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母子之间 孝敬皇帝
时间走到公元675年三月,这个月发生了一件事。
李治因为长期患有头痛的毛病,痛苦不已,因此产生了让武则天摄政的想法,这正是武则天日思夜想的,却不是大臣们愿意看到的,因为在他们心中,有礼法在对武则天说“不”。
中书侍郎郝处俊得知李治这个念头后,给李治上了一道奏疏:
皇帝管理国家,皇后管理后宫,这是天经地义的。曹魏时,曹丕曾经下过诏令:即使皇帝年幼,也不允许太后干政,目的就是阻塞祸患的根源。那么皇帝您为什么把高祖、太宗打下的江山不传给子孙而传给皇后呢?
郝处俊之后,另外一位中书侍郎李义琰也上书规劝。他的建议是为了江山社稷,陛下最好接受。
李治让武则天摄政的念头刚发芽就被大臣们掐灭。
事情就这么完了吗?看上去完了,其实还没完。一个月后,又发生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太子李弘死了。
时间:公元675年四月二十五日
地点:合璧宫
死因:不明
《旧唐书》只是说李弘在合璧宫病逝,享年二十三岁。
《新唐书》明确指出,武则天杀太子李弘。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写道:太子李弘逝世,当时的人都怀疑是武则天将他毒死。
究竟李弘是何种死因,永远是一个谜,或许是自然病死,或许是遭遇下毒,总之这个仁慈忠孝的太子就这样死于合璧宫,享年只有二十三岁。
《资治通鉴》里有一段记述耐人寻味:
五月五日,李治下诏:朕正要传位给太子,太子竟一病不起,现在理应贯彻朕之前的旨意,为太子加授尊贵的称号,称孝敬皇帝。
如果这段记载是真的,那么表明李治在让武则天摄政未遂后曾经想过将皇位传给李弘,自己做太上皇,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弘一病不起。
是巧合,还是另有蹊跷,或许只有李治、武则天、李弘他们一家三口知道,或许,连天和地都不知道,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或许有人会问,身为母亲的武则天真的忍心杀自己的亲生儿子吗?
放在武则天的身上,没有什么不可能。
只要想想她曾经在家中遭到的冷遇,在贞观年间长达十二年的后宫折磨,在感业寺长达一年的辗转反侧,在永徽年间长达数年的忍辱负重,一个女人,一个心思缜密的女人,她的心早就被岁月磨砺得百炼成钢。
物极必反,柔能克刚,当武则天经过李世民、李治两任皇帝的锤炼之后,她的内心深处已经没有柔,只剩下刚了。
内心再无温柔的女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轻易别惹女人!)
回过头来接着说李弘,由于李弘“一病不起”,他错过了继位的机会,不过他还是当上了皇帝。父亲李治没有追认他为某某太子,而是直接追认他为“孝敬皇帝”,追认太子为皇帝,先河由李治而开。
在李隆基时代,有一位亲王也被追赠为皇帝:让皇帝。这位亲王就是李隆基的大哥,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
或许,李隆基的追赠手法正是仿效爷爷李治。
在孝敬皇帝李弘身后,李治将他葬于缑氏县景山的恭陵,标准跟帝王一样,李治亲自写了一篇《睿德纪》,又亲手写到石碑上,然后将这块石碑矗立在恭陵一侧。
遗憾的是,恭陵是一个豆腐渣工程。
原本李治为恭陵设计的规模很大,造价很高,征用了大量民工进行劳役,而民工的劳动强度非常大。久而久之,民工们的忍耐到了极点,最后他们将砖瓦向监工官员扔去,发泄内心不满,然后一窝蜂地散去。
没有办法,恭陵只能草草收场,恰好对应了李弘草草收场的人生。
在李弘身后,他一度真的被当作皇帝供奉。弟弟李显复位之后,将他的牌位放进太庙,并奉上一个庙号:义宗。
义宗的庙号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在李隆基时代,庙号就被取消了,还称他为孝敬皇帝。
如果李弘地下有知,他一定会感慨,雾里的梦想不是归宿,过继来的儿子不是儿子,自己本来在太庙找到了位置,最终还是被迁了出来。(理由是他没有真正登基。)
将李弘从太庙迁出来的李隆基,便是他名义上的儿子。
在李弘身后,由于他没有儿子,李治就为他过继了一个儿子,这个人就是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