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彤云蔽天

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敲挝登闻鼓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直诉方式。尧舜之时,便已经有“敢谏之鼓”,凡欲直言谏诤或申诉冤枉者均可挝鼓上言。周朝时,悬鼓于路门之外,称“路鼓”,由太仆主管,御仆守护。百姓有击鼓申冤者,御仆须迅速报告太仆,太仆再报告周王,不得延误。这“路鼓”就是后来“登闻鼓”的雏形。

彤云蔽天风怒号,飞来雪片如鹅毛。忽然群峰失翠色,等闲平地生银涛。

探梅诗客多清趣,瘦蹇冲寒溪上去。只闻风送暗香来,不识梅花在何处。

——于谦《题画》

杨埙发现潘舍死在柜台后,很是吃惊,嚷道:“怎么偏巧是潘舍?”

朱骥四下搜寻一番,从柜角取了一叠纸,与手中皱纸比照,果然纸张大小、花纹、质地完全相同。柜台格子上还有一个大铜盘,盛有半干的墨汁。

杨埙道:“寻常砚台盛放不了凝命宝,这铜盘是临时用来做宝玺印泥的。你看这皱纸上印文的方角,跟铜盘这里墨汁的纹路完全一样。”

但为什么要杀潘舍呢?进一步说,潘舍一定知悉了凝命宝一事,被杀人灭口了,倒不足为奇。但那手中有凝命宝的人,无论是绑架者也好,还是建文帝太子朱文奎本人也好,为什么要找上潘舍呢?为什么要找潘舍试盖宝玺呢?

杨埙因熟识的人被杀,心烦意乱,不愿意继续待在裱褙铺中,便先辞了出来。一时不愿意回家,又无处可去,竟不由自主地往蒋骨扇铺而来。

扇铺正要打烊,蒋苏台见杨埙到来,便指了指后面,又指了指东面。杨埙会意,遂先进了街对面的酒铺,寻了个角落坐下。

等了好大一会儿,蒋苏台才姗姗进来,歉然道:“实在抱歉,我哥哥说不准杨大哥再进扇铺。不过这只是他气头上的气话,稍后我会劝他的。”

杨埙苦笑了一下,道:“随令兄吧。来,快坐下,我就是心里烦,实在找不到人说话,只好来找你。”

蒋苏台道:“杨大哥机智风趣,很多人都喜欢你,怎么会找不到人说话呢?”

杨埙摇头道:“不是真的找不到人,而是我不想找别人。”

正好热腾腾的酒菜上来,他自斟自饮,一口气连饮了三杯。

蒋苏台问道:“可是出了什么事?”

杨埙不愿意爱人担心,只摇头道:“没什么事,就是心情不好。”

蒋苏台迟疑道:“那个……有件事……我不知道该不该说。”

杨埙道:“你我自小相识,又互相有情,若不是令兄从中阻挠,早已结成了夫妇。还有什么话不能说?”

蒋苏台道:“之前哥哥为我定了一门亲事,是京营的一位将军,丧妻不久……”

杨埙闻言大怒道:“你哥哥竟然宁可让你做填房,也不愿意将你嫁给我。这人真是猪油蒙了心了,丢尽我们苏州人的脸。”

蒋苏台忙道:“杨大哥小声些。”好在酒铺人多喧闹,也没有人留意。她又道:“我本来不同意,但哥哥说是为了我好,还搬出了过世的父母。我就没有再说。那位将军已经四十岁了,哥哥也觉得这桩婚事委屈了我,不好意思对外张扬。我……我本来想告诉杨大哥的,可一直开不了口。后来赶上哥哥受伤,那位将军又随同皇帝出征,事情就耽误了。”

杨埙忙问道:“那位将军可还活着?”蒋苏台摇了摇头,道:“他在土木堡阵亡了。”

杨埙大喜道:“这真是天意。”忽觉得失言,忙道:“我不是针对那位将军,他为国捐躯,自然是值得尊敬的。”又觉得蒋苏台深知自己脾性,不必刻意掩饰,便改口道:“五十万大军,打不过瓦剌两万骑兵,那叫什么将军,死了也好。”

蒋苏台道:“可哥哥目下又开始张罗了。那位郭信郭公子……”

杨埙惊道:“什么,你哥哥要把你嫁给那个来历不明的人?”

蒋苏台忙道:“哥哥也不怎么喜欢郭公子,但看得出郭公子喜欢我,说只要他能找到血竭,治好哥哥的残废,就将我嫁给他。郭公子也爽快地答应了。”

杨埙虽然看出郭信喜欢蒋苏台,却也没料到事情来得如此之快,吓了一跳,忙问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蒋苏台道:“就在刚才。杨大哥到扇铺时,郭信郭公子正在后院厢房探访我哥哥。我关好铺子,想跟哥哥说声我要出去逛逛,刚好在门外听到他们这番对话。”

杨埙摇头道:“令兄完全把你这个妹妹当作交易的筹码了。”握住蒋氏双手,道:“苏台,我对你的心意,你应该很明白。我们一起远走高飞吧,找个没人认识的地方重新开始。你我都是手艺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愁没饭吃。”

蒋苏台脸色绯红,低头嘤嘤道:“如果是从前,我一定会跟杨大哥走。可是我哥哥现下是个残废,我走了,他该怎么办?”

杨埙道:“令兄都不管你的幸福,你还管他做什么?”见蒋氏泪水潸然而下,忙赔礼道:“抱歉,是我说话太冲了。你心地这么好,怎么能舍弃自己的亲哥哥呢?令兄无情,你不能无义。”

想了想,又道:“这样好了,既然令兄最在意的是身子和血竭,我会去想办法的。我如果能治好他的残废,他就再无话说,应该不会再反对你我在一起。两相比较起来,我这个苏州同乡,总比那个凤阳公子郭信可信可靠吧。”

蒋苏台道:“可是血竭十分难得……”杨埙道:“放心,我有办法,我一定能想到办法。”

杨埙是当世顶尖漆匠,又是皇家御用匠官,出入尽是豪门,认识不少达官贵人、名流高士。蒋苏台料想他若出尽全力,应该比那位郭信郭公子有胜算得多,心情登时大好,忙提壶斟满酒杯,道:“今日天冷,夜里怕是还要下雪,我陪杨大哥喝一杯热酒,暖暖身子。”

杨埙又思及京城一帮苏州籍工匠冬日围炉饮酒的日子,再联想到莫名横死的裱褙工匠潘舍,不免有所惘然。

蒋苏台道:“杨大哥有心事吗?不妨说出来,心里也好受些。”

杨埙道:“你可还记得在裱褙胡同开裱褙铺的老潘?”

蒋苏台道:“苏州同乡,怎么会不记得?前不久还见过他呢。他怎么了?”杨埙道:“他死了,被人杀死了。”

蒋苏台“啊”了一声,手一颤,酒洒了少许出来。

杨埙忙道:“是我不好,我不该把这种血光之事告诉你。”

蒋苏台摇了摇头,问道:“什么人杀了老潘?”

杨埙道:“我不知道。刚才我和朱指挥有事去找他,铺门关着,有人说他今天就没开张。我们绕到后面,后门没闩,进去后才发现他人死在铺子里,似乎死了好一阵子了。那一带是裱褙铺汇集地,也算是繁华闹市,竟没有人发现。”

蒋苏台道:“会不会是老潘卷入了什么不好的事?”

杨埙不敢提凝命宝之事,只漫口应道:“也许是吧。”

蒋苏台犹豫着道:“会不会是因为老潘造假一事被人发现了?”

杨埙奇道:“什么造假?”转瞬便明白过来,问道:“你是说老潘在暗中制造赝品字画?”

蒋苏台道:“嗯。这件事,我本来答应了老潘不说出去。可他人已经去了,找出真凶要紧。我猜凶手极可能是买过他赝品字画的主顾。”

杨埙道:“奇怪了,老潘售卖假字画的事,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苏台你怎么会知道?”

蒋苏台道:“之前老潘要仿制一幅古画,没有合适的绢布,来找我讨要。我是做扇子的,绢布都是现成的,就给了他一些。他又求我帮他做旧……”

杨埙道:“这个你在行,一些定做绢扇的主顾,指名要做旧。”

蒋苏台点了点头,道:“做旧也算是我蒋家世传的手艺。我猜到老潘是在做赝品字画的生意,本不同意,可他一个劲儿地哀求,说苏州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京城铺子租金又贵,裱褙赚的钱只够垫付租金,根本养不活家人。我一时心软,就答应了。”

杨埙“啊”了一声,道:“原来如此!我终于明白老潘为什么会卷入其中了。苏台,你可帮了我大忙了。”也不多说,忙掏钱付账。

店家赔笑道:“小店不收宝钞。”

杨埙往身上一摸,没有带银子,只好道:“改日再给店家送来吧。”

店家认得蒋苏台,便道:“蒋家娘子的朋友,信得过,小的给您记在账上。”待听到杨埙的名字,立即充满了蜜糖般的热情,笑道:“原来是杨匠官。小的有眼不识泰山,该打。您这样的人物,小店请都请不来的。这顿酒,就当小店请客。”

杨埙道:“哎,我从来不吃白食的。记账,记在账上。”

店家笑道:“账就不必记了。不过不知杨匠官可否帮小店一个小忙?小的知道杨匠官是大忙人,也不敢有劳您太多,您看您是否能抽空给小店牌匾鬆个倭漆呢?”

杨埙哈哈大笑,道:“店家连宝钞都不收,却肯请我吃酒,我就知道你绝不会吃亏。好吧,这件事我记下了。目下入了冬,不适合做漆,等来年开春吧。”

店家连声道谢,一直送出门外。

杨埙道:“你留了门吗?还是得绕去后面?我送你吧。”蒋苏台道:“我留了门。杨大哥既是有事,我自己回去就行。”

杨埙仍然送过了街道,忽见扇铺前面站着一名男子,虎视眈眈地望着两人,正是郭信。蒋苏台颇为难堪。杨埙既知蒋氏心意,也懒得理睬情敌,转身欲走。郭信主动招呼道:“杨匠官,又遇到你了。”杨埙道:“郭公子。”

郭信道:“听说杨匠官被禁止再进蒋骨扇铺,可是真事?”杨埙道:“我人站在扇铺外,没进去啊,这也犯法呀。”

郭信微微一笑,道:“我这是开个玩笑,杨匠官何必介意。”又道:“外面风大,苏娘快些进去吧,免得着凉。”殷殷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蒋苏台应了一声,朝杨埙点点头,转身进去。

杨埙便匆忙赶来裱褙胡同,朱骥人还在裱褙铺,正与率兵赶到的巡城御史邢宥交谈。

杨埙道:“朱指挥,借一步说话。”

朱骥便随其走到一旁,先告道:“我没有对邢御史提凝命宝之事。不过你走后,我细细搜过前后院子,在后面房间里发现了一个暗格,里面藏有几幅宋画。刚才邢御史看过后,认为画是赝品。他怀疑潘舍借替主顾裱褙名贵字画之便,暗中仿造,再将赝品高价售出,或是干脆偷梁换柱,用假画掉包换走了真画,结果被人发现,由此才招来杀身之祸。”

杨埙道:“是,这一节我已经知道了。”说了潘舍曾找蒋苏台做旧字画一事。又道:“以假乱真确实应该是潘舍被杀的原因,我也终于知道他为什么会与凝命宝扯上干系了。”应该是有人请潘舍伪造了一方凝命宝。潘舍不知天高地厚,贪图厚赏,竟然接了下来。宝玺既已制成,主顾当然要杀他灭口。

朱骥大吃一惊,道:“杨匠官是说目下出现的那方凝命宝是假的?”

杨埙道:“一定是,只有如此,才能解释皱纸上为什么是黑墨。潘舍制成宝玺,当然要先行试盖,朱墨不好找,只好临时以黑墨调灰来替代。朱指挥内兄于康所发现的皱纸,大概就是潘舍试完后随手团起来抛弃的。结果这两日风大,机缘巧合下,竟将那团纸吹到了于尚书家后巷。”

叹了口气,又道:“宝玺既成,潘舍再无利用价值,主顾当然要杀了他灭口。如果我猜得不错,那主顾便是曾经绑架胡尚书的男子。”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目下牵涉凝命宝的只有两人:一是绑架者,一是建文帝太子朱文奎。后者手里有真的凝命宝,无须再请匠人制造赝品。前者曾为打听凝命宝下落而绑架礼部尚书胡濙,足见志在必得。绑架者虽然知道建文帝太子未死,凝命宝也还在人世,却一时无法寻及,于是便起了仿造的主意。只要赝品像那么回事,他大可利用建文帝太子的名义兴风作浪。此时距离建文朝已近五十年,世上见过凝命宝及玺印的人少之又少,谁又能分辨真假呢?

但即便是假的凝命宝,仍然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譬如要详细了解凝命宝的形制,寻到合适的、足够大的玉石。那绑架者在短短时间内便能完成,足见此人深谋远虑,谋划此事已非一两个月了。

朱骥一时惊惧,忽听到巡城御史邢宥叫喊,便应了一声,忙道:“这里人多,不便细谈。请杨匠官先回去歇息,明日我再去找你商议。”

杨埙点点头,道:“烦请朱指挥将那张皱纸暂时借给我,我拿回家再仔细看看,也许能发现线索。”

朱骥闻言,便将皱纸交给了杨埙,又道:“对了,邢御史问起我为什么会来潘舍铺子。我说是因为杨匠官,你和潘舍同乡,恰巧又住在附近,顺路来打个招呼。我正好跟你在一起,便一道进来了。”

杨埙笑道:“我知道了。朱指挥也学会撒谎了。”

朱骥摸了摸后脑,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离开裱褙铺,杨埙便径自回来家中。天寒地冻,家里未曾生火,冷得跟冰窖一样。他进屋便觉得冰彻入骨,又一时懒得生炭火,便坐到厨下火灶边,往灶里塞了几根柴禾点着,就着灶火细细揣摩那张皱纸。

忽听到庭院中窸窸窣窣有动静,杨埙以为又是隔壁的大黄猫跳墙过来寻觅食物,便起身来开门,叫道:“天这么冷,做只猫也不容易,我家没有吃的,就让你进来烤烤火吧。”

门刚一打开,只觉得一阵寒风扑面而来,杨埙不自觉伸手去挡口鼻,这才发现门前站着一人。未及开言,便见到那人手中木棒挥下,随即额头一痛,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忽听到朱骥叫道:“杨匠官!杨匠官!”

杨埙呻吟一声,缓缓睁开眼睛,问道:“我还活着吗?”朱骥道:“当然。”

杨埙见自己躺在床上,身上还盖着厚厚的丝被,一时有些迷茫,问道:“我这是在哪里?”

朱骥道:“在你自己家里啊。”杨埙道:“哦,我记起来了,这儿还真是我家。”

朱骥摇了摇头,又告道:“杨匠官离开后,我将潘舍一案移交给了邢御史,本待回家,忽又想到一事,想到你家就在附近,便想先来找你一趟。我看到院内有灯,但拍门不见你应,从门缝一看,你人倒在门口。我猜想出了事,便翻墙进来了。到底出了什么事?”

杨埙苦笑道:“我被人当头打了一棍。”大致说了经过。

朱骥道:“那贼人只打晕了杨匠官吗?我瞧这房间甚为整洁,不像有人为翻动过的痕迹。”

杨埙道:“不瞒朱指挥,我家值钱的东西不少,譬如这丝被就是常德公主的赏赐,感谢我替她家梁柱鬆漆。还有那边那几件摆设,都是来自宫中的赏赐,值不少钱。”

朱骥道:“我明白了,这贼人不是为财物而来。”

杨埙“哎哟”一声,往身上摸索一番,又挣扎下床,四下找寻,这才发现不见了那张皱纸。

朱骥失声道:“难道贼人是为那张皱纸而来?他又如何知道那纸在杨匠官手中?”

杨埙沉吟道:“或许贼人就是杀害潘舍的凶手。他暗中一直在留意裱褙铺动静,以防官府发现追查到他的线索。今日我两次到过那里,他或许认为我知道些什么,所以跟踪到了我家。”

皱纸只是裱褙匠人潘舍试印后随手抛弃的,虽然被兵部尚书于谦义子于康捡到,成为重要证据,却不足以暴露杀害潘舍凶手的身份。为何凶手反而冒着暴露形容的危险到杨埙家抢夺,难道皱纸上还有其他未曾被发现的关键证据?

杨埙颇为后悔,道:“皱纸上肯定还有重要线索,我之前疏忽了,早该好好查看的。”又道:“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打晕我的贼人,应该不是胡尚书口中的绑架者。”

礼部尚书胡濙虽未见到绑架者面貌,但毕竟与对方面对面地交谈过,对其人身高、体貌有个大概的感觉。而且从胡濙描述来看,那绑架者彬彬有礼,应该是个读书人。杨埙也未看清闯入贼人的容貌,但大致有个轮廓印象,对方是个壮汉,比自己高出半头,明显与胡濙口中的绑架者不是同一人。

朱骥道:“那绑架者既筹划谋逆大事,应该招买了不少手下,或许他是派手下来贵府查验也说不准。而今对方已知杨匠官多少知悉此事,你的处境很危险,不如暂时搬去我家住。”

杨埙笑道:“尊夫人应该住在娘家吧?那何必麻烦,朱指挥要保护我,就住在我家里好了,离尊夫人娘家还近。那边窗下的折叠椅子,往外拉开,便是张板床。”

朱骥亦觉得有理,便走过去提起木椅挡手往外一拉,果然拉成了一张床。他还从未见过这种椅子,觉得设计十分新奇。

杨埙道:“有意思吧?这是一名苏州工匠送我的。对了,褥子、被子都在那边箱子里,朱指挥自己动手,不必客气。”

家里有了客人,杨埙也不好意思太过懒惰,挣扎着起身,生了一盆火,搁置在房中。房中勉强有了一丝热气,总算好睡多了。

朱骥忽问道:“杨匠官没睡着吧?”

杨埙“嗯”了一声,道:“我正好有件事想问问朱指挥。听说李祭酒当年得罪仁宗皇帝,被武士以金瓜扑打,肋骨尽断,生命垂危,是尊父朱指挥拿奇药血竭救了他。那血竭,朱家可还有剩余?”

朱骥道:“那血竭是十分珍贵之物,家父到南海出差时偶然得到,后来为了救治李祭酒全用上了,半点不剩。杨匠官如何忽然问起这个?”

杨埙便大致说了蒋鸣军嫌弃自己是匠户出身,欲将妹妹嫁给郭信一事。

朱骥奇道:“郭信?杨匠官说的这个郭信可是凤阳人?”

杨埙道:“是啊,怎么,朱指挥认识他?”朱骥道:“不认识,但是我听过他的名字。他是滁阳王后人。”

杨埙:“滁阳王又是谁?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朱骥道:“杨匠官总该听过郭子兴吧?”

杨埙笑道:“那谁能不知道?郭子兴可是我们大明开国皇帝的岳丈。”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未发迹前,是个穷苦的僧人。红巾起义席卷中原大地后,他慕名到濠州投军,结果被城门的守军拦住盘问。因性子执拗,言语不和,又被守军捆缚起来。守军还派人去请令旗,要杀掉脾气很大的朱元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听说后,亲自骑马到城门口去察看究竟。他第一眼看到朱元璋就很喜欢,命令兵士松绑,并将朱氏收为自己的部卒。

加入红巾军后,朱元璋如鱼得水,不但打仗勇猛,而且颇有智略,数次出战都立下了军功,加上他是军中少有的认识字的将领,因此很得郭子兴赏识。郭子兴还将养女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二人结婚时,朱元璋二十五岁,马氏二十一岁,都算是当时的大龄青年了。马氏长相一般,也不识字,但由于她是郭子兴至交之女,对朱元璋早期事业有不少帮助。

与干女婿朱元璋的性格、作风截然不同,郭子兴性格暴躁易怒,忌才护短,心胸狭隘,不能容人,加上做事迟疑不决,所以和濠州城中其他四个红巾军首领都合不来。日子久了,几方矛盾越来越深,其他红巾军首领联合起来,一齐排挤郭子兴,有一次差点儿将郭子兴害死。亏得朱元璋得到消息,奋力将郭子兴救了出来。

朱元璋为人精细,做事果断有魄力,在军中人缘很好,大家都尊称他为“朱公子”,他出于大局考虑,担心红巾军因内讧而实力削弱,于是努力想调和郭子兴和其他四个首领的关系,结果却是两边吃力不讨好。郭子兴见干女婿总为对头说好话,对他也猜忌起来,将朱元璋身边能干的亲信都调走不说,还几次下令将朱元璋禁闭起来。

马氏拿出私房钱,拼命巴结郭子兴宠爱的二夫人张氏,托小张夫人斡旋其中,这才令朱元璋几度化险为夷。

有一次,郭子兴恼恨之下,又下令将朱元璋关起来,且不准给食物,预备将他饿死。马氏听说后,赶去厨房偷了几张烧饼,藏在怀中,悄悄到牢房送给丈夫。烧饼刚出锅不久,将马氏的胸口都烫红了。朱元璋见到妻子肯与自己患难与共,十分感动。

这段被老丈人猜疑的经历对朱元璋的性格影响很大,他认为郭子兴胸襟狭窄,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开始动了自立门户的心思。之后,通过一系列不动声色的努力,朱元璋竟然在郭子兴的眼皮底下悄然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开始掌握了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

郭子兴有正妻大张氏和次妻小张氏两位妻子,另外还有一名侍妾李氏。大张氏生有三子:郭大舍、郭天叙、郭天爵,小张氏生有一女,李氏则生有幼子郭老舍。其中长子郭大舍已在郭子兴起兵时被元军杀死,但次子郭天叙和第三子郭天爵都正当盛年,对朱元璋暗中扩张实力很是不满。

郭子兴死后,矛盾立即爆发。然因为朱元璋在军中威望甚高,又得到了小张氏的鼎力支持,由此顺利取得了郭子兴部的控制权。但郭天叙仍然被小明王封为都元帅,是郭部名义上的最高首领。

不久,郭天叙率军出战,遭叛徒出卖,遇元军袭击战死。亦有人说是朱元璋有意将郭天叙的行踪透露给了敌军,好借刀杀人。

次年,郭天爵因谋反罪名被诛杀,朱元璋最终完全掌控了郭部。为了报答小张氏对自己的支持,又将其爱女纳为侍妾,即为后来的郭惠妃。

朱元璋与郭天叙、郭天爵兄弟争权夺利最烈之时,郭子兴侍妾李氏携幼子郭老舍远走高飞,因为郭老舍年纪还小,朱元璋也未放在心上。

洪武三年(1370年),已经贵为皇帝的朱元璋终于在妻子马皇后的劝说下,追封岳父郭子兴为滁阳王,并下诏命当地有关部门为之建庙祭祀,又免除郭氏邻居宥氏的赋税徭役,让宥氏世代为滁阳王守墓。

到了宣德年间,忽然有自称郭老舍的老者来到京城,请求朝见皇帝。明宣宗朱瞻基认可了他是郭子兴之子的身份,授予冠带,赐予宝钞等物,命他回凤阳家乡奉祀滁阳王。

郭老舍之后,又有郭谦、郭昇,到而今的郭信,已经是第四代了。朱骥曾在官方名册上见过郭信的名字,因而有印象。

杨埙这才知道郭信来历,不无嘲讽地道:“这么说,他也算得上是八竿子之外的皇亲国戚了。”

朱骥道:“滁阳王只是追封的名号,没有封地,也没有实际利益。除了凤阳一带的人,一般人都不知道滁阳王是谁。不过逢朝中大事,譬如太后、皇帝寿诞,新皇即位等,郭家也会照例进京朝贺,就跟衍圣公一样。当然他不像衍圣公那么显赫,还有朝廷专修的衍圣公府供其起居用。”

杨埙道:“甚好,如今我总算知道情敌是什么来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朱骥又道:“血竭是南洋特产,中原极是罕见,怕是一时难以寻到。杨匠官不妨去找找胡尚书,问他有没有办法。”

杨埙奇道:“胡尚书怎么会有办法?”

朱骥笑道:“胡尚书其实医道相当高明,他虽没有正式学医,但当年行走全国时,搜寻了许多民间方子,治怪病有奇效。我外甥朱喜,就是我妻子姑姑的亲孙子,就是在他那里治好的。不过胡尚书是个怕麻烦的人,从不张扬。当年李祭酒遭难,虽有血竭,仍需名医。京城大夫看过后,都说李祭酒活不了了,劝先父别浪费了好药。最后还是胡尚书主动伸出援手,救治了李祭酒,先父这才知道胡尚书原来是个相当厉害的大夫。”

杨埙道:“我明白了,血竭只是名气大。也许胡尚书有别的法子治好蒋鸣军的残疾,并不需要血竭。但胡尚书既对其高明医术秘而不宣,想必请动他极难。上次他为什么肯替令外甥治病?”

朱骥道:“我不知道,应该是看我岳父的面子吧。”杨埙道:“那好,我明天去试试。”

他心中有事,难以入睡,好不容易迷糊过去,又被朱骥推醒,随口问道:“天不是还没亮吗?”

朱骥道:“我得赶回岳父家换回官服,再去官署。杨匠官一个人在家行吗?”杨埙道:“当然行。”

朱骥道:“那好,我一会儿出去时,顺道知会一下总甲,让他多安排些人手在附近巡查。”杨埙道:“好了,知道啦。”

再一觉醒来,竟已过正午,火盆中的炭亦早燃尽了。因为低温严重影响漆面质量,自古漆匠冬季不做活儿,目下正是杨埙最清闲自在的季节。他还想再多赖一会儿,但肚子实在饿得不行,只得磨磨蹭蹭地起床,简单洗漱了一下,打算先出门填饱肚子,再往礼部或是麻绳胡同去寻胡濙。

却见总甲阎英正倚靠在院墙边,见杨埙出门,立即便迎了上来,赔笑道:“杨匠官早,昨晚睡得可还好?”

杨埙道:“还好。阎总甲在这里做什么?”

阎英道:“锦衣卫朱指挥命小的保护杨匠官啊。今儿个有好几拨陌生人到这附近转悠,都被小的打发走了。”

杨埙道:“阎总甲小题大做了吧。这一带住了不少匠人,人家也许是上门的主顾呢。”

阎英道:“快到年关了,人人忙着回家过节,谁赶这时候做活儿啊?况且这是锦衣卫长官交代下来的,要当大事来办。管他有活儿没活儿,都得赶走。”

杨埙摇了摇头,先到巷口常去的小吃铺,胡乱填饱了肚子,便起身付账,预备动身去找礼部尚书胡濙。忽有一名军士掀开门帘进来,问道:“哪位是杨匠官?我刚去过杨匠官家,总甲说他多半来了这里。”

杨埙应道:“我就是。看装束,你是京军神机营的?”

那军士点点头,道:“我原是蒋鸣军蒋校官手下。今日去他家探望时,他叫我来给杨匠官带个话,叫你去一趟蒋骨扇铺。”

杨埙有点不相信自己耳朵,问道:“你肯定蒋鸣军找的是我杨埙吗?”

军士道:“是啊,我之前就曾听蒋校官提过杨匠官,你们不是苏州同乡吗?”

杨埙道:“我知道了,多谢。”便与那军士一道出来,又问道:“蒋校官有没有说是什么事找我?”

军士笑道:“这我可不知道,杨匠官还是当面问蒋校官自己吧。我走了。”杨埙道:“好,多谢了。”

那军士本已转身,忽然伸出双臂,从背后圈住杨埙。杨埙一挣未能挣开,忙喝问道:“做什么?”

话音未落,后脑勺又重重挨了一记,当即晕了过去。

再醒来时,双眼已被蒙住,人不知在什么地方,双手也被绑在身后。

杨埙心道:“这手法,跟绑架胡尚书如出一辙了。一定是那绑架者所为了。”

有人见杨埙醒来,便走了过来,拿柄匕首、短刀之类的兵器戳着他额头,问道:“你是不是叫杨埙?裱褙胡同的潘舍对你说过些什么?”

态度极为蛮横粗暴,跟之前盘问礼部尚书胡濙者显然不是同一个人。

杨埙心道:“这些人不知皱纸是于康捡到的,只以为是潘舍悄悄交给了我,生怕他对我泄了底,所以将我抓来盘问。不管我回答是否令对方满意,今日只怕都是难逃一死。只能先用话稳住他们,拖延些时间再说。”

于是装出非常害怕的样子,问道:“我就是杨埙。阁下又是谁?捉我来做什么?”

那人道:“我姓朱,你叫我朱公子便是。现下是我问你话,你老实回答。说,潘舍对你说过什么?”

杨埙道:“我很久没见过潘舍,今日去他铺子,才知道他人死了。”

朱公子道:“撒谎!你没见过潘舍,你身上这张有印章的纸是从哪里得到的?”

杨埙道:“这是锦衣卫朱指挥交给我的呀,他说他路上捡的,让我帮他查下纸张出自哪家铺子。我对裱褙纸张不了解,只好找同乡潘舍帮忙,哪知他人已经死了。”

朱公子怒道:“又在撒谎!什么捡的?你当天上掉馅饼呢。不说实话,可别怪我不客气。”拔出刀来,将刀尖比在杨埙脸上。

杨埙当真有些惊慌起来,忙道:“别……别动手……我没撒谎,我以祖宗八代的名义对天发誓,那张纸真的是捡的。朱指挥岳父于尚书家就在裱褙胡同,捡张纸,又有什么稀奇?”

朱公子大怒,手上加力。杨埙只觉得面颊一痛,便有血流了出来。忽有人咳嗽一声,朱公子便松了手,退到了一边。

杨埙气得大骂道:“我明明说了实话,你还要下狠手,还朝我脸上来了一刀。这叫我以后怎么见人?”

朱公子又举刀走了过来,冷笑道:“你以为你还有命活着见人吗?”命人按住杨埙肩头,举刀往他脸上划去。

杨埙头被人左右顶住,难以避开,伴随着皮肉的刺痛,心中更是彻骨的冰凉,心道:“完了,我被毁了容,从此再也不能面对苏台了。”伤心欲绝,大叫一声,就此晕了过去。

依稀觉得口中尽是咸味,大概是血流入了口中。又有人捏住他鼻子,迫使他张开嘴,往里面灌下什么东西。杨埙双眼被蒙住,半晕半醒,全然不知对方所为,心道:“对方手中有刀,明明可以一刀杀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灌服汤药?是想让我中毒,七窍流血而死吗?唉,那样的话,我宁可被一刀杀了。”

神志越来越模糊,头一软,便再也不省人事。

朦朦胧胧间,眼前的景物似乎被翻了个面。一个头挽双髻的女孩子手里拿着串冰糖葫芦,正傻傻地瞪着杨埙,不过她的人却是横着的。杨埙勉力一笑,那小女孩吓了一跳,尖叫一声,转身便逃了出去。

杨埙只觉得全身酸软,动也动不得。过了好大一会儿,力气似乎渐渐恢复,右手本能一抽,却似乎握着什么东西,转头一看,才发现手中有一把血淋淋的匕首。他吓了一跳,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坐起身来,这才发现面前坐着一个人——

头无力地下垂着,胸口有几个血窟窿,鲜血染红了半身,正是蒋鸣军。

杨埙一时呆住,不知是梦是真。他丢掉匕首,使劲掐了掐手背,很痛!原来这一切不是做梦,而是真的!

他慌忙爬起身来,大着胆子伸手探去,蒋鸣军鼻息全无,这才确认对方已经死了。又不明究竟,出屋后见后门大开,生怕蒋苏台也遭了毒手,忙出来寻找,里里外外找遍了,也不见蒋苏台踪迹,心中愈发慌乱。

忽听到有人问道:“杨大哥,你在这里做什么?”

转头一看,蒋苏台正提着一个大包袱自后门进来。杨埙大喜过望,忙上前扶住爱人肩头,问道:“你去了哪里?好叫我担心,我生怕你……”

蒋苏台道:“今日朝廷将犒赏发到了京营,哥哥不能去领赏,非要我替他去……”又惊道:“杨大哥,你……你的脸……”

杨埙“哎呀”一声,忙赶到院角井边,探身往井中一照,果见右脸颊上有一道长长的血痕。

蒋苏台跟过来问道:“出了什么事?杨大哥受伤了吗?怎么身上都是血?”

杨埙道:“不是我的血,是令兄……”

蒋苏台狐疑的神情登时转为紧张,问道:“我哥哥怎么了?”

杨埙道:“他在屋里……”不忍对方见到血淋淋的场面,忙挺身挡住道:“你别进去。”

蒋苏台将包袱抛到一边,尖声问道:“我哥哥怎么了?”

忽听到后门口有人沉声问道:“出了什么事?”

竟是兵部尚书于谦亲自到了,锦衣卫代指挥朱骥亦紧跟在岳父身后。

杨埙一时顾不上询问堂堂兵部尚书为何会大驾光临这里,忙叫道:“朱指挥,你来得正好,蒋鸣军被人杀了,人就在屋里。”

忽从于谦背后钻出个小女孩来,指着杨埙道,“就是他杀人!就是他杀人!”

杨埙一愣之时,蒋苏台已趁机跑到厢房门边,往里一看,连叫都未叫一声,便软倒晕了过去。杨埙急欲奔过去扶她,却被朱骥上前扯住,告道:“杨匠官目下是杀人嫌凶,不可乱动。”

于谦命人抬走蒋苏台送医,自己亲自走进厢房,看到蒋鸣军已然惨死,心中颇为难过。他今日亲至京营犒赏三军将士,又随机挑选了一些重伤军士,挨家挨户到访,当面感谢他们为国家、为朝廷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蒋鸣军亦在名单中。

再巧不过的是,于谦率人赶来蒋骨扇铺这边时,刚好遇到一个小女孩满街疯跑,险些撞上他的马。于谦生怕出意外,忙命朱骥上前拦下小女孩,又问她家在哪里,预备送他回家。不想小女孩一指北面道:“杀人了!杀人了!”一路引着于谦等人到此。

进入后巷时,朱骥已有所疑心,告道:“似乎那边就是蒋骨扇铺。”

于谦早已下马步行,忙紧跟在小女孩身后,到院门时,正好见到杨埙和蒋苏台拉扯的一幕。进厢房看过蒋鸣军死状后,便退了出来,走到杨埙面前,问道:“果真是杨匠官杀了蒋鸣军吗?”声音虽然不高,却极是严厉。

杨埙见到于谦目光,心头一凛,但因事涉凝命宝,又不便当众说出实情,遂只摇了摇头。

朱骥亦进厢房大致扫视一番,又出来告道:“既然蒋鸣军已死,于公不如前去慰访下一位受伤者,这里已成命案现场,就交给下官来办。”

于谦也是果断之人,点了点头,道:“甚好。”又特别交代道:“蒋鸣军是与瓦剌激战时受伤瘫痪,他是国家的英雄,你一定要找出凶手,给他在天之灵一个交代。”

朱骥应了一声,送走于谦,这才回身招手叫过小女孩,指着杨埙问道:“你亲眼看到那个人杀人吗?”

小女孩点了点头,道:“他手里有刀,就是他杀人。”

杨埙不悦地道:“喂,小姑娘,你别乱认人。我什么时候杀人了?你哪只眼睛看见的?”

朱骥斥道:“杨匠官,我不询问你,你不要胡乱开口说话。不然我只能公事公办。”又换上一副和颜悦色的面孔,问小女孩道:“那边那个人杀人时你在场吗?就是说,你来这里的时候,里面那位叔叔是活着还是死了?”

小女孩道:“他坐在那里不动,应该是死了吧。”

朱骥道:“那就是说,你没亲眼看到那个人杀人,对吧?”

小女孩歪着头想了想,点了点头,又道:“我看见他手里有刀,而且还朝我笑。”

朱骥又问道:“你怎么会进来这院子?”

小女孩道:“我买了冰糖葫芦,听到巷子里有人吵架,吵得很凶,很大声。我跟着吵架的声音,便进来了这里。”忽想起冰糖葫芦跑没了,不由得哭出声来,嚷道:“我的糖葫芦没了……我的糖葫芦……”哭闹个不休。

朱骥登时大为头疼,只好命人带小女孩出去买冰糖葫芦,再设法找到她的家人。又派人去询问左右街坊邻居有无听到动静,这才走过来询问杨埙。杨埙大致说了经过情形。

朱骥皱眉道:“杨匠官说你被人绑架,那个朱公子拷问过你后,你便晕了过去。再醒来时,人就在这里,而蒋鸣军人已经死了?”

杨埙道:“是啊,事实就是这样。我是被人陷害,杀死蒋鸣军的真凶是朱公子。”

朱骥道:“如果朱公子就是那赝品凝命宝的主顾,按照杨匠官所言,他找上你,是因为你和潘舍是同乡,后来又发现你在潘舍死后先后两次到过裱褙铺,怀疑潘舍告诉过你什么,因而派人到你家夺走了皱纸。但他们既然发现印有玺印的皱纸,表明你极可能是知情者,为何不立即杀了你,或是将你带走盘问?当时是深夜,将你悄无声息地掳走不是更方便吗?为什么反而要在次日才动手,且费尽心机地以蒋鸣军的名义诓骗你?”

杨埙一时答不出来,仔细凝思过一回,亦有些糊涂了,道:“是啊,为什么他们昨晚不杀了我,或是将我带走?”

朱骥道:“还有一处疑问,他们既已问明经过,不管出于何种考虑,都应该立即杀了你灭口,为什么要用杀死蒋鸣军来陷害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杨埙摇了摇头,道:“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总之朱指挥要相信我。至少我脸上这道伤能证明我的话。”

朱骥想了想,道:“这里是命案现场,杨匠官是杀人嫌犯,不能久留,我先派人送你回锦衣卫官署。”招手叫过一名校尉,低声吩咐了几句。校尉遂取出绳索,将杨埙五花大绑起来。

朱骥道:“职责所在,不得不如此。”

杨埙无言以对,只能苦笑。

杨埙被押进锦衣卫官署时,正好遇到锦衣卫副千户白琦。白琦好奇地问道:“这不是杨匠官吗?他犯了什么罪?”

校尉答道:“杀人。”又道:“这是兵部尚书于少保亲自交代的重案,所以是朱指挥亲自办理。”

明代自英宗以来吏治败坏,锦衣卫多习惯从犯人身上榨取油水,杨埙是御用漆匠,所得王公贵族赏赐极多,且多为珍品,是典型的“肥羊”。白琦本来还想过问此案,听了这话,只好道:“那好,先将他带去收监。”

校尉将杨埙带进诏狱狱厅。典狱长聂引登记收监,听说是杀人罪名,遂下令给杨埙手足上了重铐,关进重囚牢房。

杨埙道:“喂,我是漆匠,靠双手吃饭,能不能把手铐去了?”聂引道:“这是朝廷定例,规矩不能改。”

杨埙道:“我只是有杀人嫌疑,又没有坐实是杀人犯。不日还得清白之身出狱,不会忘记典狱的恩惠。”

聂引摸了摸下巴,道:“这个是将来之事,可有什么现实的好处?”

这是公然索贿了,杨埙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好道:“我家有不少珍玩,典狱长可以随意取去。”

聂引摇头道:“杨匠官犯下杀人罪,照例锦衣卫校尉会去搜查你家。那些人如狼似虎,这会子怕是已经掘地三尺,什么都没剩下了。”

杨埙道:“那些校尉都是朱指挥手下,我不信他们会乱来。”

聂引似是颇为畏惧朱骥,想了想,觉得还是应该给杨埙个面子,就算将来捞不到好处,他也不会有任何损失,遂笑道:“那好,我就破例为杨匠官卖个人情。”下令松了手铐,送杨埙入狱。

牢房仅高过一人,昏暗阴冷,只在角落铺有一张破破烂烂的草垫。杨埙嫌弃垫子又脏又臭,不愿意去坐,只勉强蹲缩在门边。

这一日漫长无比,直到天将黑时,才有人开了门,进来的却不是狱卒,而是朱骥,手里还提着一个食盒。

杨埙早就饿了,忙一把夺过食盒,揭开盖子,有肉有菜有饭,香气扑鼻,登时大喜,立即操起筷子大吃起来。

朱骥告道:“这食盒是蒯玉珠送来的。”

杨埙很是意外,道:“玉珠怎么会知道我被关进锦衣卫大狱,还会给我送饭?”

朱骥道:“目下蒋骨扇铺成了凶宅,不宜住人,蒋苏台暂时借住在蒯玉珠家里。”

杨埙道:“苏台她……”

朱骥道:“她没事,有蒯家照顾她。”叹了口气,道:“我和杨匠官是朋友,本来我该避嫌,将这件案子移交他人审理。但因为事涉凝命宝,不宜宣扬,我将事情禀报过于少保和圣上后,圣上钦命,还是由我亲自处理。”

杨埙道:“这件案子竟然都惊动圣上了?呀,这是好事,皇帝肯定不会关心蒋鸣军的案子,他真正关注的是凝命宝。那么还是快些放我出去,我好与朱指挥一道继续追查此案。”

朱骥道:“于少保面奏圣上,说将士性命远比凝命宝重要,应该将这件案子当作头等要案来处理,圣上也同意了。”

叹了口气,道:“目下局面对杨匠官很不利。你家那一片的总甲阎英,还有小吃铺的老板,都作证说,是蒋鸣军派手下军士叫走了你。京营军士方大明也找到了,他说将话带到后就回军营了。而蒋骨扇铺隔壁左右都作证说听到你和蒋鸣军争吵,吵得很凶。你对蒋苏台用情很深,蒋鸣军却不愿意将妹妹嫁给你,更是众所周知的事。”

杨埙道:“所以大伙儿都认为是我杀了蒋鸣军,好顺利娶到他妹妹?”

朱骥道:“目下根据证人证词来看,经过应该是:蒋鸣军有什么事要找你杨匠官,因为今日他妹妹蒋苏台不在家中,谈话比较方便些。正好京营军士方大明去探访,他便让方大明去找你。方大明把话带到后,你来了蒋骨扇铺,因口角跟蒋鸣军起了争执。蒋鸣军一怒之下拔刀朝你脸上划了一刀,你火冒三丈,夺过刀子,朝蒋鸣军连刺三下,将他杀死。但你自己也因为失血晕了过去,手里还紧紧握着刀子,正好被那拿着冰糖葫芦的小女孩看到。”

杨埙笑道:“过程有头有尾,相当精彩,就跟朱指挥亲眼见到的一样。可朱指挥忘了吗,蒋鸣军腰间受了伤,下半身瘫痪,站不起身,平日只能靠妹妹搀扶坐在椅子上。他如何能朝我脸上划一刀?”

朱骥道:“这个嘛,应该是蒋鸣军有心破你的相,让你无法再娶他妹妹,所以故意以话引诱你到他面前,譬如说有秘密说给你听,你便俯身弯腰,他趁机给了你一刀。”

杨埙瘪嘴笑道:“编排得还真像那么回事。”

朱骥又道:“不知杨匠官是否知道,你手里的凶器,正是蒋鸣军本人的防身匕首。蒋鸣军妹妹蒋苏台和京营军士方大明都证明了这点。”

杨埙呆了一呆,失声道:“呀,难怪我觉得眼熟,那还真是蒋鸣军的匕首。呀,呀,这朱公子太厉害了,一切都安排得天衣无缝。”又摇了摇头,道:“总之我没杀人。朱指挥没听过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句话吗?”

朱骥道:“别说众口,就算有十个人作证你杀人,你也算是有罪。如果不是杨匠官证词涉及凝命宝,这件案子按例要上堂审理,传讯证人,当面指证,如果面对如此铁证还不认罪,便要用刑拷打,以得到认罪供状。”

杨埙笑道:“看来反倒是那凝命宝救了我。”

朱骥道:“不,为了以示公正,不负圣上所托,我还是打算开堂公案审理,时间就在明日。”

杨埙吃了一惊,道:“怎么,朱指挥不怕凝命宝一事传出去?”

朱骥道:“什么凝命宝,世人多没听说过。就算你抬出建文帝来,旁人也只以为你胡说八道罢了。”

杨埙道:“这么说,朱指挥是要在公堂上拷打我了?”

朱骥道:“杨匠官信不信得过我?”杨埙道:“信是信……”

朱骥道:“那好,杨匠官放宽心,先吃饱肚子,好好睡一觉,明日公堂再见。”

杨埙吃是吃饱了,可牢房如此寒冷,也没个棉被之类保暖,只凭身上一件棉衣御寒,又哪里睡得着?

好不容易捱过了一夜,终于等到了天亮。有狱卒送来早餐,不过是一碗稀得可以照见人影的豆粥,唯一的好处是粥是热的。杨埙便就着豆粥,将昨晚剩下的饭菜吃了。

又等了一个多时辰,才有校尉进来提杨埙过堂。典狱长聂引提着一副手枷等在狱厅中,笑道:“该过堂了,不得不装装样子。”亲自上前,将杨埙双手铐住。

进来大堂时,堂前已站了不少人,都是被锦衣卫招来官署作证的,包括找到了家长的小女孩及京营军士方大明在内,却是没有蒋苏台。

杨埙一见到方大明便极是生气,喝道:“你为什么陷害我?”扑过去便作势欲打,却被押解他的校尉制止,将他拖入堂中,强迫他跪下。

堂官正是朱骥。他重重拍了一下惊堂木,问道:“下跪犯人可是杨埙?”杨埙见对方神色严肃,勉强应了一声。

朱骥又问道:“昨日可是你杀了京营将校蒋鸣军?”杨埙道:“没有的事。我是被人冤枉的。”

朱骥道:“那怎么会有人见到你手握蒋鸣军的匕首,倒在他屋里?”

杨埙见事已至此,便再无顾忌,道:“这全是因为一张破纸而起。前日,朱指挥你拿给我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有个图章,说是在裱褙胡同捡到的,让我帮你查查这纸是哪家裱褙铺子的。我还觉得奇怪,一张破纸怎么能劳动锦衣卫长官大驾,于是非要你说个清楚明白才肯帮忙。你告诉我说,那图章不是普通印章,是什么凝命宝,就是建文帝用过的那方十六字玉玺……”

他说到这里,堂下证人发出一阵惊呼声,堂上校尉也各自面露惊异之色。

朱骥喝道:“什么凝命宝,公堂之上,休得胡言乱语。杨埙,你若再胡说八道,别怪我不留情面,大刑伺候。”

杨埙道:“我在交代事情经过啊。”又续道:“我听了只是半信半疑,那图章明明是黑的,哪像皇帝玺印?但还是引着朱指挥去找我同乡裱褙匠潘舍,想请他看看。不想我们到时,潘舍人已经死了。我又害怕又难过,便去了酒铺喝酒。后来回家时再次路过裱褙铺,见朱指挥人还在那里,就向他要了那张纸,想弄清楚到底怎么回事。结果我到家不久就有人翻墙进来,将我打晕,抢走了那张纸……”

将朱骥及时赶到以及次日遭朱公子绑架一事说了一遍。又指着脸上伤口道:“这就是那朱公子逼问我时,在我脸上划下的道。”

朱骥倒也不否认凝命宝一事,道:“那张纸是捡到的,我查问纸张来历只是例行公事,并没有当真。你说潘舍是因为帮人制造假凝命宝被杀,朱公子就是主顾,他又怀疑你知情而找上了你,那他为什么不当晚杀了你,而非要等到昨日才绑架你?为什么审问你后又不杀你,而是以蒋鸣军之死来嫁祸你?”

这些问题朱氏早就问过,杨埙也反复思虑过,却始终想不通究竟,此时被在公堂当面诘问,仍然无言以对。

朱骥喝道:“所以一切都是你在撒谎!你一心想娶蒋鸣军之妹蒋苏台,与他起了争执,一怒之下杀了他,又想脱罪,便想利用之前那张纸之事,编造出一个朱公子的谎言来。”

杨埙大叫道:“冤枉,我说的全是实话。”

朱骥全然不信,下令将杨埙押到一旁听审,按流程将证人传讯一遍。总甲阎英、小吃铺店家、京营军士方大明等挨个上场,将所知叙述了一遍。

朱骥冷笑道:“杨埙,你现下还有什么话说?这么多证人证明你去蒋骨扇铺见蒋鸣军,又有这么多街坊亲耳听到你跟蒋鸣军争吵,那位小女孩还亲眼看到你人在蒋鸣军房中,手里握着蒋氏的匕首。不是你杀人,还能是谁?我知道你是官匠,自恃有些名声,不将锦衣卫放在眼里,现下该让你知道些厉害了。来人,给我杖责二十。”

当即有行刑校尉上前,将杨埙拖翻在地,按住手脚,将他棉衣掀起,剥下夹裤,只留下贴身内裤,“噼噼啪啪”打了二十杖。

杨埙起初大叫冤枉,后来便破口大骂朱骥是昏官,当了锦衣卫长官就不顾朋友情面之类。然数杖过后,剧痛缠身,鲜血染红了内裤,他除了哼哼唧唧,再也喊不出来了。

二十杖打完,杨埙已无法起身,只能伏在地上。朱骥问道:“现下你愿意招供了吗?可是你杀了蒋鸣军?”

杨埙甚是硬气,勉强抬头道:“不是……朱骥……你……你冤枉好人,亏了你岳父于少保一世英名。”

朱骥大怒,喝道:“住嘴,这是审案,不准再提于少保的名字。”

千户门达曾扈从英宗皇帝亲征,土木堡兵败后侥幸逃回,但却因护主不力被降级罚俸。他见长官雷霆震怒,忙上前献策道:“这杨埙好歹是见过世面之人,不动大刑,是不会招的。他是漆匠,靠双手做活儿,最爱惜手艺,不如用拶指夹他手指,不怕他不招。”

朱骥微一沉吟,便命人取来拶指,将杨埙十指一一套入夹棍中,作势欲收时,才问道:“杨埙,你招还是不招?只要我一声令下,你十根手指可就废了。”

杨埙道:“朱骥,你好狠……”见行刑校尉用力欲收,忙叫道:“好,好,我招……我招了……”

朱骥却不命人松开拶指,只喝道:“快将你杀人经过一一招来。有一句谎话,便要立即动刑。”

杨埙既已服软,又有刑具夹在手上,随时待发,为了保住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手艺,只好垂头丧气地招供道:“昨日我在小吃铺吃完早饭,京营军士方大明带话给我,说蒋鸣军有事找我,我便去了蒋骨扇铺,结果跟蒋鸣军起了口角,我一气之下就把他杀了。”

朱骥道:“你脸上的伤怎么来的?”

杨埙道:“是蒋鸣军划的。他骗我近身,忽然抽出匕首划伤了我的脸。我实在气不过,才夺过匕首杀了他。”基本上是将昨晚朱骥在狱中的话重复了一遍。

朱骥道:“你既然杀了人,为什么还留在现场?快说,不说就废了你这双手。”

杨埙只得胡乱编道:“我……我脸上的伤流了太多血,一时吓得晕了。”

朱骥又询问一番,见杀人动机、行凶经过均已详实,这才命人松了拶指,命书吏将供状送到杨埙面前,让他签字画押。杨埙自知一画押便等于判了自己死刑,是以迟迟提笔难下。朱骥一再催促,又以拶指威胁,杨埙无奈,只得签了名,按上指模。

朱骥看过供状,盖上锦衣卫指挥大印,命道:“来人,押杨埙下去,钉上死囚大枷,关入死牢。没我的命令,不准任何人探视。”

证人们见蒋鸣军杀人案仅仅一日便水落石出,当堂审结,效率极高,均感满意,各自散去。

忽有校尉报道:“门前有人自称能够作证杨埙没有杀人。”

朱骥本已走下堂来,闻言不禁看了杨埙一眼。杨埙摇头道:“这世上,除了朱公子那伙人,没有人能证明不是我杀人,总不成是朱公子自己来投案自首了。”

朱骥便重新坐回堂上,仍让杨埙跪在一旁,命手下带证人进来,却是衍圣公弟子源西河。众人均感意外。朱骥问道:“源公子如何能证明杨埙没有杀人?”

源西河道:“昨日我曾去教坊司找人,贪图路近,便从蒋骨扇铺后巷穿过。当时后巷里有一辆马车,将巷子完全堵住了。我觉得有些奇怪,因为那一片都是前铺后院,从来没见过有马车停在后院门口的。我既起了疑心,便先闪身在巷口槐树后。马车停下后,有大汉扛着一个人从马车上下来,进了院子,马车又立即往前走了。”

朱骥道:“源公子可有看清对方面孔?”

源西河道:“抱歉了,距离太远,没有看清。但我留意到那个被扛着的人反绑着双手,而且眼睛蒙了黑布。”

杨埙忙道:“呀,这不就是我吗?”

朱骥道:“既源公子发现异样,为什么没有呼救或是报官?”

源西河犹豫了一下,道:“因为我也被人发现了。那大汉转头看到了我,便喊了一声,院子里迅疾出来一个人,朝我奔来……”

杨埙问道:“这个人不会是我吧?”

源西河道:“当然不是,我认得杨匠官的脸。我见他手里拿着一把尖刀,吓得傻了,转身就跑。一路疯跑,直到进了衍圣公府才停下,中间连头都没回过。倒叫朱指挥见笑了,我真的是吓坏了,连昨日跟教坊司琼娘的约会也错过了。”

朱骥道:“源公子既没有看清对方面孔,如何能肯定跟蒋鸣军一案有关?”

源西河道:“我不知道。后来琼娘寻上门来,说蒋骨扇铺出了命案,我感到跟我看到的情形有关。今日听说锦衣卫开堂审问蒋鸣军一案,我觉得我应该来说出真相。”

朱骥道:“源公子能肯定那辆马车就停在蒋骨扇铺后院吗?”

源西河道:“嗯,这个……我其实不知道蒋骨扇铺具体在什么地方,得到了后巷实地,才能确定位置。我这就带朱指挥去看,只要我指明的位置就是蒋骨扇铺后院,不就可以证明杨匠官是遭人陷害吗?”

杨埙奇道:“我跟源公子仅有一面之缘,你如何能肯定我不是杀人凶手?”

源西河道:“杨匠官有一双妙手,我不相信你会用这双手杀人。”

杨埙道:“呀,想不到源公子竟是我杨埙的知己,足慰平生。”

朱骥命人将杨埙带下监禁,走下堂来,向源西河实话告道:“杨埙已经招承杀人罪名,此案算是结案了。”

源西河不知杨埙是在刑罚威胁下被逼服罪,不明究竟,问道:“那么我看到的又是怎么回事,不是也算是案子的疑点吗?”

朱骥道:“前一阵瓦剌大举进犯,京师豪侠盗贼趁机横行,迄今未能全部擒获。也许源公子看到的是另一起绑架案。我会立即派人去那一带巡查的,有需要的话,再请源公子来作证。”

源西河沉吟片刻,点头道:“也好。”又问道:“可否让我见一下杨匠官?”

朱骥为难地道:“杨埙已是待决死囚,按律是不能探视的。”

源西河道:“当日我在孙国丈府上遇到朱指挥和杨匠官,看起来你二位交情颇好。朱指挥相信杨匠官会杀人吗?”

朱骥道:“这里是大堂,只讲证据,不讲人情。”

源西河这才无话可说,遂拱手去了。

朱骥便命书吏填写蒋鸣军一案相关文书,建议判处杨埙斩首示众,秋后问斩,再送去兵部,交给尚书于谦。

为这个案子忙了整整一天,朱骥也有些累了,正靠在便厅椅子上略事休息,忽听报吴珊瑚求见,很是惊异,亲自迎出来,道:“珊瑚,我一直说去你家看你,结果一忙就给耽搁下来了。”

吴珊瑚冷冷道:“朱指挥是大忙人,这几个月常常忙得连自己家都不回,哪里还想得起登我们吴家的门?”

朱骥有些怕她,不敢接话,只好问道:“你来官署找我,可是有什么事?”

吴珊瑚道:“今日是我生日。”朱骥道:“啊,不好意思,我忘记了。”

吴珊瑚道:“家里人为了让我开心,今晚要办一场宴会,左右邻居都请了,就差你朱指挥。我跟家人说你是大忙人……”

朱骥忙道:“不,不,我今晚一定登门为你贺寿。”

吴珊瑚道:“爱来不来吧。”一如小时候一道玩耍时的语气。

朱骥又想起少时的情谊来,忙道:“一定会来的。珊瑚,你坐坐再走。”

吴珊瑚道:“我不想坐。”嘴里这般说,脚下却是不动。

朱骥便搬过来一把椅子,吴珊瑚也顺势坐下了。朱骥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冲动来,诚恳地道:“珊瑚,我知道你从小对我好,可我父母过世得早,家舅又不争气,败光了家产,连祖传的房子都赔上了。你是公侯之后,我自知配不上吴家,所以才疏远了你。后来只是机缘巧合,才会遇到于少保,他老人家不嫌弃……”

吴珊瑚登时拉下了脸,怒道:“你以为我是因为你娶了于尚书的女儿才生气的吗?”

朱骥愕然道:“难道不是吗?”

吴珊瑚道:“当然不是。璚英人那么好,温柔善良,又出身名门,堪可配你。我生气是因为你跟那蒋琼琼……”一时说不下去,起身道:“我该走了,还有人在外面等我呢。”

朱骥不敢多问,也不敢再接话,只好闷闷送将出来。

国子监监生丘濬正等在门口,见吴珊瑚、朱骥同时出来。忙迎上来招呼,又问道:“今晚珊瑚寿宴,朱兄会来吗?”

吴珊瑚道:“他爱来不来。我们走。”拂袖而去。

丘濬只得朝朱骥拱拱手,转身去追吴珊瑚。

朱骥目送二人走远,见吴珊瑚侧过头与丘濬交谈,又露出少见的笑容来。不知为什么,心中也莫名其妙地感到欢喜。他知道丘濬新近丧妻,大概与失去至亲的吴珊瑚同病相怜,才会因此走近,互相有个抚慰。

刚要回返官署,蒯玉珠匆匆奔了过来,问道:“当真是杨埙杀了蒋鸣军吗?”朱骥道:“他已经招供,还有什么可说的?”

蒯玉珠很是失望,叹道:“苏娘这下可要伤心欲绝了。”

朱骥心念一动,问道:“蒋苏台怎么看她兄长之死?”蒯玉珠道:“她只是哭个不停,能怎么看?”

朱骥迟疑道:“那个……”本想问丘濬与吴珊瑚之事,又觉得不好意思,便改口道:“今晚珊瑚寿宴,珠娘会去吗?”

蒯玉珠白了他一眼,道:“当然要去。我又没做对不起珊瑚的事。”

朱骥道:“我也没……”不敢说完,顿了顿,终于鼓足勇气道:“刚才珊瑚来过,说她这些年生我的气不是因为我娶了璚英。”

蒯玉珠愕然道:“你竟然不知道?”朱骥道:“我当然不知道。我以为……”

蒯玉珠道:“当年你跟那蒋琼琼难道不是真的……”

朱骥忙道:“我只是送琼娘回去,那时我根本不知道她是丽春院名妓。”

蒯玉珠道:“就算你不认识她,那样的绝色美人站在你面前,你想也该想到了。”

朱骥道:“我那时才十几岁,能懂什么事?”

蒯玉珠道:“算了,我懒得理你。我要见杨埙。”

她与朱骥自小一起长大,这几年对他态度蛮横,当然是因为他有负吴珊瑚,但三人情分不减,满以为自己开口,对方一定会答应,不料朱骥干脆地拒绝道:“不行。”

蒯玉珠很是惊愕,道:“为什么不行?我跟杨埙虽不是亲眷,却是苏州同乡。”

朱骥大手一挥,道:“这是规矩。”不再理睬蒯氏,转身进去官署。

蒯玉珠气得直跳脚,道:“亏我从小就帮你在珊瑚面前说好话,而今你当了锦衣卫指挥,了不起了?”

回来便厅,朱骥又处理了几起公文,见天色不早,便先回岳父家,告知妻子晚上要去吴家做客。

于璚英道:“你们那么多年的邻居,应该的。珊瑚刚刚失去伯父和父兄,夫君要好好劝慰她。”

朱骥问道:“我总不能空手而去,该给珊瑚带什么礼物呢?”

于璚英沉吟道:“女孩子无非喜欢服饰、玩意儿之类的。珊瑚虽是蒙古人,却不改女孩儿家本性。但她不爱金银珠玉之类,我从来没见她戴过。这样,夫君不妨到蒋骨扇铺买把扇子,我看珊瑚手中常常更换不同的扇子,应该对扇子是情有独钟的。”

朱骥不好提蒋骨扇铺出了命案一事,只应道:“那好,我出去寻寻看看。”

朱骥换上便服出来时,天色已然黑定,正好遇到内兄于康。于康问道:“听说杨匠官杀了人,可是真有其事?”

朱骥略微点点头。于康本颇为关切,然见妹夫神色,似不愿多提,便不再多问。

朱骥简单告知了行踪,道:“今晚我去完吴家,就直接歇宿在自己家了,不必再给我留门。”

于康笑道:“妹夫就这样空着手去给吴小娘子拜寿吗?”

朱骥也甚觉头疼,道:“我还没想到要给珊瑚买什么。”

于康道:“就算想到,这会子怕是也来不及了。我这里有两盒新买的各色糖果点心,本来是买给家里人吃零嘴的,妹夫既有急用,不妨先拿了去。”

朱骥也没有别的办法,便随于康取了点心,尚未走出大门,忽有校尉进来禀报道:“朱指挥,有人敲了登闻鼓为杨埙诉冤。”

朱骥大吃一惊道:“什么?是谁敲了登闻鼓?”

校尉道:“说起来,是打死我也不会相信的一个人。”

朱骥道:“到底是谁?”校尉道:“是孙太后的父亲孙忠孙国丈。”

朱骥大为意外,微一沉吟,即将手里的点心盒子交给于康,道:“我得立即赶回锦衣卫官署,可否烦请兄长派人将这件礼物送去吴府?”

于康道:“妹夫放心去吧,我一定办妥这件事。”

朱骥抬脚便走,校尉提醒道:“朱指挥,你还穿着便服呢。”

朱骥道:“来不及了,先去看看怎么回事。”

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敲挝登闻鼓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直诉方式。尧舜之时,便已经有“敢谏之鼓”,凡欲直言谏诤或申诉冤枉者均可挝鼓上言。周朝时,悬鼓于路门之外,称“路鼓”,由太仆主管,御仆守护。百姓有击鼓申冤者,御仆须迅速报告太仆,太仆再报告周王,不得延误。这“路鼓”就是后来“登闻鼓”的雏形。

到了晋代,晋武帝始设登闻鼓,悬于朝堂或都城内,百姓可击鼓鸣冤,有司闻声录状上奏。这就是所谓的“登闻鼓”直诉制度,即冤枉者不服判决,可以不受诉讼审级的限制,直接诉冤于皇帝或钦差大臣。这种制度弥补了绝对禁止越诉的不足,加强了自上而下的司法监督,客观上有利于百姓冤情上达。而皇帝亦往往能认真处理,如“西平人麴路伐登闻鼓,言多袄谤,有司奏弃市,帝曰:朕之过也,舍之不问”。

晋代以后,历朝都设有登闻鼓。北魏时,“阙左悬登闻鼓,人有穷冤则挝鼓,公车上表其奏”。隋朝“敕四方辞讼……有所未惬,听挝登闻鼓,有司录状奏之”。唐代规定:“有人挝登闻鼓……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

宋代专设登闻鼓院和登闻鼓检院,前者隶属于司谏、正言,后者隶属于谏议大夫,两院均由宦官掌管,受理吏民申诉之状,也因此发生了不少故事。

北宋立国之初,京师开封市井间有个名叫牟晖的人走失了一头猪。因猪是自己走失的,并非失窃,到开封府报案时,官府不予受理。牟晖投诉无门,气急败坏的他跑到登闻鼓院敲响了大鼓。于是,丢猪一事立即被紧急上报到御案前。宋太祖赵匡胤不怒反喜,特意给宰相赵普下手诏道:“今日有人声登闻来问朕,觅亡猪,朕又何尝见他的猪耶!然与卿共喜者,知天下无冤民。”猪最后没有找到,赵匡胤诏令赐给牟晖一千钱,以补偿他的损失。

北宋靖康年间,金兵南下,直抵开封城下。宋钦宗为讨好金人,罢了力主抗金的尚书右丞、东京留守李纲之职,并割三镇予金人。消息传开,京城军民义愤填膺,以太学诸生陈东等为首的数万人伏阙上书,要求复用李纲,并登阶击登闻鼓,喧呼动地,迫使宋钦宗复了李纲之职。

元、明两朝均沿袭旧制,专门设有鼓院,以受理四方吏民之诉为要务。由于登闻鼓是古代有冤屈者最有效的直诉渠道,因而使用者颇多。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六月,龙江某卫吏因母亲去世请求辞官回乡祭母。吏部尚书詹徽不同意。吏部掌管天下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既然最高长官否决卫吏的请求,照理他再没有别的出路,只能继续干下去。但这个卫吏决心很大,跑到南京午门外敲响了登闻鼓。于是这件辞职不成的小事被明太祖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认为龙江卫吏是为了尽孝才辞官,应该予以批准,并严厉批评了吏部尚书詹徽。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桃源人氏苏彬因县多荒田,而苛捐杂税极重,县民难以存活,遂上疏朝廷,请求蠲免,奏疏不达。苏彬遂亲赴南京,到午门击打登闻鼓后,自缢于鼓下。为民请命,终以身殉。官员从其怀中寻找了再次请求减免赋税的奏疏,明太祖朱元璋看后很是感动,下诏免桃源县赋粮万石,并户口为里。

宣德年间,军士阎群儿等九人被诬告为盗,判为斩刑。家人拼死擂登闻鼓诉冤。宣宗皇帝朱瞻基下令复审,果然发现冤情,九条人命由此得救于刀下。

由于明朝法律允许死囚家属在行刑之前击打登闻鼓诉冤,监管登闻鼓的给事中将情况上报皇帝后,往往有因此暂停行刑者,死囚便能死里逃生。有一些精明有心的死囚为了侥幸求活,便让家人在行刑时到午门敲打登闻鼓。明宣宗时,监狱中有二十七名被判死刑的强奸盗窃犯教唆家属联合起来打登闻鼓诉冤。负责监管登闻鼓的官员林富不胜其烦,上报宣宗皇帝,称:“击鼓诉冤,烦渎不可宥。”明宣宗朱瞻基倒是为人开明,道:“登闻鼓之设,正以达下情,何谓烦恼?自后凡击鼓诉冤,阻遏者罪。”

正因为敲打登闻鼓可以直达天听,通常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所以成为人们心中的希望,民间有一些诉讼、斗殴类小事,也往往去击鼓。正统元年(1436年),明廷重臣以明英宗朱祁镇的名义颁布《禁妄击登闻鼓旨》,规定:“登闻鼓专为申冤而设。凡军人等陈告户婚田土、斗殴、相争、军役等项事务,只许赴通政使司并当诙衙门告理,不许迳自击鼓。官员不许受状。系申诉冤枉并陈告机密重事方许受状入奏。”

此令严厉禁止官民因民事案件而击鼓。当然即便访民因小案敲击了登闻鼓,也不会受到惩处,只是掌鼓官员不会受理。明英宗诏令之后,登闻鼓绝少再响起,这当然不是因为民间没有冤案,而是大宦官王振干政后,为了粉饰太平,采取了一些人为手段禁止人们敲打登闻鼓——

有意上访者才刚刚走近登闻鼓,便已被守在附近的军士拦下,带到官署,随便捏造个罪名痛打一顿。这些上访者本是为亲人申冤而来,结果反而惹祸上身,平白挨了一顿棍棒,即便侥幸躲过牢狱之灾,也只能忍气吞声,哭诉无门。是以人们知道后,再无人敢轻易擂响登闻鼓。连朝中大臣都屈服于王振的淫威,又何况民间百姓呢?

赶去官署的途中,朱骥不禁心道:“之前人人畏惧王振,是以登闻鼓数年不响。若不是他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杀,孙忠以国丈身份去敲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嗯,他是太上皇的亲外公,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事。当日杨埙请他出面营救国子监李祭酒,也是因为他的身份足够与王振抗衡。然目下在位的是新皇帝,跟孙国丈并无血缘关系,是否还会在杨埙这件钦命要案上插手?”

他料想孙忠是从邻居衍圣公弟子源西河那里听闻了杨埙一案,然孙氏素来沉闷低调,英宗皇帝朱祁镇在位时,其为人所知者,也仅有营救国子监前祭酒李时勉一件事。目下换了朱祁钰做皇帝,此公却如何肯为非亲非故的杨埙出头?一时颇为费解。

校尉惴惴告道:“孙国丈早前曾到过锦衣卫,要求见杨埙一面。因为朱指挥下了严令,不准人入狱探视,小的们不敢违抗,所以没有同意。不想孙国丈一气之下便去擂了登闻鼓,结果事情闹大了。早知道,就该放孙国丈进去的。”

朱骥摇头道:“这不关你们的事,你们只是遵命行事。”

朱骥人到达锦衣卫官署时,明景帝朱祁钰特使司礼监大宦官金英已陪着孙忠等在那里。

金英端着架子道:“皇上已知悉孙国丈为杨埙击鼓鸣冤一事,很是重视,命锦衣卫重新彻查此案,务必以真相大白天下。”硬邦邦甩下一句,便自行回宫去了。

朱骥请孙忠坐下,如实告道:“今日开堂审案,有众多证人、证据,无不指认杨埙杀人,杨埙亦当堂负罪,签字画押。这里有卷宗抄件,孙国丈尽可过目。”

孙忠却将卷宗推开,摇头道:“我不看这个,我只想见见杨埙。”

朱骥见对方意志坚决,料想不让他入狱探视,他势必继续闹个天翻地覆,只得亲自引孙忠入来诏狱。又道:“孙国丈探视囚犯时,我人须得在场。”

孙忠闻言愈发不满,道:“怎么,朱指挥怕杨埙暗中告知我真相?这倒像是欲盖弥彰了。”然朱骥不肯走开,他也无可奈何。

杨埙被囚禁在死牢之中,模样甚是凄惨。他臀部受过杖刑,无法坐立,偏偏又按惯例钉了大枷,只能僵着身子,侧卧在地上,移动一下都极为困难。

孙忠见状大为不平,愤愤道:“这分明是刑讯逼供过了。”上前扶杨埙起身,问道:“小杨,你说,是不是锦衣卫严刑拷打于你,你受逼不过,才承认了杀人罪名?”

杨埙长叹一声,道:“孙老,确实是我杀了人,我已经当堂签字画押了。”

孙忠道:“什么?不可能,决计不可能!我听源公子说,蒋骨扇铺后巷里发生过不寻常的事,他已如实上报,锦衣卫却不去核查,独独盯上了你。”也不顾朱骥在场,直言道:“分明是朱指挥新官上任,想尽快破案邀功。你不必怕他,我已经敲过登闻鼓,皇上知悉了这件案子,下旨务必查明真相。”

锦衣卫官署离皇宫虽近,诏狱却处于半地下,兼之墙厚门重,杨埙竟没有听到鼓声,听说孙忠竟为自己去敲了多年不鸣的登闻鼓,吃了一惊,呆了半晌,才叹道:“孙老,你是皇亲国戚,贵不可言,而我只是个漆匠。为什么你一力相信我没有杀人,还要替我出头?”

孙忠道:“你虽只是个漆匠,却以手艺为傲,从不自轻自贱,脾性甚合我胃口。况且我也不全是为了你。”叹了口气,道:“昔日王振祸乱朝政,人们都说只有我孙忠能与他相抗,可我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太上皇北狩之后,我常常想,如果我不是那么自私,只想着自己清静安稳,早些挺身而出,或许大明就不会有这么大灾难。”

杨埙道:“可是孙老实在犯不着为了我去敲登闻鼓。”

孙忠道:“登闻鼓就是让有冤屈的人敲的,没有人敢敲的话,它只是一面普通的鼓。锦衣卫屈打成招,让小杨你受了这么大冤屈,我老头子也该出来做点事了。”又转头问道:“于少保为了江山社稷劳心劳力,天下景仰,他可知朱指挥而今的所作所为?”

朱骥道:“于少保虽是我岳丈,然兵部与锦衣卫互不统属,该上报兵部的事,他老人家自然知道。”

孙忠道:“瞧你这小子,年纪轻轻,当上了锦衣卫长官,倒神气活现起来了。你才几斤几两……”

杨埙忍不住笑出声来,道:“好了,孙老别再骂朱指挥了,他没有冤枉我,我们是在演戏。”

孙忠一惊,道:“什么,演戏?”

朱骥见杨埙说出真相,只得道:“我早相信不是杨匠官杀人,只不过不知对头真面目,所以想将计就计,引对方现身。”

孙忠问道:“那你为何要在堂上拷打杨埙,还将他当作死囚对待,让他多受苦楚?”

朱骥道:“我怀疑绑架杨匠官的朱公子,就是之前到锦衣卫大狱杀死杨行祥的凶手。他能无声无息地潜入戒备森严的诏狱杀人,想必有内应在此。虽则狱卒韩函已死,锦衣卫大多将校殁于土木堡,但难保他没有别的眼线。我有意折辱杨匠官,也是为了让眼线看到。”

孙忠这才明白究竟,转头骂道:“死小子,不早说,害得我奔去敲了登闻鼓。”

杨埙忙道:“这件事,只有我、朱指挥和于少保三人知道,目下加上孙老,也只有四个。”

孙忠很是意外,问道:“于少保也知道这件事?”

朱骥点了点头,道:“我曾经和杨匠官一块查案,了解他的为人,相信他不会杀人,尤其不会杀死心爱女子的亲人。我岳父于少保也信他。当时在蒋骨扇铺,于少保亲口问是不是杨匠官杀人,杨匠官明明可以当面说出经过,好尽快洗脱嫌疑,但因为事涉凝命宝,他绝口不提,可见他将大局看得比自己清白还重。后来我将杨匠官所述转告于少保,于少保说这是个忠心可托的人,不如将计就计,引蛇出洞,于是才有了后面的好戏。”

杨埙道:“哎,那可不叫什么好戏!朱指挥事先没有说清楚,只跑来牢房问我信不信得过你,撂了一句话就走了。结果第二天就在公堂上将我打得死去活来,还要夹我手指。那一刻,我差点儿就怀疑你是不是也变成一意邀功请赏的昏官了。”

朱骥正色道:“这也是不得已,我担心隔墙有耳,所以才事事小心,我既信得过杨匠官,我相信杨匠官也信得过我。至于公堂上动刑……”

杨埙道:“这我倒是理解,对手如此厉害,安排下如此天衣无缝的陷害计划,不将戏码做足,怎能引他上当?”与朱骥相视一笑。

一旁孙忠很是感动,站起身来,道:“二位如此心照不宣,肝胆相照,那我更要配合好好演一场戏了。”

忽扬手扇了朱骥一巴掌,怒道,“明明是屈打成招,还要将人锁成这样,不是有意弄死他,好杀人灭口吗?”

又走进去拉开牢门,朝外叫嚷道:“大家听好了,给我老头子作证,锦衣卫长官朱骥不准人探视犯人,还要弄死杨埙,杀人灭口……”

朱骥忙道:“这里是诏狱,请孙国丈小点儿声。”

孙忠道:“怎么了,我连登闻鼓都敲了,在这里喊几句话还不行?”

朱骥大感头疼,换作旁人,还能命校尉直接拿下,可对方是国丈,又一把年纪,决计不能动手,只好问道:“孙国丈要入狱探望杨埙,我已经破例应允了,您老人家还想要怎样?”

孙忠道:“新皇帝不是说了吗,锦衣卫要重新彻查此案,务必以真相大白天下。既有冤情,就表明杨埙还不是死囚,先把重枷去了。”

今晚当值的副千户白琦亦跟来了大狱,见长官很是难堪,忙上前低声劝道:“孙国丈不是普通人,他敲了登闻鼓,皇帝接报后却将案子又发回锦衣卫,摆明不给他面子,他心中气不过,今晚铁了心要来大闹锦衣卫。不如先听他的,先打发他走再说,免得弄得人尽皆知。”

朱骥便顺势道:“那好,就听孙国丈的。来人,去了杨埙的死囚大枷。”又赔笑道:“孙国丈,这里寒气重,您老小心身子,我先陪您上去。关于杨埙的案子,您有什么疑问,尽管提出来,咱们慢慢商议。”

大枷戴上不易,通常要用锤子击打楔子,才能固住,脱下亦十分困难,得用大斧劈开枷板。死囚牢房狭小,难以展身。副千户白琦听长官下了令,便命校尉将杨埙架出来,带去狱厅脱枷。

刚到狱厅,巡城御史邢宥便引人抬着一副担架进来。邢宥道:“朱指挥,我正找你。”

朱骥见担架上躺着一个人,随口问道:“他是谁?”邢宥道:“是个死人。”

原来最近京师内外盗贼蜂起,景帝朱祁钰为此不得不下诏道:“擒获者不分首从,俱处以死;能自首或自陈同盗者免罪,仍给以不自首者家赀之半。”

尽管如此,仍不能平息,是以官民人人警惕。就在不久前,有人欲往运河中抛尸时,被一警觉的船夫看到,以为是强盗,遂高声叫喊了起来,惊动了附近的巡城御史邢宥,忙引兵来捉。那两人丢下尸体,竟只凭两柄匕首,便杀出官兵包围圈,然后趁夜色逃脱。

朱骥细细一看,才见那死人已是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禁皱眉道:“既是如此,邢御史将尸首交给兵马司处置即可,为何还绕远道抬来锦衣卫?”

邢宥道:“我跟两名贼人照了面,虽然只有微弱的灯火照亮,但还是能认出他们就是之前闯入兵部盗取机密文书的一男一女。”

数月前,有一男一女假扮军士混入兵部官署,虽被漆匠杨埙撞破,但仍然成功盗走了机密文书《军资总会》。之后二人还曾闯入蒋骨扇铺,欲杀知道其相貌的杨埙灭口。后虽全城贴出图形告示,也只侥幸寻回了《军资总会》,始终未能将二人擒获。官府以为二人早已趁瓦剌军进击时逃离了北京,不想今晚巡城御史邢宥竟意外在运河边上遇到了二人。

邢宥又道:“这就是那对男女欲抛弃的尸体,我猜他多少跟二人有所关联,所以才抬他来锦衣卫。”

朱骥本已放弃追捕那对男女贼人,料不到忽然又有线索出现,忙道:“孙国丈还在这里,邢御史稍等我一下。”

邢宥日夜忙于巡城捕盗,尚不知道蒋鸣军命案,见杨埙被架在一旁脱枷,好奇地问道:“杨匠官犯了什么事?”朱骥道:“说来话长。”

一旁孙忠亲眼见到杨埙身上的大枷脱下,这才略感满意,又指着朱骥的鼻子道:“我以后每天都要来看望杨埙,他有什么三长两短,我就再去敲登闻鼓告御状。”

朱骥道:“是,是,我当面向孙国丈保证,绝不敢亏待杨埙。我这里还有公务。白千户,你代我送孙国丈出去。”

白琦应了一声,引着孙忠出去。

校尉正待押解杨埙回牢房,杨埙忽指着担架上的尸体道:“我认得这个人。”

朱骥与邢宥交换一下眼色,登时大喜过望,忙命校尉扶杨埙过来,道:“杨匠官可看清楚了,你当真见过这个人?”

杨埙却又摇头道:“没见过。”

邢宥奇道:“杨匠官刚刚不是还说见过他吗?不妨再仔细看看,他被人痛打过,脸有些变形了。”

杨埙道:“我说我认得,没说见过。认人不一定要靠眼睛,我闻过这个人,他身上有股独特的狐臭味儿,隔老远便能闻见。”

邢宥低头猛吸一口气,道:“好像是有一股子骚味,是不是尸臭?”

一旁有名叫李立的狱卒插口道:“天气冷得这般厉害,泼水成冰,这个人死了还不算久,应该不会有尸臭。况且尸臭也不同于狐臭。”

朱骥道:“你叫李立,对吧?我记得曾跟仵作伍汉学过验尸,那你过来闻闻,看是什么臭味。”

李立走过来,小心翼翼地伏下来,往尸体周围嗅了一遍,起身告道:“肯定不是尸臭。至于是不是狐臭,小的就不知道了。”

杨埙很是不屑地道:“你们还怀疑漆匠的鼻子吗?”

邢宥道:“杨匠官可还记得在哪里闻过这个人?”

杨埙“嘿嘿”了两声,摇头笑道:“说不得,说不得。”

朱骥上前一步,低声道:“怎么,杨匠官有意不说,是要报复我白天动刑拷打于你吗?”

杨埙笑道:“当然不是,而是我若当众说了出来,就等于证明你朱指挥屈打成招,刚刚了结的是一桩错案冤案。”

朱骥骇然而惊,转头看了一眼尸体,问道:“他……他跟……”

杨埙笑道:“那个死人,就是绑架我的朱公子的手下。”

朱骥闻言一怔,微一凝思,退开几步,低声与邢宥商议了几句,遂命道:“来人,开了杨埙手足镣铐。他有关于男女贼人的重要线索,那件案子事关兵部机密,应优先办理,先准许杨埙戴罪立功。”

进来官署,朱骥屏退侍从,只留邢宥、杨埙二人,先对邢宥说了详细经过。邢宥这才知情,奇道:“杨匠官当真受过二十杖吗?我看你似乎没什么事啊。”

杨埙笑道:“这当然是朱指挥命人做了手脚。只不过有外人在时,我得装出伤重不能行走的样子。但适才我戴着重铐大枷可不是假的,若不是孙国丈出面,怕是我现下还被锁在牢房中,一动不能动呢。”又叹道:“真是僵卧牢房不自哀啊。”

邢宥笑了一笑,又问道:“我带回来的尸体,杨匠官能肯定就是其中一个绑架者吗?”

杨埙道:“朱公子用刀划伤我的脸的时候,就是那有狐臭的人站在我身后,一只手勒着我的脖子,另一只手按着我的头,我死都记得他的气味。”

邢宥道:“果真就是朱公子手下的话,又跟那男女贼人有什么关系呢?”

杨埙道:“那有狐臭的人成了那副模样,比我还要凄惨,显然经过拷打折磨。如果不是结下了私人恩怨,凶手有意令他多受苦楚,便是要从他口中盘问什么。”

朱骥道:“那对男女贼人之前闯入兵部时已露了形容,被全城通缉,抛头露面要冒极大的风险。他们捉住那有狐臭的人加以折磨,之后又冒险弃尸,应该不是为了复仇。莫非他们也想从朱公子那里得到什么?”

杨埙道:“这下不是更好了,两件案子合二为一,只要我们追捕到朱公子一伙,便可以顺藤摸瓜,将以前那件断了线的无头案子接起来。”

邢宥道:“朱指挥不惜对杨匠官用苦肉计,预备如何追捕朱公子一伙呢?”

朱骥道:“我已经派了精干人手,日夜监视相关嫌疑人。等摸清对方底细后,便可立即拉网搜捕。”

邢宥道:“既已有了嫌疑人,朱指挥为何不将他秘密捕来审问?以锦衣卫的手段,应该有办法让他开口。”

杨埙笑道:“这我绝对相信。朱指挥手下能人甚多,有个千户见我挨了二十杖还不肯招,立即出主意,要用刑具夹我双手。我是手艺人,这可绝对是我的软肋呀,于是不得不屈服,按照朱指挥的授意胡乱招供了一通。”

朱骥颇为尴尬,只道:“因为我们手里没有任何凭据指证对方,万一他抵死不认,或是如杨匠官所言,胡乱招供一通,甚至牵连无辜进来,那事情岂不是要糟?”

邢宥道:“那好,就按朱指挥的计划来。对了,要不要重新发出那对那女贼人的通缉告示?”

杨埙笑道:“关于这个,我有个更好的主意——不如将那具尸体连夜交给地方官府,顺天府也好,兵马司也好,明日让他们公开招领无名尸体,并以杀人罪名通缉那对男女贼人。如此,朱公子便知道手下遭了旁人毒手,就算不立即报复,也应该会有所行动吧。”

朱骥拍手道:“这倒是个好主意。我们预料在蒋鸣军一案公告前,朱公子一伙肯定会按兵不动。若是将朱公子手下尸体抛出去,或许能就此激怒他,引诱他出动人手,寻找仇家。”

三人商议一通,朱骥仍命校尉将杨埙押入牢房囚禁,自己与邢宥分头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