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堪回首靖康事 因言获罪的岳队长

巴顿曾说过:战争会造就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所有的人都害怕战争。然而,懦夫只是那些让自己的恐惧战胜了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大丈夫气概的精华。

岳飞就是一个有担当的大丈夫!

岳飞的家乡汤阴县处于相州和东京的要道之间,在家中守孝的岳飞,耳闻目睹了金兵的种种兽行,义愤填膺,不等守孝期满,便“留妻养母”,径往相州投枢密院武翼大夫刘浩部下,发誓杀贼报国。

岳飞的母亲姚氏深明大义,临行一再嘱咐儿子要“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妪为念也”。

传说,这位母亲还曾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勉励岳飞奋力杀敌,报效国家。外族入侵,战乱四起,将儿子送上战场,就意味着让儿子去流血牺牲。可是这位母亲依然毅然决然地鼓励儿子参军,不要以自己为念,因为她深知有国才有家,有家才能生存的道理,她是个有见识的农妇,是母亲中的榜样。

清人任克溥这样赞道:“一腔精诚从母讯,千秋正气报君恩。”有一位这样的母亲,我们就不难理解岳飞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侠之大者”、终生为收复故土而奋斗的缘由了。

刘浩见了岳飞,奇其貌,壮其勇,破格将他擢为军中偏校。

正是从这一年(1126年,即大宋的靖康元年)开始,岳飞正式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靖康元年,是大宋的一个转折点,对岳飞来说,同样是个转折点。

岳飞在刘浩的治下,很快崭露头角。刘浩命他领三百名骑兵到北京大名府魏县(今河北魏县东北)李固渡伏击金兵,大获全胜。在一个叫侍御林的地方,岳飞又率部打败一队金军,杀其枭将。此战凯旋,因功迁三官,为正九品成忠郎。

而在赵构准备南撤的时候,岳飞所属的刘浩部也在南撤之列。从开德府进入曹州,岳飞所属的刘浩部改隶于黄潜善。岳飞夹在黄潜善南下的队伍中已从相州退到北京大名府,又从大名府退到了南京应天府。

值得一提的是,金人听说赵构称帝,宋朝死灰复燃,暴怒之下,大行侮辱赵构之能事,他们“榜朝市云,宫奴赵构母韦氏,妻邢氏、姜氏并抬为良家子”,大肆宣扬赵构的母亲、妻子从良的事迹,诚心恶心赵构。更有甚者,他们还“编造秽书,诬蔑韦后、邢后”。

对于任何一个稍有血性的人来讲,这都是奇耻大辱,堪称不共戴天之仇。

但赵构对金人诸如此类的恶行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并淡定地派宣教郎傅雱出使金国,名义上是去呈递国书和问候徽钦两位皇帝,真正的用意是试探金人对自己登基的态度和向金投降有无可能。

傅雱刚走到云中就被金国兵部尚书高庆裔赶了回来,闹了个灰头土脸。

投降既然没门,那就只能往安全的地方躲了。

在赵构的眼中,应天府还算不上一个安全的地方,他把“巡幸”的下一站定在了扬州。

明眼人一眼就看出,赵构在对金的态度上,选择了退缩避让,毫无收复失地的心思。

岳飞只是军中一名官卑职小的武将,受《春秋》大义的影响,急眼了,忍不住干了件极有个性的事,下笔千言,给赵构写了一封信。

信的开头,先分析了当前形势,指出江山社稷既已立新主人,勤王的军队又不断云集,正适合给扬扬自得的胡虏狠狠地来那么一下子;紧接着,直言不讳地指出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全是奸邪小人,应该将他们驱逐出朝廷;信的结尾,呼吁赵构还都东京,早日收复中原失地。

岳飞实在不愿跟着赵构一退再退,虽然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无足轻重,但他有保国的志向、克敌的方法,以及制胜的决心。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岳飞这个芝麻官的信根本不可能被赵构收到。事实上,以岳飞这样的级别直接给皇帝上书,也比较少见。

书信落到了黄潜善和汪伯彦的手里。

这两个家伙嗤之以鼻,叹道:肤浅,真是肤浅!然后批了八个字:“小臣越职,非所宜言。”

于是,岳飞被削了军籍,逐出军营。

岳飞从应天府出来,布衣芒鞋,孑然一身,和逃亡的流民没有什么分别,但不同的是,别人都是往南走,他却踽踽向北而上。沿路尽是破城残户,死尸白骨,随处可见。

一路行来,触目惊心。

面对险峻的去路和茫茫前方,他再次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收复故土,重整河山。

这年秋八月,到了大宋北京大名府。闻听河北西路招抚使张所在这儿筹划粮饷,招兵买马,接纳天下忠义之士,一心收复河北失地。岳飞正恨报国无门,知道了这个消息,马上投到了他帐下。

黄潜善和汪伯彦到底不能彻底封杀岳飞的一腔报国之心,岳飞虽然在南京被开除了军籍,但依然可以在北京找回他想要的舞台。在这里,他将重新开始自己传奇的一生。

原先在刘浩手下,经过一番打拼,他已经混到了一个七品的武职,手下有一帮直接听从自己指挥的兄弟,而到了北京大名府,一切还得从零开始。在这儿,岳飞起初只能干些巡哨之类的活儿。要想驰骋疆场,称霸一方,似乎遥遥无期。

在这一段看似平淡无奇的时间里,岳飞日日勤习武艺,苦读兵书,从不偷懒,正如他自己在诗里写的:“日月却从闲里过,功名不向懒中求。”

这位小兵的异常举止招来了很多人奇怪的眼光和招抚使张所的注意。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所亲自接见了岳飞,随口问了他一些军事问题,岳飞的回答让张所大吃一惊。他原以为这人不过是一个借读兵书哗众取宠之徒,没多大能耐,可是岳飞却让他大出意料。

而且,谈话中,岳飞竟反客为主,侃侃而谈,那神态,那举止,仿佛他就是这个帅帐的主人。现场张所手下的将佐、幕僚,甚至军士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小子太有才了。

更令众人大跌眼镜的是,张所竟然离开座位,主动走下台来,向岳飞行礼。

张所并不是武将,他是文官,按照宋朝惯例,军队中的高级军事长官一般都由文官担任,即使同级,文官的地位也要高于武将,更何况张所是朝廷二品大员。在文人的眼中,武将都是一群胸无点墨的大老粗,何况,现在的岳飞连武将都算不上,不过是一个拿枪巡岗放哨的小兵。

张所问:“当日你在宗留守帐下勇冠三军,震慑敌胆,说说吧,你觉得以你自己的武勇能力敌几人?”(“闻汝从宗留守,勇冠军,汝自料能敌人几何?”)

岳飞答道:“勇不足恃,一个优秀的将军带兵打仗在于谋略运用,谋略才是胜负的关键。”(“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谋。”)

张所道:“咦?看不出你骁勇之外还懂得谋略呢。”

岳飞微微一笑,说:“谋略,是胜负的关键,所以说,为将之道,不担心其缺乏勇力,而忧虑他缺乏谋略。现在很多将领都喜欢说‘一人之力足以勇冠三军’,以为只要自己的武力够强够大,就天下无敌,其实一流的指挥官应该注重的是作战的谋略,二流的将军才会单方面的追求武力强大。兵书上称‘上兵伐谋,次兵伐交’,便是这个道理。”(“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今之用兵者皆曰:‘吾力足以冠三军。’然未战无一定之画,已战无可成之功。是以‘上兵伐谋,次兵伐交’。”)

张所拍掌叫好,说:“好一个‘上兵伐谋,次兵伐交’!那么,说说你心目中的‘伐谋’吧。”

岳飞道:“晋国大将栾枝用树枝扬起尘土就击败楚国,晋国大将莫敖派士兵打柴就打赢绞国,都是‘伐谋’的成功例子。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作战无谋则不可取胜。”(“栾枝曳柴以败荆,莫敖采樵以致绞,皆用此也。”)

张所对着这个年轻人由衷地赞道:“你年纪轻轻,能这样的见识,绝非寻常之辈,肯定不会久困在行伍之中。”(“公殆非行伍中人也!”)

两人再坐下来,张所又问道:“皇上安排我招抚河北,现在朝廷重建,人心未定,我到了河北,却一直未得其要领,进展不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主上以我招抚河北,我惟职是思,而莫得其要,公尝计之否?”)

岳飞一针见血地指出:“东京是本朝的宗庙社稷所在、国之根本,东京在,则民心安;东京失,则民心散。招抚河北,得先保东京不失,保东京,就得倚仗河北而自固。”然后又围绕着东京,建议张所配以精兵强将,扼据要冲,深沟高垒,峙列重镇。他说:“即使敌人犯境,一城受围,诸城相救,胡虏自然不敢窥河南,京师根本之地自然巩固。”(“国家都汴,恃河北以为固。苟冯据要冲,山寺列重镇,一城受围,则诸城或挠或救,金人不能窥河南,而京师根本之地固矣。”)

两人越谈越投机,张所也因此认定眼前这个年轻人是个百年难遇的将才,于是“待以国士”,破格提拔,将岳飞“借补”为修武郎、合门宣赞舍人充任中军统领。

张所是两宋年间出了名的忠义之士,岳飞在他的手下做事,我们有理由相信,张所那种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忠义精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岳飞的成长。

不久,张所又将岳飞借补为从七品的武经郎、升任统制,隶属都统制王彦,也就是后来威名赫赫的抗金名将王彦。

王彦,字子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性情豪放,喜读韬略兵书。曾经投军在泾原路经略使种师道部下,跟随种师道两入夏国,屡立战功。金人围攻东京时,王彦慨然离家赶赴京城,请求领军杀贼。朝廷重建,张所爱惜他的忠勇,将他擢升为都统制。

王彦和岳飞矢志抗金,志同道合,本应成为一对好友,然而,却因为一件小事,二人反目成仇,后来,虽然岳飞一再请求王彦的谅解,却始终得不到回应,至此,二人断绝关系,互不往来,不得不说这为憾事一件。

这年的十一月,张所命岳飞跟随王彦领兵渡黄河,前去收复位于河北西路南端的卫、怀、濬三州。

驰骋疆场,抗金杀敌,是岳飞最热衷的事,于是他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但他万万没料到,这一次离开,不但和王彦嫌隙一生,和“伯乐”张所也成了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