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五章 不跟你们玩了,我到西部去
现在,我们该说说那个最具有知名度的国家--秦国了。
秦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传说时代。如果我们抛开传说的迷雾,寻找其中比较可靠的信息,那就可以发现,秦国的先祖是上古东夷部落中的一支。其祖先伯益曾经帮助大禹平治洪水,还差点成为大禹的接班人。由于治水有功,舜帝就赐给伯益一个姓--嬴。
伯益的后代,曾经辅佐过夏、商两朝。商朝末年,伯益的后代蜚廉,在纣王手下为官。蜚廉有一个儿子叫恶来,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传说蜚廉是个长跑健将,而恶来则力大无穷,这父子两人都是商纣王手下的得力大臣。在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恶来被杀死。而蜚廉在周朝建立之后不久,也死了。恶来就是后来秦国的祖先,而蜚廉的另一个儿子季胜,则是后来赵姓的祖先。所以到了战国时期,秦赵两国有“兄弟之国”的说法,当然这是后话了。
说句题外话,由于蜚廉跑得很快,所以人们就用他来命名一种跑得很快的虫子。这种虫子无处不在,更有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学名--蟑螂,俗称小强。嬴赵两姓的读者,看到这里是不是要汗一个?玩笑而已,其实笔者也是蜚廉的后裔。
从史书记载来看,嬴姓这一支,在夏商周三代,都在向西部迁徙。恶来死于周武王之手,所以其后代在周朝的地位,自然是非常低的,只能跑到西部偏远山区,凑合着过日子。周朝的西部大开发,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恶来的后代非子,由于居住在戎狄之地,和游牧部落接触比较多,所以善于养马。当时是西周的周孝王时代,周孝王很看重这个人,就把西部的秦地封给非子,让他专门为王室养马。想想也是,那个地方的耕地还没有开发出来,也只能用来养马。这样,秦国就成了周王室专属的弼马温,和《西游记》里面的孙大圣干同样的活。王室又恢复非子的嬴姓,称之为“秦嬴”。这就是秦国最早的雏形。
不过,这个秦嬴还是为天子守卫西部的一个边地小官,顶多是附庸小国,算不上诸侯。后来由于周王室屡次和西戎作战,秦嬴的各代君主都充当了王室的先锋,其中不乏死于战争者。到了周宣王时代,秦庄公才被任命为西陲大夫,仍然为周王室守护西部边境,继续祖辈们开发西部的事业。
秦庄公死后,儿子襄公继位。正赶上周幽王的时候,爆发了著名的犬戎入侵事件,周的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秦襄公继承了他上代祖先忠于王室的优良传统,出兵勤王,与犬戎力战。周王室东迁的过程中,秦襄公又带兵护送,跟着周平王一起到了洛邑。
周平王这次东迁,也确实欠了诸侯们不少人情。按说欠了人情就得还,可是手头的资源实在有限。比如对于郑国,报答就是默许他们灭了东虢和郐。可是这个来护驾的秦襄公,又能给点什么奖励呢?手头紧就是麻烦啊!
于是周平王决定,先来点虚衔,把秦襄公唬住。他说:“爱卿忠于王室,劳苦功高,我也没什么奖励的。就把你升格为正式的诸侯吧,总是叫什么‘西陲大夫’,多难听啊。爵位嘛,高了恐怕那些大国有意见,低了又对不住你,干脆就列为伯爵吧,正好是不上不下。你看怎么样?”
秦襄公当然说好,那个时候,作为大臣,能够裂土封侯,也是一生梦寐以求的奖励了。
周平王接着说:“那好,从此以后你和你的子孙就是秦伯了。秦伯,按理说给你升格为诸侯,还应该再分点土地给你。可是王室的情况你也看到了,东迁之后,地盘少了一半,实在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封地了。你们秦地在西方,可恶的犬戎已经占据了我们大周的起家之地岐、丰。这都是好地方啊,我就把这些地方都封给你,你要是能把它们收复回来,收复的土地就都归你的了。”
然后,周平王还煞有介事地和秦襄公立下誓言,表示绝不反悔。那言外之意就是告诉秦襄公,那些地盘我是收不回来了,你能收回来就是你的,收不回来也别怪我小气啊。其实周平王内心里,恐怕是早把他们周朝的“龙兴之地”
给扔了。
秦襄公已经有了诸侯的身份,当然也没理由强求天子赏赐更多了。从此以后,天下的诸侯也就有了秦国这一号。尽管开始的时候那些老资格的诸侯们还有点拿着劲儿,对秦国爱答不理的,但毕竟也是获得了合法身份嘛。至于天子“赏赐”的土地,那当然要尽力取回来了。
这里插上一句,周朝的天子们,似乎对于许诺别人空头支票很在行。前面我们说过的周桓王用苏忿生的土地换取郑国土地那件事,看来是颇得他爷爷周平王的真传。似乎周天子们还挺聪明的,周武王的基因传了十几代,还没有完全退化。你看,既做足了人情,自己又没什么损失,这买卖做得多值!可这毕竟是小聪明,看似是能占点便宜,其实从长远来看,却是真正的愚蠢。
当时的西戎非常落后,多以部落的状态存在,没有结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力量。当年能够打进镐京,一是因为周幽王“狼来了”的把戏玩多了,诸侯都不来救援,二也是因为有申侯这个内奸。其实,如果中原的诸侯能够踏实下来拼全力与之一战,西戎那种血气之勇并不可怕。可惜周平王被西戎吓怕了,所以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发家之地丢给秦国。看平王这点胆量,就知道周王室为什么会衰落了,这属于自作孽不可活的性质。
秦襄公回国之后,就开始制订打击戎狄、收复失地的长远计划。他训练军队,勘察地形,向西戎诸部落发起一次次的进攻。公元前766年,秦襄公的军队一直打到西周故地岐,然后秦襄公就一命归西了。他的儿子文公接班,继续执行征伐西戎的既定国策。
秦文公很重视改变本国的落后状况,向中原先进国家学习。在他即位第十三年的时候,开始设立史官,记录本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这是文化上的进步措施,为秦国赢得了很多人气。
在讨伐西戎方面,文公的战果十分辉煌,他把入侵到西周故地的戎狄势力都赶走了,恢复了原来的西周国土。西周的那些老百姓已经在西戎的统治之下忍耐了几十年,现在终于见到“王师”,那高兴劲就别提了。虽然这不是周王室的正规部队,而仅仅只是一个诸侯,可那也比被犬戎欺负要好啊。就这样,西周故地的遗老遗少,就心甘情愿地归附到了秦国的统治之下。
秦文公也是个厚道人,深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在向周王室报捷的同时,还把岐山以东的西周故地,都献给了王室。周平王没费一兵一卒,就把老爹丢掉的土地收回来不少,自然是十分开心,一个劲地夸奖秦伯会办事。不过,这些土地上的周朝故民们,则被秦文公迁徙到自己的地盘上去了,留给周平王的,不过是一个空壳子而已。
秦文公对外扩充地盘,对内则加强国家制度建设。秦国的为政思路和东方的齐国比较相似,都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风俗来制定制度,所以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比鲁国那种不开窍的国家要强。
文公做了50年国君,把自己的太子都给熬死了。所以等到秦文公死的时候,继位的就是他的孙子,是为秦宪公。秦宪公为了表示对自己老爸的尊重,就把自己的父亲谥为秦静公。
秦宪公继续向西进攻,打败了一些西戎小国,扩充了自己的地盘。他死后,三个儿子相继被立为国君。首先是小儿子出子,当国君的时候才五岁,当了六年就被杀了。然后大臣们立秦宪公的大儿子为国君,是为秦武公。
秦武公确实无愧于他这个谥号,一生战功赫赫,不仅消灭了很多西戎部落,还把我们前文提到的五个虢中的一个小虢给灭掉了。
武公时期,还有两件事情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史记》记载,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初县杜、郑”。这里的郑,就是郑桓公最初的封地。后来郑国东迁,这块地方也被西戎占去了,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被秦国又收了回来。而所谓“初县杜、郑”,就是在这两个地方开始设置“县”这一级行政单位。可不要小看这个事情,因为我们知道,周代实行分封制,土地被一级一级地向下分封,不仅是诸侯,就是卿大夫们也都有自己的封地。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的国君,对于地方上,都没有直接的控制权。分封出去的土地是世袭的,只要在继承的过程中不出大乱子,国君也无权干涉。但是在地方上设置县,意义就不一样了。县是直属于国君控制的地盘,县的长官也不再世袭,而是由国君任命。这就给各诸侯国走向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
另一件事就是秦武公死后,接替他的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谥号秦德公。而且秦武公死后,还用66个活人陪葬。史书上说,这是秦国首开活人殉葬之先河,不过我倒认为,这背后有另外的隐藏信息。兄死传弟和用活人殉葬这两个习俗,背后隐藏的信息就是告诉我们,秦国是商代的遗老遗少,虽然与商王室并不是同姓,可是其祖先毕竟在商朝为臣,而且与商王族同出于东夷部落,各种习俗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兄死传弟的继位方式,在宋国也能看到这个现象。至于活人陪葬,如果我们去安阳殷墟看一看,就会发现,触目惊心的殉葬坑到处都是,累累白骨似乎在向我们控诉着一个野蛮风俗的残忍。当然,我们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几千年前的古人。我们要注意的是,秦可以说是商朝的一支后裔,而周朝是取代商朝建立起来的。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就知道,秦以后会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取代周朝成为一个新的朝代。那么在这冥冥之中,是否有一种循环在里面呢?
秦德公在雍地(今陕西扶风县)建立国都,以后秦国的国都很长时间都在雍地。不过也有人认为,在战国以前,秦国的国都是经常变化的,“雍”就是对国都的称呼。也就是说,无论秦国迁都到哪里,那个地方都会被叫做“雍”。秦国国力强大,使得当地两个古国梁和芮都主动来朝见,成了秦国的附庸。秦国的地盘,已经囊括了今天陕西省的大部分地区,隔着黄河,与晋国相邻。
秦德公有三个儿子,依次都做了国君。长子宣公,曾经与晋国发生冲突,这也标志着黄河两岸的两个大国之间恩怨的开端。宣公死后弟弟成公继位,成公死后又把位子传给了弟弟任好。
任好就是秦国在春秋时期最著名的一位君主秦穆公。经过了十几代国君的努力,秦国至此已经是西部的强国。他们不仅收复了被犬戎占据的周朝西部领土,而且还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地盘。
处于西戎部落的环伺包围之下,固然令秦国的生存环境较为艰难,但是也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西部地域广阔,虽然落后,却有几乎无限的发展空间。而且秦国和晋国一样,具有消灭小国不受舆论谴责的优势,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兼并。
其实春秋四大强国齐、晋、秦、楚,都有这样的优势。他们能迅速地成为大国,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对蛮夷小国或者小部落的兼并。这种兼并,既可以获得人口和土地,又不会引起周天子和中原诸侯的警觉,便于韬光养晦,不声不响地发展自己的势力。
秦国的历代国君不仅努力扩充着自己的地盘,也在尽可能地向中原靠拢。
他们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不断地试图和中原诸侯交往,以期得到诸侯们的认可。中原各国对于秦国,本来是视为蛮夷的,可是到了秦穆公的时代,经历了西部大开发之后,列国已经不敢轻视秦国,不仅把它看做是诸侯的一员,而且还看做列强之一。
这些,都为秦穆公的大展身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后我们会看到,秦穆公以秦国的国力为后盾,开始大范围地掺和中原诸侯的事务。这就进一步提高了秦国的政治地位,使之成为春秋时期举足轻重的大国。
秦国身处戎狄之地,一直在努力向中原靠拢,很怕中原各国把自己当做野蛮人来排斥。那么另一个身处野蛮人地区的大国--楚国,又是怎么做的呢?