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权贬值 12.郭崇韬之死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狡兔死,走狗烹。卸了磨,要杀驴。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作为东南面伐蜀的统帅,不仅没有沾上唐军伐蜀的便宜,反倒屡遭败仗,差点搭上老命。
一天高季兴正在吃饭,有人来报告说唐国灭蜀。高季兴大惊失色,手一抖将勺子筷子失手掉落一地,并将一碗米饭打翻。高季兴拍着额头后悔地说:“是老夫之过也。当初李存勖问我打吴国容易还是打蜀国容易,我为了难为李存勖这小子,想通过战争削弱唐国,就诱惑他说蜀国物产丰富,怂恿他去伐蜀。其实攻打蜀国要难得多。没想到他竟然成功,得到了一个大便宜。”
高季兴的谋士梁震说:“没什么好担心的。唐国皇帝灭蜀之后,会更加骄横跋扈的。唐国败亡指日可待,到那时就对我们有利了。”
唐国局势的发展果然被梁震言中。
要说起来,古代社会信息情报极不发达的情况下,隔着千山万水研判敌国形势居然能做到如此精准,的确神奇。现代社会各国弄一帮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教授、官员凑在一起,花费巨额经费,研究十几个课题,得出的结论却往往谬以千里。
就在郭崇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殚精竭虑地攻打蜀国时,唐国内部的矛盾也发展到了高潮。
郭崇韬的性格十分鲜明,他敢于任事,干工作热情高,敬业勤奋,放得开手脚,杀伐决断一言九鼎。在伐蜀战争中,既然临行前皇帝已经指示所有军旅之事都由郭崇韬负责,因此郭崇韬毫不推脱,全力以赴地担起了这副担子。
事物总有两面性。郭崇韬将伐蜀视为己任,可也犯了大忌,犯了树大招风的大忌。原本太子魏王李继岌是一把手,各项重大决策都应出自李继岌,各路兵马请示汇报的对象也应是李继岌,郭崇韬只是是参谋助手。但郭崇韬没有摆顺这个关系,他认为反正太子也不太懂事,干脆别麻烦他了,自己直接定事效率还高。郭崇韬没太拿太子这个领导当回事。
郭崇韬的副帅府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开会的、汇报的、起草任免文件的、递送公文告示书信的、送礼的、报账的络绎不绝,大事小情全都往副帅这里跑。人人都知道,只要找到郭崇韬事情就有结果就能办成办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主帅李继岌的大帅府冷冷清清,除了每天例行的全体将士晨会之外,没什么人来找李继岌请示汇报,更没有人认为他是实权人物,也就没有人到他这里送礼请客走后门。
魏王李继岌开始倒是没什么不愉快的想法,他还认为郭崇韬举荐他出任主帅是郭崇韬帮他充实履历。这样不挺好吗?事情全由郭崇韬去办,灭蜀的大功劳记在太子我头上。可是有人有很多人不这么想。
伐蜀唐军中除了太子李继岌为统帅,郭崇韬为招讨使之外,皇帝李存勖还为这支军队配备了很多干部。派遣大宦官李从袭为监军,宦官李廷安、吕知柔为魏王府报事官,以工部尚书任圆、翰林学士李愚为大帅府幕僚。这是一个十分豪华的阵容,已经不单单是一支战斗部队的建制,几乎是配备了一个军政体制完备的班子。
之所以这么配置干部,既反映了李存勖对此战的重视,也反映了李存勖对伐蜀将领的不放心。自古入蜀的部队很多都闹了独立,前车之鉴,不可不警惕。郭崇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出征之前他就举荐了孟知祥出任未来的四川节度使,借此表达他本人不会留恋四川的心意,从而希望皇帝对他放心。
郭崇韬那边热火朝天,太子这里门可罗雀,更要命的是这里没什么油水。每打下一座城池,金银珠宝、丝绸玛瑙、美女歌姬、山珍野味都输送进入了副帅府,剩下的什么瘦马、粗布、痰盂、苍蝇拍、猪肘子才送到大帅府。监军李从袭等人为地位低下感到十分羞耻,更为捞不到好处而嫉恨,就在太子李继岌耳边说郭崇韬的坏话。郭崇韬敛财、好色、贪权、占功、无视君长等等或真或假绘声绘色的小报告,天天充斥李继岌的耳朵。在这些闲言碎语的狂轰滥炸之下,李继岌开始对郭崇韬产生了一些不良的感觉。
有一天,郭崇韬和李继岌议事,说完正事之后唠着闲嗑。郭崇韬对李继岌说:“大王你将来执掌天下,责任重大,一定要亲近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之士,吸取前代历朝的教训,不能豢养宦官,更不可让宦官掌权。甚至都不要骑骟过的马,以免沾染晦气。”不料这些话被宦官吕知柔偷听了去,吕知柔又添油加醋地传播给其他宦官。这些年来,郭崇韬一直处处打击宦官,和宦官集团矛盾很深。现在郭崇韬如此公然对皇朝接班人灌输消灭宦官的观点,因此宦官对郭崇韬恨得咬牙切齿,摩拳擦掌找机会要报复郭崇韬。
蜀国大臣王宗弼投降唐军后,向郭崇韬进献了很多贿赂,与郭崇韬走动频繁密切。王宗弼这家伙还梦想着唐军走后,由他做西川留后。他托郭崇韬为他疏通关系。郭崇韬知道王宗弼腐败无能,况且乱臣贼子根本不可信。但鉴于王宗弼还握有几万人马,蜀国境内流贼尚未平息,所以郭崇韬对于王宗弼的要求表面上予以答应,但实际上拖着不办。
时日一长,王宗弼迟迟得不到结果,干着急没办法。他认为是唐国上面有人不同意,如果四川换成别人镇守,那将来一定不会有他的好日子。于是他想出一计,要是能把郭崇韬留在四川,总好过再来一个陌生人。如果郭崇韬主政四川,将来也不会亏待他。拿定主意之后,王宗弼带着一帮军兵百姓,装模作样地来到太子主帅府,上访请愿,要求唐国朝廷将郭崇韬留在四川主持军政大事。
蜀人请命要挽留郭崇韬,这可是大事,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李从袭等人借题发挥,对魏王李继岌说:“大王,郭崇韬父子专权独断,现在又煽动蜀人请命,以此推断他可能怀有异志,人心难测,您不可不防。”
经李从袭这么一引导,魏王李继岌对郭崇韬增加了警惕之心,答复王宗弼等人说:“郭令公位居宰相,深受父皇倚重,朝堂之上离不开他,怎么可以大材小用,让郭令公委屈在偏远的四川呢!你们说的这件事太大,不是我职权内可以决定的,你们如果实在强求,那你们自己去洛阳请示父皇吧。”李继岌弄了软钉子把王宗弼打发了。
这次上访事件很快传到了郭崇韬耳朵里。郭崇韬对太子李继岌的这种答复,没有挑出什么毛病,可总感觉像吃了苍蝇,心里很不是滋味。李继岌和郭崇韬两人之间的嫌隙扩大,互不信任的感觉与日俱增。
成都虽然投降,蜀国皇帝也被装在木笼囚车里送往洛阳,可蜀国逃散的兵马落草为寇的很多。由于战乱,土匪也趁机四起。郭崇韬为了长远考虑,派任圆和张筠分头讨伐。由于这个原因,伐蜀唐军在四川多留了些日子。
蜀人挽留郭崇韬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快快地飞到了洛阳,传到了皇帝李存勖耳朵里。李存勖原本就担心伐蜀军队闹独立,如此则前功尽弃。听说郭崇韬深受蜀人拥戴,而且大军迟迟不还朝,李存勖疑心顿起。
李存勖派出宦官向延嗣前往成都催促撤军。皇帝的钦差大臣到达成都,相当于皇帝莅临。郭崇韬竟然没当回事,因为他一向反感宦官。向延嗣旅途劳顿风尘仆仆,郭崇韬既没有出城迎接,也没有大摆筵席款待使者。郭崇韬的接待工作很简单很冷淡,故意冷落这个太监钦差。
向延嗣骄横惯了,在别人面前都是趾高气昂,吃香的喝辣的,前呼后拥。郭崇韬这么冷淡地对待他,而且一副上级对待下级的模样。向延嗣原本饿着肚子,想借这趟出差的机会大吃大喝一番,顺手弄点外财外快。没想到郭崇韬只给他上了几盘家常菜,也就是白菜豆腐、萝卜地瓜。向延嗣早就听闻传说中的四川名吃香辣可口,可今天一样都没有。向延嗣怒了,心想这个郭崇韬太骄傲自大了,对待朝廷使节居然一点款待的热情都没有,岂有此理!
在郭崇韬那里吃完饭之后,向延嗣又被李从袭请去。向延嗣拉着脸向李从袭诉苦。李从袭趁此机会给向延嗣灌输了一大堆郭崇韬的坏话。李从袭说:“郭崇韬在军前不拿太子当干部,独断专行,骄横跋扈,天天和军中大将及蜀国豪绅泡在一起,不知道他们在议论谋划些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有人向郭崇韬建议‘蜀国物产丰富,地肥人美,郭崇韬应早作计划’。现在几万大军都在郭崇韬控制之下,太子实际是身陷虎狼之口。一旦发生不测变故,我们这些人可能连葬身之处也找不到了。”
李从袭说完,抱着向延嗣大哭起来。两个宦官一把鼻涕一把泪互诉衷肠,哭得煞有介事天翻地覆。
其实,皇帝派专人来催促撤军,已经是发出了警示信号。郭崇韬应该警觉,以他的政治智慧不该在这种事情上麻痹大意。可是老虎也有打盹儿的时候,郭崇韬也是被平蜀胜利蒙蔽了眼睛,没有发觉暗潮涌动的危机。
向延嗣在军前搜集到了郭崇韬的第一手材料,匆匆回到洛阳向主子汇报。向延嗣不仅向皇帝李存勖做了报告,也向皇后刘氏做了汇报,而且在刘皇后跟前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刘皇后早已对郭崇韬看不起她的出身而怀恨在心。报复的时机到了。女人如果报复起人来,其能量和力度是十分可怕而惊人的。
刘皇后向李存勖一哭二闹三上吊,口口声声说太子李继岌身处险境,要求皇帝赶快把太子救出来。实际上是要求皇帝把郭崇韬杀了。
没多久平灭蜀国的战情报告送到了洛阳,其中详述了出兵的过程、经历的战役、立功及阵亡将士的名单、收降蜀国官吏的情况、俘获敌军及物资情况,还包括占领没收蜀国国库财物账目。庄宗李存勖一边翻看这些账目,一边怀疑的自言自语:“人人都说蜀国乃天下肥美之地,奇珍异宝不可胜数,怎么才这么点东西?”
蜀国富饶的名气是王建时期为鼎盛,王宗衍几年奢侈浪费消耗的也差不多了。另外太子李继岌较为宽大,没有实行搜刮聚敛的政策。因此,唐军缴获的蜀国财物没有李存勖想象得那么多。
李存勖的细微神情变化被站在一旁的向延嗣察觉到了。向延嗣凑过来说道:“臣听说蜀国破亡时,奇珍异宝都被人进献给了郭崇韬父子,所以剩下送给朝廷的就不多了。”向延嗣这话很有杀伤力,因为一半是真一半是假。其实最厉害的谗言就是这种半真半假无法精确求证的话。郭崇韬父子的确收受了大量钱财,但不至于占去蜀国财物的大半。向延嗣的话发挥了作用,深深刺激了李存勖。李存勖一拍桌子大怒,差点暴跳如雷。
郭崇韬的危险在加剧,死亡的脚步在逼近。
这次郭崇韬的敌人已经不是一个,也不是一群人,而是几群人,有实力有地位有权势的几群人,这些人几乎囊括了唐国所有最有权势的人。
处于郭崇韬与其敌人矛盾天平中心的就是皇帝李存勖。
李存勖的态度决定着这组矛盾的走向与结局。
蜀国已被唐国消灭。按照既定方针需要由唐国派遣封疆大吏去镇守。候选人是郭崇韬的旧恩人孟知祥。当年孟知祥推荐郭崇韬出任晋王的办公室主任,现在郭崇韬又推荐孟知祥出任西川节度使这个肥缺。西川比太原大多了也肥多了。郭崇韬算是知恩图报。孟知祥也是李存勖的旧部,也是姻亲。李存勖对孟知祥很放心。因此,虽然孟知祥是郭崇韬推荐的,虽然现在李存勖怀疑郭崇韬有异心,但李存勖仍对孟知祥信任不二。
孟知祥临行前,庄宗李存勖叮嘱说:“听说郭崇韬有异心,你到任后替我除掉他。”
孟知祥听李存勖这么说,大吃一惊,继而摇摇头说道:“郭崇韬乃是国家栋梁,曾立下汗马功劳,不应该会做这样的事。等臣到了成都留意观察,见机行事,如果他没有图谋自立的迹象,臣将打发他回来。”李存勖也同意了孟知祥的意见。
李存勖其实并不真的相信郭崇韬会有异心,但出于做皇帝的职业敏感,“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绝不相信任何人,他才对郭崇韬产生了怀疑,不过还没有到下决心动杀机的地步。
经孟知祥这么一周旋,郭崇韬的事情出现了转机。
李存勖深知郭崇韬和宦官集团的矛盾由来已久,可以估计出这里面的弯弯绕不简单。他也知道孟知祥与郭崇韬关系友好,孟知祥不会轻易除掉郭崇韬,搞不好孟知祥还可能与郭崇韬穿上一条裤子。因此在孟知祥出发之后,李存勖又另外派出衣甲马库使马彦珪到成都去专门调查郭崇韬。李存勖对马彦珪秘密下令说:“如果郭崇韬听从朝廷命令,按时班师回朝,一切好办。如果他有拖着不走或者不听话的表现,你和太子就地除掉他。”
李存勖为了搞清楚郭崇韬的情况,三番五次派人调查,并设置了假设条件,说明李存勖还是很慎重,对郭崇韬留有余地。
虽然李存勖尚没有对郭崇韬动最后的杀机,但这些宦官集团及皇后集团已经迫不及待了。马彦珪从皇帝那里退出来,临行前又去请示刘皇后。马彦珪对刘皇后说:“臣听向延嗣描述,四川的事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间不容发,郭崇韬随时都会发生叛乱。现在皇帝犹豫不决,难道还要等发觉事态严重后,再从成都向三千里外的洛阳请示吗?”马彦珪明摆着是申请处置紧急事态的授权。
在马彦珪撺掇下,刘皇后急匆匆去找庄宗皇帝,要求皇帝下达绝杀令。李存勖忧心忡忡地说:“关于郭崇韬的事情都是些传言,还缺乏实际证据,怎么可以草率定案呢?”
刘皇后碰了一鼻子灰,从庄宗皇帝那里回到自己的后宫,越想越觉得应该下手,此时若不对郭崇韬下手,可能将来再也没有机会了。这个女人以个人名义起草了命令。命令是下达给太子李继岌的,命令他现场立即杀掉郭崇韬。
孟知祥前脚到达四川边境,马彦珪后脚就追了上来,并催促孟知祥快点赴任。孟知祥看到皇帝又派来一个密使,就明白了七八成,他仰天长叹道:“要出大乱子了。”
转眼到了公元926年正月。
按照唐国朝廷命令,伐蜀唐军班师回朝。
魏王李继岌作为最高统帅,组织撤军事宜,留下任圆作为西川留守以待孟知祥。
撤军行动各项事务刚刚部署完毕,马彦珪日夜兼程满头大汗地赶到了成都。马彦珪顾不上喝口水,立即将刘皇后下达的命令交给李继岌,让李继岌做掉郭崇韬。
李继岌不同意这么做,他说:“几万大军正要启程,郭崇韬并没有表露出不轨的迹象,为什么做兔死狗烹这种负心的事情呢?你们别说了。况且没有皇帝的敕令,只凭皇后的教令就杀掉招讨使,这合法吗?”李继岌作为前线的当局领导人,最熟悉情况,对事情的估计也最客观。这也说明李继岌不是心胸狭隘,囿于私见的人。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说一说唐国的文件效力。后唐入主洛阳之后,把朱梁的《律令格式》全部废除,自己的法令文件搞得一团糟。不仅皇帝可以发布命令,皇后也可以发布命令。皇帝发布的命令称为敕,皇后发布的命令称为教。敕令的权威要比教令的权威大,管的事情也重大。可是在具体实施中,却是敕令教令各行其是,混乱不堪。奸邪之徒及各利益集团从各自需要出发,一会儿发布敕令,一会儿发布教令。在执行层面更是匪夷所思,愿意执行哪个就执行哪个。
诛杀招讨使这种大事,属于敕令的范畴,皇后的教令是没有权力的。因此,李继岌不同意杀郭崇韬。由此可见,太子李继岌不是一个糊涂蛋,虽然他与郭崇韬产生了敌对情绪,但从国家大局考虑,他没有被私人情绪及周围的人所蒙蔽。从伐蜀一路上太子李继岌的表现来看,他也是个品质及见识不低的君主。
魏王李继岌不同意杀郭崇韬,这可急坏了一群宦官。这些没了小头领的家伙,大头领关系极其发达。他们迎难而上,锲而不舍。以李从袭为首,围在李继岌身边,百般论述诛杀郭崇韬的必要性,最后使出杀手锏,说道:“既然诛杀郭崇韬的消息已经暴露,郭崇韬一定会先下手为强。万一在半路上郭崇韬发动兵变,到那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让这帮宦官一顿吵吵,李继岌也没了主张。
见李继岌态度有所松动,李从袭这干人假传魏王命令,请郭崇韬到大帅府来议事。
郭崇韬接到命令后,没有怀疑其中有诈,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大帅府。李继岌为了避嫌,他没有接见郭崇韬而是躲到楼上去了。郭崇韬拾级而上,他目不斜视,一副威严庄重的神情。几个儿子依次跟在身后。郭崇韬父子刚走到台阶的一半,站在台阶两侧的侍卫中,有人突然冲出来,伴随一阵狂急的风声,此人抡起铁楇砸碎了郭崇韬的脑袋。郭崇韬的尸体沉重地滚落台阶。由于事发突然,郭崇韬的儿子们来不及做出任何抵抗,他们的手刚刚摸到佩剑手柄,大帅府的侍卫手起刀落已经将郭崇韬的儿子砍为两截。
短短的几秒钟,郭崇韬及其两个儿子横尸大帅府,血溅帅府楼。
这时候,都统推官李崧来帅府办事,见此情景大惊失色。对魏王李继岌说:“现在我们在三千里之外孤军作战。在没有皇帝敕令情况下,竟然擅自诛杀大将,大王你怎么做出如此鲁莽危险的事情啊?这会引起大乱子的。你难道不能忍到洛阳再说吗?”
李继岌也被眼前的景象震骇了,脸色苍白,颤抖地说道:“你说的对,我也很后悔,现在该如何是好?”
为了冻结消息,稳定军心,李崧现场秘密制作了一份假皇帝敕令,宣布了郭崇韬密谋造反的罪状,太子李继岌是按照皇帝命令诛杀郭崇韬以除祸害。
孟知祥比马彦珪晚一天到达成都,此时郭崇韬已经遇害。孟知祥临危不乱,出榜安民,慰劳将士,总算稳定了成都的政治与社会秩序。这里有个迷,孟知祥为何比马彦珪晚到?难道是孟知祥故意回避矛盾而落后的?还是马彦珪故意甩掉孟知祥赶在前面到达?这已经成了千古谜团。反正在郭崇韬事件的前前后后,孟知祥表现得都很淡定。
郭崇韬身死他乡,此事远未结束。
马彦珪回到洛阳后,向皇帝李存勖禀告复命。李存勖虽然仍未得到郭崇韬谋反的真凭实据,但鉴于皇后太子都参与了此事,且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无法挽回,只好定为铁案。这铁案可比郭崇韬得到的免死铁券厉害多了。手里即使捏着再多的免死铁券,也只不过是一堆废铁。
郭崇韬如此聪明的人,忘记了一条封建社会官场的生存法则,千万不要得罪小人,更不能得罪女人,更更不能得罪有势力的小人,更更更不能得罪有势力的女人,更更更更不能同时得罪有势力的小人和女人。
庄宗李存勖下诏,公开宣布郭崇韬谋反罪行。郭崇韬案件株连甚广,宦官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与反扑。郭崇韬身处洛阳的三个儿子被杀。郭崇韬女婿李存义虽然是李存勖的弟弟,但也没能逃过这次迫害,赐死家中。与郭崇韬一直关系密切的河中节度使朱友谦被株连,不仅一家老小被杀,而且旧部将佐也被杀。即使是中书令、成德节度使、蕃汉马步总管李嗣源也难逃厄运,数次受到牵连,差点丧命,幸亏枢密使李绍宏多方营救,免于遇难。即使与郭崇韬关系不太亲近的张宪,也没能按照原计划入朝为宰相,而是被宦官排挤到太原做留守,接替孟知祥去了。
郭崇韬死了。
郭崇韬不明不白地死了。
更多的人因郭崇韬不明不白地死了。
这无异于一颗万吨当量的炸弹投放在油锅里。
唐国朝野震动。
这还不算什么,更重磅的炸弹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