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秦章邯将军
秦军的主帅章邯深受士兵的尊敬和信赖。
“只要有章邯将军,就一定会打胜仗。”
这是其手下诸将和士卒们的共同心声。并不是章邯故作姿态才获取他们的心的,而是“只要跟着他,就一定会打胜仗”这一信念,使人们的心凝聚在一起。
由于战争的消磨,章邯本来略胖的体形,已经变得像筋腱拧成的鞭子那样柔韧坚实,先前圆乎乎的脸蛋都好似换成了另外一副模样,两腮凹陷下去,仿佛上面的肉被削掉一块,下巴也显得突出了。他前额突出,脸部看上去宛如经过锤炼的铁块一般刚毅。他总是歪着头,像是在思索什么问题,很像一位手艺高强的匠人,从不说一句废话。
章邯就是一名浑身上下透着手艺人气质的武将,例如,他就把战争作为自己的作品,一心想着如何打胜仗的问题,对后方的朝廷,他从不花费精力去动政治方面的脑筋。
而在咸阳,他还是一名位列九卿之末的少府,说来本身就处于政治之中的。现在他成为一名征战沙场的专职将军,也许是因为他本来就讨厌在政治方面去花费心思。
咸阳目前正处于一种极不正常的政治状况之中。宦官赵高垄断了一切政治大权,将二世皇帝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大臣和士大夫们想要匡正这种无法无天状态,结果要么被赶走,要么被砍掉了脑袋。章邯不愿意去考虑后方的这些事情。他抱定一个宗旨:只管部署打仗,再豁出命去打,打一个又一个胜仗,专心致志地将反叛军彻底击溃,这样才能保证秦帝国的安宁。
刚出征时,章邯屡传捷报,确实让秦都城咸阳高兴了一阵子。在那段时间里,二世皇帝对战况多少还关心一些,从一件事即可以得到证明一他曾派过两个人去辅佐章邯。但后来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他可能觉得这是秦帝国官军的本分吧,就再也没关心过了。不过更起作用的还是宦官赵高所讲的一番话,他对二世皇帝说:“臣已多次向陛下禀告过,朕的字义乃是万物之吉兆。吉兆是不可以让凡夫俗子看到的,纵然居上也要深在禁中,犹如天龙潜于渊底,不可现玉体于众人。”
没过多久,连战况也由赵高酌情编排,向皇帝报告了。身在前线的章邯再也得不到二世皇帝胡亥的任何反应,其原因即在于此。
战争初期,二世皇帝派去辅佐章邯的那两个人都是长史(三公的属官),一名叫司马欣,一名叫董翳。
在咸阳一带,司马欣以其官名长史代替姓氏,被称做“长史欣”。按照秦的官位制度,最高官职叫三公,其次为九卿。身为三公属官的长史,一般都选用擅长处理实际工作的有本事的人物。司马欣就特别机灵,很有才气,不过也只有属官之才,不是能当主官的材料。但章邯特别器重这位长史欣。
长史欣在军营中的工作,主要是搜集和选择情报。
章邯用兵的方法,就是将大部分精力用到搜集和分析情报上,所谓情报,包括敌人后方的政治动态及敌军将领的性格、政治立场一类的情况,也包括战场情报等。
“长史欣来了,我就只负责作出决定,真是太难得了!”
章邯十分高兴。
不过欣并没有只停留在章邯的要求上,在属于大后方的咸阳的宫廷里也安插了奸细,开始大量搜集那里的情报。
“不可如此!”
章邯曾严厉训斥过,但欣却说:这些情况如今对将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落人过河拆桥的境地,一切都晚了。这种担心未必没有道理。
可是,大后方的情报对章邯就像毒酒一样有害,让他心烦意乱,有时还会心灰意冷地连仗都不想打了。
“可不许让我知道!”
搜集不搜集那是你的事!实际上章邯等于默认了这一点。
当然,欣还是有忍不住的时候。有一次,他和章邯在大帐里一起吃饭,终于还是避开厨师悄悄地透露了一件事。
“这件事要是不讲出来,我可能就憋出病来了。”这是有关马和鹿的一件事。
说到赵高在咸阳宫廷里的所作所为,一言以蔽之,就是专门在人事问题上实行恐怖手段。以法家学说作为立国基础的秦,甚至连官员们的日常行为都有很细的法律条文严格加以约束,惩罚的规则简直多如牛毛。赵高这样将秦法全部记在心里的人,只需紧紧盯住每个官员的一举一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他们跟法挂上钩,然后或者罢官斥退,或者处以极刑。赵高用这种办法不知清除了多少大小官吏,人们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原来,最要紧的保命原则不在于犯不犯法,而在于你能否讨得赵高的欢心。只要能讨得欢心,犯法也好,不犯法也好,赵高都决不会加害于你。倘若不能讨得欢心,即便没有适用的法律,他也会以皇帝圣旨的名义将你处死。
赵高就是如此这般地把大臣们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秦所有的官府衙门。
“不过,这帮大臣们对自己究竟服从到什么程度呢?”这件事始终让赵高放心不下。肯定没有人心服口服!他这个本来就偏执成性的去势者,心里十分清楚,有谁会对宦官表示尊敬呢?
赵高对世上的人既不爱也不相信,根本不指望会让他人心服口服。只要他们表面上服服帖帖就行,只要能彻底地让他们感到害怕,始终保持表面上服从的样子,那就跟心服口服没有什么区别了,这就是他的政治信条。然而他却起了个想试验一下的念头。只要先试验一下,关键时刻就会起作用。他最终的目标就是发动宫廷政变,废掉二世皇帝,由自己来当皇帝。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在必须把大臣们紧紧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从二世皇帝胡亥在位的某个时期开始,就再没有百官朝拜这一说了。
皇帝周围只剩下一群女人,还有一群似人非人的宦官。有一次赵高想好好测试一下这些宦官和宫廷女官,便让人拉一头鹿到二世皇帝胡亥面前来。
“做什么?”
胡亥很不理解赵高的意图。
“这是一匹马。”
从赵高向二世皇帝奏上这句话的那一刻起,他的测试就开始了。二世皇帝苦笑了一下,说:赵高,你说什么?这不是一只鹿吗?左右都不吭声。其中有个人抬高嗓门喊了一声:“皇上。”然后说道:“皇上不知道那是一匹马吗?”
说完,他还冲着赵高偷偷咧嘴笑了一下。有几个呆头呆脑的人竟然满脸狐疑地说:就是皇上所讲的,确实是一只鹿。这几个人后来统统被赵高像割茅草一样找借口给判了死刑。从那时起,大臣们对赵高都惧怕到了极点。大凡权力是以众人惶恐不安为代价而一味膨胀时,所发生的事件往往都似曾相识,说来也都是带有离奇色彩的故事,令人难以置信。
长史欣把这件事讲完时,章邯当即小声说道:“这简直就像在听故事嘛!”
方才所讲的故事,恐怕就是发生在咸阳的活生生的事实,倘若信以为真,自己满腔热血地在战场上所做的一切也全都付诸东流了。面对这种自家人却无法救自家人的情报,章邯对内心的信念不禁怀疑起来。
“欣哪!最好还是给我讲讲敌人的情报。”章邯说。
“敌人?是章邯将军的敌人吗?”
长史欣这种明知故问的、纯属理论性的发问方式,很有点像秦人模仿韩非子的味道。敌人即指反叛军,当然不可能是章邯个人的敌人。
“不,我说的敌人是指秦帝国的敌人。”
“我懂了。可是,把秦帝国的敌人当成敌人在进行殊死搏斗的,不就只剩下章邯将军一人了吗?咸阳那些人,心里可能根本就没有把各地反叛闹事当成一回事。”
“将军还是考虑一下自己的命运吧!”这才是长史欣的心里话。
实际上,咸阳朝廷对前线什么情况都不了解。从战场送来的报告都被赵高压下,死死攥在手里,只是不断地向二世皇帝报告说,各地的叛军不过就是一帮土匪贼寇,正被官军一一平定。假如二世皇帝真正了解函谷关以东的准确战况,他再怎么昏庸,也会像五雷轰顶一样感到情况危急的,就会立即上朝,召集百官了解现状,很可能从那一天起就会亲理朝政了。
果真如此的话,赵高一直封锁情报的险恶用心就会大白于天下,肯定当天就会彻底失势。就赵高而言,靠着整天报告天下太平的方式,将胡亥死死地禁闭在宫廷深处,乃是绝对必要的。
如此一来,二世皇帝胡亥对章邯的鞍马之劳必将一无所知。
章邯将巨鹿城包围得水泄不通。
他把这座不算大的城池十分小心地层层包围起来,甚至还用上了攻城用的土木建筑工事。正当胜利在望、布阵接近完成之时,突然像刮来一阵风似的,楚军出现了,将围攻部队的前沿阵地搞得支离破碎,还发疯般地连续发动进攻,最终活捉了前线将军王离,在战场上杀死了苏角,涉间则在败军之际自杀身亡。对于在后方大本营的章邯来说,这种事简直难以置他设在棘原城外的大本营,原本是借用建在一座小土丘上的民宅。这是一处很大的农家宅院,四周都是用土垒的围墙。主人和手下人等都搬到了别处,唯有大约五十头的猪还留在院子里,随着风向的变换,不时有难闻的臭味阵阵袭来。它们一饿就会叽叽吱吱地叫个不停。章邯每次都要命身边的兵士们去给猪喂食。
有一天的下午,天气特别寒冷。尽管太阳高高地悬在空中,却好似形同虚设,裉本没有一点热乎气。章邯想活动一下身体,便在有些发暗的黄土墙里边缓步走了几圈。
就在这时,长史欣从身后跟了上来。为了给章邯个知会,欣干咳了一声。章邯回身看了一眼,欣当即止步施礼,这才放轻脚步靠近。“下面报告的事情,本不该拿来惊动将军的。”说完,他又故意停了一会儿。
“又是咸阳的事?”
章邯心里开始有了想法,尽管长史欣这个人在这方面的才干帮了自己很大的忙,但才干本身也是要有所节制的。
“王离大人在乱军之中被敌军士兵绳梱索绑,涉间大人因走投无路而自杀身亡,苏角大人则被追杀上来的敌将连头盔一起劈开,当场阵亡。”
“你说什么?”
章邯仿佛悬空一般脚底下一软。长史欣赶紧抢前一步,扶住章邯,又简要地报告了有关的情况,说是楚军全军都像发疯似的厮杀过来,与我军相比,他们在人数上虽然极少,但由于这种疯狂进攻的态势,将军的前沿阵地已如秋风扫落叶般不复存在了。
章邯脑袋里一片空白,下意识地嘟哝了一句。有关楚军正在接近的消息,从长史欣的情报那里已经详细了解,但也得到情报说,其主帅宋义并不主张开战,他便根本没放在心上。
不幸的是,章邯完全不了解楚军的内部情况。楚军内部已经发生重大人事变动,宋义已经被一个叫项羽的人杀死,项羽坐上了主帅的位置。章邯对这些情况都一无所知。
纵使掌握了这些情报,章邯大概也不会改变对楚军的看法。因为章邯和长史欣对项羽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框框内,认为项羽只是定陶一战被章邯打败而死的项梁的侄子,根本就成不了什么气候。
这种先人为主的观念一下子崩溃了,自己的主力军又全军覆灭,章邯的思考能力一时停滞,脑子里仿佛罩上一层浓雾,再也无法考虑任何问题。过了一会儿,章邯才说了一句:“需要兵力。”
巨鹿一战死去成千上万的人。在感情上,章邯所感受到的只是数量上的消失,还没有感受到对那些死者的悲哀。其实章邯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但在一瞬间被逼到濒临毁灭的深渊,他仿佛连思考能力都没有了,事到如今,只剩下兵力问题还可以思考一下。退却也好,决战也好,反正都需要兵力。
“该把余下的将兵收拢一下。”
必须立即向四面八方派人飞马传达讯息,要告诉那些从巨鹿战场逃散,而又居无定所、走投无路的士兵,章邯还健在,让他们重新鼓起勇气,一下子就可以把他们掌握在自己手里。章邯的坚定目标当然是要击溃楚军。为此,恢复士卒们的信念一只要有章邯在,楚军就将灭亡,秦就会再次繁荣昌盛一是十分重要的。
“这方面的事情由我来想办法。欣哪!想让你立刻火速到咸阳跑一趟。朝见皇帝,如实奏上失败的情况,请求再派一些兵来,你能替我把这些话传达到吗?”
章邯好像终于找到了头绪,脚跟一转,返身走进书房去了。他一直没有听到长史欣的回音,扭头一看,原来长史欣还站在那里一动未动,便说:“赶快!”
他像下驱逐令似的,把长史欣轰出了大本营。
使者长史欣率领一支轻骑朝咸阳急奔。路途遥远,他一路上坡穿过函谷关,快马加鞭日夜奔驰,有时还要经过深山峡谷中的羊肠小道,走在那里,仿佛就要从悬崖上掉下去似的。关中盆地就在云雾缭绕的正前方。他路上时而骑马,时而换乘舟船,终于到了咸阳城里,必须更换衣服才能进入宫门。
他先回到自己的宅邸,妻妾们吃了一惊,七嘴八舌地问道:“已经把那些贼人都赶跑了吗?”
由此可知,赵高对情报的封锁不仅蒙骗了皇帝,也影响到了市井小民。
“哪有这么简单。”
就要国破家亡啦!长史欣很想这样大喊一声,但又担心把真相告诉她们,她们肯定会憋不住乱讲出去的。赵高必将加害于她们。
“啊,还好,战事还有一些进展。”只讲了这么句话,他便更衣登上了马车。到达宫廷的司马门,他向卫士报告要朝见皇帝,所有卫士跟长史欣都很熟悉,但他们却好像害怕什么似的不肯理睬。
“怎么回事?”长史欣大声斥道,随后又说,“我是章邯将军从前线紧急派回来的特使呀!”
尽管亮明了身份,卫士们还是一声不吭,做出一副根本不认识他的样子。倘若把未经赵高许可的人放进去,保不准就会遭到报复。
长史欣只好暂时回到家中,再另作打算。要想会见赵高,必须先获得许可。可是长史欣又找不到能帮忙见到赵高的人。他为官是赵高大权在握之前,在政治形势已经完全变化的今天,他过去的人际关系已亳无用处。
“有谁认识能讨取赵高公公欢心的人呢?”
第二天,长史欣便着手寻找能帮忙传话的人。岂料,事情的发展却让欣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巨鹿打了败仗的消息,当天下午就传遍了咸阳的大街小巷。市面上,人们议论的也只有这一个话题。长史欣家的丫环奴婢们将这一消息传给他的妻妾,整幢房子里就吵吵嚷嚷地热闹开了。长史欣想尽办法,才将她们蒙骗住。
消息也传到了赵高的耳朵里。
他胆子再大,也不敢不把这个打败仗的消息报告给皇帝,于是立即赶往深宫后院,对胡亥皇帝说:“臣请陛下对章邯予以斥责。”
关于战败的报告,就这样极为简单地上奏完毕。假若让皇帝认识到帝国有覆灭的危险,就麻烦了。
赵高尽管对军事不甚明了,但到了现今这个阶段,他也十分清楚,既然章邯军队已经打了败仗,秦也就来日无多了,也完全可以估计到,楚军正日益强大,完全可以颠覆秦王朝,下一个朝代必将掌握在楚人手里。他现在考虑的就是如何保住自己;不仅要保住自己,还想留下来,继续当下一朝代即楚帝国的贵族,如果可能,还想当咸阳所在的这片关中大盆地的王。为了能当上关中王,就必须有所建树,立下头功。只要替楚杀死二世皇帝胡亥,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赵高所处的位置比任何人都优越,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死胡亥,但要等待时机。虽然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但可以肯定,当楚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进入函谷关内的那一天,赵高就可以立即发动政变,将二世皇帝杀死,再将皇帝的人头献给楚的将军,即可以实现在新帝国获得一席之地的愿望。赵高早已得知,楚的特别行动部队正在往关中这边挺进,主帅是一个叫刘邦的人。
赵高想,要向刘邦派出密使。倘若不提前跟这个人打交道,就会铸成大错。说来已是后话了,赵高还是按计划派出一名密使到了刘邦那里,是想达成上面提到的秘密交易。
“在此之前,就让胡亥在我手里先活一会儿吧!”尽管赵高在这样想,但面对眼前的胡亥,口里还得说:反正天下会太平无事的。不过,前线将军的失败要不即刻予以申斥,他们就会麻痹大意,重蹈失败的覆辙。
“要即刻吗?”
被赵高掌握着生杀大权的胡亥问了一句。
“应当即派出谴责的敕使,这是秦的成法。”
二世皇帝环顾一下左右人等,选出一名敕使,按赵高所讲的,当场就命其出发了。
又过了一天,赵高才知道相当于章邯参军的长史欣已经回到咸阳。据说欣几天前就回来了,又听说,为了能朝见皇帝,他还站在司马门前纠缠不休,到现在还一直偷偷找人,想见到自己。
“如果让他见到胡亥,一切都将化为泡影。”赵高不禁紧张得冒出了冷汗。
与此同时,长史欣已经绝望,不再下功夫寻找可帮忙之人。虽找到过两三个据说善于向赵高阿谀奉承的人物,但他们都不敢出头,都拒绝了长史欣的请求。
“赵高就这么可怕吗?”
长史欣终于一点一点地把事情看清楚了。事态发展到这一步,主要是因为赵高本是一个谙熟秦法的人。秦法的细则多如牛毛,甚至包括不许官吏私自介绍其他官吏之类的条文。所以,这种事万一不合赵高的胃口,就难保他不找出一条适合的法律对从中帮忙的人处以极刑。顺便说一句,这帮接受长史欣密访的家伙早已把全部情况报告给赵高,赵高已完全了解了长史欣的大致意图。
“还不如索性就让他站在司马门那里呢!”有的人还出了这么个锼主意。
赵高现在的身份已不再是宦官,已不再负责照管皇帝及他那帮女人的身边事务,现在已经是一名堂堂的卿了,所处职位乃是九卿之中的郎中令,可独揽宫中一切事务,掌管各处城门的护卫和开关。有人给长史欣出主意说:只要站在司马门外,不断地念叨郎中令赵高的名字,总该有点结果吧?在有过长期属官经历的长史欣看来,尽管宫廷是早前工作过的场所,却好似到了别的国家。
不管怎么说,长史欣还是在司马门耐心地跟他们谈判。这一回,从门内有了回话:“就在车里听候吩咐吧!”
“这是郎中令赵高大人的垂示吗?”
“是的,已经把你的名字通报到郎中令大人那里。这就等于是大人的口谕。”
因为有护卫头领的这番话,长史欣就等了下去。这样一等,就是三天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护卫的头领已经换班,成了另外一个人。这名男子看上去一脸凶相,他冷不防用力拉住长史欣的手,将其拽出车外,嘴里吼道:你在这里干什么哪?长史欣吃了一惊,连忙讲明情况,但那头领却说:没有人听你这些废话!长史欣当即回过味来,猛然间明白了:“赵高是想把我绳之以法!”
长史欣连忙跳上马车,朝驭者大喊一声:快跑!他根本顾不上回家,穿过咸阳的街头,朝遥远的函谷关落荒而逃。这是要回到章邯的大本营去。跑着跑着,他突然发现路不对了,谁知迷路却帮他捡回了一条命。赵高派出的追兵立即紧随其后,但他们走了一条大道,没有抓住长史欣。
巨鹿的一场败仗给章邯带来了致命的创伤,但常胜将军的名声却帮了他的忙。很多残兵败将和流民听到章邯的鼎鼎大名后,都纷纷集合到了他的旗下。
“只要有章邯将军在,秦的天下就会维持下去。”这就是他们的希望。
项羽也确实唯独不敢对章邯掉以轻心。自巨鹿那场出人意料的大胜仗之后,胜利一方的楚军耗损严重,军困马乏,实在没有力量再与章邯作进一步的决战。这为章邯军恢复实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章邯用兵向来扎实沉稳,令他近前的人都感到焦急。
他把大本营从坐落在巨鹿西南的棘原(河北省平乡县附近)城外搬到城内,固守城池一动不动。
在巨鹿之战出人意料的获胜之后,项羽的行动也变得迟缓起来,他撒出巨鹿城,后退到比棘原城还要往南的漳水南边,在那里安营扎寨。项羽军有一个烦恼,如何才能让在巨鹿俘虏的十多万秦兵吃饱肚子?
如果让他们挨饿,就会引起暴动,可是若配发武器,让他们与章邯军打仗,又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反戈一击,掉转矛头来对付楚军。如此庞大的一群俘虏,最好还是放在后方。但楚军就再也不能向前推进包围棘原,因为这一大群俘虏说不定会从背后发动袭击,谁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杀掉怎么样?”
项羽只是没有说出口,但此意时常溢于言表。
项羽的谋将范增老人每次开会都要反复强调:可不能杀呀!章邯军的士兵也许还会跑来投降的,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如果现在把俘虏杀死,本打算归降过来的敌人就会绝望,这样反而会令敌军士气高涨。
项羽军变得滞重难行,上述情况即为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对项羽军而言,巨鹿之战的战果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另一方面,类似亍前哨战性质的小仗,又反反复复地打过无数次。无论是一场多么小的战斗,项羽都要策马飞奔上前线,亲自在阵前指挥。看到项羽的英姿,楚军士兵每一次都奋不顾身地战斗,其发疯般的劲头就跟在巨鹿战场上一样。
楚军是逢战必胜。章邯军则每一次都得逃进棘原城里去,伤亡一直很少。这使章邯的名气日渐下降,而项羽的声望大为提高。
然而,现在两军主力都处于停滞状态,可以说,正以漳水为界处于胶着状态。整整一个冬天过去了,直到大地回春,这种状况仍未发生变化。
在中原地区,民心已经完全不在秦帝国一边。章邯军尽管日益孤立,却仍能与反叛军保持势均力敌的状态,实可谓一大奇观。
与这里的形势大为不同,作为楚军特别行动部队的刘邦军正在朝关中方向步步进逼,这一直让项羽感到焦虑不安。楚怀王当初曾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项羽被章邯牵制在华北大地寸步难行,就他的野心来说,实在是大为不利。
只能说这是一种徒劳无益,或令人哭笑不得的局面。项羽把有“章邯”之名的秦帝,的全部兵力都牢牢地牵制在漳水北岸,借此天赐良机,刘邦方能如鱼得水般地轻松前进。他所率领的那支军队人数很少,只能算是一支杂牌军。但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却能在秦残余势力控制的范围之内,优哉游哉地顺利朝函谷关进发,打个比方,就好像项羽是存心想让刘邦去当关中王,才在这里流血流汗的。
“怎么会有这样愚蠢的事情呢?”
愣头愣脑冒出这么一句的,正是闯进项羽营帐的赵上将军陈余。
自巨鹿那场大仗以来,各路兵马的主将都变得服服帖帖的,在项羽面前只能垂首侍立,从不敢随意吭气,却唯有这位年届四十、一脸麻子的陈余与众不同,有时会故作亲密地以朋友般的口吻跟项羽讲话,有时还摆出一副老前辈的面孔,讲一些蹩脚的笑话或是提出忠告等等。
项羽对这位老兄很有点不耐烦。范增也说:“陈余这号人,到处都有。对这种人,还是不要给他好脸色吧!”
现在的项羽已不再是巨鹿之战以前的那个项羽,而是天下所有反叛军的总首领了。如果他还像从前那个项羽一样喜怒形于色,陈余这号人说不定早就当场出走,躲到背地里搞什么名堂去了。
陈余很久以前就是一名鼓动反秦的志士。就像前面说过的,他曾跟早期的盟友张耳一起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也曾被重金悬赏过人头。当其结拜兄弟张耳侍奉赵王,被长期围困在巨鹿城内时,他却拥大军于老远的城外,迟迟不肯救援,待到项羽率楚军彻底击溃围攻巨鹿的章邯军之后,仍旧对上述行为毫无羞愧之意,反倒如鱼得水,不断想出计谋搬到项羽主持的会议上来。
陈余以前从来没有跟项羽见过面,却能像多年故交一般,以十分亲密的口吻与他讲话,这正是这号人物惯用的套交情的手段,恐怕也是一种对付其他势力的小小的政治伎俩。
“那家伙在巨鹿战场上根本就没动过一刀一枪!”
这几乎是项羽讨厌陈余的唯一理由。项羽有一点超出常人一他特别喜欢勇敢的人,评价人时总是以此为首要标准,因此,一听到陈余讲话就气不打一处来。
“阿羽将军哪!”陈余开口了,“你只顾跟章邯打仗了,这可是没完没了的事哩!”
像这种话,他也能说出口。
陈余还说:打仗就是为政治嘛!章邯跟将军打的这场仗,恐怕已经没有任何政治理由了吧?章邯也是太爱打仗了,真是个笨蛋!
怎么是笨蛋呢?项羽再也不想听陈余之流对章邯评头论足了,不过还是控制住情绪,回头望着范增说:“你来跟陈将军讲。”
把陈余推给范增,项羽就进到里面去了。秉性聪明的项羽其实早就明白,陈余是想对章邯做劝降工作,为得到批准才来找自己的。项羽也感到很有必要劝降章邯,不过,章邯这么好的敌手,竟要用外交手段去钓住,项羽实在不愿意在这种谈判上出头露面。
“派一位使者到章邯那里去吧!”
陈余对范增说:这封信就由我来写好了。不用问,连我都知道章邯将军对秦是一片赤胆忠心。
“不过,假使接受这份赤胆忠心的朝廷已经彻底腐朽,那就毫无用处了。照理,章邯对自己的处境早就该有数了。”
陈余自然不会十分了解咸阳秦皇室的内幕,但这位早已看透了先秦六国以来胜败兴衰演变的策士,对于万里之遥、地处西方云烟的咸阳的动静,总还多少掌握一些。
“余将军,你说要给章邯写信,可你过去跟他打过交道吗?”
范增语带讥讽地问道。只见陈余摇了摇头,说从未见过面,“不过”,他竖起右手一根指头,又竖起左手一根指头。从战国时代起,这种手势就常常为那些鼓吹连横和合纵的人士所使用,特别是在其滔滔不绝发表宏篇大论的时候。看来那意思好像是一根手指代表章邯,另一根则表示自己,范增看着看着,竟觉得这手指头莫名其妙地带上某种实实在在的含义了。只听陈余又说道:“与章邯干戈相交,实在是历时已久。”这难道还不算超乎亲密朋友的交章邯仍坐镇棘原城内。
各式各样的秦朝旗帜插在城墙上,井然有序,沿着墙头一字排开;城内军纪有条不紊,士气保持旺盛,粮食也绰绰有佘。这一切均赖于章邯早前的周密部署。
城外的警戒军队也严阵以待,防止敌方奸细混入,还负责看守田地。
有一天,警戒线上的哨兵抓住了陈余的军使。章邯会见了这位使者,并收到了一封信。
这封信真可称得上是一篇名文。
它首先从秦历代名将的命运说起。陈余在信中说:说来话长,我们还是先回忆一下秦白起将军(?~公元前257年)吧!白起军功卓著,在南方平定鄙与郢,在北方则破马服君之大军并悉数坑之,攻城略地之功举不胜数。然而,白起当年被王(秦昭王)夺其爵,逐出咸阳,又受命自杀。
我们再回忆一下近在眼前的蒙恬将军(?~公元前210年)吧!陈余说,蒙恬受始皇帝之命攻齐,有大功,随后又率兵三十万讨匈奴于塞外,补修长城以镇国境。尽管如此,始皇帝死后,他陷于宦官赵高之诈略,被迫自杀身亡。
为何在秦会如此呢?陈余问道,又说,据说一旦功劳太大,就再无土地予以酬劳,便会托故于法,以诛杀化解难题。此乃秦之传统做法,将军本系秦人,谅已知之。
陈余又把秦将的命运从历史说到现在。现在是人心背离秦王朝,挥舞反叛旗帜的将领日见增多。将军的军队也因耗损而日见减少。这就是天将灭秦的一项证据。
陈余接下去又说:“据实而论,我辈已悉知宦官赵高在秦宫廷的胡作非为。”
陈余当然不可能知道详情。但是凭一名练达策士的感觉,陈余胡编乱造写出来的东西,竟与事实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陈余写的意思大致是,既然赵高一手垄断了咸阳宫廷内外的大权,章邯越忠诚,就越会遭到赵高的憎恨;所立战功越多,就越会成为赵高的眼中钉肉中剌。皇帝一声令下,将军就要遭受腰斩之刑,将军的家族成员就会与早前白起和蒙恬的家族一样,全都死无葬身之地。
章邯想,确实如此。陈余所讲的问题决非只是预言和观测,从咸阳传过来的风声,已经开始涉及章邯自身的安全。
不仅仅是现在,历来秦的政治斗争就是极其惨烈的。有功之臣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当成罪人。章邯原本是一个极少担心生命安危的人,始终抱有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决心,然而若是像早先秦的大臣将军们所遭受的命运那样,被强迫承认莫须有的罪名,再被治罪处以死刑,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接受的。
陈余还在继续:“章邯将军啊!如今将军应与诸侯合纵,调转大军进攻咸阳。究竟是会同诸侯分割秦地,图得南面称孤之身份好呢?抑或以罪人之身而被腰斩好呢?”
这位陈余所讲的情景,与参军长史欣从咸阳逃回来时所讲的颇为相似。
长史欣在章邯面前曾大发感慨,哭诉道:“将军哪!公建功亦受诛,不建功亦受诛啊!”
章邯自然还记得这番话。他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面临的命运,正如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影子一般。尽管如此,章邯这个人也从不喜欢仅为自身的利益而随意选择命运,纵使到了如此紧要的关头,他也不为所动。
“不可为其所迷惑。”
读完陈余的书简,长史欣当即说道:为士卒着想,应毫不犹豫地到项羽营垒去,担任他所率大军的一翼。
“欣呀,方才阁下的话,我可从来没有想到过,是说为士卒着想吗?”
为士卒着想?章邯吃惊地重复了这几个字。对犹豫不决的章邯来说,这句话仿佛醍蘭灌顶,令他茅塞顿开。
长史欣所说的士卒,主要是指被项羽军抓去的那些俘虏。只要章邯能当上项羽的将军,他们就可以一如既往地将章邯奉为首领。
当时,早前的白起也好,蒙恬也好,所有被称为名将的人在士卒中间都深得人心。有的人是慈悲心肠,也有人是靠装扮成这样来获取人心,但章邯从没有这样的念头,毋宁说他是那种能获得士卒主动拥护的人。正因为如此,在他的头脑里,士卒只表现为不断变化的数字,从不对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生死表示怜悯。自章邯出函谷关以来,在他所指挥的大小战斗中,战死的将士估计可达数万名,但从未见过他为此而忧伤或心情沉重。这样说,并不表示他是一个毫无怜悯之心的人,他只是看上去缺少一些温情而已。
为士卒着想会促使他下决心投奔敌营,是源于他性格的另外一个方面。
这位生来就很少顾及自我的将军,只要是为某种崇高的目的采取行动,就总是能保持一种昂扬的气势。既然已经放弃为秦帝国而战的目标,那就应该重新看待这些士卒,倘若能为了他们而牺牲掉自己一个人,陈余和长史欣所推荐的那条生路,岂不就很有意义了吗?
“明白了,欣。”章邯说道。
“太好了,将军终于下决心了。其余的事就全交给我好了。”
作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属官,长史欣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看来,这的确是应由下属来干的事情。他与章邯也很有些相像的地方。单靠长史欣一人是无法采取什么倒戈行动的,但既然顶头上司章邯已经作出决定,那他也只好像生来就是个叛逆者似的,全力以赴地去实施了。可是,章邯却未能立即投降。
虽然他曾多次派使者与楚军接触,但顶羽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亳无出面的迹象。
非但如此,项羽还两度发动新的战斗,在三户(河南省境内)击败秦军,顺便又在迂水河畔将秦军打得大败。人们可以想到,项羽可能不想把功劳归于陈余,因为是他首先给章邯发去的书简。这从后来发生的事情即可略察一二,自此以后,项羽就对陈余百般刁难,硬是不给他出头露面的机会。
时至七月,酷暑难熬之际,项羽才终于接受了章邯投降的请求。关于受降事宜,项羽交待给属下的理由是:“就我楚军而言,粮食也很缺乏。再继续打仗并不得当。”
关于陈余写信劝降的功劳,一句也没有提到。不过,在这一时期,粮食的窘迫却是严酷的现实,项羽军早已快把附近地区的粮食吃光了。
会面的地点由项羽指定,即设在“殷墟”。从章邯方面来讲,出棘原城南下,经漳水一处名叫三户的渡口再往南,即可抵达殷墟。
殷墟,指的是古代殷王朝遗址。殷墟作为地名,在秦帝国就已经存在了,现在也是个考古学遗址的名字。人们能了解到这一点,应该说全凭《史记》的记载。
一般所说的殷王朝时代,系指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28年这段时间,这被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神话般的朝代来看待,极少有人认为它是真实存在过的。
而殷王朝的真实存在被正式确认,却极富戏剧性,可以说就发生在一瞬间。那是在1899年,一位名叫刘鹗的学者,在北京的一家药店里买了一块兽骨,药房将其称为“龙骨”,他惊讶地发现骨片上面刻有来历不明的文字,由此掀开了中国考古学新的一页。他把这块骨头拿给研究古代文字的专家罗振玉等人去看。上面出现了《史记》记载的殷王朝国王的名字,经过仔细考证,断定为此前并不为人所知的殷代的文字。这项研究后来又以“甲骨文字的研究”为题,由日本的贝塚茂树博士等人继续进行。但不管怎么说,在药店“发现”甲骨的时候,根据药店的指证,就已经知道是从殷墟出土,不久许多学者又从殷墟挖掘出了大量的甲骨残片。
殷墟从考古学的角度被正式发掘,乃是1928年由北伐成功进入北京城内的国民政府军经手的。在近代中国,每当革命获得成功,都要进行确定上古时代的考古学发掘。从事这项工作,其兴趣自在别的课题。当时的国民政府在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之前,曾连续十五次对殷墟进行发掘,后来的国民党政府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被打败之后,就将这些出土文物转运到了台湾。
那以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年,又再度掀起大规模发掘殷墟的高潮,接连不断地发表了成功发掘出青铜器等一系列宝贵文物的重大消息。也许应该说,在殷那么久远的年代,就已经有令人惊叹的文明存在,这一事实对中国人恢复民族自信心起到了不可言喻的作用。
殷墟有许多宫殿、住宅等的遗迹,也有很多墓葬。新中国成立后被发掘出来的王室墓葬里面,就横七竖八地排放着许多殉葬者的骸骨,其中既有佩带着玉制装饰品被活埋的侍臣的骸骨,也有未戴任何饰物、头部被切割开的人骨,仿佛被捆绑在一起似的排放在一座墓室里。每一座大的墓葬里都能见到这类尸骨,三百具、五百具,甚至发掘出过埋有一千具尸骨的墓葬。这些陪葬者的尸骨究竟要表达什么,至今仍找不出答案。
郭沫若曾根据这种现象,把殷及紧随其后的周确定为奴隶制时代,但又产生了一个疑问,这种难以解释的大量的殉葬者,如杲是奴隶主死后仍要其陪伴在身边的奴隶,那为什么要如此浪费奴隶这类财富呢?在殷那个年代,人口并不多,整个王国的军队恐怕也不过几千人,不禁令人怀疑:为陪葬而杀死如此多的奴隶,“奴隶制”经济岂不就无法维系下去了吗?
还可以认为是战争中捕获的异民族的俘虏。当这块大陆处在殷代的时候,还是多民族混居在一起的,不时有对抗和战争发生。战争中被抓获的俘虏,有技术的可以作为奴隶。即便如此,若从食物分配能力这一角度来考虑,将那些没有技术的人全都活埋到王的墓室里,这种处置办法也许还是划算的。
在殷那个时代,掌权人物的庞大墓室好像都有根据需要可以随时打开的人口。即使墓室已经修好,也可以像摆放供品一样,将陪葬者不断地活埋进去,每一次地底下都要热闹一番。不管怎么说,像殷代那样将活人大量陪葬到墓室里面去的事例,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社会是看不到的。
项羽时代,人们对殷墟的认识,还只是依据附近一带的民间传说,将这里视为殷的古都,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这里是一片广漠的黄土地带,从西部的黄土高原往东,地势逐渐降低,呈波浪般起伏,形成许多高低不平的丘陵和深浅不一的峡谷。紧靠殷墟的北部有洹水流过,项羽等不久也将渡过这条河流。尽管洹水时常泛滥,但形成殷墟中心部位、曾建有殷的宫殿的小屯山岗却没有受到洪水的侵害。从项羽时代又过去两千一百多年,根据发掘,才知道这个山岗就是殷朝宫殿的遗址,不过当项羽登上这座山岗的时候,这里还只是夏日里一片引人瞩目的繁茂绿草。
项羽就把会见地点定在了这座山岗之上。
章邯作为降将,沿着这座山岗的小路大汗淋漓地往上走去。随从的人除了长史欣之外,只有董翳一人。
“那棵树是榆树吗?”
章邯指着山岗顶上问道。郁郁葱葱的林木在山岗顶部画出一道鲜明的轮廓。长史欣抬头看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榆树。
“这位将军的思绪又跑到哪儿去了呢?”长史欣望着章邯那张看似悠闲自在的面孔,感到有些奇怪。榆树也罢,别的什么也罢,都无关紧要,在山冈上那片林木之中所要举行的,将是投降与受降的仪式。长史欣本以为章邯也许会伤心得连腿都迈不动,哪里知道他脸上的表情纵使不能说是愉快,却也犹如商人刚出手一大批货物般轻松。
当然,章邯还是自有道理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故事,说的是早先因赵高的奸计而被迫自杀的蒙恬将军,曾将塞外荒草地带的匈奴一步步驱赶到北方的大沙漠,为了防止他们再度进犯,就在塞外地区栽种上榆树,建成了一条高大的林木带。章邯爬上山岗时,只是想起了这个故事,才那样问的。不过,到了这步田地,还在以极为平常的表情关心究竟是什么树木,这也许与章邯的薄情不无关系。
在半山腰处,章邯让长史欣和董翳先留在那里。
他独自朝山上走去。小路的两侧有楚军士兵一字排开。楚兵之中既有人公然露出憎恨的神态,也有人以憧憬般的目光望着章邯,他们心里都在想:这就是被称为筹算如神的章邯将军吗?
项羽在林中铺了一张皮坐垫,等候章邯的到来。
章邯刚想把剑卸掉,项羽连忙高声说道:就那样好了!也给了他一张相同的坐垫。这早就不是以降将来对待章邯了,而当项羽张开还残留着小儿味道的双唇说“我一直很尊敬将军”,并称赞其作战风格时,章邯仿佛当场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霎时间,一股悲怜的心情涌上心头,章邯宛如少女般地流出了泪水。秦皇室中有谁跟自己说过这样的话呢?
“我为秦打仗,仗打得越多,在宫廷的罪就越重。将军可能知道宦官赵高吧?”
章邯向项羽诉说道。章邯不是那种喜欢愁眉苦脸地向人诉苦的人,却在初次见到的敌将面前完全乱了阵脚。会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他身为降将,产生了某种异常的亢奋,但项羽为人处事的品格中肯定有某种东西,才使章邯如此动情的。
至于项羽如何尊重章邯,从不让他担任自己的部将这件事也可以看得出来。
他决定用王的称呼,将章邯称为雍王。
项羽虽然形式上还只是楚怀王家臣性质的上将军,无权随意决定让别人当比自己地位还高的“王”,但实际上他的地位已在楚王之上了,只需事后得到楚王的追认即可。
身为雍王的章邯被留在了项羽的大本营。指挥二十多万旧秦军的任务,就让新任命的楚上将军司马欣来承担了。
项羽已经从章邯大军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剩下的就是全力以赴向西挺进了。必须攻破函谷关,冲入关中,把秦帝都咸阳搅个天翻地覆。黄河之滨就在眼前。
这条创造了北方中华文明的大河,弯成了一个大大的“几”字形在这片大地上滚滚向前流淌。这条大河从非汉民族地区的塞北荒漠地带流过来,向南一直流到关中盆地人口处的潼关,再以几乎九十度的直角转向东方奔腾而下,滋润着广阔的中原沃野。
项羽军沿着黄河向西前进,将两岸储藏粮食的官仓全部控制在自己手里,前进途中随时都可以得到粮食,终于经洛阳到达新安(河南省新安)。
多么富饶啊!
项羽望着跟故乡发黑的水田完全不同的黄土地上的田野,感受到了这片大地五谷丰登的景象。汉民族文明在黄土地带已多次历经盛衰反复,正因为如此,身为楚人的项羽一见到满目黄澄澄的土壤,便不由分说地认定这就是文明的发祥地。
黄土本是由风从亚洲北部半干燥地区带过来的沙尘堆积而成的,颗粒细小,捧在手掌上,就会轻轻地流淌下去,土层平均厚度达二三十米,也可达七十多米。
黄土层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物质,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最适宜于农业耕种,培育出中国巨大的农业文明,但也容易遭受水土流失。一旦水土流失,就会造成塌陷,形成侧壁几乎垂直的沟谷,有的地方还会平地出现一个巨大的深坑。
新安这里就有许多水土流失造成的黄土沟壑。有的深谷,倘若人不小心跌落下去,甚至会丢掉性命。
项羽军在一步步走人这片地区之前,军纪就已经败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兵士之间发生的吵架斗殴、械斗致伤及胡作非为数不胜数,有的部队甚至完全失去了控制。
项羽军中的那些楚人士兵原本都是流民,可以说,未被秦征去服劳役的几乎一个也没有。当初服劳役时,他们始终受到秦兵的监管,秦兵的傲慢残暴简直难以想象,楚人都被当成奴隶对待,稍有疏忽就会用棍棒给打个半死。楚军士兵里充满了这种仇恨,如今立场颠倒过来了,便开始以过去秦兵残酷折磨自己的办法,向归顺过来的秦兵进行报复。
楚军士兵完全将秦兵当成了奴隶。趁秦兵休息时,他们就突然前去骚扰,见谁略有反抗之色,就会一拥而上,狠狠地痛打一通,有时甚至会致人死命。秦兵产生了憎恶与狐疑的心理,很快就蔓延开来,反叛的愿望开始悄悄出现。
“我们会怎么样呢?”
这种疑虑一直在动摇秦兵的心理。他们要跟楚军一起攻人其故国之地的秦(关中),只这一条就让人很不心甘情愿。这样说,并不等于秦的士兵就对秦帝国抱有多么强烈的忠诚之心。反倒可以说,他们更倾向于认为楚人人关未必会获得成功,他们一直在惶惶不安地作着猜测,一旦楚人败给关中的秦军,楚人就会再次把这些归顺的秦兵作为俘虏带回到中原去,这些秦兵俘虏留在关中的家属肯定会被秦帝国杀害。
“干脆起来造反吧?”
他们私下议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反正归顺过来的秦兵数目庞大,有二十多万人,反叛未必没有成功的希望。然而秦兵还都是赤手空拳,说是被带进关中就会配发兵器,但现在仍是两手空空。更何况,还没有领头人率先出来造反。
结果就发生了一件麻烦事。据说,有一天夜里,在秦兵宿营地巡逻的一名楚军校尉听到了他们的窃窃私语,把听到的这些话逐级上报到项羽那里。
范增着实大吃了一惊。
所谓秦兵,历来就给外人以一种“个个都很强悍”的强烈印象,即便成了俘虏,也不由得让人感到恐怖。二十多万人再赤手空拳,也比负责看管的楚军人多势众,要带领这帮俘虏一同行军,实在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项羽下了决心:“章邯、长史欣,还有董翳,先把这三人严密看管起来。”又命道:“欣和翳,加上章邯,不许让他们与秦兵有任何接触!”接着,便向范增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想法。
范增将黥布召进大本营,密商了一会儿。
以上的一切,均发生在这支大军即将到达新安之时。
到达新安之后,二十多万秦军俘虏宿营地的分配,全部由黥布手下的将校一手决定。
秦军俘虏一律被安排到城外野营,而且是在沟壑纵横的地方。那里有无数呈四方形的、四壁垂直的黄土深坑,一眼就可以望到坑底。
夜深人静之时,黥布的那支军队开始秘密行动。他们蹑手蹑脚地出现在没有黄土深坑的平原上,把那些俘虏的宿营地从三面包围,只在一面留出缺口。
紧接着,他们齐声呼喊着一步一步缩小包围网。二十余万名秦兵以为这是深夜敌军来袭,顿时陷入一片惊恐慌乱之中。他们朝同一方向拼命跑去,奔逃中互相踩踏,很快就在漆黑的夜幕中被赶到了悬崖,接连不断的人群就像雪崩一样从那里摔落到坑底。最初掉到底下的人粉身碎骨,当场死亡,随后的又有人落到最先摔下去的人上面,随之掉下去的人,将底下的人砸得体无完肤。在无数人体的重压之下,坑底的人开始窒息,秦兵不断掉下去,人体被挤压得犹如一张木板。二十多万大活人,转眼之间就从地面上消失了。
对人类的大屠杀,在世界历史上还是有若干先例的。
尽管发生过一个种族对另一个种族或民族实施灭绝人寰的、有计划的集体大屠杀,但在同一族群内部的屠杀,而且是二十余万人的规模,在整个古代史上似乎也是罕见的。
还有,项羽所采取的那种设计精妙的做法也是空前绝后的。一般的大屠杀都会使用兵器,但对实施杀戮一方来讲,无疑是耗时费力的体力劳动。而项羽所采取的这种狡猾的方法,即让被杀害的一方恐慌,自愿地跑上灭亡之路,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第二天早上,项羽军全部投入到掘土工程中去,他们带上锹镐锄耙之类的工具来到悬崖边上,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才把二十余万秦兵的尸体全部用土埋上,完成了历史上一次最大的活埋任务。
范增作为军师,本来是该制止这项举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项羽本是一个人格丰富的人,但自此次新安事件之后,在吸引人心和保持兵力方面,其凝聚力已开始减弱。从这些情况来看,范增在制造和维持项羽威信的方面似乎已经迟钝了。何以见得呢?恰恰有迹象表明,范增曾主动参与策划这场大屠杀的方案。
而在另一方面,借口为士卒着想前来投降的章邯,在上述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早上,就知道自己的士卒已经全部进入黄土里了。尽管如此,章邯仍旧活了下来。
自此以后,不知是否受到这次事件刺激的缘故,章邯当年的那种气魄已经不见踪影,只是身体一再发胖,那张脸也像被水淹死的人一样胀得溜圆。司马欣和董翳也没有闹什么自杀,头顶着显赫的爵位,在项羽手下得享永年。不过,从他们再也没干与其能力相称的事情来看,二十余万秦军士兵的死亡也许早就让他们心灰意冷了。
后来,当刘邦属下的韩信在刘邦面前谈论起项羽的一生时,还曾详细论述了活埋二十余万降兵的这一残暴举动,是如何使项羽尽失天下民心的,随后又谈及唯有章邯、长史欣和董翳三人死里逃生一事,说道:“秦(关中)的父老皆怨此三人,其怨彻于骨髓!”
韩信又进一步分析说,秦灭亡之后,关中也仍旧沿用通称,以地域之名称为秦。关中各地到处都是那二十余万秦兵的父老兄妹。他们对项羽和章邯,还有司马欣和董翳,简直是恨之人骨,而与项羽分庭抗礼的刘邦则愈发受欢迎。
韩信最后说道:“沛公的运气实在是太好啦!”
章邯后来死在韩信手里。生前,他曾多次激动地对人说过:“还有像我这样对秦赤胆忠心的人吗?”
所谓的赤胆忠心究竟是什么?章邯的前半生当之无愧地作出了回答,但他的后半生却成了发人深省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