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美人一笑大周亡春秋

距今两千六七百年的时代,叫做“春秋”。

这个时代往往让我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很多人、很多故事,都被编进了教科书,我们耳熟能详。春秋也是很多成语故事的发源地,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成语都来自这个时代。谁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用不着一句半句的成语呢?所以,尽管年代久远,但我们现代人与这个时代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它陌生,则是因为这个时代太过于久远,而且偏偏又是诸侯国林立、战争不断,要想把这些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弄明白,都得费不少工夫。这个时代的人,也会让我们一头雾水。我们会觉得这个时代的人都比较“愣”,杀人和自杀都是常事,而理由则往往很奇怪。他们的名字也很奇怪:有时候,一个人有好几个名字或称号,让人眼花缭乱;有时候,父子两个的名字却看不出有什么亲缘关系。

总之,这个时代虽然称得上人尽皆知,但是却有很多我们现代人难以理解的东西。而且,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个时代对今天的影响。

今天的中国人,关于是非善恶的基本判断标准,就继承自春秋时代。春秋时代,有着中国人最为可贵的人文精神。但是,这个时代的很多优良传统,却遗憾地在此后的岁月中逐渐褪色。

在春秋时代,人们重视尊严、人格和荣誉甚于生命,人们重承诺、守信用,为了道义轻生死。人们在争取自己权利的同时,绝不会逃避自己的责任。这个时代的人们敢说敢做,敢作敢当。

这是中华民族最有血性的时代,这是充满尚武精神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没有明确的文臣武将之分,人人都能拿起武器走上战场。在这个时代,即使战场上实力相差悬殊,也不会有人不战先逃。在这个时代,一个反对战争、反对武力的人绝不胆怯,在战场上,他仍然是勇敢的战士。在这个时代,军队的凝聚力靠的是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这个时代,军人都有堪比后世大侠的精神境界,他们不仅尊重自己,也会尊重对手。在这个时代,军人能得到足够的尊重,被称为“赳赳武夫,国之干城”。

当然,这个时代也并不是一个理想化的时代。这个时代,仍有一些残留的野蛮风俗。这个时代,人们要忍受长期战乱的痛苦。这个时代,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尤其是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绝不会有多么舒适。这个时代,列国诸侯的宫廷中,充斥着各种丑闻。

我们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春秋时代,自然会觉得那个时代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忽视春秋时期可贵的人文精神。而这些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们需要春秋时代重信守诺的社会风气,需要春秋时代人们对人格、尊严和荣誉的追求,需要春秋时代人们的责任感,需要春秋时代的民族尚武精神。

所以,我们希望用这本书来详细地解读春秋时代,把这个时代完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让每一个读者都能读懂春秋。

文如其名,《笑看春秋三百年》这套书就是对春秋时代进行详细解读的历史通俗读物。整套书共分为三卷,本卷着重描写了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637年宋襄公争霸惨败而死,这100多年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从时间段上说,这个时期属于春秋早期,是周天子威信逐渐丧失,列国诸侯纷纷登场谋求霸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虽然有齐桓公的辉煌霸业,但总体上,列国诸侯的实力还较为平均,没有出现实力超强的诸侯国。所以,在晋、楚两个超级大国崛起之前的这段时期,可以称为春秋时代的“前超级大国时期”。

春秋前期,最不乏精彩的历史故事。其中,有的让人欷歔感慨,有的让人忍俊不禁。本书将会以尽可能轻松愉悦的笔调,领着诸位读者,走进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去结识那些雄才伟略的历史人物,去领略那个时代古朴而豪迈的社会风情。

烽烟已经燃起,战鼓已经击响。让我们揭开厚重的历史幕布,去观看那一场场发生在春秋舞台上的历史活剧吧!

这样一个时代,是从何时开始的?我们为什么把这样一个时代叫做“春秋”呢?这就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三个朝代,是夏、商、周三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伐纣,取代商朝的末代君王纣王,成了天下共主,也就是天子,建立了周王朝。在民间极有影响力的小说《封神演义》,就是在武王伐纣故事的基础上,增添了很多神仙作料所写成的一部神怪小说。

周武王把国都定在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在灭商后的第二年就病死了。他死后,儿子周成王继位。继位的时候,周成王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儿。朝政就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来主持。周公旦消灭了一些叛乱势力,巩固了周朝的统治,还在镐京的东边新建了一个统治中心,叫做“洛邑”(即古都洛阳)。这样,从陕西东南部到河南西部,方圆一千里左右,就是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盘。

在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盘之外,是众多的诸侯国。诸侯大部分是由周武王和周公旦分封的,有的是前朝国君的后代,有的是和周天子同姓的兄弟亲戚,还有一些是灭商时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功臣。分封诸侯的目的,一个是对身份尊贵的或者为周王朝立下大功的人给予奖励,另一个则是依靠他们来控制边远地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每个诸侯国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国,除了对周天子要尽一些义务(比如,每年都要朝贡,遇到战争要派兵支援天子作战,等等)之外,一切大小事务,都由该国的诸侯自己做主。诸侯死了,其位置就由儿子来继承。

一个个诸侯国都是俨然独立的小国,周朝有点像一个邦联制的国家。这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统一的国家形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想,那个时候天下蛮荒一片,别说没有手机、电话、E-mail,有些地方连路都没有,那些边远地区,周天子就是想管,他也没本事去管。天子管不了怎么办?那就分封给别人,你随便爱怎么管就怎么管,但是得承认我这个天子是你们的头儿。

而且,那个时代人们还没有统一帝国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分封土地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现在的政府官员是从国家领工资,那个时候没有这样的制度,大家本能地觉得,你给我块地盘,我吃的用的都从这里出就行了,干吗还要从你那领工资啊!

这就是分封制时代的中国。

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足足有八百多年。不要以为延续的时间长就是什么好事,周朝的天子们,其实只过了不到300年的好日子,那另外的500多年,则沦落到了人见人欺的地步。

分界线就是公元前770年。

在这一年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71年,周王朝的第十二任天子(从周武王算起)周幽王,因为演出了一幕古代政治版的“狼来了”的故事,悲惨地丢掉了性命,也丢掉了自己的江山社稷。

故事要从一个美女说起。

这个美女名叫褒姒,是某个少数民族部落送给周幽王做妃子的。据说这个褒姒长得那叫一个漂亮,什么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倾国倾城等形容词,用到她身上都不过分。

女人长得漂亮是好事,哪个男人不喜欢看漂亮的女人呢?周幽王也不例外。他非常宠爱褒姒,想尽一切办法让褒姒开心。可是褒姒呢?她本人是被族人送到周朝来和亲的,也就是一个政治牺牲品的角色。被这样悲惨的命运折磨着,她自然是很难开心起来的,于是整天闷闷不乐。

周幽王一看,美人不高兴,这哪行啊?哪位大臣给我出个主意,能让褒姒笑了,我重重有赏。

有个辅政大臣叫虢公石父。“虢”是封地的名称,意思是这个人是虢国的国君(虢国的具体情况,以后会讲到)。“公”表示他的身份十分尊贵,周朝册封的诸侯,由高到低分为五个等级,就是公、侯、伯、子、男,公是最高的一级。“石父”才是这个人真正的名字。虢公石父给周幽王出了一个很没大脑的主意,就是点燃烽火,召集诸侯进京,来博得褒姒一笑。那烽火又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去过长城旅游的人,都会对那一座座烽火台印象深刻。这些烽火台,是古代前线传递军事情报的工具。如果某一座烽火台的士兵发现敌人入侵,就点燃篝火,让附近的烽火台也能看到。附近的烽火台看到了,也点燃篝火。这样一级一级地传递下去,后方很快就能得到消息了。这种篝火,就叫做烽火。

用烽火来传递消息,速度自然比不上电话手机,不过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这已经是相当高效的信息传输方式了。所以,烽火是紧急求救信号,哪个诸侯看到了从镐京传过来的烽火,就要马上派兵去救援王室。

周幽王按照虢公石父的话去做,让人点燃烽火。各路诸侯一看王室那边传来紧急求救信号,不敢怠慢,都带着自己的士兵一路兼程,赶到镐京。可是到了镐京一看,一切平静如常,一点敌人的影子也没有看到,都觉得很奇怪。

周幽王和褒姒坐在镐京的城楼上,看着诸侯们跑了几百上千里路,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又大惑不解的样子,颇有一种计谋得逞的满足感。嘿嘿,上当了吧?被耍了吧?褒姒看着那些诸侯满脑子问号、傻不拉叽的样子,终于笑了出来。

看来褒姒也是长期心理抑郁导致有些变态了。看见人家白忙活一场,有什么好笑的?

褒姒一笑可不要紧,周幽王好上这口了,以后又玩了好几次,把诸侯戏弄得苦不堪言。你以为起兵打仗是过家家呢?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哪次调动军队不需要大把地花钱?这样,诸侯们上当受骗了几次之后,都不愿意再陪着这个没谱的天子胡闹了。

如果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到这里就算完了,那我们也只是把它看成古代昏君的又一次拙劣演出罢了。可是前面说了,我们的故事就是一个政治版的“狼来了”,所以肯定还有更严重后果的故事在等着周幽王。

喜欢美女不要紧,宠爱褒姒也不要紧,但是不能过火,尤其是不能因此得罪有势力的人。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就想把褒姒生的孩子立为太子,将来当天子。可是,在周公定下的嫡长子继位制的规定下,周幽王本来是有一个太子的,就是王后生的儿子,名叫宜臼。

嫡长子继位制,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周武王和周公旦定下的“周礼”

中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还不讲究“以法治国”,约束王公贵族们,靠的是“礼”,这个礼主要的意思不是讲礼貌,而是礼节、规定的意思。周朝制定的礼,自然被称为周礼,也就是那个时代社会上层人物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周礼中关于继承权问题的规定,就是嫡长子继位制。

在商朝的时候,国王死了,他的位置有时由兄弟继承,有时由儿子继承。

拥有继承权的人很多,可是国王的位子只有那一个,所以经常因此而发生混乱,导致大家为了王位杀来杀去,六亲不认。周武王和周公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立下规矩,把继承权的范围缩小,规定只有天子的正妻,也就是王后所生的大儿子,才能继位当天子,其他的儿子,只能被分封为诸侯。在诸侯国中也是一样,诸侯国君正妻生的大儿子,继位做诸侯,其他的儿子,则被分封为卿大夫。所谓的“嫡”就是指正妻所生,“长子”就是指大儿子。那些非正妻所生的儿子,就被叫做“庶子”。

褒姒只是周幽王的一个妃子,她的儿子根本没有权利继承王位。周幽王为了让她的儿子继承王位,就宣布废掉自己的王后,改立褒姒。这得罪了王后的娘家人。你想,能把闺女嫁给天子的,能是普通老百姓吗?

周幽王原来的王后,没有留下名字,因为是从申国嫁过来的,所以大家都叫她申后。她的老爹可是当时一个很有势力的诸侯--申侯。听说自己的女儿无缘无故就被天子废掉了,申侯这个天子的老丈人,自然是怒火万丈。可是生气归生气,周幽王毕竟是天子,是天下诸侯的总舵主,就算欺负你了,难道你还能找天子去算账不成?再者说了,你一个诸侯,势力能和天子比吗?

但是申侯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他自己力量不足,就联络了和自己相邻的另一个诸侯--缯侯。缯侯知道自己的实力也不坚挺,和申侯一合计,想出了一个损招:勾结西方的少数民族犬戎,一起进攻周幽王。

今天的河南省及其周围地区,在古代被称为中原或中国(这和我们今天的中国不是一个概念)。古代中原人认为自己是文明人,而中原以外的各部落都是野蛮人。他们一般把东边的部落称为“夷”,西边的称为“戎”,南边称为“蛮”,北边称为“狄”。

犬戎就是戎族部落的一支,生活在西部不发达地区,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大家为了争一点粮食水源什么的经常打得头破血流,导致民风极为彪悍。犬戎的军队,不仅战斗力强,破坏力也是一流的,所以一直是周朝严防死守的对象。在周王室实力很强的时候,犬戎基本没有大规模入侵的机会。可是这一次,有了申侯做内应,那效果可就大不一样了。

申侯把周王朝西部的防御情况,完全都告诉了犬戎,这等于把西部的大门完全打开了。犬戎的军队一路冲了进来,直奔镐京杀去。

周幽王在镐京得知戎族大军已经杀进来了,手忙脚乱,急忙下命令发兵抵抗。周幽王自己手头上的军队有限,所以要点燃烽火,召集天下诸侯进京勤王。

烽火信号发出去了,可是勤王的诸侯是一个也没来--被你戏耍过那么多次了,就是傻子也变聪明了,谁还来?

周幽王就像“狼来了”故事里说谎说多了的那个孩子,终于体会到说谎的痛苦了。他只好带着自己手头的军队去迎战犬戎,可是完全抵挡不住强悍的犬戎军队。犬戎大军把周王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还顺带把镐京也攻破了。周幽王在逃跑的过程中被犬戎的士兵追上杀死,他的爱妃褒姒,也被犬戎当做战利品抢走了。

这个时候,诸侯们才知道真的出事了,这回不是天子在耍我们了,于是赶紧带着军队赶到镐京。可是周幽王已经死了,犬戎也已经把都城镐京及其周围地区祸害得差不多了。犬戎也不傻,看到诸侯的军队都来了,自己这边处于劣势,就全部撤走。反正这次出兵,金银财宝也抢了不少,足够快活几年了。

申侯看到周幽王已死,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就和诸侯一起拥立原来的太子,也就是申侯的外孙宜臼为新天子,这就是周平王。

让人奇怪的是,做了内奸的申侯并没有遭到什么谴责。难道真的是“君不正,臣投外国”?当然,即便有些不悦耳的声音,估计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说出来,别忘了当今天子是谁扶上去的!

周朝的都城本来在西边的镐京,但是现在被抢掠一番之后就残破了。再加上犬戎时刻威胁着周的西部边境,平王当然不想重蹈老爹覆辙,于是就向东迁徙,把国都放在了周公建设的东部据点--洛邑。原来的国都,自然是不要了,后来便宜了某个诸侯国(这个诸侯国可是鼎鼎大名,详情请看后文)。这样,搬迁之前的周叫做西周,搬迁之后的就叫做东周。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就成为东周和西周的分界线。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起新的秦王朝,这500多年的时间,可以称为东周,也可以称为春秋战国时代。两者对比,还是春秋战国这个称呼更科学一些。因为虽然在这500多年的时间里,周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诸侯共同的君主,可是实际上,比较强大的诸侯们,根本就不把周天子当回事。而且,在公元前256年,周朝的最后一个天子也被秦国俘虏,周王朝从此就彻底成了一个历史名词,而此时,距离战国时代的结束,还有20多年呢。所以,史学家一般都不把这段时期称为东周,而是叫做春秋战国。

而春秋和战国之间,却没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大概是前300年为春秋,后250年为战国。战国之名,看字面就能理解,就是说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激烈频繁。那么“春秋”这个名字,又是什么含义呢?

其实,“春秋”本来是一部鲁国史书的名字,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所以人们就把和这本书的记载相差不多的时代称为春秋时代(差那么几十年,就忽略不计啦)。

在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设有史官一职,主要职责就是记录国家每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档案留给后世。史官们在记载事情的时候,一般都是这样的格式:某年春,发生了什么事;某年夏,发生了什么事;某年秋,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这样,“春秋”就成了史书的代称。

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不叫“春夏”或者“秋冬”,为什么要叫“春秋”呢?这就不能较真儿了,笔者认为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罢了,可能古人就是觉得“春秋”叫起来顺耳呢。

无论是周天子还是各个诸侯,都有自己国家的春秋,但是只有鲁国的春秋,因为经过了孔子的修订,所以影响力最大,也是那个时代唯一留传于后世的一本春秋。所以,我们现代人所说的春秋,一是特指这本书,这样我们就把它加上书名号,称它为《春秋》,是五经之一;二则是用这本书的名字来代表一个时代,也就是春秋时代。

我们可以用一个图表来表示这些朝代,或者说时代之间的关系: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成为一个朝代结束的导火索,同时也成为春秋时代来临的引子。从周平王东迁以后,高高在上的周天子,越来越不被诸侯当回事。从此以后,我们的故事将很少答理倒霉的周天子,而是关注那些实力强劲的诸侯。

春秋的大幕,从此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