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投军濠州 1、天灾人祸,削发为生计

元至正四年(1344年)上半年,对淮河流域的人们来说,是最为困苦的时日:旱灾、蝗灾加上瘟疫蔓延。先是禾苗干枯、田地龟裂,火热的太阳下是漫天遍野的蝗虫,尔后又是可怕的瘟疫。

濠州(今安徽凤阳)地区钟离太平乡的人,家家户户都在因瘟疫死人,而官府对此无动于衷,依然敲诈勒索百姓的钱财。孤庄村的朱五四家,不到半个月死了三口人,仅剩下十六岁的小儿子朱重八和二儿子朱重六。这个朱重八就是后来建立了明朝的朱元璋。

看着死去的亲人,朱重八和他的哥哥痛苦万分,而更为窘迫痛苦的是没钱为亲人办丧事。无钱无地的朱家连埋人的地方都没有,万分无奈之下,朱重八苦苦哀求地主刘德借钱帮忙,谁知被骂了个狗血喷头。朱重八这下真是愤怒到极点,也恨透了这些为富不仁者。

在穷邻居的帮助下,朱重八有了安葬父母的葬地。朱重八内心的伤痛是失去亲人,而现实的痛苦却是没有生存所需的物质,这种天灾人祸的日子,吃食只能是草根树皮了。朱重八父母死后,家里的粮食只剩下十三颗稻种,那是官吏抢夺的时候落在地上,朱重八的爹一颗颗捡起来的。看着这十三颗稻种,想到地主的辱骂,官吏的凶残,年少的朱重八心中充满了怒火,他暗暗发誓有一天要出人头地。本来他只想当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农民,而这个最基本的权利被现实压榨干净了。

苦闷的朱重八左思右想,满怀抱负竟无投奔之处。他家本是搬迁而来,如今父母双亡,无亲无友,朱重八越想越郁闷,整日躺在四壁空空的土屋里睡大觉。这样晃荡了几个月,儿时的玩伴像周德兴、汤和都比他年纪大些,已经出外谋生了,连个商量的人也没有。眼看到了九月,饥饿苦闷的朱重八决定告别二哥走出孤庄村,独自闯荡。听说朱重八要出外,邻居汪大娘很不放心,说起朱重八的爹当年在皇觉寺许愿,让重八给高彬法师当徒弟。出去闯荡不如当和尚去,算是还了愿,也能捞顿饭吃。

就这样,无奈之中的朱重八到了皇觉寺,削发为僧。

在皇觉寺的日子,朱重八过得并不愉快。他从未想过自己要当一个和尚,做和尚不过是一时的职业,为的也就是那几碗饭而已。尽管已经削发,披了袈裟,在形式上是一个和尚,而他的内心还念挂着凡俗世界的种种。每天听着钟声、鼓声、木鱼声、念经声,朱重八的心中就备感寂寥,这些声音对他而言是无奈的忍受,他总是想起年少岁月的热闹,想起家人在一起的温馨。

小时候给地主放羊放牛的时候,朱重八总是有很多主意,脑子转得快,做事有主见,成了小伙伴们的头头。当时朱重八最喜欢和同伴玩的游戏是扮皇帝。虽然身上衣衫褴褛,但是坐在用土堆成的宝座上,看同伴们装模作样的三跪九叩,高呼万岁,心中真是得意呢。朱重八最喜欢赏赐小伙伴们的是食物,他常常大方地赏赐馒头给他们,在小小的朱重八心中,做皇帝的好处是有馒头吃,让别人也有馒头吃。

朱重八还是个最有担当的孩子。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给地主放牛,放牛的时候很饿,尤其是周德兴、汤和、徐达他们也喊饿,越说就越觉得饿,就异想天开地想着肉的滋味如何,个个都流出口水来。只见重八大声喊道:“有了!”

汤和、徐达等人都惊讶地问:“什么有了?”

重八大笑道:“肉,我让你们吃肉!”伙伴们更是惊讶地目瞪口呆,馒头都没有,哪来的肉。

只见重八一声不响,把一头小牛犊牵过来,用绳子捆住小牛的前后腿,抄起砍柴的斧子,朝着牛脖子狠狠砍去。小伙伴们立即明白了,大笑着拥过来帮忙。重八让汤和、徐达他们剥皮割肉,让另一些孩子去捡柴。不一会儿,这群孩子生起火,吃起美味的烤牛肉来。

吃完最后一块烤牛肉,徐达蓦然惊叫道:“吃了小牛,地主那里如何交代?”

大家面面相觑,互相埋怨,乱嚷嚷地争吵起来,有几个小点的吓得哭起来。

这时,重八像大人一样,拍拍胸脯说:“吃牛的主意是我想的,大家不要着急,不会连累你们的,我有办法。”

重八镇定地把小牛的皮和骨头都埋了,用土把刚才砍牛剥牛的血迹盖起来,然后拿起小牛的尾巴向长满野草荆棘的山缝走去。

小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都莫名地怔住,不知重八要干什么。

只见重八爬到较高处,把小牛的尾巴用力插在山上的石头缝里,大声说:“咱们就告诉地主,小牛自己钻进山洞了,怎么都拉不出来,只剩尾巴在这留着。”

小伙们都兴奋地叫好。

地主虽有疑心,但也找不出什么名堂,揍了重八一顿,赶他回家了。

虽然朱重八这次吃了些苦头,还丢了差事,但是他的敢作敢当却赢得了小伙们的信任,成为一个受拥护的孩子王。

每每想起这些,身在皇觉寺的朱重八就觉得找回了自己,找回了生活的意义。因为在皇觉寺,朱重八的身份地位最低下,常被指使得团团转,脏活累活全得干,窝了一肚子火气。好在朱重八生性聪明能干,颇得住持的赏识,每日清晨洒扫后,他都到住持房间学识字。朱重八刻苦好学,记性又好,日间无事时,就在佛台的灰上用手写字,平时走路也口中念念有词,别人还都以为他在念经,其实是在背书,背住持教的《三字经》、《千字文》。就这样不到两个月,朱重八就认识了数百字,并从书中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读书识字成为朱重八寺庙生涯中最大的快乐,然而还未等朱重八在皇觉寺扎根,出家不到两个月的他就因庙里经济紧张被赶出去云游了。

出了皇觉寺,朱重八漫无目的地四处流浪。先是一路向南,到了合肥,又向西到了固始、信阳,再向北到了汝州(今河南临汝)、陈州(今河南淮阳),东至鹿邑、亳州、颍州(今安徽阜阳)等地。云游的生活其实就是依托着和尚的名义化缘讨饭罢了,比起在寺里艰苦很多,一路走下来,居无定所,食无饱餐,狗追人赶,人间冷暖,世态炎凉,都体会到了。就这样过了三年多,元至正八年(1348年),听说家乡有人反叛朝廷,变故较多,引起朱重八的思乡之情。他又一路辗转,戴着破箬帽,捧着一个瓦钵,拿着一个木鱼,回到皇觉寺。

重回皇觉寺不久,朱重八就听到各种关于红巾军的信息:红巾军占了襄阳,元兵死伤惨重;另有红巾军攻下南康,元兵不战而败;芝麻李占了徐州,徐寿辉称帝了……这些信息不断搅乱着朱重八的心,这几年的云游生活,不仅使他增长了阅历,也开阔了视野。况且他本来并不愿当和尚,如今这些乱世英雄豪杰的涌现,更刺激了他出人头地的心理。这些年他经历的苦难都不算什么,让他无法忘记的是被地主侮辱,被人耻笑,生存的压力并不可怕,而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这些日子,朱重八的心被搅动得厉害,回首往昔,遥想未来,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正在朱重八思绪纷乱的时候,他收到了一封信。

这是他儿时的伙伴汤和写来的。原来汤和这些年跟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已经做了千户,如今占了濠州,离皇觉寺并不远。听闻朱重八还在寺中,就写信来邀请他前去濠州投军。

这封信强烈地冲击着朱重八的心。他在寺中走来踱去,反复思考,还是下不了决心离开皇觉寺,担心事情败露出去,细心的朱重八先把信烧了。过了几日,同房的师兄悄悄告诉朱重八,那封信已经有人知道了,可能会报官,让他快些逃命。这下朱重八心中更为惊慌,偷偷去找前不久从外面回来的儿时伙伴周德兴商量,周德兴也算有些见识,说还是投奔红巾军吧,好在汤和也是个官,这年月人也没啥好出路。朱重八心中很恍惚,悄悄回到寺中,决定先算一卦,以决去留。然而,还未到山门,就闻到浓重的烟火气息,进入寺里一看,满院子狼藉,众僧都不在。原来是元朝士兵以为寺庙里供奉弥勒佛,疑心和尚勾结红巾军,把附近的寺庙都烧了。见此情形,朱重八觉得已无安身之地了,寺庙也不可再停留,下定决心投奔濠州,去找汤和。

从入皇觉寺到出皇觉寺,做和尚只不过是朱重八谋生的一种手段,应该说他从未甘心做个和尚。虽然他在心中一直犹豫矛盾,其实他的离开是注定的,决心也是下定的。然而正是在皇觉寺的时日,朱重八学会了认字读书,明理晓事;也正是那些云游四方的日子,使他增加了阅历,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坚强的体魄;尤其重要的是对淮西地区人情风土的熟知,为他后来的成功铺下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