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红色的记忆 李妙斋
李妙斋(1903-1933),原名王玉玺,化名李妙斋、王之宪、王桥山、李华锋等。山西汾西人。幼年家贫,在舅父的资助下读完高小。后在汾西县天平小学教书一年多,被有钱人家排挤。遂回乡务农。为反抗不平等的黑暗统治,愤然远走他乡。
1927年11月到陕北,在驻军高双成部任连事务长。
1928年,经马济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兵运工作,担任过李亚军团一营营长、邓宝珊部警卫营营长。
1932年春随邓到兰州,任邓部干部补习队队长。10月,去平凉接舱返兰途中,和孪艮等共产党员组织蒿店兵变,拉出26人,成立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七支队,任队长。兵变失败后,化装成脚夫到陕甘边,参加了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甘游击队。
1932年11月,李妙斋随游击队转战句邑清水塬、三原武字区、耀县照金芋园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在芋园,李妙斋组织韩天成兄弟等建立了有40多人的芋园游击队并任政委。二十多天后,率队首战川口,接着攻下孙家山、张家山、龙家寨,占领兔儿梁,参与领导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为壮大们代购枪支弹药,掩护红军伤员。同时还教育收编了一部分愿意接受共产党领导,愿意革命的绿林武装。但由于杜衡执行“左”倾机会主义政策,破坏了这币中统战关系,致使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在国民党进剿时北撤外线作战。在红军外线作战期间,李妙斋奉命留守照金,掩护伤员,坚持斗争。他以红二十六军特派员的身份,建立起耀州第一、第二支队和三水支队等五个游击队,发展了富平、宜君游击队,还组织了六个农会分会,使照金的革命形势从低潮转向高潮。
1933年3月成立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李妙斋任总指挥,习仲勋任政委。遵照中其陕西省委和陕甘边特委关于土地革命的指示,发动群众,成立了以薛家寨为中心的24个村农会和村妇联、儿童团、赤卫队,废除了保甲制度和地租、债务,打击了国民党的特务活动,群众革命热情空前高涨,游击队迅速发展到十八个,人数达900多人。照金根据地迅速扩大到东起香山、西起土轿、石门关、北屹薛岔、南到关庄的广大地区。为巩固根据地,李妙斋在薛家寨办起修械所、被服厂,设立了物资储备仓库,还号召同志们利用战斗间隙开荒种地、养猪、养羊,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部队的给养。他还骋请照金的冯彦升在绣房沟的亭子沟开设集贸市场,公买公卖,为红军筹集粮袜、资金等必需品。在他和同志们努力下,尽管处于红二团南下以后的复杂时期,但照金根据地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1933年9月21日拂晓,千余民团武装趁红军主力北上外线作战之机,从四面夹攻薛家寨,李妙斋刚从老爷岭执行任务回来,末及休息就投入战斗,几次将民团武装击退。李妙斋在组织游击队追击逃敌时,不幸被埋伏藏匿在梢林中的民团团丁的冷枪击中,英勇牺牲。李妙斋牺牲后,被掩埋在薛家寨一号寨洞不远处的桦树峁上。每逢清明,当地的群众和各界人士都要自发地来此地凭吊,瞻仰烈士遗容,追念烈士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