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 “大小眼将军”

杨么占据湖湘,已成气候,可谓是宋朝的心头大患,岳飞仅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就轻松地将之瓦解,朝野拍手称快。

平定杨么,无论是对南宋朝廷还是对岳家军,都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此后,南宋国内再未出现类似规模的叛乱,生产得以保障,社会矛盾也得以缓和,反对外侮的战争也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大后方。

而岳飞也因此收编了五六万身强力壮的士兵,大大地扩充了岳家军的兵力。岳飞在经过朝廷同意的情况下,整编了二十二名统制、五名统领和二百五十二名将官。

有宋一代,各支大军都有军、将、部、队等编制单位。军一级的统兵官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等名目。此外,还有统领、同统领、副统领等,属于统制的助手,或者在统制之下分统军马。将一级的统兵官有正将、副将、准备将等名目,总称“将官”。将官之下,有训练官、部将、队将、队官等。

二百五十二名将官中,又分设正将、副将和准备将各八十四名。将军队编为十二军,分别是:背嵬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这十二军中,以背嵬和游奕、选锋三军最为精锐。

“背嵬之名,始于西番”,岳飞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号以背嵬,用意深远。首先,背嵬军的战士全部经过优先选拔,“犒赏异常,勇健无比”,作战凶悍,无坚不摧;另外,这支军队全部由骑兵组成,无论是长途奔袭还是短距离发动冲锋,均是来去如风,以至于日后金兵提起岳飞的背嵬军,无不为之色变,夸张地称“背嵬一来,寸草不留”、“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众列侯”。

游奕军是一支机动的轻骑兵师,选锋军中全是锋锐之士。

水军是岳家军中新成立的部队,原先的岳家军“并无舟船”,全是清一色的陆战队,平定杨么后,军中一下子增添了大批泳坛健儿,又缴获一千多艘战船,其中还有几十艘作为主力舰的大车船,于是便多了水兵这一兵种。岳飞后来将之安置在与鄂州(今湖北武昌)隔江相望的汉阳军城,兵威赫赫,威震一时,史称“鄂渚水军之盛,遂为沿江之冠”,岳飞也因之自比昔年扼守荆襄的关云长。

岳飞本人也不无自豪地说:“我身居要位,定当收复神州,迎回二帝,让后人知道岳飞与关羽张飞齐名。”(“要当克复神州,迎还二帝,使后世史册知有与关张齐名。”)可惜刘备之后再无刘备,那种视将士如手足、待谋臣如肱股的君主已经再也看不到了。

岳飞初平襄汉六郡,赵鼎就对赵构说:“湖北的鄂州、岳州堪称沿江战略要地,我请求安排由岳飞镇守这两个地方,不但淮西可以凭借他的声援,湖南、两广、江浙一带也得安居乐业。”

赵构深以为然,命岳飞改驻鄂州。自魏晋以来,鄂州城即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城镇之一,地处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老城区一带,是长江与汉水交汇之所。

“吴孙权赤乌二年修筑旧垒,谓之夏口城。”这夏口城就是鄂州城的前身,其“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经过数百年发展,在北宋年间已跃居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随着政权南迁,鄂州成为荆湖北路的首府。

从湖湘返回鄂州(今湖北武昌)的路上,岳飞接受了幕僚黄纵的建议,效仿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耀兵振旅而归”,十万军队整装而行,浩浩荡荡,地动山摇,沿途而过,“军律严整,旗帜精明,观者无不咨嗟叹息”。

战后论功,赵构让岳飞兼任淮南西路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和黄州(今安徽黄州市)制置使,并在两镇节度使以外,另加检校少保的虚衔,随后,又将他封为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将唐州、邓州、随州、郢州、均州、房州、信阳军划到了他的管辖范围内,统一管理。

招讨使是大战区的高级长官,南宋初年,招讨使“定位在宣抚使之下,制置使之上,著为定制”。

赵构在抗战斗士张浚的鼓舞和劝说下,也有了让岳飞北上“招讨”的心思,他亲手起草了一份诏书给岳飞,说:“杨么心腹大患已经剪除,北伐中原的构想可以着手开展。”

于是,驻守鄂州期间,岳飞除了严格进行军队的整编和操练工作外,还在襄阳府、唐州、邓州、随州、郢州、信阳军、复州(治今湖北天门市)、汉阳军等地安排驻防军队,兴建“山城水寨”,同时,又继承了宗泽的遗志,实施“连结河朔之谋”,和太原、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怀州(今河南沁阳县)和河东路的泽州、隆德府、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市)等地的义军取得联系,积极为下一次北伐作准备。

然而,就在各项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时,岳飞却病倒了。

他得的是眼病。

其实,这病从跟随杜充南撤建康时就有了,可能跟气候有关。南方气候湿热,尤其是夏天,阳光底下,强光耀眼,眼睛容易发炎,而南下六年,每年岳飞都在暑期用兵,所以,每年盛夏眼睛都会发病。发病时,两眼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右眼轻,左眼重,岳飞看东西时,不得不右开左闭,久而久之,人们称之为“大小眼将军”。

绍兴五年(1135年)六月,从湖湘回到鄂州,病势加重,“两目赤昏,饭食不进”,“四肢堕废”,这种情况下,显然不再适合执掌兵权了。

于是,他第一次向赵构提出了辞职,理由是:以带病之躯执掌兵柄,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如果贪图荣华富贵,恋栈不去,势必耽误恢复故疆大计(“职掌兵戎,系国利害”、“若贪冒荣宠,昧于进退”)。

赵构对岳飞越来越倚重,怎肯由他退隐?断然拒绝,“岳爱卿肩负重任,责任重大,正应该激励忠愤之心,一雪国耻,帮助我建成大功,不许退休!”(“爱卿措置上流事务,责任繁重”“卿当厉忠愤之素心,雪国家之积耻,勉副朕志,助成大勋”“勿复有请。”)

岳飞勉为其难,只好收回了申请,把军务交给参谋官薛弼和参议官李若虚两人。

在岳飞养病期间,军中发生了一件恶劣的反叛事件。

鼓动反叛的头目叫王缺子,原先是杨么手下的得力干将,在山寨里惯享酒肉,自投入了岳家军,一直难以适应军中的清苦生活,早有反心。

老实说,这时候的南宋小朝廷初建,财政紧缺,军士们的待遇的确很差,他们缺衣少食,生计艰难。而由于钱粮供应不足或不及时,军中断炊的事时常发生。

根据史料记载,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破曹成后屯军江州,因为“钱粮阙乏”,竟然发生了“本军杀马,剪发,卖鬻妻、子”,以“博易米斛”的事件。

岳飞作为军队中的最高长官,对此痛心疾首,经常“仰天横泗,气塞莫能语”,“奉己至薄”,和士卒一起共渡难关。酒肉严格和部属均分,军士露宿,自己绝不入馆舍。

平定杨么,军士的待遇提高了很多,可是王缺子还是觉得跟自己的理想差得太远,决定趁岳飞患病不能掌兵之机,开始行动。

他四下串联,秘密鼓动旧部跟随自己一起造反。

兄弟们,跟我干吧,咱们重新回到山寨中去,吃香的,喝辣的,不比在这儿整天清汤寡水的强?王缺子以他的人生观和人生追求来说服手下的弟兄,满以为会得到热烈的响应和支持。可是,他失败了。

虽然岳家军生活清苦,虽然岳飞治军严苛,但他对士兵极好,同甘共苦,对归顺之人也一视同仁,不分彼此。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相处,并没有多少人愿意跟随王缺子造反。

主管机宜文字的幕僚黄纵曾在严寒的天气里看到一名兵士衣着单薄,便试探着问他:“军营待遇这么差,你心里一定会有很多怨言吧?”

这个兵士回答:“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和其他军区的兄弟相比,他们虽然身穿棉袄不会受冻,但他们的粮饷都被克扣了相当一部分,家里的老少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而在岳宣抚军中,每月的军饷分毫不减,我身上穿得虽然少,那是因为我儿女众多,父母又在,家庭负担实在太重的缘故,并不是岳大人薄待于我,所以并无怨言。”

这个士兵的回答代表了岳家军中很多人的心声。

王缺子瞎忙乎了数天,响应者寥寥无几,甚至连他的母亲也反对他这么干。

母亲对其反复劝诫无果,大义灭亲,连夜向薛弼举报了自己儿子的反情。

薛弼得讯,大惊,来不及向岳飞禀报,立即行动,将王缺子抓了起来。一场动乱,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