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梃击、红丸、移宫三案,是发生在明朝万历末年的、彼此相关的三个宫廷案件。当时,它们被称为三案;明亡后,有些史家则称之为明末三案。

这三案虽说是宫廷案件,但其影响所及,却已远逾宫廷,波及于都城内外,以至边关和江南。由于种因远、影响大,所以自始便很为史家重视。它在当时之特别受人重视,是由于历时久而牵扯多,自内廷至外廷,多少人都卷入其中,有的还被弄得倾家荡产,并死于非命。后世之所以重视它,除去上述原因而外,还由于通过三案的成因和经过,可以明白看出,明代多年来一力增重帝权,积势所及,产生出何等的积弊。

历代的封建王朝,在增重帝权以求确保家天下的统治这一做法上,都曾做出了不断的努力,每个新王朝的兴起,大致都要总结前代之所以失,想出一些补救的办法,也就是所谓“兴利而除弊”。在这种兴革方面,明代是很突出的。有很多地方,它做出了极不同于以前各代的改革。这些改革,是经过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以及以后的诸帝,不断继承祖训、加以因革才形成的。

明太祖的改革,最突出的一点是废除了历代相承的宰相制。本来,他是无意废除这一制度,仍然承袭旧制的,所以在还没有建立起大明帝国、还称为吴国之时,便设立有左、右丞相的职位;到建立明朝以后,丞相一职也还保留了十余年之久。但是帝权与相权之间,自来便是互为消长,不断产生一些冲突的。朱元璋为了增重自己的权势,并为自己的子孙建立起稳固的基业,终于除掉了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等几个曾居相位的人,并废除了这一职位。

取消了宰相的职位后,明太祖就把应由宰相掌管的事务重新作了划分:他把定制决策等大权,收归帝室,亲自掌握;实际的政务,则交由六部分担,提高了六部尚书的职权。但作为皇帝,自来便有“日理万机”之称,事务实已很多,而定制决策都要笔之于书,写成文件,这也是他力所难及的,所以动笔之事,还得另外有人来做。明太祖以至在他去世后继立为帝的皇孙朱允炆,便把这些事务交由翰林院中在内廷修史、修文的学士们来做,做这些事的人,在最初的二十余年中,一直是既无定职,又无定员,但他们确实又分担了历来宰相工作的一部分。

把宰相的工作分由皇帝、六部和无定职的词臣来分担,常常不免会显出散乱,并带有一种临时性的样子。使这种做法固定下来的,是举兵攻入南京的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很能体会他父亲要把相权分散的心意,却又要有专人专职来做那份原是并无定职、定员的工作。从他攻入南京,便建立起了明代的代替宰相的阁臣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实行到明朝的灭亡。

第一批被任为阁臣的有黄淮、胡广、杨荣、解缙、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七人。人数多,争吵冲突也就多,结果七人中解缙便被排陷而死,黄淮也因陷人得罪,去职入狱。他们的相争是由于争夺首列的位置。明代的阁臣也被称为辅臣,列居首位的称为首辅,首辅因有拟旨的特权,和皇帝的接触比较多,所以成为阁臣间争夺的目标。最初,阁臣间虽排有名次,但并非定而不移的,如解缙原本名列第四,后来却跃居首位,压倒了黄淮,以此形成了排陷的事件。后来很快在阁臣间便形成了名次定而不移的惯例,位居首辅的,永远居于首位,仅居其次的次辅,要想获得首辅的种种特权,必须等到首辅离去之后,才能递升,而首辅一旦归来,他却又得退居次位,交出已有的特权。这样阁臣间的争夺排挤,明争暗斗,就更形激烈,而且唯恐去而复回的首辅兴心报复,倾陷的手段更加狠毒,常是必欲置之死地方才放心。所以明代阁臣间的互争,远远超过了以前历代只有左、右二相的那些时候。这种争夺,对于明代诸帝来说,毋宁倒是很欢迎的。因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是所谓雄猜之主,为了有利于他们后世儿孙的统治,臣下互攻,倒觉得是个好事。他们的子孙,对于其“二祖”的心意心领神会,在这方面续有所为,更逐渐建成了各部之间互有牵制、常多争议的政治机构,统治起来更加安全而又省力。明代有很多皇帝或想求仙,或是耽于酒色,常常多年倦于临朝,但他们的皇位和权力却一直保得很牢,不能不说是由他们所建立的这种互制局面取得的效力。但群臣大多陷于互争,于皇位的安全虽然有利,而于文化、经济等等方面则又起到了很坏的作用,一切日趋腐化,终于导致覆亡,则又是他们没能料到的了。

明代的内监有些人能到内廷所设的内书堂里读书,并公开取得了代替皇帝批示拟旨的权力,使明代各部之间的牵扯互攻更有所扩大,以至牵连到宫廷中的后妃和王子。本来,朱元璋有鉴于宦官之为患,对于内监的限制是很严的,不但不许他们论及政事,或与外官往来,而且严禁内监识字。他还命人将这些禁例,刻在宫门外的铁牌上,并且写进他留给后人的《洪武宝训》一书里。对于这些训诫,在口头上,他的后人虽都声称应予确遵,实际上则遵与不遵各由是否于己有利为定,有的不但不遵从,甚至背道而驰。例如,设立内书堂,派大学士来教有些小内监读书为文,使他们习于为政,便是违背所谓祖训的最突出的一点。

内监有了“批硃”权,能代皇帝批示内阁进入的拟旨,就使相互制约的局面更形复杂,宫廷与外廷之间,有些事也搅成一团了。三案的拖延之久、影响之大,便是由这种混乱局面所形成的。所以后来有些史家在研索三案之余便说,如想弄清明代相互制约的混乱纠纷,从三案入手,倒是个极好的捷径。

本书之作,便是想由三案这一捷径入手,使读者稍见明代统治阶层之间的内部纠纷,看清他们是如何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争夺排挤,而使国政日趋荒废的。如不对明代统治者间的各种政治力量稍有了解,便难于较清楚地了解三案,所以我首先便从宰相制的废除说起,使读者知道,明代的阁臣——虽也被称为相臣,入阁也被认为是拜相——其职责却与前代的宰相大有不同。知道这点便能对后来所形成的门户之争有些了解。历代宦官为乱,事例也多,但明代却很有些不同于历代之处,本书择要略加叙述,也是想使读者在这方面增长一些见识。明神宗(万历)是三案的造因者,对他自然不能不稍加叙述,同时由他也可稍稍知道一下明代宫廷之内的一些事情。这些都是了解三案的内情所必须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