都不用解释!
人死之后38年不能入土为安!您怎么解释啊?怎么解释都说不通!
在中国历史上,哪个太皇太后会这样给自己的孙子出难题呀?除了孝庄皇太后之外,还有谁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的建议,别解释了,越解释越乱!
因此,我认为,在这个问题的考证上面,还是赞同者们略胜一筹!
对于论据七(有人见过的铁证“太后下嫁诏”)的比较:
针对前面的论据七的考证,我认为,反对者们的说法很有道理。
我具体地分析了考证过程,大致与前面的论据五的分析相似。我的意思是说,就算我相信您真的有这么一个“太后下嫁诏”的铁证吧,您也得先拿出来让我们看一眼,我们才能相信它不是?如果,您拿不出来,那么,对不起了,我就是认为您还真的没有这么一个“太后下嫁诏”的铁证。
因此,要搁我说,您在确切地找到这份铁证“太后下嫁诏”之前,先别用它来做证据。
对于论据八(《红楼梦》里面的揭示)的比较:
针对前面的论据八的考证,我个人完全赞同反对者们的说法!所谓《红楼梦》里面的揭示纯粹是附和,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另外,反对者们做出的另外几个方面的考证,我认为,最重要的当属这第四个方面——从顺治皇帝和孝庄皇太后对于死去的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处置情况来看,反对者们认为,顺治皇帝如此搞倒、搞臭爱新觉罗·多尔衮,更加证明太后没有下嫁!
我个人不赞同上述观点,具体原因我们还要等到后面才能揭示。这里,还请您先允许我把我的这段考证保留片刻。同时还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太后下嫁这种说法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我也有我的看法,这些内容我也将在后面才能揭示。
有的读者说了,您说了这么半天,您到底是啥意思呀?到底这个孝庄皇太后她下嫁没下嫁给爱新觉罗·多尔衮呀?您别着急,答案马上就会出来!
经过对比双方针锋相对的8个方面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正方所提供的8个方面的论点,已经被反方击倒的有如下4个方面:
论据二(弟娶其嫂的满洲旧俗)、论据五(顺治谕旨露出的破绽)、论据七(有人见过的铁证“太后下嫁诏”)和论据八(《红楼梦》里面的揭示)。
但是,正方有4个方面的论据还站得很稳,这4个论据是:
论据一(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论据三(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皇父”称谓)、论据四(张煌言的“太后婚”诗证)和论据六(风水墙说)。
而这4个方面的论据恰恰是最为关键的,也是最不容易被轻易驳倒的!据此,我的观点是:太后下嫁,证据确凿,无可置疑!因为,有了上述4个论据就足够了,就已经用不着其他的论据了。
有的读者就会说了,既然您同意太后下嫁这一观点,那么,按照您的考证,孝庄皇太后下嫁给爱新觉罗·多尔衮,究竟是完完全全的利益驱动,还是在利益的驱动的同时,也有一些真诚的感情因素呢?太后是什么时候、怎么样下嫁的呢?
您这一问,还真把我问着了!为什么呢?因为,您的这个问题里面太复杂了!实际上包含着以下好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孝庄皇太后与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否有一些真诚的感情因素呢?如果有的话,那么,孝庄皇太后是什么时候与爱新觉罗·多尔衮产生了感情纠葛的呢?
第二个问题,孝庄皇太后是什么时候、怎么样下嫁给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呢?
其实,我们前面曾经考证过,说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孝庄皇太后与爱新觉罗·多尔衮两个人不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关系!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最有可能的应该是在1615年——这一年,爱新觉罗·多尔衮3岁,孝庄皇太后2岁;
第二,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最有可能的应该是在1623年——这一年,11岁的爱新觉罗·多尔衮结婚了,10岁的孝庄应该参加了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婚礼!
第三,两个人的第三次见面最有可能的应该是在1625年——这一年,12岁的孝庄嫁给了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爱新觉罗·皇太极,成为了13岁的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嫂子了!从此,两个人可以天天见面了!
然后,我们在后面又介绍到了1643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的时候,30岁的孝庄的儿子爱新觉罗·福临在爱新觉罗·多尔衮与爱新觉罗·豪格争夺皇位的时候渔翁得利,当上了皇帝。而31岁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呢,他也很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摄政王。
我们说,一个是30岁的寡妇,一个是31岁正当年富力强的栋梁之材!美人与英雄之间,肯定是要演绎出故事的。但是,正在这个时候,此时此刻的中国,大明、大顺、大清三个政权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了。我们说,这个时候的爱新觉罗·多尔衮迅速率领八旗兵精锐部队出兵山海关,定都北京,入主中原。因此,这段感情故事无可避免地被迫推迟了。
话说回来,孝庄皇太后什么时候与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产生了感情纠葛呢?
说到孝庄皇太后与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感情纠葛,通过现有的正史史料,我们无可考证,没有办法考证!为什么呢?没有材料啊!那,材料呢?
肯定是被毁了呗!可是为什么要毁掉这些材料呢?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因为孝庄皇太后与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感情后来又发生了变化。
我们说,由于孝庄皇太后与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日益接近,这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诸如谁来照顾小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等等。您想想,当时的爱新觉罗·福临才几岁呀!他是很需要母亲的关照的。但是,正需要母亲关照的爱新觉罗·福临却得不到母亲更好的关照,所以,他就把这一切怪罪给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叔叔。也就是说,顺治小皇帝与自己母亲的关系逐渐疏远了。
这就迫使孝庄皇太后必须在自己的亲儿子爱新觉罗·福临和自己的第二任丈夫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之间做出选择。而这,不能不影响到孝庄皇太后与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感情——逐渐地,在他们之间,不利于维持这段婚姻的因素增加了。最终,还是造成了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去世以后,顺治皇帝断然下令将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入宫”这一悲剧性结果!
悲剧发生了,孝庄皇太后就必须快刀斩乱麻,隐瞒自己前面所付出的感情。
第二,因为后来的清朝皇帝逐渐接受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习俗。
前面我们曾经多次介绍说,满洲人入主中原以后,在法律上明文规定:收父祖妾及叔伯母者,斩;收兄嫂与弟媳者,绞!
因此,后来的清朝皇帝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解释自己祖先经常收兄嫂与弟媳的现象。办法只有一个,隐瞒历史,也就是想方设法也要把这些现象加以隐瞒。
怎么样隐瞒呢?这个好办,无非就是毁掉所有与太后下嫁给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史料。一个字:烧!
什么时候被毁的呢?根据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史实,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基本判断:在康乾盛世前后,这些史料被损毁完毕。
但是,具体说来,关于这件事情的记录是什么时候被损毁的呢?
正史上没有记载,不过,野史上倒是有相关的分析。他们认为,这件事情出自乾隆皇帝时期,而且就是出自乾隆皇帝命令纪晓岚修纂《四库全书》之际。
野史上说,主管修史的纪晓岚见到了相关的记录后,惊异道:“这种事怎么可以传示后人,以彰其丑?”立刻请示乾隆皇帝,将有关内容全部删削。此后,便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了。
也就是说,从乾隆年间以后,关于孝庄皇太后下嫁给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一事的材料,就都找不到了。这个“太后下嫁”从此就真的成了疑案了!
有的读者说了,那依您的意思,这个孝庄皇太后与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感情纠葛,就考察不出来啦?
这可不见得!只要我们下点工夫,您还别说,关于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我们还是能够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的。
因为关于孝庄皇太后下嫁给爱新觉罗·多尔衮的记载都出自野史,这些野史还不能完全让人相信,所以,我在这里就只能简单介绍一下。
根据野史上记载,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后,爱新觉罗·福临登基,爱新觉罗·多尔衮称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率大军杀进山海关占领北京后,迎请顺治皇帝移驾京师即皇帝位。
其时,举朝都因此替顺治皇帝感到过意不去,非有所报答不可。
爱新觉罗·多尔衮看准了时机,与大学士范文程密议定计,授意亲信在朝廷中倡言,说:“摄政王功高望重,又谦抑自持如此,让位之德,亘古少有。我皇上虽想要报答,可这么大的恩德如何能够报答得了呢?正好,摄政王是皇上的叔父,今日让位的事,就跟皇父传位其子的意思一样。摄政王既然像对待太子一样对待皇上,皇上也应当像对待皇父一样对待摄政王,以此作为报答,诸位觉得如何?”
众人都附从此议。范文程于是出面提议说:“近日闻说摄政王妃新亡,而我皇太后又多年寡居无偶。皇上既视摄政王如父,自然不可使父母异居两处。宜请摄政王与皇太后同宫而居。”
在这里,我要插上一句,实际上,这个时候的爱新觉罗·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两个人之间,应该早就有更加密切的接触了。我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从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婚姻和子嗣谈起了。
说起多尔衮身边的女人,那实在是太多了!他的一生,妻妾有十多个。有名有姓、能够知道其父母是何人的就有10个之多——六妻四妾。
这6个妻子是:
结发妻子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台吉吉桑阿尔寨之女),死后被爱新觉罗·多尔衮私自上谥号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
继福晋佟佳氏(尚书孟噶图之女);
三娶福晋扎尔莽博尔济吉特氏(根杜尔台吉之女);
四娶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拉布希西台吉之女);
五娶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索诺布台吉之女,即原豪格的福晋);
六娶福晋朝鲜李氏(金林郡公李开音之女)。
他的四个小妾是:
察哈尔公齐特氏(布延图台吉之女)、博尔济吉特氏(杜思噶尔卓农台吉之女)、济尔莫特氏(帮图武之女)、朝鲜李氏(李世绪之女)。
在这10个妻妾当中,只有他的第六位福晋朝鲜李氏给他生养了一个唯一的女儿——东莪!其实这个朝鲜李氏是多尔衮在征服朝鲜的过程中,从朝鲜王宫里面抢来的。只是因为她替这个爱新觉罗·多尔衮生下了唯一的女儿,才被册封为福晋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倒台后,爱新觉罗·东莪被送给了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侄子、爱新觉罗·多铎的儿子信王多尼。至于以后的事情嘛,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就不知道了。
既然在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所有妻妾当中,只有这个朝鲜李氏给他生养了唯一的一个女儿,这就有个问题需要我们必须做出回答:
为什么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其他妻妾都没有生育呢?问题出在谁这儿呢?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没有记载。我这里也仅仅是猜测而已。应该说,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其他妻妾都没有生育,原因在于爱新觉罗·多尔衮一直有病!
为什么我要说原因在于爱新觉罗·多尔衮呢?历史上记载,爱新觉罗·多尔衮这个人,长得虽然很英俊,但是从小人就比较消瘦,从30岁左右开始就经常身体多病。
得病的原因,根据他自己说,是在1640年前后松锦大战时费心造成的。至于病症嘛,历史上说他是“怔忡之症”“风疾”和“咯血症”!
什么是“怔忡之症”呢?中医上讲的“怔忡之症”指的是西医上说的心血管方面的病。分为以下几种:病毒性心肌炎、过早搏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下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等。
“风疾”就是我们现在中医所说的中风,西医分为以下几种: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等。
“咯血”,是中医上的说法,西医分为以下几种:肺结核引起的咯血;支气管扩张症引起的咯血;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咯血,等等。
由此看来,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病症不轻啊!
既然爱新觉罗·多尔衮一直有病,那么,东莪这个孩子是怎么来的呢?
巧了,他唯一的孩子,也就是他的女儿,恰恰是在此之前的1639年前后——他27岁的时候出生的。而此后的多尔衮再也没有过自己的孩子,这是当时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实。
由于爱新觉罗·多尔衮一直没有自己的儿子,而他的弟弟爱新觉罗·多铎有8个儿子,所以爱新觉罗·多尔衮后来就把爱新觉罗·多铎的第5个儿子爱新觉罗·多尔博过继了过来。
也正是因为如此,孝庄皇太后作为一个女人,她知道,她与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接触是很安全的。再怎么接触也不会产生那种让她突然怀孕、没办法向全国人民交代的事情。
因此,我前面说,实际上,这个时候的爱新觉罗·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两个人之间,应该早就有更加密切的接触了。
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两个人,毕竟,一个是英雄,一个是美人。他们之间出现点色彩,还是当时的人们很容易接受的。所以,才有了前面我们所讲到的爱新觉罗·多尔衮与大学士范文程的密议定计,才有了众位大臣的附从此议。
前面我们讲到了野史上记载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巧妙求婚的情况,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众位大臣的想法。
您想啊!在中国人的心中,宁拆千座庙,不破一门婚!面对着这样一段大好姻缘,谁还敢说出个“不”字呀!所以,他们也顾不得宋明以来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了,纷纷随声附和。史官也大书特书曰:“皇太后下嫁摄政王。群臣上贺表。”
相传婚礼之盛,为从来大婚所未有。京师除一二自命清流者外,多播为佳话,同瞻盛典。当时又有恩诏宣示天下,也系汉人手笔,其略曰:“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周室懿亲,元勋贵胄,其身份容貌,皆为国中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
孝庄皇太后下嫁给了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肯定会给包括顺治小皇帝在内的整个爱新觉罗家族带来巨大的影响。爱新觉罗·多尔衮会如何对待顺治小皇帝?顺治小皇帝又会如何看待自己曾经的叔叔、现在的继父爱新觉罗·多尔衮?顺治小皇帝又会如何看待自己的母亲孝庄皇太后?自认为得到了孝庄皇太后全力以赴支持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又会如何对待他的那些同父异母的哥哥和弟弟?而这些人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动作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多尔衮正当年的时候就突然去世了呢?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爱新觉罗·多尔衮去世之后的悲惨遭遇呢?
首先,我们还得从爱新觉罗·多尔衮与顺治小皇帝的结怨谈起。
爱新觉罗·多尔衮与顺治小皇帝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恶化,那为什么会恶化呢?
我们先简单地浏览一下中国历史,您看看,中国历史,从周到清,您去数一数,那么多的摄政王,哪一个摄政王有好下场?从周秦一直到明清,哪个摄政王有好下场?所以,我们不谈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就知道,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结局一定是悲剧性的。
爱新觉罗·多尔衮何许人也,他能跟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周公相比吗?堂堂周公摄政,让周长王憋得三个月不说一句话,不敢说话,不敢出家门,生怕人家误会他要篡权,要怎么样。他都如此,爱新觉罗·多尔衮熟读汉家的书,他不清楚?他太清楚了。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他太清楚自己作为摄政王,将来的下场会是什么。所以他要避免这种下场出现,他要改变历史对于摄政王的结局。而他对顺治小皇帝做的,我个人认为,仁至义尽。他也非常清楚,一旦孝庄皇太后下嫁给爱新觉罗·多尔衮的话,带来的结局将会是什么,他太清楚——想想万历小皇帝是如何对付张居正的。
根据《明史》记载,万历小皇帝10岁继位,说是10岁,实际上周岁是9岁。由于皇太后极为信任张居正,所以把所有的大权交给张居正,张居正对于10岁的万历小皇帝的教育,我们说,从知识层面上,是全面、系统,从管理层面上,是管教严格的。但是,正是他的全面、系统、严格的管教,造成了小皇帝的叛逆心理。十年以后,张居正一死,万历小皇帝不顾自己母亲的一切教诲,立即对张居正扒坟掘墓,锉骨扬灰,这就是他的报复。不仅如此,他还拒绝上朝,拒绝批改文件,拒绝一切,没有他,没有张居正教育的这个高徒,明朝还灭亡不了呢。
而像爱新觉罗·多尔衮这样的一心以国事为重的顺治小皇帝的长辈,他们之间不产生矛盾是不可能的,产生矛盾是必然的!只是什么时间产生矛盾、因为什么产生矛盾、产生矛盾后是否会被别人利用的问题。
那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怎么样的,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呢?
其实,号称为“睿亲王”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在对待顺治小皇帝的问题上,还是很聪明的。很明显,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借鉴了明朝张居正教育万历小皇帝失败的教训,故而,爱新觉罗·多尔衮在对待顺治小皇帝的问题上,采取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规定从孝庄皇太后开始,严格执行后宫不得干政的制度;
第二,在顺治小皇帝的教育问题上,采取顺其自然的方法。
在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心中,什么叫作顺其自然呢?爱新觉罗·多尔衮心中的顺其自然是指:
第一,在学习满汉两种语言文字的问题上,由于爱新觉罗·多尔衮一直在思考下面的问题:是优先让顺治小皇帝重点学习满人的骑射传统呢,还是优先让他学习汉人的先进文化呢?爱新觉罗·多尔衮不能做出抉择,这可怎么办呢?爱新觉罗·多尔衮有办法,他在入关前给顺治小皇帝选择了三汉两满五位师傅进行启蒙教育;入关后又专门安排汉官对顺治小皇帝进行讲课。结果,由于爱新觉罗·多尔衮不懂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导致顺治小皇帝的满语和骑射的基本功非常扎实,而汉语言文字则稍差,因为他错过了学习另外一种语言文字的最佳时期。
在这个方面,历史上有很多与我的结论完全相反的说法。这些说法根据我的考证,都不是太可信。因为,这些史料都是顺治小皇帝长大成人后一厢情愿的说法!
第二,在治国方针问题上,爱新觉罗·多尔衮要求顺治小皇帝随他临朝听政,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边玩边学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驾驭百官的手段和处理国家大事的方法。
第三,在处理君臣关系和长幼关系上,爱新觉罗·多尔衮从来没有把顺治皇帝看成是皇帝,他只是认为顺治小皇帝是自己的亲侄子,而自己又没有儿子,所以多尔衮对顺治是以长辈的身份进行善意的规劝、管教和约束。
而这对顺治小皇帝来说,他当然是受不了!您想啊,他的身边有汉文师傅啊,他的汉文师傅一定会告诉他说,他才是一国之尊,爱新觉罗·多尔衮虽然贵为叔父,但也是臣子,应该完全听命于他。
逐渐地,在顺治小皇帝和爱新觉罗·多尔衮之间,矛盾产生了!这个矛盾有什么表现呢?那可是太多了!中国不是有句俗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嘛!
这里我们仅举一例加以说明。诸位,哪位知道,古代的中国人最为害怕的疾病是什么?天花!话说有一次天花流行,多尔衮带着顺治小皇帝匆匆去边外避痘!但后来顺治皇帝亲政后认为爱新觉罗·多尔衮为皇帝配备的侍从不足百人,所经过的地方流寇猖獗,对皇帝的安全草率行事。您想一想,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矛盾产生,我们理解。但是,矛盾扩大,又是什么原因呢?
矛盾扩大,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中间,既有爱新觉罗·多尔衮方面的原因,也有顺治小皇帝方面的原因,还有旁观者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爱新觉罗·多尔衮方面来说,爱新觉罗·多尔衮居功骄傲,独擅威权。在这个方面,最为典型的就是处死爱新觉罗·豪格。
第二,从顺治小皇帝方面来说,爱新觉罗·多尔衮和顺治小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的关系,顺治小皇帝很不满意。
不满意的原因嘛,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是由于从此以后顺治小皇帝就不能经常见到亲妈了,他当然不高兴;二是由于顺治小皇帝逐渐接受了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产生了这种事情是丑恶的这种心理。
第三,从旁观者的角度讲,由于爱新觉罗·多尔衮主要代表两个白旗的利益,处处照顾这两个旗的利益,从土地的分配,从干部的任免,损害了其他几个旗的利益,这就导致了其他几个旗的旗主迅速联合起来,逐渐在暗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反对派。
面对着逐渐扩大的矛盾,爱新觉罗·多尔衮会如何选择呢?
我们说,聪明的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还是很能够观察到这些的。他知道,身体状况江河日下的他早晚有一天会离开人世的。到那个时候,自己应该把权力交给谁呢?对于他来讲,他应该有几种选择呢?我们来看一看。
一种选择,踢掉顺治小皇帝,把权力交给自己更加信任的人!这可能吗?我们来看一看,他应该更加信任谁。
第一,他的弟弟爱新觉罗·多铎。我们知道,爱新觉罗·多尔衮与他的弟弟爱新觉罗·多铎的感情是很深厚的。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多铎都应该是他最为信任的人。但是,老天爷不作美,他的弟弟比他死的还早一年多呢!因此,这个选择是不存在的。
第二,他的哥哥爱新觉罗·阿济格。他的哥哥爱新觉罗·阿济格脾气暴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纯粹一个赳赳武夫!他当个将军还行,当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差得远了去了!因此,这个选择不行。
第三,自己的抱养儿子爱新觉罗·多尔博。我们要注意,爱新觉罗·多尔博本来是爱新觉罗·多铎的第5个儿子,那个时候的爱新觉罗·多尔博太小了,比顺治小皇帝还要小,谁来辅佐他呀!
因此,我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顺治小皇帝之外,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别无选择。因此,逐渐地,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心也就凉了下来,他有了及早归政的想法。在历史上,有证据证明,早在1649年年初,爱新觉罗·多尔衮已经做出了归政的决定。
对爱新觉罗·多尔衮来说,归政的抉择固然非常痛苦,而皇父摄政王的称号自行消失后,他在北京的处境也将十分尴尬,因而他决定在远离北京之处建立变相小朝廷。自然,爱新觉罗·多尔衮不会轻易将已掌握的清朝军政大权全部交出,必定在一个时期内对福临进行一定程度的遥控。因此,他决定离开北京,前往满洲镶白旗的驻地——永平地区。
就在这个时候,他又一次病倒了。而且,这一次病倒之后,他就再也没有能够好起来,直到去世。他是怎么病倒的呢?
我们前面曾经介绍过,自从1640年松锦大战以后,爱新觉罗·多尔衮的身体状况一直欠佳。而入关之后,他“机务日繁,疲于裁应,头昏目涨,体中时复不快”。
1649年秋天,爱新觉罗·多尔衮患病。据说是膝盖受了伤,他用了不该使用的石膏敷治,结果使病情加剧(《北游录》)。为了调治疾病,也为了改善心情,十一月中旬,他率领诸王贝勒及大批八旗官兵到塞外打猎行乐。塞北寒冷的气候和行猎时过度的劳累,使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病情越来越重。
他越来越思念包括顺治小皇帝在内的远在北京的亲人——虽然顺治小皇帝一点也不思念他。他开始流露出对于顺治小皇帝不来看望他的怨言。他说:“顷子罹此莫大之忧,体复不快,上虽人主,念此大故,亦宜循家人之礼,一为临幸。”话刚刚出口,他立即就后悔了。他知道,他还是要全力以赴地维护顺治小皇帝的名声的。因此,他立即告诉身边的人不得将他的怨言报告给顺治小皇帝。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顺治小皇帝还是来了。这使爱新觉罗·多尔衮一时手足无措,十分恼怒,严厉谴责了手下人所帮的倒忙。
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新的误会的发生,爱新觉罗·多尔衮迅速决定提前移交权力给顺治。1650年正月,13岁的顺治小皇帝即将亲政。就在这一时刻,爱新觉罗·多尔衮率领两白旗离开北京,移驻本旗田土所在地的永平府,也就是说,他放松了对清朝政治中心北京和福临的控制。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戌时,一代枭雄爱新觉罗·多尔衮病死在边外喀喇城,时年39岁。
这个喀喇城在哪里呢?为了找到这个地点,我特地去了一趟边外考察,最终找到了这个喀喇城。这个喀喇城就在今天的承德市所属的滦平,在风景秀丽的避暑山庄旁边。
爱新觉罗·多尔衮死后,在他摄政时期用强权压制下去的各种矛盾一下子暴露了出来。
首先是皇帝本人与摄政王的矛盾;其次是以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为首的一批在摄政期受压的诸王与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矛盾;第三是深受爱新觉罗·多尔衮信任与重用的大臣内部的矛盾。
爱新觉罗·多尔衮一死,他的亲信罗什、额克苏等人,即利用他的葬事大做文章。
十二月十七日,灵车将爱新觉罗·多尔衮的遗体运回京城。顺治帝与诸王大臣身着丧服到东直门五里以外迎候。从东直门到玉河桥,凡是灵车经过的地方,都有跪着哭丧的官员。公主福晋以下的命妇,则身着丧服聚集在睿王府大门内跪哭。灵车到达东直门外,顺治皇帝亲执玉爵为灵车敬酒,奠祭摄政王。这天夜里,满朝文武又都受命到睿王府中去守灵。
接着,罗什等人要求以皇帝规格的葬礼安葬了爱新觉罗·多尔衮。即使这样,他们还怕爱新觉罗·多尔衮死后的地位不牢,十二月二十五日,又通过顺治皇帝之口追尊爱新觉罗·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其元妃为“义皇后”,并把他们的牌位供在太庙。他们以为这样一来,就能使爱新觉罗·多尔衮这个护身符永远存在。
与此同时,保守派的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等人,利用顺治皇帝要亲掌大权的迫切心情,也开始了一连串的活动。他们首先命大学士刚林等到摄政王府收回了象征权力的印符、赏功册,接着就开始削减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军事实力。
摄政时期,爱新觉罗·多尔衮将清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交给了自己的亲信、同母兄弟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与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他们是爱新觉罗·多尔衮推行其政策的重要军事支柱。当时爱新觉罗·多铎已先爱新觉罗·多尔衮一年病死,对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等人威胁最大的,就只有爱新觉罗·阿济格。
爱新觉罗·阿济格是一个妄自尊大的莽夫,摄政时期,自恃有战功,曾向爱新觉罗·多尔衮提出封自己为“叔王”的要求,但被拒绝。爱新觉罗·多尔衮死后,爱新觉罗·阿济格又想扩充自己的势力与诸王抗衡。他企图吞并正白旗,结果遭到正白旗多尔衮旧部的反对。
他们之间的矛盾,被寻找机会铲除爱新觉罗·阿济格的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等人看在眼里。于是他们联名上疏,告爱新觉罗·阿济格对摄政王不敬,轻而易举地给他定了罪,剥夺了他手中的军权,将他逮捕、削爵、幽禁、抄家,并将其诸子皆黜除宗室,赏给仇家为奴。
顺治八年正月十二日,爱新觉罗·福临亲政。于是爱新觉罗·多尔衮原来的亲信一看形势有所变化,有些就投到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的门下。此时,原爱新觉罗·多尔衮与爱新觉罗·多铎分别统辖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已成无头大雁,爱新觉罗·阿济格又成了阶下囚,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等人认为时机已成熟,于顺治八年二月上疏,指控多尔衮“显有悖逆之心。臣等从前俱畏威吞声,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形未曾人告。今谨冒死奏闻,伏愿皇上速加乾断”(《清实录》)。
在济尔哈朗等人的奏折中,为爱新觉罗·多尔衮拟了下述主要罪名:
一、顺治皇帝即位时,由爱新觉罗·多尔衮与爱新觉罗·济尔哈朗联合摄政。但爱新觉罗·多尔衮“背誓肆行,妄自尊大”,剥夺了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摄政的权力,反立自己的同母兄弟为“辅政叔王”。
二、爱新觉罗·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侍从,与皇帝无异,所盖王府形同皇宫,并私用皇帝御用八补黄袍、大东珠数珠及黑貂褂等殉葬。
三、散布爱新觉罗·皇太极称帝是违背太祖本意而系夺位的流言。
四、逼死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迎纳爱新觉罗·豪格之妃。
这个时候的顺治皇帝简直是太高兴了!报复爱新觉罗·多尔衮的时机终于到来了!
于是,他不顾一个月前曾亲自为爱新觉罗·多尔衮追封过“义皇帝”的尊称,断然下令将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入宫”。瞬息,专权多年的赫赫功臣爱新觉罗·多尔衮,死后尚不到两个月就成了千古罪人!
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见势头不对,也纷纷倒戈告发爱新觉罗·多尔衮曾“谋篡大位”。而那些没有倒戈的亲信先后被处死或被贬革。爱新觉罗·多尔衮多年培植的势力顷刻瓦解。
至1778年,乾隆皇帝当政时,才发布诏令,正式为爱新觉罗·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如此铁案又再度被翻了过来。到此时,有清一代对爱新觉罗·多尔衮的评价算有了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