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千古英雄末路 削兵权,不是新鲜事

柘皋大战先赢后输,各路兵马郁闷地整军而还。

这次参战的将领早期大多在张俊手下混过,特别是杨沂中,堪称张俊的心腹(“俊与沂中为腹心”),张俊宣布,回去后向皇上申报战功,人人皆有封赏。此言一出,众人精神大振,齐声欢呼,很快就从失败的沮丧中走出来了。

只有刘锜,张俊在心中极其排斥。很多人因为眼热刘锜在顺昌独得大功,特别是张俊,极其嫉妒,故有意疏远。很多人因为眼热刘锜在顺昌独得大功(“锜以顺昌之捷骤贵,诸将多嫉之”),在张俊的带领下,故有意疏远刘锜。

而刘锜也猜到了张俊的心思,放慢脚步,独领自己一军,踽踽独行。

途中,张俊、王德、杨沂中等诸部合兵一起,热闹非凡。相较之下,刘锜一军显得分外孤单、冷落。

单单这样是不够的,张俊一拍脑袋,满肚子坏水又开始活泛起来了。张俊是一个小人兼暴发户,他的所有行为模式都是依据这一身份而定位的,而像他这一类的暴发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嫉妒心强,看不得别人过得比自己好。这次,他竟然指使军士纵火抢劫刘锜的军中物资。身为一方统帅,竟如此肚量狭窄!

“玩死他,就玩死他,看他以后还敢出风头!”张俊邪恶地想。

这下算是撩到虎须了。

刘锜忍无可忍,亲自出马,“擒十六人,枭首槊上”。

张俊仗着自己的官大,以为任由自己怎么欺负,对方也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没想到该死的刘锜敢动起了真格,不由气得哇哇直叫。

他怒不可遏地找到刘锜,破口骂道:“我官居宣抚,你仅为判官,你竟敢斩我手下?”火气很大。

刘锜神色自若道:“不知是宣抚的军士,我斩的是抢劫财物的盗贼。”

张俊怒气冲冲道:“被你逐杀的士卒逃回来说,他们从来没有抢劫过财物。”说完,还煞有介事地叫出一个兵卒要与刘锜对质。

刘锜不屑争辩:“刘锜为国家将帅,有罪,宣抚当上奏朝廷,岂能让我与兵士对质?”长揖上马而去。

喂喂……靠!看着刘锜远去的背影,张俊气得浑身发抖,说不出话来。

从此,张俊除妒恨岳飞之外,又增加了一个刘锜。

回到朝廷,他和杨沂中组成一个说唱团,逢人就说:“岳飞不赴援,而锜战不力。”

赵构听了张俊等人的抹黑之词,立马拿刘锜开刀,罢黜了其宣抚判官之职,贬为荆南知府。岳飞爱惜刘锜的将才,全然不顾自己身临险境,给赵构上书,极力“奏留锜掌兵”。

赵构不但不批复,反又把刘锜从荆南知府发往了江州太平观,一脚踩到底,颇有些杀鸡给猴看的味道。

赵构这样做,似乎是得到了某种承诺和保证。

南渡以来,赵构东躲西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能够残喘苟活到今天,全依仗一帮舍生忘死的武将在替他苦苦支撑,他对武将虽然心存忌惮,但表面上却一直是客客气气,尊敬有加。

这次对刘锜痛下杀手,有违他一贯的作风,让人吃惊。

然而,更疯狂的事还在后头。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十二日,赵构发出诏令,命张俊、韩世忠、岳飞三路宣抚使速来行朝奏事。

虽然宋金双方在淮西战场上的大战暂趋平息,但局部战争还在乒乒乓乓打个不停,西部战场上由吴璘领衔主持的大战正进入高潮,宋金双方你来我往打得难解难分,下一轮大规模的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赵构怎么竟如此不顾大局,在这种危险关头将这三位军区总司令召回行朝呢?

张俊和韩世忠接到了旨意,因为路途较近,很快就到了。

赵构亲切地接见了他们,却又没有下文,只吩咐接待官员将他们引到西湖边好酒好肉地哄着供着。

显然,他在等岳飞,等岳飞到了再一起宣布他蓄谋已久的大事。可是这岳飞愣是迟迟没到。

到底是什么样的大事,非要等三个军区总司令到齐了才公布呢?

接连好几天,因为看不见岳飞的人影,赵构和秦桧等人食不甘味、夜不安寝,一天到晚嘀嘀咕咕,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韩世忠是个直肠汉子,喝了几天闷酒,看上面没什么指示,忍不住了,提出要回家。秦桧大慌,一个劲儿地说:“姑待岳少保来,姑待岳少保来。”回头吩咐厨子“丰其燕具”,将筵席弄得更加丰盛,好酒贪杯的张俊被灌得醉生梦死,日日笙歌。就这样,这伙人又腐败了五日。

这五日对心怀鬼胎的赵构来说,简直度日如年,整日疑神疑鬼,忧虑重重。在张俊和韩世忠的面前,他们又得强装镇定,竭力堆着笑脸,赔着小心,喝酒行令,消磨时光。

第六日,赵构甚至怀疑自己的伎俩已被岳飞看穿,坐立不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黄昏时分,赵构忍不住对秦桧、参知政事王次翁、给事中直学士院范同这几个人大发脾气,埋怨他们出了馊主意,做事太操之过急。

时隔多年,王次翁不无自豪地对自己的儿子王伯庠说起那几日发生的事:“这件事是我和秦相公谋划了很久的,虽然外示安闲,其实内心紧张到了极点,终夜目不交睫,要知道,这事一旦办砸了,灭族还是小事情,有可能国将不保啊!”(“吾与秦相谋之久矣,虽外示闲暇,而终夕未尝交腱。脱致纷坛,灭族非所忧,所忧宗社而已。”)

第七日,姗姗来迟的岳飞终于到了。

赵构和秦桧等人心里的石头这才落下来。

当日,赵构设宴隆重接见了三大将,酒酣耳热之际,给三人每人下了一道《制词》,当众宣布:韩世忠、张俊改官枢密使,岳飞则改官枢密副使。

第二天清早,又给他们分别下了一道诏令,宣布三大将的宣抚司同时废黜;每个宣抚司中原来的统制官各统所部,自为一军,每军统一冠以“御前驻扎”的名号,归中央政府直接统辖,将来调发,一律由三省枢密院取旨施行。

三人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杯酒释兵权”!

不过,也太山寨了点儿吧?!

太祖赵匡胤当年是为了消除武将对国家统治基础构成的威胁,对武将也是一种保护,才设置了一场盛大的酒宴,通过君臣对答,非常轻松愉快地解除了将领们的兵权,彻底结束了五代那种武夫叛乱的局面。

赵构要收缴几大将手中的兵权本来没什么奇怪的,但要命的是,他竟然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行动。

从朱仙镇班师回来,岳飞曾经主动请辞,赵构还以“方资长算,助予远图,未有息戈之期,而有告老之请。虽卿所志,固尝在于山林;而臣事君,可遽忘于王室?所请宜不允”为由,一个劲儿地拒绝,时隔短短七八个月,言犹在耳,他就迫不及待地收缴兵权,这前后的强烈反差令人不得不怀疑其中的猫腻。

收兵权行动传出朝野,很多有识之士表示反对,明州知州梁汝嘉就直接上书,指责赵构“无复进取之计”;曾任荆湖北路安抚使的刘洪道听说三大将兵权被解,特别是听说岳飞被罢宣抚使,气得“顿足抵掌”,仰天“流涕”。

岳飞和韩世忠都胸怀磊落,从没想过要拥兵自重,对中央这次收缴兵权的行动,他们并无异议,主动配合。

其实,这时候的岳飞,“金戈北伐心何壮,铁马南还志已灰”,对兵权已没有多过留恋了。

而张俊在对金的态度上,也早已和秦桧取得了一致,史称:“时俊与秦桧意合。”为了照顾张俊的情绪,秦桧故意哄他,说:“尽罢诸大将,悉以兵权归汝”,声称解除了岳飞和韩世忠的兵权就把全国的军队都拨归他掌管。张俊当场就乐翻了,“力助其谋”,诏令一宣布,他表现得最积极、最乖,争先给赵构上了一道奏章:“臣已到院治事,现管军马,伏望归属御前使唤”。第一个主动解除了自己的兵权。

对于张俊,赵构还是另眼相待的。张俊虽然为人贪婪、自私,甚至嫉妒成性,但他乖巧,会来事,从不跟赵构顶着干。赵构曾公开表扬张俊说:“张俊事上御下,虑事临敌,皆不易得。”在赵构眼中,张俊虽然有“好广邸第,营土木,朕数镌谕,莫能改”等缺点,但“大节不亏”。

为了“教化”张俊,赵构别有用心地问:“你读过《郭子仪传》吗?”

张俊大字不识几个,一生基本和书本绝缘,这会儿只好红着老脸、老老实实地答:“没有。”

赵构语重心长地告诉他:“郭子仪手握重兵,心尊朝廷,每接到诏书,即日就到。你现在所管的军队,是朝廷的军队,你若能和郭子仪一样心尊朝廷,则不但你永享富贵,子孙也世代昌盛;你如果私拥重兵轻视朝廷,则非但子孙无福享受,你自己的安危,还是个问题,你要深思。”一番话,把张俊唬得一愣一愣的。

接着,赵构又用他惯用的那一套软硬兼施的言辞,收买和笼络张俊说:“李光弼、郭子仪同为中唐名将,有大功于王室;但李光弼到死都不肯放下兵权,以至于被诬陷,死于忧惧;而人家郭子仪听话,得以位极人臣、享尽富贵,这就是同人不同命。所以说,功臣在去留取舍之间,一定要懂得辨明是非利害啊。”

张俊伏倒在地,磕头如捣蒜,连连称是。

韩世忠和岳飞始终坚持抗金,反对向金人屈膝求和,是投降的最大障碍,要和议,就必须让他们彻底沉默。但这又谈何容易?在没有找到妥善的办法之前,赵构是这样忽悠韩岳二人的:“那啥,上级组织考虑,单给你们一路宣抚的权力实在太小了,不足以表达出对你们的重视,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提升你们进入枢府,枢府统兵的权力可大啦。希望你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团结一心,不分彼此。只要我们团结一致,金贼就不足为惧,兀术之流,根本不值一提!”(“朕昔付卿等以一路宣抚之权尚小,今付卿等以枢府本兵之权甚大。卿等宜共为一心,勿分彼此,则兵力全而莫之能御,顾如兀术,何足扫除乎?”)

忽悠,您就接着忽悠吧。韩、岳二人不说话,拜谢而出。

武装已经卸载,北伐中原梦已空,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

然而,岳飞错了。

恰恰相反,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

真正的暴风雨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