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自然的造化 心中的石门山
在儿时的记忆里,每天清晨,我们这些小伙伴们都会站在晨露中遥视这座巍峨高耸的山峰。它总是与周遭连绵盘亘的群山一起,沉浸在天际初露的曦光中,联缀成了一片起伏欲舞的紫黛。迷离扑朔的雾霭仿佛轻轻地托浮着伟岸的它,恍如梦幻般的仙境。美丽而撩人情思。每当此刻,我默想,在那天尽头一定有我所渴望的一切……
大多时候,难仰内心的渴望与激动,我们总是从长蛇岭堆垒的这个龙脊般的尾梁上向前爬,总希望能越过眼前这座海拔一千六百多带的高山,想看一看那儿这山外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累啊!总是极累。四肢乏力,小腿转筋,大腿哆嗦,气喘吁吁,汗流涔涔。我们的每一次行动却总是虎头蛇尾,到不了山的顶头,走不到云的尽头。
虽然很多次都无功而返,但我们攀爬这座大山的希望和信心却从末熄灭过,征服的欲望反而在多次失败中有增无减。总想着,有朝一日,我们一定会欢呼雀跃地站在那座山巅上,得到我们希翼中想看到的一切。
这一次终于爬上了那座魂牵梦萦的山头。然而却令我们十分的失望,甚至沮丧。原亲这山外还是山,山连着山。山峦起伏。重崖叠嶂,无有尽头。站在这山巅上四处眺望。感觉到脚下的这座山峰并不很高。也称不上险。这座山峰的周围参差分布着一些高低不同的山头,犹如一座座宽阔无限的墨绿色的屏障,向天边云边无限地伸延开去。在失望中,我们穿市币越壑,路转峰回。在山洼中盘旋多时,终于限前一亮,被横亘在面前的两座突兀而立的奇峰所震慑。这两座山峰在这山垭口直插云霄,似斧劈刀削的一般,岐峥峻峭,挺拔有力。这两脉岩石是褐里透红的,紫黑色的岩面里点缀了许多红色的沙砾。岩面大部分是凹凸狰狞的,偶尔的洼处也生长有一些零星的不知名的乔市和苔鲜,抑或会突兀地生出一枝火红鲜艳的山丹丹花。只是岩顶眉耥处生长了密匝匝的各币中乔木,有如人的发际一般。这些乔木蓊蓊郁郁地向四周生开去。依随了陡增陡减的山势,便自自然然地溶入了山峦里那青翠欲滴的无尽的绿色中……
听大人们说,这就是石门山,这两峰相峙的地方就是石门。而这石门山里有“石门爷”,“石门爷”的魂魄就在这东面的山峰上。“他”老人家时常注目着层峦叠障,注目着关中大地,握掌着风调雨顺的砝码,石门山由此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就增加了一种浓重的神秘感。此后。每当久旱无雨时,我们都会随着父辈们亲到这石门山东峰下,虔诚地焚香烧纸,伏地顿首,祈霖求雨。也怪。“石门爷”在大多时候都没有让我们失望,总如及时雨一般为我们奉上了久旱后难得的甘霖。从此,我们的心中对石门山和“石门爷”的敬重感也就与日俱增。此后。我们临考蓟到此磕头作揖。祈求“石门爷”佑护,使我们能考出好成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亲戚邻里有了病也都来此祈祷;十里八乡的百姓有灾有难时也米此跪拜,求“石门爷”佑护平安。“石门爷”是我们幼小心灵里的乡里乡亲们的守护神。此时,在我们的心目中,石门山仿佛是神山仙界。
后来知道了。那是这里修筑了通往旬邑的公路以后。由于工作中事体泥泞。人事纷争,为了躲避城市的喧嚣,我常常会驱车来到石门山这座童年里心灵的栖息地,来寻找心灵的片刻宁静,自然就对石门山的史籍典故有了一些详尽的了解。原来这座山脉是桥山山脉的余脉,石门山位于桥山山脉子午岭的北段,这龙脊般的山岭即是长蛇岭,是照金北面的屏障。这两座桕峙的山峰形成的石门就是著名的“石门关,”是“秦直道”穿越而过的地方,也是从古至今的一处战略咽喉。在这里流传着很多公子扶苏的事情。公子扶苏因谏议奉始皇的焚书坑儒等累政,被贬往蒙恬军监军。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密渫篡改诏书,命公子扶苏自刎含冤而去……。公子扶苏的差德善行感动了历代的三秦儿女。人们遂把公子扶苏奉成了心灵里真善美的化身,尊称为“石门爷”。“石门爷”也以他的至善至慈佑护着世世代代居民。紧邻石门关的一片山脉的低洼处,据传有扶苏的墓冢。墓冢上松市白肃立,野花绽放。掩映在了茫茫的峰峦云海之中。
常常自忖,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石门山就像是陶冶心灵的一部大书。在这部大书里。自己既悟到了真善美的真谛。也感悟到了重要的一条做人准则,那就是,做人雯像石门山那样。具有一币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襟怀。
一想到石门山。“温、良、恭、俭、让”便悠然心间,做人便自觉地有了一些循规蹈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